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冬雪
(遼寧省沈陽市遼中區(qū)大黑崗子九年一貫制學校 遼寧沈陽 110000)
信息技術在教學課堂中的應用方法指導
敦冬雪
(遼寧省沈陽市遼中區(qū)大黑崗子九年一貫制學校 遼寧沈陽 110000)
作為一線的教師,深感責任重大的同時工作也更有意義,要完成這一轉型,需要每一位信息技術教師認真研究課程特點,結合教學實際,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下面是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對信息技術學科特點及教學策略所作的一些粗淺的分析,愿與同行們交流。
學科特點 教學策略 信息技術 信息素養(yǎng)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相對年輕的學科。其學科特點與傳統(tǒng)學科的不同,決定了其教學方法、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的巨大差異。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教學策略的選擇在整個教學系統(tǒng)中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是優(yōu)化教學過程和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課堂教學能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1]
從新的“普通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實驗)”中可以看到,信息技術課程為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設置,它同語文、數學等學科一樣成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既有充實的技術內涵,又突出其豐富的文化價值,具有人文的特性。它除了涉及計算機技術之外,還涉及到許多其它學科,如審美藝術、環(huán)境、語文、數學、硬件時尚、軟件開發(fā)等等,具有綜合性的特點。
信息技術課程的基礎性表現在:要關照全體學生全面發(fā)展,“為造就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奠定基礎?!蓖ㄟ^信息技術課程,培養(yǎng)并提升學生信息素養(yǎng),為在各門學科乃至全部教育活動中應用信息技術打下牢固的基礎。筆者認為,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其目的并不是為了短期優(yōu)化效果,而是為了奠定學生在今后工作與生活中有效解決問題、在未來社會中自我學習、持續(xù)發(fā)展的堅實基礎。
在新標準中明確指出:“信息技術不僅是學生的學習內容,而且也是學生的學習工具?!睆奈磥韥砜?,它更是信息時代公民進行終身學習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環(huán)境。掌握好這一工具,有利于學生把信息技術應用于其他科目內容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有利于提升今后在信息社會中的工作與生活的質量。
信息技術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作為技術領域內容的信息技術其性質就是“一門立足于實踐的課程”(見新標準),在2000年頒發(fā)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中就已明確指出:信息技術課程的上機課時不應少于總學時的40%。在教學中,我們也不難發(fā)現,實踐是培養(yǎng)與提升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教師要為學生的實踐活動安排足夠的時間,鼓勵學生多動手、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只有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真實地感受信息文化并籍此增強信息意識,內化信息理論,提高學生的信息應用能力。
(1)積極學習理論,提高教學水平
信息技術的綜合性的特點,在教學上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僅要求教師學識淵博,知識面廣,而且要有較高的專業(yè)技術水平和教學水平,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各種先進教學理論,樹立起新的教育觀念,掌握先進的技術與教學手段,合理選用并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才能更準確、更深入地分析和把握教材,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基礎發(fā)展和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2)軟化學科界線,加強學科整合
信息技術課屬于新興邊緣學科,有理科性質,也有人文特點。要軟化學科間的界線,使相關學科在內容上相互滲透,形式上相互補充,手段上取長補短,切實地進行學科整合。比如,一方面可以運用信息技術,通過多媒體、INTERNET來學習其他課程,另一方面,通過其他課程的學習,可以發(fā)現、補充信息技術課程所學的不足,促使學生對學習信息技術的擴展與深入。[2]
(1)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法指導
面向全體,是指不僅要照顧困難生、激發(fā)優(yōu)秀生,更要關注中間的這部分學生,要“盯著中間,兼顧兩頭”,向學生展示清晰的思維過程,注重方法獲得的指導、總結。如在學習一段時間后引導學生思考、歸納“選擇對象”這一操作的方法,總結出鼠標右鍵無處不在的功能等等,學生掌握了這兩個方法,就可以解決操作中的一大片問題。另外,“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避免求難求多求全求快,及時了解學生情況,已會了什么,不會什么,理解什么,不理解什么,障礙在哪里,想學什么,對什么感興趣等,及時采取對策,或個別輔導、或分小組講解、或集體回授,夯實基礎,防止學生食而不化,奠定他們在信息處理技術層面上的基礎。
(2)運用任務驅動,促進基礎發(fā)展
教學中可以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從學習、生活和社會實際中提取出為學生所熟悉、所喜愛的素材,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設計相應的各子任務,各子任務之間相互聯系,形成循序漸進的梯度,組成一個任務鏈,讓學生踏著任務的階梯去獲得技能、建構知識、形成能力。但任務驅動并非萬能,要堅持科學、適度、適當的原則,避免神化和泛化。
(1)積極引導,提高認識
就是教師在教學中要滲透相關意識,讓學生意識到信息技術是信息社會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一方面,老師在課堂上盡可能結合身邊的一些實例來講述信息技術的應用,讓學生直接領略到信息技術作為工具的優(yōu)異性;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憑借校園網或互聯網與學生進行交流(或交作業(yè)或發(fā)E-mail或在線交流等),加強學生對信息技術工具性的認識,提高學習信息技術的主動性。
(2)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應用
即與課堂教學相聯系,為學生學習信息技術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應用環(huán)境,鼓勵學生大膽地使用信息技術為自己的生活與學習服務。如用Excel幫助管理班級財務,寢室室徽的制作、班報的排版與編輯,用PowerPoint制作幻燈片等,學生都可以用所學技能,來為其提供各種幫助,而這種實際需求又會激發(fā)學生更好地學生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1]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育目標及學科特點與教學建議 李勇帆 教育技術通訊
[2]信息素養(yǎng)與信息技術教育 章慧敏 傅德榮 教育技術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