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武
?
小場地的體育課要過“四關”
□楊林武
【摘要】農村薄弱學校小場地要有效開展體育教學,應在時間、組織、興趣、運用4個方面下功夫,從而有效促進農村薄弱學校體育教學。
【關鍵詞】體育教學;小場地;時間;地域
體育場地小、器材少、教學班級多是農村薄弱學校面臨的一大難題,如何充分利用農村薄弱學校的現(xiàn)有條件積極、有效地開展體育教學,是廣大農村薄弱學校體育教師應認真思考與積極探索的課題。為了切實解決這一難題,筆者在工作中通過摸索,最大限度地開發(fā)與利用農村薄弱學校體育小場地的教學資源,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面對現(xiàn)狀,在體育課程的安排上,應盡量避免“撞車”現(xiàn)象,即避免安排多個班級同上一節(jié)體育課。為此,每學年在編排課表前,體育組長或體育教師要提前與教導處聯(lián)系、溝通排課問題。為避免“撞車”現(xiàn)象,可根據(jù)各校班級數(shù)來安排體育課序,安排計算方法為:每天若從上午第3節(jié)課開始安排體育課,可排5節(jié)體育課(上午2節(jié)、下午3節(jié)),每周按5天計算可安排體育課25節(jié),每周每班3節(jié)體育課(注:小學1~2年級每周4節(jié)課,小學3~6年級及初中階段每周3節(jié)課),最多可滿足7~8個班級以內的學校體育課教學;如若除上午第一節(jié)外每天安排6節(jié)體育課(上午3節(jié)、下午3節(jié)),則每周安排30節(jié)課,可滿足9~10個班級以內的學校體育課教學。按30~45人一個班計算,400人以下的學?;旧峡梢员苊庠隗w育課程安排時“撞車”,從而有效保證班級體育課教學的時間與空間。
同時,還可通過教研組開展的集體備課來科學安排教學內容,避免同一節(jié)課堂教學內容上的沖突。為此,教研組應要求各年級在教學計劃中安排教學內容時相互錯開,同時在場地的利用上應統(tǒng)籌兼顧,從而實現(xiàn):①避免相互之間的影響;②充分利用場地;③多班在同上一節(jié)課時靈活運用場地與組織教學,確保了各班學生的練習次數(shù)、密度與運動負荷。
優(yōu)化選擇教材為農村薄弱學校體育教師提供了有利的契機。比如,中長跑(耐力)練習,在小場地上可以利用原地雙腳輕跳、往返跑、曲線跑、圓圈跑、1分鐘跳繩、1分鐘踢毽子、集體跳長繩等形式來替代練習,亦能起到很好的鍛煉效果,在跳高教學中,采用一根柱子系多根皮筋的形式進行練習,既節(jié)省場地,又便于教師觀察全體,還能提高練習密度。此外,在小場地中還應盡可能結合學生特點來選用占地少的教材內容,如球類、跳繩、跳皮筋、武術、體操、踢毽子、拔河及新興體育項目如街舞、健美操、跆拳道等。在組織教學上,應充分利用場地,可采用分組循環(huán)練習法進行練習,并注意進行輪換。只要課堂組織嚴密,就可以把小場地的所有空間都充分利用起來,既保證了練習的效果,又能很好地控制課堂紀律。
在小場地上體育課,由于人數(shù)多易擁擠,強調常規(guī)與嚴明紀律就顯得尤其重要,以減少課堂混亂與避免由此可能發(fā)生的安全隱患,確保小場地體育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體育課堂需要教師在吃透教材、改變觀念、精心安排的前提下組織開展教學,需要學生在全心投入、發(fā)揮主體、端正態(tài)度的情境下參與練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練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條件之一。因此,教師應多開展游戲、比賽、小組對比、個人展示等教學活動,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體育熱情,充分發(fā)揮體育育人的潛在功能。
農村薄弱學校場地雖小,但仍有其自身價值,只要巧妙運用,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利用地形
(1)充分利用校園內環(huán)境和建筑物進行練習。如:沿著花壇跑、繞樹慢跑,臺階兩腳交換跳,跑樓梯、縱跳摸高、靠墻手倒立、對墻投擲等。
(2)充分利用學校周邊道路、田埂、茶園等地形進行慢跑、變速跑、跑走交替、定時跑、定距跑等。當然,在運用自然地形進行練習時,確保安全是首要條件。也就是說,教師要在了解與掌握地形、地貌的基礎上,精心組織、有的放矢地安排練習。
(3)在草地操場上可以直接進行滾翻、仰臥等多種練習。
(4)充分利用自然水域來練習游泳。體育教師要與校長溝通、與班主任協(xié)調,先在淺水安全區(qū)域,由班子成員、班主任、體育教師組成的三人小組共同負責學生的游泳課教學,同時在教學初期用塑料泡沫板給學生做扶板進行練習,教師站在竹排(借用或學校制作)上進行觀察與提示、指導學生,做到學生安全有保障、家長內心無后顧之憂。
2.一物多用
對現(xiàn)有場地器材條件,可打破常規(guī),做到一種器材多種用法,通過教學手段和教學組織的改變,利用有限的器材達到最大的教學效果。例如,橡皮筋可以用來替代跨欄板、跳高橫桿、輔助立定跳遠、輔助投擲練習、輔助投籃練習、用做排球網(wǎng)、用做羽毛球網(wǎng)等;足球、排球、小皮球可以替代籃球,也可以用作投擲物(擲遠、擲準);標槍可作標志桿、障礙物、跳高架等;跳繩可以做繩操、斗智拉繩等。由此,通過發(fā)揮現(xiàn)有場地器材的潛在功能,增強體育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場地器材的利用率,進而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3.自制器材
在體育設施資源的開發(fā)上,為彌補體育器材的不足,體育教師可以根據(jù)農村地區(qū)的實際情況,結合學生生活經驗、體育活動項目特點等,發(fā)動學生開動腦筋,利用廢舊物、生活物品、生活設施和生產工具等制作簡易器材,既可以解決體育器材匱乏的困難,為學校節(jié)約經費,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和創(chuàng)造能力。例如,用雞毛、廢紙等自制毽子;用針線、舊布、棕墊、帆布制作沙包、沙袋;用木板、硬紙板做乒乓球拍;用破舊塑料盆底、舊塑料墊板、硬紙板等做“飛盤”(飛碟);用空礦泉水瓶、易拉罐、竹子筒等做保齡球;用廢舊足球、籃球、棉紗、舊帆布和沙子等制作實心球;用廢舊的鐵鍬桿、鋤把、小木棍、細竹子、舊書舊本卷成筒狀后用透明膠粘捆住做接力棒;用木板制作起跑器;用木棍、木板、竹子做高腳;用稻草替代體操墊;用樹木、竹子做爬桿;用廢紙做紙飛機、把廢紙卷成球狀(大小自定)用透明膠粘上作傳接、拋接、投擲等游戲,亦可當足球來踢;用竹竿、木棍、木板和橡皮筋制作欄架;用樹樁制作“山羊”;用磚頭水泥或石塊砌成乒乓球臺;用磚頭、木板、竹竿代替乒乓球網(wǎng);收集廢舊報紙、廢舊輪胎等一切可用的物品備用。同時,及時修補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拍、羽毛球拍等。另外,還可以組建課外興趣小組(如乒乓球小組、籃球小組、足球小組等),讓各小組成員自備器材,并倡議學生每學年、每學期或每月節(jié)約一天零花錢,為班上購置體育器材供本班學生使用等。
4.提高場地器材利用率
一是充分利用學??盏睾椭苓叚h(huán)境,處理好利用與安全、使用與保養(yǎng)的關系,統(tǒng)籌合理使用;二是對學?,F(xiàn)有場地、空地等進行區(qū)域劃分,做到場地劃分功能,上課確定位置,最大限度地挖掘場地器材使用的時間和空間;三是制定課外活動場地器材分配表,輪換使用場地和器材;四是學校在修建固定的體育設施時要盡量安排在邊、角位置,以充分利用較大的空間來靈活安排體育活動內容。
總之,農村薄弱學校小場地體育教學,需要教師精心組織、領導大力支持、班主任積極配合。過好“四關”有助于學生獲得更多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更有助于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的達成,從而促使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張亮生.合理利用小場地提高體育課效率[J].當代體育科技, 2014,(26).
(編輯:朱澤玲)
作者簡介:楊林武,湖北省公安縣甘家廠中學教師。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6-01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