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瀟 管 勇
曹丕令體公文研究
○張 瀟 管 勇
中國古代應用文中有一種常見的文體是令體文,《說文·厄部》記載:“令,發(fā)號也”。令體文即為命令體公文,是統(tǒng)治者頒布法規(guī)、下達命令的一種上對下的行文。魏文帝曹丕(187-226),字子桓,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與文學家,留下了諸多的文學作品,也有不少令體公文傳世。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提出:“蓋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世。”[1]他對公文重要性的強調不言而喻。其令體文不僅包括多元的政治經(jīng)濟思想和舉措,而且也顯示了深厚的文學功底與獨具的風格特色。通過對其令體公文的研究,我們能夠了解曹丕順利稱帝的原因,從而認識公文的重要性,也更加全面地感悟其文章的特點。
公文可以協(xié)助統(tǒng)治者處理國家事物,它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更是統(tǒng)治者個人政治思想的體現(xiàn)。曹丕的令體公文涉及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等多個方面,不僅體現(xiàn)了曹魏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還體現(xiàn)了帝王個人的政治思想。
(一)采取的政治舉措
曹操去世后,曹丕不僅襲位做了魏王,還成為了丞相,處理許多國家事物,發(fā)布了多篇令文鞏固自己的地位,為以后接受禪位做了充分的準備,具體來說有三個方面的內容。
其一是施恩士卒。曹丕令體公文中涉及到兵卒的一共有2篇,分別是《收斂戰(zhàn)亡士卒令》和《罷設受禪壇場令》。前者是關于殯葬祭祀戰(zhàn)亡將士的命令,后者則是曹丕體貼在嚴寒中勞作的士兵所下發(fā)的命令。據(jù)《三國志·魏書·文帝丕》記載,曹丕是在延康元年十月下達的《收斂戰(zhàn)亡士卒令》,全文十分短小,僅34字:“諸將征伐,士卒死亡者或未收斂,吾甚哀之;其告郡國給槥櫝殯葬,送致其家,官為設祭。”曹丕并沒有寫成全文都是“哀之”的抒情文,而是提出了具體實用性的解決方案。這篇令文雖未從根本上解決戰(zhàn)爭的問題,卻安撫了動蕩時局下的百姓。曹丕這種注重細節(jié)的處理方式,體現(xiàn)了體恤士卒的可貴思想和他對生命的尊重。
其二是讓禪自謙。建安年間,漢獻帝雖未退位,但國家大權實則掌握在曹氏父子手中,曹丕稱帝已成為必然。在短短十個月左右的時間里,他下達了多達17篇令體公文來辭讓禪位、謙虛自貶。這些公文可分以下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準備期。許芝等大臣以“讖諱”勸諫曹丕稱帝。此時,曹丕剛剛襲位成為魏王,各項事務還處于準備階段,故拒絕接受禪位,下達《答許芝上代漢圖讖令》等,表達自己“德尚未堪偏王,何言帝者也”的情感。第二個時期——尚未成熟期。漢獻帝下發(fā)讓禪詔書,并且將玉璽送至曹丕處,但他認為時機尚未成熟,又將玉璽送回,并下達了三篇讓禪令陳述理由。劉廙等大臣又對其辭讓進行勸諫,曹丕再次下達《答劉廙等令》等答復,認為自己的德行尚且不足,不可成為帝王。第三個時期——輿論營造期。李伏上表稱曹丕禪位符合符讖,曹丕下令將符讖的內容公告天下,并發(fā)布令文《以李伏言禪代合符讖示外令》,謙稱自己是德行淺薄之人,但同時又肯定了稱帝是順應天命。他的這些做法實際就是在為合法繼承皇位做輿論準備。
其三是任命官員。曹丕在成為魏王之后,下達過三篇關于官員任命的令體公文,分別是《以鄭稱為武德傅令》《拜毛玠等子男為郎中令》和《問雍州刺史張既令》?!兑脏嵎Q為武德傅令》是下令讓鄭稱輔佐武德侯曹叡,要將其才智情志激發(fā)出來。在此篇令文中,曹丕肯定了鄭稱的才能,并且對他的輔導提出了要求,要使曹叡這枚隱藏光芒的金石打磨成龍淵、太阿那樣的名劍。
除上述外,曹丕還對所有大臣都提出了“其務以職盡規(guī)勸”的要求,并且還嚴格規(guī)范自身:“吾將兼覽焉。”他這樣一視同仁的做法體現(xiàn)了政治上的開明,也為自己爭取到了更多的人心與人望。
(二)發(fā)展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
除了政治上的措施,曹丕還關心百姓疾苦,關注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他在魏王時期下達的關于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令文不多,僅有兩篇,但這方面的舉措,為魏國初建時期貢獻不小。這方面又包括兩個內容。
內容之一是除禁減稅。延康元年二月,曹丕剛剛襲位成為魏王,就下達了《薄稅令》,可見他對于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重視。其解除園林禁令、減免稅收的做法,雖未從根本上解決人民疾苦的問題,卻給百姓帶去了希望,并且促進了通商貿易,對經(jīng)濟的恢復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內容之二是免租稅。不同于整個國家除禁減稅的做法,曹丕免除兩年租稅之地只有“譙”這個地方。譙是何處?據(jù)《三國志·魏書·文帝丕》記載:“文皇帝諱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中平四年冬,生于譙?!保?]也就是說“譙”這個地方是曹丕的故鄉(xiāng)。他在令文中稱“先王皆樂其所生”,并稱“譙”是“霸王之邦”?!跋韧酢敝傅氖莿睿憩F(xiàn)了他對漢高祖劉邦的崇敬向往之情。
曹丕關注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重視稅賦繁重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他對社會現(xiàn)狀的關心,也為他稱帝贏得了人心。
(三)加強思想文化建設
曹丕不僅注重政治、經(jīng)濟的發(fā)展,還加強了思想文化的建設,尤其推崇儒家文化??鬃拥乃枷虢?jīng)過漢朝董仲舒等的改造,十分有利于國家政權的穩(wěn)定和皇權的尊崇地位。他在孟達歸降時,依照《春秋》褒揚邾子克的做法,讓孟達成為新城太守,使更多的百姓來投奔自己,曹丕認為這正是“風化動其情,仁義感其衷”。在曹丕讓禪自謙的十幾篇令體公文中,幾乎篇篇都提及古代明君崇高的道德品質,由此可以看出他憧憬成為堯舜禹那樣品德高尚的明君。
在自身崇尚儒家文化的同時,曹丕還不忘在全國宣揚仁德的重要性。他曾發(fā)布過一篇令體公文《佚令》,此令總共八字:“樹德垂聲,崇化篤俗”,就是表明良好德行的重要性,并希望百姓們能夠樹立美德,流傳好的名聲。曹丕在加強自身德行的同時,還積極宣揚仁德,努力使身邊近臣都成為有德行的人,使魏國成為人人有德行的國家,從中也可見出儒家思想對古人包括對帝王的重要影響。
由于曹丕政治家與文學家雙重身份的影響,其令體公文既有公文作為應用文的某些特點,又具有文學作品的一些特點。
(一)修辭較為豐富
豐富的修辭也是其與現(xiàn)代令體公文寫作的區(qū)別之一。修辭的準確運用可以生動地傳遞信息,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曹丕的令體公文涉及到用典、反問、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通過多種表達手段實現(xiàn)行文的目的。
首先是善于用典。其令體公文的用典既包含引古書古訓為理論依據(jù),也包含引用史實作為實踐依據(jù),使自己的令體公文更加具有說服性。曹丕在《向化手令》中為證明“風化”“仁義”治國的重要性,先仿照《春秋》中褒揚邾子克為儀父的做法,拜孟達為新城太守,為自己的做法提供理論支持,又例舉夙沙百姓“自縛其君,以歸神農(nóng)”的實例,為自己提供實踐基礎,使其令體公文更加具有權威性與說服性。
其次是巧用反問和設問。反問加強語氣,只問不答;設問自問自答,啟發(fā)思考。
《向化手令》中,曹丕將反問與設問巧妙地結合運用,表明仁義治國的重要性。在這篇令文中,他首先提出“斯豈驅略迫脅之所致哉?”用反問的語氣表達肯定的意思:表明不是驅趕脅迫這些百姓做的。最后他又在文末提出問題:“權、備將與誰守死乎?”這種設問而不答的方式,引發(fā)讀者思考,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自然而然地認同了作者的說法。較自問自答而言,文章更加具有啟發(fā)性,也使讀者更具認同感。
(二)文學性較強
現(xiàn)代公文要求簡約,忌浮華,且重視公文的標準化、規(guī)范化,少有文學色彩。而曹丕的令體公文則不同,表現(xiàn)出了深厚的文學特性,這可能與其文學家的身份以及古代公文的寫作風格有關。其文學性具體來說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表達方式多樣化?,F(xiàn)代公文追求表達的簡約性,在其表達方式上,以說明為主,兼用議論、敘述,議論只就事論事,不旁征博引。而曹丕的令體公文在表達方式上則明顯不同,議論、抒情、說明、敘事等相互結合,方式多樣。曹丕行文時善于將三種表達方式相結合,但過于繁復的描寫也使得其令體公文更像一篇抒情散文,而不是一篇應用文了,這也是一個問題。
第二,情感表達主觀化。不同于現(xiàn)代公文的客觀性,由于曹丕文學家與政治家的雙重身份,其公文在具有實用性的同時也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他在《讓禪第三令》中質問:“今諸卿獨不可少假孤精心竭慮,以和天人,以格至理,使彼眾事備,群瑞效,然后安乃議此乎,何遽相愧相迫之如是也?”短短一段話,既表現(xiàn)了曹丕對國家、百姓的深切關懷,又表達了自己暫不受禪的原因。曹丕在讓禪方面的令文相對較多,雖讓人感受到了他對國家、百姓的重視,但過于重復的陳述,反倒讓人覺得矯情虛偽,但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出他政治手段的運用靈活自如。
(三)行文獨具特色
曹丕的令體公文在結構布局方面沒有固定不變的行文程序,總的來說,其令體公文結構靈活自如,既體現(xiàn)了文人之氣,又注重實用,具體說有以下三個特點。
首先是行文的簡約性。曹丕的令體公文簡約嚴明,短小精悍,以實用為主。在其26篇令體公文中,不包括標點在內,50字以下的一共有13篇,50字到100字的一共有6篇,100字到200字的共有3篇,200字以上的有4篇。曹丕的令體公文篇幅最長的也不過293字,且多數(shù)令文在100字以下,總的來說,都較為短小。其令體公文雖則篇幅短小,但都不失文士之氣。
其次是布局的靈活性。曹丕行文雖沒有固定的程式,多根據(jù)具體內容調整行文結構布局,但多數(shù)會通過典故總結先賢的做法,以此推引出個人的看法與觀點??偟膩碚f,結構布局主要分為以下三種。第一,以“昔”等字領文。如“昔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昔柏成子高辭夏禹而匿野”“昔者大舜飯糗茹草”先在歷史上找尋相應的依據(jù),再結合社會現(xiàn)實進行議論,最后得出結論。第二,先得出結論,再引用典故來論證,最后重申自己的結論。如《讓禪令》中,一開始就表明了自己的觀點:“當奉還璽綬為讓章”,然后通過堯舜等人的典故為自己“奉還璽綬”提供史實依據(jù),最后在文末重申“亟為上章還璽綬”的觀點。第三,直接結合社會現(xiàn)狀進行陳述,然后得出結論。如《答華歆令》中,先開門見山,表明自己的仁德不夠,國家尚未安定,然后得出不敢接受禪位的結論?!侗《惲睢分校茇ш愂隽岁P口、渡口、池水、林木的功用,然后直接提出了解決方案。
最后,文題的統(tǒng)一性?,F(xiàn)代命令(令)公文中,標題通常由發(fā)令機關與文種兩種要素構成,或發(fā)令機關、發(fā)令事由、文種構成。曹丕的令體公文從文題中便可以知曉整篇令文的大致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種基本模式。第一種,“答”+涉及人員(具體事項)+文種。如《答司馬懿等令》就完全遵從了這種模式?!洞鹪S芝上代漢圖讖令》則是將許芝所涉及的具體事項在文題中表述,《又答華歆等令》雖多了“又”字,但也遵從這種模式。一般來說,這種模式的文題基本是大臣向曹丕上書,曹丕下令進行回復。第二種,具體事件+文種。如《廣詢令》《讓禪令》《收斂戰(zhàn)亡士卒令》等均遵從了這種模式。這種令文一般來說是曹丕下達某種命令,如《薄稅令》就是下令減免百姓的稅收。雖說是兩種模式的文題,但其實第一種模式中的“答”+涉及人員(具體事項)也可看作第二種模式中的具體事件,所以曹丕令體公文文題的模式具有統(tǒng)一性。
現(xiàn)代命令公文是法定的領導機關或領導人對下級發(fā)布的一種具有強制執(zhí)行效力的指揮性公文,主要用于宣布施行重大強制性行政措施;嘉獎有關單位及人員;公布行政法規(guī)和規(guī)章等。[3]而曹丕的令體公文由于收文主體的區(qū)別,其令文功能也有所不同。
(一)指揮與管理功能
公文是對國家進行管理的工具,令體公文也一樣。只有曹丕發(fā)揮指揮功能,才能對國家的方方面面進行管理,從而維護國家秩序,保證百姓生活的安穩(wěn)。由于封建中央集權制以及曹丕特殊的政治地位,其令文均為自己獨立行文,無代言作者,這就要求作者具有較高的公文寫作能力,以便令體公文更好地發(fā)揮指揮、管理功能。
(二)聯(lián)系與協(xié)調功能
曹丕許多的令體公文都是以“答”的方式,都是對于大臣上書的回復,如《答辛毗等令》《答蘇林等令》等。這些公文均是個人與個人或個人與群體的交流聯(lián)系,曹丕在表讓禪后,多位大臣上書勸諫,曹丕對他們單獨下令回復或以群回復,這就體現(xiàn)了其令體公文的聯(lián)系功能。國家是一個整體,帝王處于這個整體的指揮位置,這就需要他與下屬大臣加強交流,共商政事,只有雙方之間的相互配合密切合作才能使得整個國家和社會更加和諧。
(三)教育與宣傳功能
曹丕崇尚儒家文化,在與大臣的交流過程中也多次表達自己重德行的看法,這就在告誡大臣們也要加強德行培養(yǎng)。而曹丕通過令體公文,表現(xiàn)自己對德行的看重以及努力注重修身的做法也為他提高了美譽度,贏得了百姓與大臣的支持與信任。當然,幾乎所有的文章都具有宣傳、教育的功能,而其令體公文的這些功能又是不同的。曹丕發(fā)布的《佚令》,雖全篇僅八字,但由于它是以“令”這種特殊文種發(fā)布的,這就使得它更加具有權威性,其教育、宣傳效力也更加突出。
曹丕令體公文在指揮管理、聯(lián)系協(xié)調和教育宣傳方面的功能,都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建設國家,實現(xiàn)百姓安居樂業(yè)的愿望。
總之,無論是現(xiàn)代令體公文還是曹丕的令體公文,其文章篇幅都短小精悍,都是上級對下級的行文,其行文方向始終是固定的?,F(xiàn)代令體公文更加簡潔果斷的行文更好地適應了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更大地提高了行文效率。通過對曹丕令體公文的研究,我們不僅可以看出其寫作的風格,而且還可以了解他在政治上順利稱帝的原因。其令體公文不僅表現(xiàn)了他的“天子聲氣”,也體現(xiàn)了其文士之氣,讓我們更加全面地了解曹丕及其公文寫作的特點。
注釋:
[1]蕭統(tǒng):《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版。
[2]陳壽:《三國志·魏書·文帝丕》,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
[3]裴顯生:《應用寫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張瀟,管勇 江蘇常熟 常熟理工學院人文學院215506)
(本文系江蘇省常熟理工學院2016屆本科畢業(yè)論文重點資助團隊課題“古代公文文體研究——以個案為考察中心”,編號:[TD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