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智
●松江”四鰓鱸”魚
松江鱸魚,俗稱“四鰓鱸“。天下之鱸皆兩鰓,唯松江之鱸四鰓,素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魚(松江鱸魚、黃河鯉魚、松花江鮭魚、黑龍江興凱湖■魚)之首。其體呈紡錘形,長約18 cm,頭大而扁平,腹灰白,背呈灰褐色或帶桔黃色,有黑紋三四條,肉細白而肥嫩,鮮而味美。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松江鱸魚具有“補五臟,益筋骨、和腸胃、益肝腎、治水氣、安胎補中,多食宜人”之功。
烹飪四鰓鱸,松江名廚師各有所長,花色繁多,難以列舉,主要有“四鰓鱸八生火鍋”“油包紅燒四鰓鱸”“筍菇四鰓鱸魚湯”3款。
其中四鰓鱸八生火鍋的做法是:用雞湯、火腿、香菇,冬筍打底,配以8只切片生盆,如精肉片、蝦仁片、豬腰片、雞肫或鴨肫片、魚片、雞蛋片、什件片、外加油氽細粉和渡菜,待暖鍋內(nèi)湯燒沸,先將各種生片放入,再將殺好洗凈的鱸魚(留肝)投入暖鍋內(nèi),再沸后投入油氽細粉和菠菜即成。鱸魚肝尤為肥嫩,吃起來鮮、嫩、肥、香,美不勝收,為筵席佳肴,聞名中外。
●“十鹿九回頭”
是古城松江的傳統(tǒng)佳肴,又是一件精美的藝術(shù)品,系根據(jù)松江著名的石刻浮雕“十鹿九回頭”仿制而成。制法:用青魚肉、雞胸肉、蝦仁斬成肉茸(粉末狀),外加蛋清、蔥姜汁、黃酒、味精、細鹽調(diào)味后,拌成濃膠狀,再和以不同的食用色素,然后再用刮板塑造成十只奔馳的鹿,其中九只回頭,一只頭朝前。鹿角用龍蝦須制作。成型后,盛于玻璃盤內(nèi)(搪瓷盆亦可),加少許淀粉于鹿身,上籠蒸10 min后即成,質(zhì)嫩味鮮,清淡爽口。
“十鹿九回頭”在松江民間還有個美好的傳說。松江歷來是魚米之鄉(xiāng),外出做官或經(jīng)商的人,十有九人要回來,相傳晉朝松江人張翰在洛陽做官,因思念秋天家鄉(xiāng)的菰菜莼羹鱸魚膾而告老還鄉(xiāng),“十鹿九回頭”又寓意“葉落歸根,不忘故土”。
●“葉榭軟糕”
松江縣“葉榭軟糕”的生產(chǎn),始于清朝咸豐元年,距今已有130多年,創(chuàng)始人施仁和。他原是用石臼代人舂米為生。當時葉榭水路交通極為發(fā)達,每天有從松江開往山陽的來回搖班船,對開班船都是中午同時到達葉榭碼頭,一時間飯店極為擁擠、乘客吃飯困難。于是他就制作“葉榭軟糕”供應乘客,價廉而味美,聞名于世。
“葉榭軟糕”原料系松江上白粳與糯米做成。米要在水中浸泡7天,每天換水,使米中發(fā)酵成分全部揮發(fā)完,這樣做出的軟糕,就是夏天高溫季節(jié),一周內(nèi)不會變質(zhì)。泡好的米先用石臼舂成粉,再用細篩過一下,粉極精細,拌料后蒸成糕。軟糕分方糕、素糕、佳花白糖糯米糕3種。其中,桂花白糖糯米糕,全系糯米粉制成。加上桂花、白糖、豬油、豆沙、蜜餞、成厚盤形,這是葉榭軟糕中的上品,兼有方糕和素糕的特點。吃來松、軟、甜、香、肥,稍加薄荷,亦是夏日佳點。上述3種凡用豆沙,均用素油炒制,以防變質(zhì)。
●“張澤青籠餃”
“張澤青籠餃”早在清朝光緒年間就盛名卓著,為江蘇、浙江、上海地區(qū)人士所喜愛,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這一名點,系出自亭林鎮(zhèn)人張阿二之手。
在明、清年代,張澤鎮(zhèn)原是一個擁有三四千人的大集鎮(zhèn)。有“金張澤”之說,張阿二原系亭林鎮(zhèn)一茶食店師傅,后到張澤開糕團店,他立異創(chuàng)新,制作經(jīng)營“青籠餃”。餃的外殼全系糯米粉,以“青籠草”浸出汁水,經(jīng)過沉淀去渣,再過濾使汁水清純,與糯米粉拌和,再以豬油、白糖、棗肉、豆沙為餡,稱為“四全”。而后置于青竹籠內(nèi)蒸煮,底墊荷葉或竹籠,顏色碧綠,鮮明而有光澤,吃來香、甜、肥,滑,爽口而不粘。如餡中拌以桂花,幽香撲鼻,風味獨特。
●“松江鹵雞”
松江鹵雞于1833年(清道光十三年)聞名于世,為古城松江大倉橋下胡?;u雞店所獨創(chuàng)經(jīng)營,距今已有150多年歷史。用料極為考究。一般均選用上海黃浦江東岸、浦東“三黃雞”中之雄閹雞,每只1 500 g左右為佳。然后用33 cm以上的長簡特制砂鍋燒煮之。燒煮時光雞要去腳爪,并蹦細麻線扎緊,雞頭向下倒放鍋內(nèi),燒時拌以蔥、姜、酒等佐料,鍋蓋上加布不使漏氣,以溫火燒之,讓湯汁逐步浸入雞皮內(nèi)部。一般從第二鍋起,湯汁更為醇厚,雞皮燒煮后不破,歷時3 h即成。其特色是內(nèi)嫩、湯醇、雞皮內(nèi)有一層汁水,出鍋時間一長,則皮內(nèi)汁水凝成凍膠。鮮香撲鼻,食之回味無窮。外地游客到松江,必食鱸魚、鹵雞而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