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明
(遼寧師范大學 歷史與文化旅游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1)
?
雍正時期對強盜案的處置辦法
王利明
(遼寧師范大學 歷史與文化旅游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1)
摘要:對于強盜案,不同朝代的處置力度各不相同。清代統(tǒng)治者對盜賊問題十分重視,不過康熙時期的政策主要強調(diào)“寬仁”,對盜賊的處置力度較小,導致此等不法行為數(shù)量迅速增加。雍正帝上臺后,修訂條例以嚴懲盜賊,同時大力整頓吏治,并提出一些緝盜安民的有效辦法,確保朝廷能夠迅速知悉并有效處置強盜案。
關鍵詞:雍正時期;強盜案;諱盜;保甲
歷代統(tǒng)治者均將對盜賊問題的治理作為社會治安治理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斗ń?jīng)》曰:“王者之政,莫急于盜賊?!比藗兺ǔR垣@取他人財產(chǎn)的方式來對盜和賊加以區(qū)分?!耙詮娏π兄邽楸I,其得之也曰搶;以詭計行之者為賊,其得之也曰竊”[1]。強盜案通常會引發(fā)殺人放火等惡性事件,因此歷朝對強盜案的處分都相對較重。清朝統(tǒng)治者把盜賊定為四大惡習之一,采取嚴厲措施加以懲治。筆者重點分析雍正時期對強盜案的處置辦法。
一、對相關法律條例進行了修訂
自順治時期起,朝廷就規(guī)定對強盜處以重刑。只要發(fā)生該行為,即使沒有奪得財物,也要處以杖一百流放三千里的刑罰。如果奪得了事主的財物,那么無論是主犯還是從犯都要被處斬。在康熙時期,朝廷對律例進行了修改。到了雍正時期,朝廷又命朱軾等人將大清律重加纂修。新條例于雍正五年正式頒布,其例文包含了原例(順治朝大清律321條)、增例(康熙時現(xiàn)行例299條),以及欽定例(雍正即位以來新增條例)。《大清律集解》還對律條的適用順序進行了規(guī)定:凡“刑官遇事引斷,由欽定而增例,而原例,而正律”。
雍正時期所增的欽定例對如何辦理強盜案規(guī)定得很全面,也很具體。欽定例規(guī)定,只要事主到官府呈報強劫盜案,則無論道路遠近,管印官應當立即同營汛武弁趕赴事主家中查驗,確認后填注通報。如果管印官不親詣查驗或者捏飾填報,就要照溺職例議處。朝廷一旦發(fā)現(xiàn)地方文武官員有隱瞞盜情,或者將強盜案件改為竊盜案的行為,就將其依照諱盜例革職,同時將書辦杖責一百。如果因地方官員的上述行為導致事主死亡,則朝廷除了要將官員革職外,還要依照故勘平人致死律將其治罪。如果該管司、道、府、廳、州不行查報,督撫不行查參,也要“交部議處”(即交吏部擬定處罰辦法)。欽定例還規(guī)定,事主呈報強盜案件時不得誣造捏飾。如果以奸報盜,即使報案人本身并無罪責,也要按不應重律處置,杖八十。如果奸棍豪紳憑空捏造盜劫案件,借此泄私仇陷害平民,訛詐印捕官役,就要按誣告人死罪未決律杖一百流三千里,其鄰佑甲長如扶同捏報則減一等治罪。
強盜案往往有滾案之弊。所謂滾案,就是案犯被審實定罪后,常常設法賄囑其他府、州、縣或者鄰省未結(jié)案內(nèi)之盜賊,供稱是同伙。由于官員要將案犯提審對質(zhì),這樣主犯就可以免于立即判刑。這樣一來,一案未畢,一案復起,輾轉(zhuǎn)相連,歷經(jīng)數(shù)年,有些案犯在提審押解過程中逃脫,更使已結(jié)之案又成為未結(jié)之案[2]。為避免此等弊端,朝廷規(guī)定,只要拿獲案犯就嚴加審訊,如有行劫別案,該地方官就要詳細訊問行劫幾次,所得贓物有多少,然后行文行劫別案所在之府、州、縣進行查訊。如果毋庸對質(zhì)就將所拿獲案犯立即正法,不能因別案還沒完結(jié)而繼續(xù)監(jiān)禁。至于案犯扳出的同伙之中在別處已經(jīng)審實定罪的,則不必提審對質(zhì),只需行文取供,然后再根據(jù)兩案輕重對案犯從重判刑。
有些盜賊作案之后,會潛藏一段時間,令官差難以捉拿。因此,雍正時期對窩盜之家的懲處也很重,窩主即使沒有同行犯案,也沒有分贓,只要知情并且容留強盜犯一人就杖一百徒三年,容留二人就杖一百流三千里,容留三人以上就充發(fā)三姓地方且遇到朝廷大赦也不能得到赦免[3]。舊例強盜窩主之鄰佑知情不報也要受到杖責,但是對窩家同居之親屬不定擬治罪,雍正七年朝廷又新增條例,規(guī)定與窩家共同居住的父兄叔伯等親屬,凡知情不報的,都要處以杖刑,以示懲戒。
二、整頓吏治,派專員巡視地方
雍正是一個注重實效的人。他指出:“天下事,有治人,無治法。得人辦理,則無不允協(xié);不得其人,其間舞文弄法,正自不少。雖條例畫一,弊終難免。”[4]他認為,即使朝廷制定的制度規(guī)章十分完善,如果官吏奸宄不法,那么制度執(zhí)行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有些官員號稱操守廉潔,但其為政的目的僅僅是博取聲譽,他們對于地方事務敷衍塞責,不能很好地進行管理。此等官員,不能禁止豪強為非作歹,盜賊肆行也不能明察,雖然其操守清廉,但如果為了不傷情面而一味遷就歹人,那么相較于操守平常者貽累地方更甚。因此,在職務出現(xiàn)空缺時,如果一時找不到能夠勝任的官吏,雍正帝就會將吏部和兵部的月折翻閱再四,每每終夜難眠。孔子曾經(jīng)指出,“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雍正時期所增的欽定例詳細規(guī)定了官員的職責以及對失職官員進行懲處的辦法。由于朝廷通過出臺法規(guī)來促使官員盡力抓捕盜賊,再加上密折制度日趨完善,官員相互監(jiān)視,發(fā)現(xiàn)瀆職行為就密折上奏,這一時期地方官員處理強盜案時相對比較認真。
雍正還注重選用有才干的官員來確保地方社會治安穩(wěn)定。直隸地方旗人、漢人雜處,一些有權有勢的人恃強凌弱,百姓因而崇尚強悍之風,以致影響到地方治安。據(jù)《清世宗實錄》記載,直隸地方為“畿輔重地,理宜嚴肅,乃近來盜案,較他省居多”[5]。強盜案件定例是不分首從皆斬。后來康熙帝法外施恩,規(guī)定發(fā)生強盜案后,由大學士會同三法司核擬,只將為首主謀以及傷人案犯處斬,其他人俱減等發(fā)落。但一些不法之徒不感念康熙仁慈,反而愈肆玩法?;诖朔N情況,朝廷規(guī)定自雍正五年正月初一開始,直隸盜案仍照舊例不分首從皆斬。有內(nèi)府莊頭、在鄉(xiāng)旗人窩藏案犯抗拒搜捕者,地方官可將窩家一并拿獲。發(fā)生命盜重案之后,如果州縣官員審問不實,誤擬重罪,就照貪官例革職且永不敘用,其下任官員,如果能審問明白,則交部議敘,給予獎勵。針對有些地方官員在審理強盜案時遭到同僚掣肘這一情況,雍正派遣官員到各地進行整頓。如果地方官員被挾私報復而遭參處,則允許其赴都察院控告,都察院將情況向皇帝陳述,由皇帝本人為其主持公道。直隸處于“天子腳下”,理應成為首善之區(qū),其道德風俗尤須整飭化導。因此,雍正派御史巡視直隸八府地方,遇有不安分之內(nèi)監(jiān)族戚、旗下告退官員、在籍之鄉(xiāng)紳衿監(jiān)凌虐良民,或是抵侮官員,即行懲治或具本參奏,遇有地方命盜案件也要仔細查訪,務必使百姓能夠安居樂業(yè)。
雍正時期,各級官員在抓捕盜賊方面擔負的職責各不相同。省、道兩級官員的職責主要是監(jiān)督下級官員,平時聽取下級官員匯報并給出指示性意見,他們一般與百姓沒有直接聯(lián)系。知府是直接臨民之官,故而被稱為親民官,州縣興利除弊之事,知府都有責任?!爸还?,分寄督撫監(jiān)司之耳目,而為州牧縣令之表率”[6]。對于州縣官員的作用,雍正是這樣表述的:“全省吏治,如作室然。督撫,其棟梁也;司道,其垣墉也;州縣,其基址也?!盵6]貢賦獄訟、風俗教化均由州縣官員負責,因此,吏治之本在于州縣。
州縣一級的官員擔負著維護社會治安的重任,但在康熙帝執(zhí)政后期,這些官員辦理事務時往往不能做到盡心盡責。就對強盜案件的處置來說,官員諱盜的問題非常嚴重,事主報強盜案件,官員就說是竊盜,事主報強盜殺人,官員又說是仇殺、奸殺[7]。這主要是因為,如果發(fā)生強盜殺人案件,官員便有緝盜責任。而當時的法律規(guī)定,從事主報官之日起一個月內(nèi)必須將強盜拿獲,如果違期,則捕役、汛兵要受笞刑,捕盜官要罰俸,如果在規(guī)定期限內(nèi)抓獲盜賊過半就可免于處罰。為了做到“獲盜過半”,一些官員便將普通罪犯或無辜百姓誣為強盜。雍正繼位后不久便提出,“朕惟靖盜所以安民,而欲靖盜,必須嚴諱盜之處分”。最后定議:州縣官員諱盜不報者,受革職處分。道府、同知、通判失察,降二級調(diào)用,包庇下屬者,降三級調(diào)用。州縣官員已經(jīng)呈報上級,而上級不轉(zhuǎn)報者,降四級調(diào)用。遇有州縣官員將強盜案件呈報為竊盜,或者盜賊人數(shù)以多報少,上級沒有詳查就行轉(zhuǎn)報者,降三級調(diào)用。督撫失察,則降一級留任[8]。
僅僅依靠律法禁止州縣官員諱盜還不夠。雍正指出:“州縣官賄賂事主,通同隱匿,司道既無察覺,督撫亦受蒙蔽,以至盜賊無忌,貽害不小,不可不嚴行稽查?!盵9]因此,他下令從滿、漢御史及其部員中選若干賢能者巡視地方。每省差一兩名官員,或者兩省差一名官員,規(guī)定其專門負責稽查盜賊,還讓禮部鑄給關防,以便于其行使權力。朝廷規(guī)定,各州縣盜案都要于巡查官處一體通報。另外,巡查官還要留意驛站及地方道路煙墩,如遇肆行騷擾以及防守松懈的情況,巡查官要據(jù)實參報。巡查官務必于一年之內(nèi)巡遍全省各府,如果一年之內(nèi)能夠恪盡職守,則從優(yōu)議敘給賞,如果隱匿地方盜案,或者無端生事滋擾地方,那么由該地督撫查參議處。
三、提出了緝盜安民的有效辦法
雍正帝對捕盜之法進行了研究,并提出“速拿”的主張。以往案犯如竄匿鄰境,本地官員緝拿時須持文移公文,這樣往往會耽誤時間。即便后來抓獲案犯,贓物也可能無法追回,使得案件無法完結(jié)。雍正時期朝廷規(guī)定,如遇此種情況,無論是隔縣、隔府還是隔省,只要探實贓盜藏匿之處,地方官員就可以一面命差役持印票密拿,一面移文關會,拿獲之后再由所在地添差移解。雍正帝要求各地官員協(xié)力緝拿,使奸宄之人無處容身。雍正時期對于捕盜期限的規(guī)定較以往更為嚴格。朝廷規(guī)定,承緝各官于限內(nèi)獲盜過半并獲盜首,則免于處分,如獲盜過半但未獲盜首罰俸一年,再限不獲盜首罰俸二年,三限不獲匪首降一級調(diào)用。文武官員若能拿獲鄰境案內(nèi)盜首,就各加一級,兵役則由原失事州縣之地方官給予賞賜。為了使捕役能夠養(yǎng)贍自己,朝廷規(guī)定在各州縣衙門額設的工食內(nèi),將其他衙役的工食酌量并給捕役。捕役如果能拿獲盜首,州縣官員就給予其優(yōu)厚賞賜,如果不能拿獲,則將其家人監(jiān)禁。
雍正認為,保甲制度在弭盜安民方面最為有效。保甲之法,十家設一牌頭,十牌設一甲長,十甲設一保正,由他們來管理民眾。州縣官員不可能洞察州縣內(nèi)發(fā)生的所有事情,保甲制度有助于州縣官員加強管理。保正甲長管理民眾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氨iL甲長之所統(tǒng),地近而人寡,其耳目無不照,善惡無所匿,從而聞于州縣,平其是非,則里黨得其治,而州縣亦無不得其治”[10]。由于建立了保甲制度,對于地方上發(fā)生的治安事件,州縣官員都可以迅速知悉并采取相應措施。然而,有些地方的官員覺得保甲制度實施起來難度較大,往往不盡力落實,以至于地方上“勾引窩藏之弊,種種而生,鄰舍失事竟有如秦越之相視,富家被劫,反指為悖出之當然”[11]。針對暴露出的這一問題,雍正帝又對保甲制度進行了完善。朝廷規(guī)定,地方官員如果對于保甲制度不實力奉行,就將受到嚴厲處分。朝廷還設立了民間勸懲之法,對于據(jù)實首告者給予獎勵,對于隱匿者則給予責罰。雍正時期,一方面保甲制度的實施范圍擴大了,另一方面各級官員對保甲制度的重視程度得到提升,保甲制度在維護社會治安方面作用顯著。
四、小結(jié)
在政權趨于穩(wěn)定的時代,盜賊問題對社會治安的影響尤為突出。雍正帝對法律條例進行了修訂,所增的欽定例對如何辦理強盜案規(guī)定得很全面,也很具體。他還大力整頓吏治,要求地方官員盡全力處理命盜案件。為了保證對強盜案的審理公正嚴謹,他還派遣官員巡查地方,規(guī)定由其專門負責稽查盜賊。此外,雍正帝還對捕盜之法進行了研究,提出了“速拿”的主張,并對保甲制度進行了完善。
參考文獻:
[1]徐珂.清稗類鈔[M].北京:中華書局,1986:5292.
[2]清世宗實錄:卷21[M].北京:中華書局,1985:338.
[3]朱軾,常鼐.大清律集解附例[M]//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312.
[4]清世宗實錄:卷9[M].北京:中華書局,1985:175.
[5]清世宗實錄:卷47[M].北京:中華書局,1985:705.
[6]清世宗實錄:卷3[M].北京:中華書局,1985:78.
[7]清經(jīng)世文編:卷93 [M].北京:中華書局,1992:2300.
[8]清世宗實錄:卷15[M].北京:中華書局,1985:264.
[9]清世宗實錄:卷35[M].北京:中華書局,1985:531.
[10]清經(jīng)世文編:卷74 [M].北京:中華書局,1992:1819.
[11]圣諭廣訓[M].廣州:廣雅書局刻本,1903(清光緒二十九年).
【責任編輯王素】
收稿日期:2015-11-29
作者簡介:王利明(1992—),男,河南鄭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
中圖分類號:K249.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726(2016)04-00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