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ma
濰坊肉火燒是山東濰坊的漢族名小吃。濰坊肉火燒是外地人的叫法,本地人都叫老濰縣肉火燒,主要以城隍廟肉火燒最為出名。濰坊肉火燒在濰坊人的味覺里具有難以動搖的位置。濰坊的火燒品種很多,單是面火燒就有砍火燒、簸箕火燒、梭火燒等多種,較為出名的有濰坊肉火燒、杠子頭火燒、脂烙酥火燒。清末民初,肉食被巧妙地融合到火燒當中,肉火燒應運而生。當時的名字叫花椒肉火燒,發(fā)展到三鮮肉火燒是近代的事情,因為人們的生活在大步提高,小吃的質(zhì)量也隨之與時俱進。
濰坊人一般都是去外面火燒鋪子吃火燒的,在家做的少,畢竟在外面吃著爐烤火燒喝著豆腐腦或者咸黏粥那才是正味兒。肉火燒的餡要用上好的五花肉切碎,用濃花椒水攪拌腌漬入味;然后加大蔥及適量的大姜、精鹽、香油、海米、木耳、雞蛋糕拌成肉餡。面粉需用溫水和成較軟的面團。將一塊面團拉長,壓平,上面抹上油酥漿,將面卷起來,鑿成火燒劑子,用手壓扁,包上肉餡,收邊做成圓匾形的火燒坯,然后一個個放在鏊子上進行“火燒”加工。而火燒鋪一般都是臨街而建,一個師傅負責和面揉劑子,面特別的滑軟,劑子加肉餡,用手拍成餅型,軟軟的火燒用手托著放到有層薄油的平鍋內(nèi),雙面煎至起硬皮,用叉子放到下層用炭烘烤,負責看爐的師傅,不時地翻看火燒的成色。隨著一次又一次的翻烤,豬肉里的肥油滋潤到了蔥花、雞蛋糕、海米剁成的泥餡料里面,香味就在空氣中彌散開來。
記得上小學那會兒,學校對面巷子口就有家不起眼的火燒鋪,鋪面門口一大早就擠了好些人排隊買肉火燒。每回上學路過火燒鋪,離著好遠就能聞到那一陣陣誘人的肉香味兒,不自覺地加快了腳步,讓這飄來的香味牽著鼻子走。走到火燒鋪前總要駐足停留一會兒的,雖然出門時已經(jīng)被老媽喂得飽飽的,但總要再看上一眼這剛出爐就掐在食客手中冒著熱氣兒的肉火燒才能放心去上學。剛出爐的火燒,色彩艷麗,火燒散發(fā)著面香、餡香、火燎香。剛出爐的肉火燒呈碗口大小,因熱氣和肉餡的充實而飽滿,圓滾滾的卻看不到捏合的痕跡,略扁平,顏色呈金黃色。肉火燒的皮很薄,咬一口卻發(fā)現(xiàn),外焦的面皮咯咯作響,大蔥與鮮肉在高溫下的組合,香氣十分濃郁。
在濰坊,火燒、豆腐腦、咸黏粥絕對是標配。咸黏粥是用面粉和玉米粉熬成的稠稠的粥,上面浮著幾片綠色的菜葉子,喝一口,咸中帶香。豆腐腦里撒幾滴香油,幾朵韭菜花,清香滑膩美味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