蘇教版二下第五課《雨后》是冰心的一首小詩,開頭是:“嫩綠的樹梢閃著金光/廣場上成了一片海洋/水里一群赤腳的孩子/快樂得好像神仙一樣。”
課堂上,為了讓學生體會雨后廣場上,赤腳戲水的頑童的快樂,那位大姐姐模樣的老師問:“同學們,你們知道神仙是什么樣的嗎?”
“神仙是自由自在的?!?/p>
“神仙都是很快樂的?!?/p>
“神仙們過得很幸福。”
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說開了。
一個瘦瘦小小的女孩子難得舉起了手,奶聲奶氣地說:“女神仙都是很美麗的!”那神情,似乎她的眼前真的出現(xiàn)了美麗的女神仙,或者她就宛如一位美麗的女神仙。
“女神仙都是很美麗的”,這是一個六七歲的孩子對神仙的最原初的認知和解讀。這個充滿個性的理解當然是對老師問題的正面應答。而老師所問“神仙是什么樣的”,其設問的潛臺詞是想讓學生通過神仙的比喻,體會嬉水孩子的歡樂。因而老師遲疑了,這個回答不能說不對,但女神仙的美麗與雨后孩子的快樂似乎難以聯(lián)系在一起,這不是老師備課時預設的、心中想要的那個答案。在老師含糊的不置可否中,這個回答就如一個小小的雨滴落在偌大的湖里,悄無聲息,似乎都沒蕩起一圈漣漪。
然而,對于此時坐在教室里聽課的我,這偏離軌道的解讀卻如雨后的空氣一般清新,令人眼前一亮,心頭明朗。我停下筆,抬起頭,端詳起這個不起眼的小姑娘。
課,按照老師既定的預設繼續(xù)進行,而我卻陷入遐想之中。對于這個小女孩冒出來的奇思妙想,或者說奇談怪論,我們的老師應怎樣面對,怎樣處理?我們的課堂應該是怎樣的一種情境呢?
看著這個沉浸在神話世界里的孩子,老師笑了,輕聲問道:“你知道哪些美麗的女神仙?。俊?/p>
小姑娘聰慧地領悟到老師的追問中飽含的關注與期待,不假思索地如數(shù)家珍起來,美麗善良的嫦娥、溫柔賢惠的七仙女……原來她讀過那么多神話故事,知道那么多美麗的女神仙。
全班同學都羨慕地朝向她,屏息聆聽,也有在下面悄悄插嘴的:
“我看過《嫦娥奔月》的動畫片!”
“花仙子也是美麗的!”
“女媧也算嗎?”
“敦煌壁畫里的飛天是女神仙嗎?”
“女神仙都是美麗的”,顯然準確回應了老師“神仙是什么樣的”問題,但與理解“快樂”還是偏移和牽強的。但老師的追問,全班孩子的傾聽,這追問與傾聽中顯然會隱含一種關注,播下一種興趣,傳遞一種欣賞。無疑,這個小姑娘也一定會敏銳地捕捉到蘊含其中的溫度,這溫度的蓄積將不斷地喚醒和催生她心中愛的種子發(fā)芽、萌生。這愛,首先是對生活,還有對伙伴、對教師、對學習、對閱讀,也一定包含著對自己。這心中的美好情感,足以溫暖自身,亦能溫暖他人。
在我們?nèi)粘5恼n堂里,在我們?nèi)缢慕逃钪?,學生們像這樣的出乎預料,或者是無法理解,甚至是不可理喻的回答真的很多,如果我們能夠努力站在孩子的視角,耐心傾聽,慧心解讀,順勢引導,就不會出現(xiàn)如前文所述的那種情況。也許我們一時無法判斷、無法回答,但我們不應輕易否定,可報以一個溫和的目光,一個恬淡的微笑,下課后再問問孩子是怎么想的;也許,我們很忙,孩子們也很忙,一時無暇交流對話,那我們就應在備課本上寫下幾筆,先記錄下來,有時間的時候想一想,再回味一下。如果,我們常常這么做,久而久之,我們就有了一種充滿力量的教育習慣、教學思維,更蘊育了一種內(nèi)心:尊重、寬厚、溫暖。
(李琳,江蘇省特級教師,
南京市力學小學黨總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