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秋
淺談小學生作文教學
——讓寫作成為學生放飛心靈的場所
張春秋
(雙陽區(qū)第二實驗小學 吉林長春 130600)
很多學生聽到“作文”二字就頭疼,交上來的作文也是在敷衍了事,常常覺得無話可說,無從下手,甚至對語文課都失去信心。
有位作家,曾用這樣的一幅對聯(lián)形容作文時的情景:
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
愁綱愁線愁情愁理愁眉苦臉愁斷肝腸
作文果真如此痛苦嗎?學生怕,老師也怕;學生怕寫,老師怕教。那么要如何改變學生苦不堪言的作文狀況呢?課后也反思了自己的作文教學方式,并試著改進,漸漸地,學生們寫的作文有了進步。下面談談筆者對小學作文教學的幾點想法:
作文能力的訓練,從說話開始,作文最初的基礎(chǔ)就是譴詞造句,因此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說寫能力的訓練。摘抄好詞好句、堅持寫日記、定期檢查,利用教室黑板報登寫上些名言、成語、詩歌、古詩詞等,要求他們熟讀、運用。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學習。在理解字詞的基礎(chǔ)上,用詞語說話,不斷地訓練,學生就能寫出比較完整的句子,這樣學生已有譴詞造句的基本能力、表達能力。這時訓練再升華,升華到說寫能力上。其具體教法是:學習課文中,老師提綱式的設(shè)講一些有關(guān)文章內(nèi)容中的人物、事件、環(huán)境描寫的問題,讓學生回答,這樣就滲透了寫作的思想。
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也曾經(jīng)說過:“如果人們吃飯時沒有食欲,勉強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結(jié)果,只能引起惡心和嘔吐,最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饑餓的驅(qū)使下,把食物吞到胃里,那它就會樂于接受,并很好的消化它……”可見,作文教學應著力于使學生“想吃”樂于表達。所以,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關(guān)鍵。它可以打開感情的閘門,點燃靈感的火花,開拓思維的靈犀。只有學生對作文產(chǎn)生內(nèi)在的興趣時,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研究去探求,才會使他們產(chǎn)生強烈的動力,發(fā)揮聰明才智,進而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提高寫作水平。
生活是創(chuàng)作之源,也是培養(yǎng)學生感悟能力的一塊沃土。所以,平時就要引導學生用“心”去觀察?!吧朴谟们楦小⒁庾R、思考去觸摸事物的品質(zhì),沒心的人是另一種盲人,什么也發(fā)現(xiàn)不了?!比~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這就告訴人們生活是作文的源頭。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學生對身邊的事物缺乏直觀的認識,就讓他們?nèi)ッ鑼?,去評論無疑是很難的。對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只有親身去接觸事物,認識事物,才能獲得真實、深刻、細致的第一手資料。寫作時就有話可寫,寫出的文章真實感人。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首先教給觀察方法,選擇觀察對象。
平時,就有意識地讓學生看各種各樣的事物。帶領(lǐng)學生來到大自然中,指導他們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引導他們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如觀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日出日落、小河田野、蔬菜瓜果……并盡可能讓學去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
老師還要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廣闊的生活天地,隨時留心觀察日常生活中有意義的、有趣的事物。學生一旦養(yǎng)成了隨機留心觀察的習慣,他們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就會不斷增強,從而頭腦里的材料也就越來越豐富,寫作文時便會“文思泉涌、得心應手”。
隨著信息技術(shù)的發(fā)展,學生看書的比例越來越少,大部分學生把課外時間花費在看動畫片上,上網(wǎng)打游戲。筆者覺得應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上多下功夫。廣泛閱讀是寫好文章的基礎(chǔ),對于小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薄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毙W生語言積累明顯不足,寫起文章來,就難免“入不敷出”。因此為學生創(chuàng)造閱讀條件,引導學生廣泛閱讀。但是單從課文中學習知識,積累素材,是遠遠不夠的。老師除了要引導學生認真學習課文外,還要要求學生多讀課外書籍、報刊、雜志,擴大知識面,充實寫作材料。教師要從實際出發(fā),向?qū)W生推薦一些童話、寓言、歷史故事、民間故事、科幻小說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的編寫普及本等。
在興趣培養(yǎng)的同時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以指導學生課外閱讀,(1)讀,讀內(nèi)容概知其要,(2)查,碰到不懂得字查字典,結(jié)合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3)劃,給優(yōu)美的句子加點劃線。(4)摘,摘好詞好句。(5)想,讀后思考所得所想。(6)記,背誦精彩片段或優(yōu)美范文。
書是前人的經(jīng)驗、智慧的結(jié)晶。在不同作者的筆下,同一事物是千差萬別、絢麗多彩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察世界的方法,自己的風格和語言。那些動人的畫面,精彩的描繪,形象的比喻等優(yōu)美詞句、語段、表達方法都要取之精華的作文基本功。老師要引導學生將外物轉(zhuǎn)化為內(nèi)物,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為自己的文章增色生輝。
低年級作文課,是作文的起步,重在引導,引導首先從題目入手,明確寫作要求,(時間,地點,數(shù)量,內(nèi)容)然后具體的指導,記得教三年級時,第一篇作文是人物的描寫,是這樣引導的,老師笑瞇瞇地站在講臺上,問:同學們你想把老師介紹給你的爸爸媽媽嗎?那說說看,老師指著自己的五官,衣服(顏色,樣子)個子(高,矮,胖,瘦),和同學說說。說完后讓學生把所說的內(nèi)容寫下來,這樣學生就輕松愉快在完成了作文。
作文修改也很重要,啟蒙作文最好是面改,和學生面對面,從字、詞、句、段、篇逐一分析,哪怕是一個標點符號也不得馬虎。使學生在修改中體會到自己作文的問題出在哪里,應從何做起,好,又好在哪里。這樣學生既學會了作文的修改方法,也體會到努力地方向,同時也逐步搭成向高層次作文過度的橋梁。
學生辛辛苦苦寫好作文后,總喜歡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贊許,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印象很深,應給予及時的評價,并提出修改意見,學生很容易接受,讓學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別人的,或輪流交換互閱等。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明確修改作文的目標,要求學生能寫出他們的真情實感,用通順的語句、清楚的層次、鮮明的觀點,恰如其分地記敘見聞、寫景狀物、說明事物、發(fā)表意見,此時,若再重新習作一次,就能上一個等級,這無疑提高了作文水平。
總之,在作文教學中,不光要教給學生寫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給觀察生活,認識事物的方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攝取寫作材料,在名篇中吸收營養(yǎng),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提高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