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即飛
也談主問題設計的深層“萃取”
——以 《荷塘月色》為例
□種即飛
當前部分語文教師,為了中考、高考能取得好成績,總把一篇篇經(jīng)典文本肢解成幾個知識碎片去教學;與之對應的教學設計也是描點式、套路式、平庸式。學生不懂的不去教,學生懂的偏要教,“沒有話找話說,而明明有話可說的地方,反而視而不見”。這種缺乏主問題設計深層“萃取”的課堂教學,勢必降低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其實,主問題設計的深層“萃取”就是為了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狀態(tài),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做到“聚焦眾芳之所在”“在關鍵處升華”。一言以蔽之:主問題設計的深層“萃取”,就是要走進文本,又要跳出文本;站在文本的制高點上,去看文本邊緣外的風景。
主問題設計;深層“萃取”;《荷塘月色》主旨還原
主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問題,是一節(jié)課的中心問題,這節(jié)課其他任何問題都是其派生出來的次問題。主問題設計的深層“萃取”要符合“瘦”“漏”“皺”“透”四個標準。“瘦”就是教學內容要集中,“漏”就是教學環(huán)節(jié)有空白,“皺”就是教學流程有波瀾,“透”就是教學重點要透辟。用優(yōu)秀的主問題設計去組織教學,課堂“建造的將是宮殿”,用平庸的主問題設計去組織教學,課堂“建造的將是民房”。而現(xiàn)實中一些語文老師的教學設計往往是“從文本的表面到表面,在字詞句段篇上瞎折騰”。比如,《荷塘月色》的設計就是“初讀文本,理思路;再讀文本,談感受;三讀文本,談寫法;四讀文本,談主旨”等。這種設計雖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散亂、膚淺、套路的筋脈清晰可見,以此按圖索驥,自然是對學生的折磨。
如何“萃取”文本深層的主問題?筆者不揣淺陋,以《荷塘月色》為例談談粗淺的看法:
【教學目標】①抓文眼、理思路,進而對作者借景抒懷的寫作意圖有所領會;②領會該抒情散文緣情寫景、以情綴文的特點,提高閱讀此類文字的能力。
【教學重點】領會抒情散文緣情寫景、以情綴文的特點。
【教學難點】領會作者借景抒懷的寫作意圖。
下面筆者重點從五個方面解析教學過程。
一
主問題:有人說,“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等是破解文本“主旨”的關鍵句,請結合文本談談自己的認識。
先給一個推力——專家、學者對該文“主旨”的主張:
1.政治背景說
北大資深教授錢理群說,朱自清被南方的“四一二”大屠殺弄得目瞪口呆,深感性格與時代的矛盾,既反感于國民黨,又對共產(chǎn)黨心存疑慮,產(chǎn)生了不知“哪里去”的“惶惶然”。作為五四啟蒙知識分子,朱自清有一種負罪感。《荷塘月色》的寧靜是作者“精神的避難所”。
2.家庭倫理說
福建師大教授孫紹振認為,作者在 《荷塘月色》中有兩個自我:“平常的自己”和“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捌匠5淖约骸本褪恰皭蹮狒[”“愛寧靜”“愛群居”;“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就是“愛獨處”。為何“愛獨處”?作者心里亂,想離開家、妻子、孩子,去散散心。這種特殊、自由的心境,擺脫了白天的工作和家庭牽累的壓力,精神得到剎那間的慰藉,這是倫理自由的使然,絕非政治自由的所為。
3.愛欲騷動說
北大教授高遠東認為,文本呈現(xiàn)的是作者借助“自然美”和“文化美”來評析內心的愛欲騷動,寄寓日常生活的“中和主義”,滿足“剎那主義”的人生觀。是故意躲開妻子而做的一次情欲騷動的桃色夢或“采蓮夢”。
4.江南情結說
陜西師大教授程世和認為,文本表現(xiàn)的是“京華倦客”的“自嘆勞生”,是對于多水的故國江南的“思鄉(xiāng)之情”。
二
是呀,難怪魯迅先生說:“一部 《紅樓夢》,經(jīng)學家看見 《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同樣,面對一篇 《荷塘月色》,也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么,同學們支持哪一學說?還是都不支持?請緊盯關鍵句,再從文本的行文思路和材料的組織安排,還原出作者寫作的意圖。
1.能否依據(jù)文本還原出“作者心中頗不寧靜”的原因?
明確解決途徑:從文章內容中開掘,發(fā)現(xiàn)線索,找到可能的因素,如第3段的議論——社會、人際關系,開頭和結尾提到的妻——家庭;從相關資料,如朱自清生平中去探索推斷。
提示:從第3段的議論中可以看出:“熱鬧”“冷靜”“群居”“獨處”作者都能自得其樂,而當時朱自清先生的家庭是很慘淡的,生活拮據(jù),父子失和,加上“四一二”政變不久,作者苦悶彷徨,可謂“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边@是現(xiàn)實中的“非詩性”。
2.“月下荷塘”與“荷塘月色”是自然界中的真實美景嗎?
引發(fā)討論:題外話——黃河之水哪里來?真實的情景是——從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來。而李白的回答是“從天上來”。我們的理解是“從李白的心里來,從盛唐詩人的筆尖來”。同樣,《荷塘月色》是從朱自清的心里來,是從作者的眼中來;是作者“緣情寫景”,是作者的“心中之景”;他以“詩性的建構”宣告了荷塘月色使人沉醉的虛幻性,表明這一美景的“超現(xiàn)實”性。
3.作者生活在1927年的北平,怎么會想起千年之前的《采蓮賦》和 《西洲曲》,并眷戀起千里之外的江南呢?
提示:《采蓮賦》再現(xiàn)歷史文化的歷史場面,文體的變換,制造出與現(xiàn)實的疏離效果,形成一種對歷史文化現(xiàn)場“無福消受”的缺憾;《西洲曲》將人與蓮花做一次歷史與現(xiàn)實的嫁接,然而沒有江南水鄉(xiāng)“流水的影子”,又一次產(chǎn)生心理感受上的缺憾。這更是一種超現(xiàn)實的歷史美景的“詩性建構”。
三
如何理解該抒情散文的“形”“神”關系?
明確 《荷塘月色》為“形聚神散”,因為作者的“游蹤”實在太明確無誤了,就是實寫一晚的散步。時空上:出家門——沿小徑——見荷塘——有所想——回家門;情感上:不寧靜——尋寧靜——得寧靜——出寧靜。第7、8、9段的聯(lián)想可以說是“散”,真是神游八方、思接千載,但這不是“形散”,而是“神散”。散到了觀蓮的寧靜、采蓮的熱鬧,從“無福消受”到“不見一些流水影子”的一次次缺陷,使文本的“神”散到了文本邊緣,從而令人聯(lián)想到作者生活的社會背景。
四
文本的“主旨”到底要告訴我們什么?
讀資料:《一封信》和 《哪里走》。
猶如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一般,我們循著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兜了一圈,又回到了原點,得出文本主旨:
本文以“自然美景的建構”與“歷史美景的建構”將“現(xiàn)實”與“超現(xiàn)實”結合起來,實現(xiàn)了“詩性”與“非詩性”的轉化。
詩性的建構方式,平抑了心緒行為的失敗,宣告了荷塘月色使人沉醉的虛幻性,瓦解了文本中心意義,把讀者的注意力從“文本中心”引向文本邊緣、引向社會政治。《一封信》和 《哪里走》成了深入探究文本主旨的抓手,而錢理群的政治背景說更加符合作者的境況。
五
布置作業(yè):課下背誦這篇文章,并寫一篇800字左右對該文主旨認識的文章。
附:板書設計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主旨舊說:①政治背景說;②家庭倫理說;
③愛欲騷動說;④江南情結說。
主旨再探:詩性建構,平抑心緒失敗,虛幻性,文本邊緣,政治背景。
[1]林忠港.語文教師應當成為教學設計師[J].語文學習,2016(2): 21-23.
[2]詹丹.重讀《荷塘月色》[J].語文學習,2016(2):57-61.
[3]陳友勤.關于散文教學的若干斷想[J].語文建設,2016(2):9-12.
[4]孫紹振.批判與探尋:文本中心的突圍與建構[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
(編輯:張 婕)
G633.3
A
1671-0568(2016)30-0098-02
種即飛,安徽省懷遠縣雙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