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龍
跟朋友去唱歌,有幾個也不是很熟,簡單地互相介紹之后,大家開唱。無論會不會唱歌,都上臺吼兩嗓子,露個臉,助個興。輪番出場以后,自然到了“麥霸”時間,一首又一首地唱。
曉晴一直坐在沙發(fā)上沒唱。在我們幾個的一再勸說下,她點了一首,一開嗓,全場就安靜了。喝酒的不喝了,聊天的不聊了,太好聽了,太專業(yè)了。大家好奇地問,“你以前是干啥的呀?”“咋唱得這么好呀?”“咋沒跟我們說過呢?”曉晴征服了現(xiàn)場的所有人,“麥霸”也不唱了。
曉晴的一鳴驚人讓我們記住了她。事后我們才知道,曉晴在大學里學的是聲樂,畢業(yè)后曾在大學當過音樂教師,后來轉行從商,再以后,每次有活動時,大家都會叫上曉晴,無形中拓展了她的人脈。
設計部的思語,平日里安安靜靜的,在工作上中規(guī)中矩,看不出來有什么過人之處。有一次,公司要做個宣傳片,策劃案改了幾次,老板都不滿意。最后,索性在全公司征集策劃案。讓我們想不到的是,思語的策劃案思路獨特,形式新穎,最終脫穎而出。
后來,每次有關于文案策劃的工作,都會想到思語。而思語也不負眾望,每次都能拿出很出彩的策劃案。最終,思語被提拔為策劃部總監(jiān)。
曉晴和思語身上的共同點是,不急于亮出自己的絕活,只是在關鍵的時候,不急不躁地亮出自己的“撒手锏”,最終都讓人記住了。
很多求職者在遞簡歷時,特長一欄填得滿滿當當,其實,沒有一項能拿出手的,更多的是為了增加自己求職的砝碼而貼上去的“標簽”。實際上,這些所謂的特長“標簽”,如果名副其實還好,如果一經(jīng)檢驗水分很大的話,反而會減分不少。
無論在生活中,還是職場上,如果先是韜光養(yǎng)晦地把自己的絕活修煉得足夠有殺傷力,那么關鍵時刻的一出手,就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容易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