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揚
(貴州大學, 貴州 貴陽 550003)
侗族音樂傳承形態(tài)分析
宋 揚
(貴州大學, 貴州 貴陽 550003)
侗族音樂具有世界性影響,是貴州多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傳承具有民族文化傳承研究的價值。本研究發(fā)現,侗族音樂傳承具有歷史、生活、價值三種形態(tài),每一形態(tài)具有其自身特性,尤其是其價值形態(tài),以其鮮明的文化價值取向,成為民族文化傳承的經典形態(tài),對各民族文化傳承有著顯著的參考價值。
侗族音樂;文化傳承形態(tài);民族文化
貴州的多彩,除了大自然賜予的俊美山川,就是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所以,貴州的多彩,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民族文化的多彩。貴州是一個由49個民族構成的和睦大家庭,各民族在與大自然相依相伴、和諧相處的歷史長河中,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在貴州多彩的民族文化中,優(yōu)美動聽、特色濃郁的少數民族音樂更是璀璨奪目的魁寶,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今天,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值得我們去弘揚、傳承、發(fā)掘、倍加珍惜。而侗族音樂,就是這些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尤為寶貴的一顆璀璨明珠。
侗族音樂豐富多彩,其傳承具有顯著特性,尤其是其歷史傳承、生活傳承與價值傳承,不僅是侗族音樂傳承的主要形態(tài),也具有獨有內涵。侗族文化研究廣泛、豐富[1][2][3][4],不過對其傳承形態(tài)分析尚有待深入,本文就此展開討論,從歷史傳承、生活傳承與價值傳承探討侗族音樂傳承的基本形態(tài)特征。
近些年來,侗族音樂這顆明珠閃耀在中國大地,閃耀在世界的文化大舞臺,令人喝彩、令人叫絕、令人驚羨,為展示貴州風采、為貴州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貢獻,不僅僅在“多彩貴州”文化舞臺和在全國青歌賽的賽場上好評如潮,更在國際舞臺上贏得諸多贊譽。
當下侗族音樂形成如此巨大的影響,其實是因為有著堅實的歷史傳承。我們回頭看看侗族音樂在當代的傳承歷史,就可洞悉其中奧妙。
1953年,貴州省黎平縣巖洞村的女青年吳培新、吳惜花、吳秀美、吳花赴北京出席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她們演唱的侗族民間多聲部民歌,轟動了首都舞臺。
1956年,貴州省歌舞團團長冀洲帶領該團20多名音樂工作者,深入黔東南各地,記錄了大量的民族歌曲,后匯編成《貴州省歌舞團民間音樂資料·第一集》。冀洲根據當地名歌種“玩山歌”編創(chuàng)的《光印阿幸?!罚h意譯“玩山”),于1958年第一屆全國音樂周期間獻演于首都舞臺,《光明日報》載文稱之為“抒情詩”,音樂周總結報告稱之為“優(yōu)秀作品”。
1958年黎平縣侗族民間合唱團正式掛牌,于1959年3-4月間,以全團人員(60名)組成的一臺侗族節(jié)目參加全省文藝會演。由民間的同聲合唱發(fā)展而成的60人的場面宏大,氣勢磅礴的混聲合唱成為整個會演節(jié)目中最耀眼的明珠,被音樂評論家稱為侗族音樂發(fā)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1986年9月28日至10月12日,貴州省黔東南侗族女青年吳花山,吳培妮、吳水英、石明仙、吳玉蓮等組成的女子合唱團。在團長冀洲、楊林的帶領下,應巴黎秋季藝術節(jié)的邀請,在法國著名的夏樂宮劇院演出。首演結束后,《世界報》立即發(fā)表了以《動人的侗族復調音樂》為題的大塊文章,稱贊“九個侗族姑娘的合唱,精練優(yōu)雅的音樂可以說和意大利歌劇差不多?!辈⒄f,“侗族合唱團的九位姑娘第一次離開他們的家鄉(xiāng)貴州山區(qū),可以想到在這些完全不了解他們文化的局外人面前他們有些擔心,有些出乎意料的是,這個富于獨特風格的音樂,馬上打動了西方聽眾的心弦……可以肯定,這些侗族歌曲,比起八、九世紀之前西方復調音樂初期的任何專業(yè)音樂家都要高明”,“侗族歌曲在純樸中表現出高度的優(yōu)雅”?!盁o疑,秋季藝術節(jié)中,侗歌是最給人以啟發(fā)的節(jié)目之一?!彼囆g節(jié)主席米歇爾(法前文化部長)說侗歌“清泉閃光的音樂,世間罕見”。”
1996年,受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委派,侗歌班組成中國民間藝術團,參加法國民間藝術節(jié)、瑞士第六屆音樂節(jié),演出獲得巨大成功,國家民委頒發(fā)了“文化交流榮譽獎”。
在1953年至今的六十多年間,國內外民族音樂學家給侗族大歌為代表的侗歌音樂文化以極為特殊的關注,各種形式、各種級別的研討會、很多高水平的學術論文紛紛出爐,進行研討論證。貴州省音樂家協會,貴州民族音樂研究會還編印了《侗族大歌研究在貴州》一書,在2002年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第九屆年會暨侗族大歌研討會上贈閱。
2008年,貴州省人民政府正式啟動了侗族大歌的“申遺”工作。
侗族音樂如此輝煌,如此具有魅力,顯然是因為一代一代的侗族音樂人對侗族音樂的傳承,政府的領導與支持,鼓勵和促進著這種傳承,從而使其傳承歷史不僅60多年來綿延不斷,而且不斷擴大,形成影響力不斷拓展和加深的傳承形態(tài)。
侗族音樂的傳承不僅僅在舞臺上,更在侗家兒女的生活中。侗族音樂在侗族人民生活中的傳承,既是其重要的傳承形態(tài),更是其歷史傳承的基礎,沒有侗族人民生活中的侗族音樂,就沒有舞臺上傳承的侗族音樂。
判斷正項級數斂散性的方法有很多,但每種方法在運用時都有其局限性,所以學者一直在探索,以尋求比較精細且運用相對比較方便的判別法[1-5].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利用比較原則,得到了一個判別正項級數斂散性的新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得到了通項遞減的正項級數的一個審斂法.文中的結論結構簡單且精細度強于雙比值判別法.
侗族人民生活中的侗族音樂傳承形態(tài)大體分為以下幾種:
侗家有個盛大的節(jié)日叫做“祭薩節(jié)”,是為了紀念侗族古代英雄“薩歲”而舉行的?!八_歲”的意思是圣祖母。傳說一千多年前“薩歲”帶領族人,經過漫長而艱辛的行程,來到黔東南的都柳江沿岸安了家,而后又在為同胞爭取自由的斗爭中獻出了生命?!八_歲”被殺害之后,每個侗寨都派人到現場去撿了一些石頭回來,這些具有紀念意義的石頭被族人堆在“薩歲廟”里,上面倒插一把張開的傘,象征著圣母祖仍然永遠庇佑著族人。男女老幼唱起祭奠圣祖母的歌,鞭炮炸響,笙鼓齊鳴,以表達深深的思念與崇敬之情。這就是隆重而神圣的“踩歌堂”活動,是“祭薩節(jié)”的主要活動內容之一。
不會唱侗歌就不能敬祭先人,不能敬祭先人就算不得合格的侗家子孫。由此可見,侗歌的普及率該有多么高。
侗歌、鼓樓和花橋被稱為“侗家三寶”,這三寶與音樂是天生之緣、生死相牽的——唱大歌、議大事、傳授侗歌、舉行盛典都要在鼓樓里進行;花橋是侗家辛勤勞作之余歇息、閑聊的地方,夜晚則是青年男女對歌唱和、談情說愛的絕好場所;而侗歌,如果誰不會唱,誰就沒有與異性“對話”的資格,就意味著有可能難娶難嫁。因此,可以說唱侗歌絕不是“特長”,而是一種“生活技能”、生存條件,沒有技能就難以生存發(fā)展。由此,“三寶”于侗家之重要、侗鄉(xiāng)“全民皆唱”侗歌、“唱而優(yōu)則樂”便不言而喻了。
侗族南部方言區(qū)青年男女的戀愛生活,有別于北部方言區(qū),北部方言區(qū)多在戶外活動。南部方言區(qū)多在家中活動。史書中多稱為“行歌坐月”?;顒臃绞蕉酁槟信归g聚于室內,歌唱作樂,也可稱為“行歌坐夜”。三五個年紀相近的姑娘,不分輩分,聚集某家或紡紗織布或做針線。三五成群的小伙子,或徒手或帶牛腿琴,到姑娘家,聚集唱歌,談情說愛。直至深夜甚至天亮,這時他們唱的歌,就叫牛腿情歌或琵琶歌。
北部方言區(qū)青年的戀愛生活,則總是在室外通過玩山的方式來進行的,玩山就是到山上去玩。這里的山,是對山野、戶外的泛稱。這里的玩就是游玩、相會、唱歌的意思。
北部方言區(qū)的男女青年往往利用節(jié)日趕場走親戚結交異性朋友,結交的方式就是唱歌、對歌。這種歌,通稱為“玩山歌”,多為清唱,偶爾也用木葉伴唱。經過較長時間的交往,男方若選中了意中人,且女方也愿意的話,男方就托人到女方家提親。從提親到正式舉行婚禮,以及婚禮的紛繁程序也都有歌相隨,亦可成套,有研究者稱為“婚俗套歌”。
侗家辦喪事,講究頗多,難以盡言,單說其中一些與“音樂”密切相關的事項:在黎平縣的一些地方以及從江縣的獨洞一帶,超度儀式中有“樂班”鬧靈堂的習俗,原先稱為“嗩吶班”,實際上是一個由侗族自制的各種樂曲組成的“合奏”班子。這種“鬧”一直進行到喪者入土安葬為止,貫穿在整個喪禮的全過程。據說,他們演奏過的合奏曲目達80多首,全是在喪事和安葬場合演奏,樂曲都是地道的侗歌。
侗族的音樂極其豐富,好像沒有器樂曲,所有本族樂器如侗琵琶、侗笛、牛腿琴等是給聲樂伴奏的??墒恰皹钒唷钡恼J識填補了侗族器樂曲的空白。我們可以驕傲地告訴全世界,侗族音樂也有極其豐富的器樂曲,也有著別具一格的器樂文化。
北方方言區(qū)的喪葬習俗較為繁復,歌唱活動集中表現在“停喪”期間,稱之為“開路”,以及安葬后的“應七”和“做道場”這些以佛教為主的 “法事”活動,這些活動中的“請佛”套歌,“踩彩”套歌、以及在“靈堂”中唱的“孝歌”都是十分豐富的。
顯然,侗族音樂即是侗族人民的生活,侗族人民的生活亦即侗族音樂,這種生活與音樂深度融合的形態(tài),是侗族音樂傳承的最基本形態(tài)、最原生形態(tài),也是侗族音樂不斷傳承的基礎。
侗族音樂不僅是侗族人民的生活,更是侗族人民的精神存在。侗族人民以侗族音樂表達著自己的價值取向,在歌唱中傳承著民族的價值取向,“歌養(yǎng)心”是侗族人民對侗族音樂的價值存在的最樸素表達,也是侗族音樂傳承的價值形態(tài)的最本真寫照。
侗族地區(qū)的自然生態(tài)和人文生態(tài),陶冶了侗家人的情操,孕育了這么一個民族,以及這個民族所創(chuàng)造的音樂的性格;由于這個民族在歷史上沒有文字,所以社會的進步,知識的傳播,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都只有用口頭的形式“記載”。而這種口頭的形式,在侗族社會里則演變成了內容與形式千差萬別的歌。
侗家人常說:“飯養(yǎng)生,歌養(yǎng)心”。這句極其樸素的話,再明確不過地告訴我們,“歌”在侗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達到了極致。新中國建國60年來,侗族大歌是被國內外學者研究得最多的一個民間合唱品種,研究者們用各種各樣的語言力圖準確、形象地概括了侗民族與音樂的血肉關系。有人說:“侗鄉(xiāng)是歌的海洋”,這與藏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都有共性,只有“飯養(yǎng)生,歌養(yǎng)心”這句極富內涵的、深邃的概括,是屬于侗族的,唯一屬于侗族的。
“歌養(yǎng)心”,這句話的分量再怎么評價,再怎么形容都不過分。身和心就是一個人生命的全部。身體指軀體,靠物質來滋養(yǎng),沒有物質維持,軀體就不復存在;“心”,即精神,是一種高級的、抽象的意識活動,沒有這種活動,人也只可能是行尸走肉。在侗家人的意識里,如果沒有了支撐心靈的“歌”,那么,侗家人的精神依靠就不存在了,侗族社會也就不存在了。這種精辟的總結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應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我們可以說:“侗族是一個歌唱的民族,是一個視歌如命的民族”。有了這樣的理解與認識,侗族的“愛歌如命”就不難理解了,侗族音樂與物質共同支撐生命的道理也就順理成章、無可辯駁了。
說到這里,以享譽世界的“侗族大歌”為代表的南部侗方言區(qū)的民間多聲合唱,和以“玩山歌”為代表的北部侗方言區(qū)民歌組成的侗族音樂奇葩為什么越開越嬌艷、越開越喜人也就找到了準確的答案了。
筆者以為,侗族音樂是我國少數民族音樂寶庫中保存最完好,也是未受到“環(huán)境污染”的瑰寶之一。了解其生存、發(fā)展環(huán)境,研究其發(fā)展趨勢,有利于我們在悉心保護下,從自然生態(tài)和人文生態(tài)兩方面去做好發(fā)掘和傳承工作?;诙弊逡魳芬陨先N傳承形態(tài),我們可以更好地傳承侗族音樂,實現侗族音樂更大的文化價值。
[1]吳培安.侗族音樂民間傳承與學校教育談[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3(02).
[2]吳媛姣,吐爾洪·司拉吉丁.侗族音樂文化生態(tài):研究綜述及意義[J].貴州民族研究,2014(11).
[3]馮毓杰.蒙愛軍.侗族音樂文化與傳統農事活動關聯性研究——以從江縣高增鄉(xiāng)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5(08).
[4]普虹.侗族音樂與民俗[J].中國音樂,1989(02).
責任編輯:韋家燕
Analysis on Transcendent Ways of Dong Music
SONG Yang
(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03,China)
Dong Music,with world-wide impacts,is part of the multiple ethnic cultures in Guizhou whose transcendence has unique values for ethnic culture transcendence.This paper finds there exist three ways of the transcendence,by history,by life and by value,each ofwhich has unique features,in particular,transcendence byvalue has distinct cultural values,and has become a classical wayofculture transcendence sothat it has significant value for everyethnic culture.
DongMusic;Transcendent ways ofethnic culture;National culture
1009—0973(2016)01—0031—04
J692
A
2016—01—10
貴州省優(yōu)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長專項資金項目“現代語境下貴州本土音樂元素市場的市場化運作前瞻——19世紀俄羅斯民族樂派對當代少數民族音樂發(fā)展的啟示與借鑒”的成果(合同編號:黔省專合字[2012]54)。
宋揚(1981— ),女,貴州貴陽人,貴州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鋼琴演奏與室內樂演奏雙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音樂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