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含
對于情人節(jié),有這樣一種說法:這是一個愛與浪漫的節(jié)日,也是一個巧克力與玫瑰的節(jié)日。
在中國,最為火爆的西方傳統節(jié)日莫過于2月14日的情人節(jié)了。這個風靡世界的節(jié)日來源于古羅馬的牧神節(jié),據說在這一天鳥類開始交配;后因一位基督教圣徒瓦倫丁的傳說而使這個有著原始崇拜起源的節(jié)日增加了浪漫愛意:傳說這位圣徒因冒險傳播基督教義而被捕入獄,在獄中與獄吏的盲女兒相愛,行刑當日清晨寫下一封情意綿長的告別信,而盲女也在墓前種下一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托情思。
對于情人節(jié),有這樣一種說法:這是一個愛與浪漫的節(jié)日,也是一個巧克力與玫瑰的節(jié)日。誠然,在情人節(jié)的習俗中,巧克力與玫瑰是必不可少的。男性將一枝半開的紅玫瑰視為情人節(jié)送給女孩的最佳禮物,而女性則將一盒心形巧克力作為回贈的禮物,表示自己的愛就像放入口中的甜蜜巧克力,宛若一顆融化的心。
巧克力自誕生時就與愛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瑪雅與阿茲特克文化中,它被視為具有神秘與催情的特質。實際上,縱觀巧克力的歷史,絕大多數時候都是作為飲品存在,最早可追溯到公元7世紀的瑪雅文明,瑪雅族人利用可可豆制成一種飲料,在宗教儀式中飲用,被視為飲品“巧克力”之始。
瑪雅帝國崩潰后,托爾特克人繼續(xù)培植可可樹,并稱之為“天堂之樹”,可可豆甚至成為一種貨幣單位,在整個中美洲流通。阿茲特克人也將可可樹視為天賜的智慧和力量,辣而苦的飲品“巧克力特爾”是阿茲特克國王頗為喜愛的飲品,它是將可可豆烘烤并磨成粉,與水、玉米粉、辣椒混合后,吹打成泡狀而成。統治者Montezuma和他的朝中官員每天要喝50罐“巧克力特爾”,而這種珍貴飲料盛裝于只用一次就被扔入湖中的金制高腳杯中。
16世紀初期,巧克力被介紹給“按預言從大海中回歸的羽蛇神”西班牙探險家Hernando de Oviedo y Valdez。因而可可豆雖然是哥倫布的發(fā)現,卻是先由西班牙的征服者認識到其重要性,他冠之以“長在樹上的銀子”,于1528年帶回國,并將制作巧克力的工序記載于1530年撰寫的史記中。巧克力自此“環(huán)游歐洲”,直到18世紀初才“衣錦還鄉(xiāng)”,回到北美洲。
而西班牙在巧克力歷史中的角色并不止于此,西班牙人將種植甘蔗的技巧引入墨西哥,而且他們在傳統的烹調法中加入糖和香草的構思,使得巧克力成為未來能夠風靡歐洲的味道。最后,西班牙人認為這種飲料加熱會更好喝,才有了流傳至今的經典飲品“熱巧克力”。
巧克力工藝的奧秘對于西班牙來說自然是天機不可泄露,它被西班牙王室小心翼翼看守著,向其他歐洲國家隱瞞了近100年。1606年,被委托來加工可可豆的西班牙僧侶泄露了這個秘密,巧克力輾轉到了Spanish Netherlands(即如今的比利時)。而意大利商人Anton Carlettie也成功打破了西班牙培植可可和買賣可可豆的壟斷局面,將珍貴的可可豆及巧克力的制作工藝傳入意大利。巧克力一時聲名遠播,在全歐洲博得喝彩。甚至一位年輕貌美的西班牙公主Anne of Austria帶著對巧克力的熱愛嫁入法國王宮,凡爾賽規(guī)定只有上流社會才可享受這異常濃郁的極致飲品,其火熱程度一度勝過法國的宮廷飲品。
1657年,全球第一家巧克力茶座在倫敦隆重開業(yè)。在整個歐洲沉醉于這極致飲品的同時,英國的甜點師已經開始迸發(fā)關于巧克力改良的靈感創(chuàng)意。1674年,他們將可可粉加入蛋糕之中,使之成為首個利用巧克力烹調的美食。1847年,一家英國公司通過開發(fā)軟糖巧克力使固體巧克力進入歷史舞臺,這種可咀嚼的巧克力塊一舉擊潰曾主導世界市場的粗粒巧克力的江山。
同樣在17世紀,比利時已是久負盛名的巧克力王國。1697年,蘇黎世市長訪問布魯塞爾,決定將巧克力引入瑞士,卻不曾料想,這一舉動成就了歐洲第二個巧克力王國的誕生。1819年,在瑞士引入巧克力的第122年,萊蒙湖畔設立了全瑞士首家巧克力廠,生產出歷史上第一塊巧克力磚。1876年,瑞士人在巧克力改良上的孜孜不倦迎來結晶,Nestle和Peter將奶粉加入以可可、糖和可可油混合而成的材料中,創(chuàng)造出牛奶巧克力。1879年,技術被進一步改良,提升巧克力的香味和香滑的口感,巧克力第一次與“絲滑”相聯系。
目光重回英法,18世紀后半期的工業(yè)革命使小作坊手工生產及時給大規(guī)模生產讓了路,而經過改良的蒸汽引擎加速了生產轉型,使可可研磨實現機械化,加之可可豆價格回落,使得巧克力茶座形成獨立的市場,甚至開始取代咖啡廳、茶室和酒吧。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刺激了巧克力的生產,巧克力作為重要補給,被大批量運到戰(zhàn)場分發(fā)給士兵。在二戰(zhàn)中,巧克力也被美國軍隊列為D-口糧,它需要重量輕、能量高,口感也要比煮土豆略勝一籌,而著名的巧克力品牌好時就是D-口糧的生產者,它也是在不斷改進軍事口糧的過程中發(fā)明了巧克力棒。
1926年,比利時人首先想出將美味的奶油、杏仁軟心和其他果仁放入巧克力中間,創(chuàng)造出軟心巧克力。一代巧克力大師Joseph Drap正是借此機會充分發(fā)揮才華,逐步實現他建立全球首屈一指的巧克力品牌的夢想,他的品牌Godiva一直位列“世界十大巧克力”的席位之中。
當然,關于“世界十大巧克力”的排行并不只有一個版本,但不論排行主體如何變化,瑞士的Lindt(瑞士蓮)幾乎從不讓出首位的寶座。這個被公認為巧克力中的“教父”級的品牌,生產出了世界首塊入口即能溶化的巧克力。而唯一被比利時王室授予金質獎章的Guylian(吉利蓮)也是常常摘得榜眼。
在中國最為常見的Top10巧克力則是意大利的Ferrero(費列羅)。它裹滿巧克力碎果仁,咬碎薄薄的威化后,濃郁的軟巧克力和榛子又適時出現,帶來多重口感的享受。這一金色包裹的經典也是不少國人情人節(jié)的極佳選擇。
圖片來源:Lindt & Sprng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