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東海縣石梁河鎮(zhèn)第二中心小學(222300)付 俠
?
閱讀教學中填空題效值最大化的實施策略
江蘇東??h石梁河鎮(zhèn)第二中心小學(222300)付俠
[摘要]閱讀教學中,借助填空的方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意識,推動學生的說話訓練,歷練學生的概括與想象能力。教師要率先垂范,語言表達切不可模棱兩可;要創(chuàng)設空間,模仿運用切不可框架限制;要關注邏輯,語義延續(xù)切不可本末倒置,從而擴大填空題應有的效值。
[關鍵詞]閱讀教學填空題效值實施
小學語文教學中,填空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語用訓練形式。教師借助填空的方式展開教學,能夠鞏固學生的知識積累,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意識,推動學生的說話訓練。但這表面上看似普通的題型,卻需要教師高超的教學智慧,并非如想象中的簡單。
語文教學的中心是語言,倡導語言表達的精確與明晰是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句式結(jié)構(gòu)的組建、詞語的運用更要力求嚴謹、規(guī)范。這不僅便于學生讀懂題意,更為規(guī)整學生的語言提供了真實的范例。
作者圍繞“千姿百態(tài)的廬山云霧”寫了()的云霧、()的云霧、()的云霧和()的云霧等四種形態(tài)。
這一道填空題的設置旨在運用提綱挈領的方式,從整體上把握文本的主要內(nèi)容,強化學生的概括能力。初看題目并沒有什么不妥,但細細考量就會發(fā)現(xiàn),填空題中“()的云霧”與最后的“形態(tài)”存在著搭配不當?shù)膯栴}。學生所答的“籠罩山頭”“纏繞半山”……是一種形態(tài)嗎?這只是云霧所處的位置和動作。
案例中,教師若將后面的“等四種形態(tài)”直接刪除,表達就會更加準確。而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再次指名學生朗讀題目,感知每一種云霧姿態(tài)的特點,就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語言表達的精準與妥帖,廬山云霧的奇妙與美麗也就自然鐫刻在學生的內(nèi)在意識中了。
自由是生命個體之所以成為人的重要標準,只有在自由狀態(tài)下,生命個體才能迸發(fā)出強大的智慧力量。語文閱讀教學同樣也是如此。如果在填空題的設置上,給予學生過多的條框束縛,就會嚴重窄化學生的思維,從而制約學生語用能力的提升。
如在教學完《變色龍》中外形描寫的語段后,教師出示了這樣一道填空題:
這條()全身()。()的頭上長著()。身體呈(),()的背部()……
要求學生在教師提煉的句式中仿寫自己所觀察的一種小動物,推進言語訓練。
課文語段中以生動形象的語言緊扣變色龍的特點展開描寫,從全身到頭、眼、身軀、背部、尾巴,將變色龍丑陋、恐怖的特點刻畫得淋漓盡致,的確堪稱是表達上的經(jīng)典范例。但必須要指出的是,這一語段的核心教學價值并不是典型句式的運用,而是作者有順序、有條理的觀察方法和圍繞事物特點展開細致描寫的策略。在上述填空題的句式中,已然圈定了全身、頭部、背部等,這就固定了學生的觀察方向、圈死了學生語言表達的范疇,對于學生自主性觀察事物、自由地表達觀察所得形成了較大的限制,無形之中剝奪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語言表達的個性也就更加無從談起了。
其實,教師完全可以大膽地放手,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觀察所得,模仿課文中的語言進行充分自主化構(gòu)建,形成自身的語言表達系統(tǒng)。學生擁有更為充足的自由空間,才能有效激活語言表達認知,促進自身語言運用能力的不斷提升。
語言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學生的語感。因此,教師在填空題的設置中既要在語義上進行補充與拓展,更要讓學生經(jīng)歷品讀語言、體悟語言、運用語言的思維過程,最終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文本語言表達的精妙,促進學生語言感知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莫高窟》中描寫飛天的語段后,教師出示了這樣的填空題:
這些飛天有的(),();還有的(),()……
回顧課文語段就會發(fā)現(xiàn),文中每一分句中的前后兩個四字詞語之間,有著自身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前一個呈現(xiàn)狀態(tài),后一個則是對狀態(tài)的具體描繪,彼此之間相互呼應,相得益彰,整個語段才顯得靈巧工整,富有節(jié)奏感。而很多學生在填空時,卻完全忽略了文本語言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寫出來的語句也只是脫離文本語境的割裂存在,反倒弱化了對文本具體語境的感知與理解。因此,雖然是形式相同的填空題,但教師要明晰文本語言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并要求學生在思考填空時,能將這樣的邏輯認知和內(nèi)在聯(lián)系凸顯在文本語句中,從而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的提升。
總而言之,填空題雖司空見慣,但要想運用得當,就必須要從文本特質(zhì)和學習的本源上思考,這樣才能真正發(fā)揮填空題應有的效值與功能,才能使之成為學生的知識積累、能力提升的助推器。
(責編劉宇帆)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16)13-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