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
開發(fā)活動序列 奏響德育篇章
□王軍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的思想意識、目標追求、心理規(guī)律、行為方式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學校德育也要適應形勢需要,關注學生的道德體驗、道德內(nèi)化。文章將教師構建德育目標體系及活動序列,創(chuàng)新德育活動組織方式,以倡自主、重體驗為抓手,探討如何調(diào)動學校、教師、學生的積極性,以全方位開展德育體驗式活動。
【關鍵詞】德育主題;活動序列;自主體驗
眾所周知,德育工作是百年樹人的奠基工程,然而身處教育一線的教師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講起道理來都懂,但就是不做,知行不一的情況嚴重,這和德育活動的隨意性、功利性、形式化有直接關系。很多時候,學校和教師為德育實踐安排好了一切,從主題確定、方案設計到實施都由學校、教師包辦,學生對活動的意義缺乏認知,只是被動參與,沒有進入應有的狀態(tài)。因此,要提高德育的實效性,關鍵在于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構建德育目標、內(nèi)容序列化體系,創(chuàng)新活動組織方式,倡自主,重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使之生成道德情感,養(yǎng)成道德行為習慣。
理想的德育活動應該著眼于學生的實際需要、興趣追求及接受能力等,構建科學的可分解性目標體系和可操作、可實現(xiàn)性的內(nèi)容體系,是德育有效性結果實現(xiàn)的第一條件。學校要根據(jù)社會德育要求、學生年齡、心理特點、認知規(guī)律、道德發(fā)展等,精心設計德育問卷調(diào)查表,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喜愛的活動形式,從而確定本校德育的總目標、年段目標及相關的活動主題。如初中階段主要在養(yǎng)成教育的基礎上,加進公德教育、生命教育,具體開展文明行為、樂于助人、和睦同學、自尊自信、誠實進取等教育,使學生初步形成基本的服務意識、進取意識、協(xié)作意識、生命意識及優(yōu)良的心理品質(zhì)。高中階段則側重于理想信念、創(chuàng)新意識、憂患意識教育,具體開展自尊自強,達己愛人、心系蒼生、使命感,以及心理健康、法制等教育,使學生樹立自主意識、競爭意識、大局意識、民主意識等。當然,這些體系也要根據(jù)時代變化、課改理念和學生個體差異進行調(diào)整、創(chuàng)新。
年段目標及活動主題如下(以高中為例),高一:感恩律己,分為“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同學”“自我管理”“合作與能力”“走進自然”6個主題,讓學生因感恩而講孝道,將感恩教育與行為養(yǎng)成合二為一;高二:理想責任,分為“感恩社會”“暢談理想”“責任伴我成長”“幸福的定義”“榜樣的偉力”“我與班級”6個主題,使學生逐步感受責任的意義,并因而更努力地朝著理想前行;高三:信念使命,分為“面對挫折”“前方自強”“祖國與我”“情緒管理”“苦樂滋味”5個主題。這樣分階段、分層次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以三級漸進的培育模式引導學生的道德成長。
道德最重要的特征是個體的心理體驗,而非單純的外在行為。抽象的道德戒律僅靠說教、訓話是不能深入人的心靈的,所以德育變革的難點,不僅在內(nèi)容,更在形式方法。教師們要把尋找合適的活動形式及承載工具作為突破口,在問卷、訪談的基礎上,把每個主題都細化成2~5個連貫的活動。如高一主題活動序列可初步設計為:“你說我說”故事會、“名人的孝順方式”研究性學習、“父親的瞬間”攝影展、“過獨木橋”親子活動,增強孝順意識;“水與墨”實驗活動、“誰錯了”小品表演匯、“他笑了”漫畫賽、“手拉手,齊登高”戶外活動,感悟個人對集體的影響,增強友愛意識;“感謝命運,感謝有你”演講賽、“收藏感動,收獲無限”公益廣告設計、“共走文明路”公益活動,增強社會意識;“當家好手”校園調(diào)查、“我是管家”暢談會、“剝生雞蛋”“劃蘋果”等借物體驗活動,提高學生的自律能力;“自然神韻家鄉(xiāng)情”繪畫展、“進社區(qū)蕩我心”戶外活動,熏陶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
學生在活動中感受他人真實的生活狀況,注意他人感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最終產(chǎn)生重大、持久的品質(zhì)改善,這在心理學上稱為“移情”,即親社會動機。它可以“促使個體形成保護他人,呵護他人和幫助他人的心理傾向,并強化公正和關愛的道德價值取向”。這種價值觀最終會促使個體做出相應的道德判斷,進而做出親社會性的道德行為。當然,實施時活動序列也要根據(jù)班級、學生的不同而有所增刪,且活動模式應以體驗類為主,以故事、討論、反思等思辨模式為輔。
并不是開展實踐活動就一定能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培養(yǎng)其行為習慣。蘇霍姆林斯基說:“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苯處煛皯撝匾曉谧匀换顒又叙B(yǎng)成學生的德行,讓學生在游戲和豐富多彩的自主活動中體驗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因此,我們可以改德育活動由學校或教師包辦為學生自主設計、施行。如以班為單位的德育,可以在教師的主導下,學生先自由組合小組(4~6人為宜),明確策劃、文本、PPT制作、資料查找、主持人等分工。為防止學生產(chǎn)生惰性,每次活動的任務分工都進行輪流,一學期后,小組成員要進行調(diào)動。
首先,進行主題預熱,將學校德育主題及相應的活動序列在班級“公告欄”中貼出,要求學生在“討論區(qū)”發(fā)表對這些主題或活動形式的看法,也可提出新的主題及活動形式,最后進行投票,決定活動是否選用及活動的時間安排。這樣,施行主題活動時,就能使學生的認知結構處于激活狀態(tài),使德育從牽著學生到看學生自己往前走。但讓學生自主選擇并不等同于完全放手,當學校主題和學生意愿發(fā)生沖突時,教師要適時介入,平等協(xié)商,讓學生在討論中明確主方向,然后或與本年段主題調(diào)動,或改變活動形式等。
其次,在對主題及活動形式進行“加減”后,各組根據(jù)前期討論的思考,協(xié)商選擇本組的活動任務。在活動準備及實施過程中,活動方案的合理性、活動的宣傳、主持人串臺詞、問題的設計、活動形式與內(nèi)容的匹配、活動后的獎勵方式、表演者的篩選、小品劇本的查找或編寫、參與人員的合理性等都需要小組學生群策群力,發(fā)揮起“組委會”的作用。
當然,在整個過程中,教師都要合理、恰切地引導學生調(diào)控實踐活動的諸要素,并優(yōu)化各要素間的內(nèi)在關系,使之形成整體合力。如在活動的問題設計上,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jù)主題并聯(lián)系大部分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家庭情況、行為習慣等設計出最能促進學生思考的問題,如“你說我說故事會”,把故事中的多種可能性變成選項或留白,讓學生來選擇或思考。每次活動后,教師都要將各小組組長召集起來,開小型碰頭會,暢談、交流經(jīng)驗體會,在如何圍繞主題確定活動內(nèi)容及形式,如何讓活動打動學生心靈等方面做探討。有小組“攝影展”竟把本班在校運動會和各項比賽的場景拍攝下來,請家長剪輯成短片,并讓班長配上畫外音,當“雖然王燦跑在最后,但他……”的話語鏗鏘響起時,學生群情激奮,幾個女生甚至潸然淚下;在其后的“水與墨”實驗活動中,一擅畫的學生當場揮就“手拉手·心連心”的國畫,學生爭相簽下名字。歡笑中有感悟,活動里有提升,這樣的活動才是“內(nèi)在的喚醒”。
其實單純地經(jīng)歷一次活動,沒有思考是不能得到道德生長的。因此,教師在整個活動過程中要敏銳地抓住教育契機,或面向全體,相機引導,或針對某個學生,使之在原有的價值認識的基礎上形成新的價值觀,從這個意義上講,德育不僅僅是管理,它更是一種建設。
此外,學校也可以把校園提示語的內(nèi)容設計交給學生,由學生獨立或合作撰寫提示語,以學生繪畫、攝影、手抄報的優(yōu)秀作品裝飾德育櫥窗,這是對學生智慧的挑戰(zhàn),也是一種無形的教育。
德育只有“從學生主體發(fā)展和完善的需要出發(fā),貼近、關注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情感生活”,才能真正打動人心。針對因家長常年在外,導致孩子過度敏感、叛逆、自私自利、固執(zhí)任性等問題,可以在序列中穿插“提升積極情緒”的活動探索,以“積極情緒”為抓手,借用或設計各類小游戲。
教師要先了解這些學生的家庭情況、學習生活、交友狀況及思想動態(tài),掌握他們的問題“癥結”所在,再有針對性地選擇、轉化小游戲,以期通過體驗活動,有效喚醒內(nèi)因,從而提升他們的心理品質(zhì)和道德認知。
例如,針對敏感封閉、對班集體不信任等問題,可組織諸如“綁腿快走”“無敵風火輪”“信任背摔”“坐地起身”“盲人方陣”“背夾球”等游戲,幫助他們增強同伴信任感;針對自卑學生,可先創(chuàng)新“蒙眼跨障”,在學生蒙眼之后,悄然撤走部分障礙物,到終點后引導他思考,“既然有些障礙并不存在,那么他所跨過的障礙在哪里”;接著設計“為我鼓掌”環(huán)節(jié),請學生盡可能多地寫出自己的優(yōu)勢,引導他們用積極視角審視自我;最后來一場“甜蜜之旅”,讓學生把手中的糖果送給自己敬佩的人,進一步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心;針對習得性無助,解決問題能力不足,可組織“囊中失物”類游戲,也可采用庫珀里德“欣賞式面談”,如“能說說你的小組什么時候最成功?”“是什么為你的小組注入活力?”“想象一下兩年以后的小組,它和今天的狀況有哪些區(qū)別?!薄盀槭乖竿麑崿F(xiàn),你將如何做?”引領學生發(fā)現(xiàn)正面力量,夢想美好未來,設想如何實現(xiàn)愿景及實踐運用等;針對耐挫力弱,可轉化“投射紙牌”“千千結”模擬“叢林逃生”等小活動,提升學生管理情緒、改善人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能迅速、有效地接受困難,適應班級、學校生活;針對學生行為習慣差,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可創(chuàng)新“穿衣”“叉手”“猜猜30妙”之類的游戲……
在活動中,教師要及時抓住各種教育契機,“靈活地進行顯性教育或隱性的教育”;游戲的邏輯層次要清晰,環(huán)環(huán)相扣且層層遞進,使學生視德育為“精神享受,進而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此外,也可利用各類“成長共同體”,引領學生自主成長。如“榜樣隊”由往屆優(yōu)秀畢業(yè)生、在校的高年段學生組成?;蜓埻鶎蒙鰣蟾?,講他們的成長經(jīng)歷、創(chuàng)業(yè)故事,并將故事分門別類,編集成冊;或讓在校高年段優(yōu)秀學生擔任低年段學生的“引路人”,給予行為、心理、人際、律己等方面的幫助。再如,通過“家校QQ群”與家長朋友分享家教經(jīng)驗,反饋學生的點滴進步,等等。
道德教育從根本上講是人文素養(yǎng)的形成,是人的精神世界、人的心靈、人的品位和情趣的習得。而人文教育重在熏陶,重在引導學生自我反思,進行哲學拷問。筆者所強調(diào)的在自然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品德,主要是側重從感性的角度讓學生體驗和領悟道德的準則。這里的自我反思與拷問則強調(diào)把“道德體驗、道德感悟升華為道德的理性層次,上升到一種自覺境界”。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鑒“四一心動工程”的方法,要求學生一天一日記,寫自己快樂的事,寫出內(nèi)心感受及該如何也使別人快樂;一周一故事,講述一個讓自己感動的故事;一月一郵件,寫給父母長輩和親友,感謝父母親朋為自己的點滴付出;一年一個自我,書寫過去的我、現(xiàn)在的我和將來的我。這種反思教育能夠讓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地感受、感動和感恩,使學生更容易認同準則、接受準則,并促進以后再一次實踐準則,即做出親社會性的道德行為。此時,準則已不是外在的強迫,而成了個體本身的一種內(nèi)在需要。
教育走向生本,德育更需進入心靈,教師只有把學生放置于教育主體的位置,并用心去喚醒,激勵呵護,引發(fā)其善的本性和自我教育的主體意識,學生才會將外在的道德要求變?yōu)樽陨淼淖杂X追求。
參考文獻:
[1]方海東.成長在體驗中完美[J].班主任之友,2014,(9):10.
[2]張玉文.學校德育錯位現(xiàn)象探討[J].教育科學論壇,2011,(10):62.
[3]麥達勒.導航助飛,讓學生做班會的主人[J].班主任之友,2014, (10):18.
[4]王瑞.為隨遷子女量身定制的心靈體操[J].中小學管理,2014,(8): 42.
[5]張道明.德育活動豈能讓學生成為觀眾[J].教育科學論壇,2011, (4):62.
[6]孫正軍.以特色學習共同體引領學生成長[J].中小學管理,2013, (6):36-37.
[7]羅剛淮.德育活動中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實踐策略[J].中小學管理,2013,(4):64.
[8]馬新功.讓學生成為成長和發(fā)展的主人[J].中小學管理,2013,(1): 44.
[9]賈高見.小活動大德育[J].班主任之友,2014,(6):12.
(編輯:朱澤玲)
作者簡介:王軍,浙江省江山市第五中學教師。
中圖分類號:G63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3-01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