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博,孫永為
(鄭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
老子人性問題研究
王奕博,孫永為
(鄭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認為正確認識“人性論”問題在老子思想體系中的地位,關系對老子整個思想體系的解讀。針對學界對老子“人性”思想的不同看法和研究,認為任何思想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都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并受其所處時代的影響,都是對當時社會的批判,老子的思想自然也不例外。老子對他所處的社會的批判是建立在“性善論”基礎之上的,老子向人們傳達的“人性”是樸實無華、善良本真的人性,老子主張人應當訴諸內心,返璞歸真,順應自然。老子是“性善論”的首創(chuàng)者和踐行者,“性善論”貫穿于老子思想體系的始終,是老子思想的精髓。
老子;人性;性善論
人性問題,是人進行人生思考的一個重要出發(fā)點。對人性認識的不同,會直接影響人本身的行為以及思想體系。任何一個思想家的思想體系都是建立在他的人性論基礎之上的,但是對人性的判斷,思想家們卻眾說紛紜,很難達成一致。關于人性問題的爭論大體有以下觀點:性善論,性惡論,無善無惡論,有善有惡論。在中國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性善論”,以至于這種觀念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般認為第一位提出“人性善”的是孟子。但是筆者在讀《老子》一書中發(fā)現(xiàn),《老子》全書都在為我們傳遞這樣一種理念:人性是樸實無華的,人們要返璞歸真,無知無欲,統(tǒng)治者要無為而治才能恢復人類善良的本性。雖然《老子》一書沒有明確記載老子的人性論,但是考察一種思想就要深入文字背后去發(fā)現(xiàn)作者的意圖,而不能局限于文字,要剖析文字傳達的深刻思想。
何為人性,人性就是人在出生之前就已經(jīng)被塑造好的本性。老子的“人性論是以命(道)、性(德)、心、情、才(材)等名詞所代表的觀念、思想為內容的?!盵1]在先秦諸子那里,對人性的把握需要很深的功夫。這里的功夫來自于自我反省,它是對生命核心的把握和自我認識。個體以人性為基礎,才能發(fā)現(xiàn)、擺脫、擴充自己的生命,它不是用手而是用心去體悟,它不是向外而只能向內去求諸。對人性的研究的關鍵,在于發(fā)現(xiàn)人的內在精神實質,并依據(jù)“人性”形成自己一系列的理論。老子的精神實質是主張清靜無為,認為人性是人本身與生俱來的自然品質,追求內心的寧靜、淡泊?!爸行某L衲焕燮涞?;狗吠而不驚,自信其情。故知道者無惑,知命者不憂?!盵2]在這里“知道”和“知命”都表示內心的寧靜,不被外事外物所迷惑從而保持清靜無為的自然本性?!胺踩酥?樂恬而憎憫,樂佚而憎蒙。心常無欲,可謂恬矣。形常無事,可謂佚矣。游心于恬,舍形于佚,以俟天命。日月庾而無溉于志,故雖賤如貴,雖貧如富。”[2]道家“人性”的實質是純潔的生命、精神的安寧及恬淡的境界。他們崇尚自然的特征,早已在其人性論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作為道家開山鼻祖的老子曾說,“夫物蕓蕓,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3]萬物是清靜無為的,這當然包括人類。他進一步提出清靜無為是道的品質,即“道常無為”,道的特性就是無知無欲、清靜無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老子主張人性清凈就是由他的道生萬物的思想決定的?!按蟮婪嘿猓淇勺笥?。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三[3]大道是無欲的,它成就了萬物而不把萬物占為己有。包含人在內的萬物都與大道保持一致,所謂“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盵3]“孔德之容,為道是從” 。[3]老子認為萬物生成的過程:①萬物由“道“產(chǎn)生;②“道”生萬物之后,又內在于萬物,發(fā)展且成為萬物各自的本性(“道”分化于萬物即為“德”);③萬物依據(jù)各自的本性而發(fā)展成為各自獨立的存在;④周圍環(huán)境的培養(yǎng),使萬物成熟。由此,無影無蹤的“道”顯現(xiàn)或作用于物為德(“道”體“德”用,二者密不可分),“德”必須與具體萬物相結合,才能成為萬物生長的內在根據(jù)。張岱年指出:“這種內在根據(jù),儒家謂之性,道家謂之德。”[4]鄭開則結合《莊子》 有關篇目對 《老子》 中 “道” 與 “德” 的內在關系做了概括 :“ ‘德’不過是專用于 ‘殊’ 的表述, 而‘道’ 則專用于‘一’ 的方面, 如此 , “德” 也就具有以下兩個層面:從作為萬物之性來看, 它是具體的, 因為萬物蕓蕓, 各具其性;從 ‘自得于道’ 關系上說, 它又是抽象的, 因為 ‘德’ 亦非具體的‘物’ , 而是‘物’ 的普遍本質 (‘性’ ), 當然, 作為 ‘物’ 的普遍本質的 ‘德’ 或 ‘性’ 也是空有某種 ‘自然’ 或 ‘自得’ 的形式而已。”[5]由此可見,“道”跟“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它們之間是否就具有“善”的性質呢?其實,老子關于“道”、“德”、“善”、“靜”的論述,都明顯具有善的性質。如“上善若水。水善則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盵3]接著老子還進一步寫道:“善結,無繩結而不解,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大迷,是謂善要妙?!盵3]道家所謂的“善”不但有適應萬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意思,而且“善”還是人本身所具有的本質。二者的共同特征都是不為物累,以求得本性的回歸??v觀《老子》一書,雖到處都包含善的性質,但不可否認的是,始終沒有出現(xiàn)“性善”一詞,甚至沒有一處明言“性”。而作為道家另一個重要代表人物的莊子卻經(jīng)常談“人性”,在《莊子》一書中“性”這個字共出現(xiàn)63次,“性命”一詞出現(xiàn)12次,“性情”出現(xiàn)2次,“常性”1次,“情性”2次,“忍性”1次,“天性”1次,“形性”1次,“塞性”1次。在《莊子》中雖然到處都有對人性善的論述,卻也始終沒有出現(xiàn)“性善”一詞。最早明確提出“民性善”命題的著作是漢初黃老道家的著作《淮南子》,該書寫道:“神明定于天下,而心反其物;心反其初而民性善;民性善而天地陰陽從而包之,則財足而人澹矣,貪鄙忿爭不得生焉?!薄坝纱擞^之,則仁義不用矣。”[2]對此,何大吉博士認為:老子的道家立論的宗旨是出于人學的終極關懷,尋求人類生存的根據(jù)。他還把“自然無為”看成老子對人性的最高追求,自然人性思想史《老子》一書的支撐點和主導思想。[6]筆者認為老子是“性善論“者,并以此為基礎發(fā)展自己的學說。老子認為個人如果能夠保持淳樸自然的本性,社會就會安定和諧,而仁義禮樂只會束縛人的言行,使人離自己從善的本性越來越遠,應該“攘臂而扔之”,他特別看重人最初清凈的人性,也就是“樸”?!吧系虏坏拢且杂械拢幌碌虏皇У?,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3]認為人最好的狀態(tài)就是回歸嬰兒,“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3]。認為嬰兒狀態(tài)是生命不受損害的理想狀態(tài),他進一步寫道:“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盵3]嬰兒因為沒有受過社會的污染,保持了道賦予的本性,因而也是最理想的狀態(tài),如果不幸喪失,也要盡快努力恢復,保持人的本性不受環(huán)境污染的本性。他提出人應該“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主張消弭貪欲。莊子也說:“性者,生之質也?!盵2]“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則民性得矣?!盵7]強調人素樸的本性?!扒鍍籼裼?,人之性也。”他認為清靜無為是人的本性。“日月固明”“河水固清”[2]人剛開始的本性就像剛出山澗的河水那么清澈,就像沒有浮云遮掩的太陽和月亮那么明亮,然而隨著人生活在世俗社會中,塵世的私欲破壞了人的本性。
老莊都主張人性出自大道,對“人性善”抱有堅定的信心,“神明定于天下,而心反其初,心反其初而民性善?!盵2]行善并不是什么難事,“天下莫易于為善,而莫難于為不善也。所謂為善者,靜而無為也。所謂為不善者,躁而多欲也。適情辭余,無所誘惑,循性保真,無變于己,故曰為善易。越城郭,逾險塞,奸符節(jié),盜管(金)[璽],篡弒矯誣,非人之性也,故曰為不善難。”[2]指出“善”與“不善”的實質,行善順應人性,行不善違背人性,行不善比行善要難,人的本性即是善。人行惡是因為背離了人的本性,“人之性無邪,久湛于俗則易。易而忘本,合于若性。日月欲明,浮云蓋之;河水欲清,沙石穢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唯圣人能遺物而反己?!盵2]人性本來是善的,之所以變惡,就如同河水本來很清澈,而在流入河道的過程中被砂石所污染,日月之光本來是明亮的,卻被浮云遮蔽而變得暗淡。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人性發(fā)生變化呢?這是老莊必須回答的問題。在老莊看來人性之所以發(fā)生變化主要由于以下三個原因。
人性形成過程中,“道”在保持本性同時摻入了其他別的東西?!暗馈笔侨f物的本原,本性是善,可是“道”在擴展的過程中“善”的本性的純度降低,但核心的部分依然是“善”。人性其實就是“道”的具體化的產(chǎn)物。“道”的核心是善,人性的核心也應該是善。對此,羅安憲認為:“在道家,其人性論不過是其道論的自然延伸,甚至毋寧說其人性論就是道論的具體化,是其有機組成部分。”[8]人性具有“道”最一般的特性。徐復觀對道家人性論的認識切中要害,他說:“道家的宇宙論,實際上是道家的人性論。因為他把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安放在宇宙根源的處所并要求保持一致?!盵1]道的自然本性決定了人的常性,怎樣才能實現(xiàn)從“道”向人性的傳遞,我們還需對其進行追根溯源的剖析。人性首先表現(xiàn)為一種物性,而“德”即是“道”物性的表現(xiàn)?!叭f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盵3]老子認為“德”是道的具體化,萬事萬物都應該具有“德”的特征,它是道的具體落實。本源于“道”的人性經(jīng)歷“德”的物化過程形成人自然而然的本初狀態(tài),即“道”化育成為人性的理想形式,完美的“嬰兒”狀態(tài)。但是無論自然本初的人性在“道”的光輝籠罩下多么令人神往,只要是往外擴展、生長和發(fā)展,它就很難拒斥在一定程度上發(fā)生折損與異化。“道”的異化意味著“道”自然本性一定程度上的迷失。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厚禮?!盵3]在“道”不斷被萬物所模仿的過程中,道的本性漸失,并為“德”“仁”“義”“禮”所役使。這樣必然使得“道”發(fā)生不以任何意志為轉移的損耗,在老莊的觀念中,“道”是完滿自足的,所以“道”具有自然而然的特點,也就是所謂完滿性和自足性。郭象認為:“以性自動,故稱為耳。此乃真為,非有為也”。[7]“為”是本性的散發(fā),“道”在順應本性“為”的過程中必然在摻雜了很多不與自己本性相吻合的“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迷失自己,我們應該強調“道”自然而然的本性,而不應該追求與道相背離的偽性。作為世界最頂端的“道”,同時具有實在性和能動性,諸如“德”“仁”“義”“禮”是沒有任何形式規(guī)定、缺乏任何實在性的非存在,它只有通過對“道”的分有和模仿,這樣必然導致“道”的特質的缺失。但這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道”和“道”的衍生物“人性”依然保持善的本性。
第二,世俗教育的影響。老莊認為“人性本善”,人最原始的狀態(tài)就是最好的狀態(tài),世俗的教育使得淳樸的人性遭到破壞。老子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盵3]老子對于“智”采取排斥的態(tài)度,他認為,“智慧出,有大偽”“使夫智者不敢為”?!胺蚨Y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實者、道之華,而愚之始。”[3]老子所說的“圣”“智”“慧”“學”其含義跟儒家和現(xiàn)代人頭腦中“圣”“智”“慧”“學”的概念不同,必須弄清楚這些概念在老子哲學語境中的確切含義。 “妄意室中之藏,圣也?!痹诶献涌磥怼笆ァ本褪桥街恰⑿行』莸氖侄?。至于老子所說的“智慧”,相當于詭計,“智慧出,有大偽。”[3]這里的“智慧”是奸巧作偽,莊子對此予以發(fā)揮,他以馬為例對此作了比喻性說明,“夫馬,陸居則食草飲水,喜則交頸相靡,怒則分背相踶。馬知已此矣!夫加之以衡扼,齊之以月題,而馬知介倪、闉扼、鷙曼、詭銜、竊轡。故馬之知而能至盜者,伯樂之罪也?!盵4]在這里,莊子用伯樂比喻世俗教育者,用馬比喻百姓,馬本來沒有多少智慧,但是由于伯樂,用智慧治理馬,才使得馬失去了本性變得狡猾了。“道”生出的人性是最美好的,當然不用后天的教育,不加以教育人性就能保持原有的“善”,一旦進行教育即使是正面的教育也會破壞人性原本的完美。
儒家重視世俗的教育,只有通過教育,人才能夠變得完善;道家則認為世俗教育會妨害人性的完美。儒家認為道德和知識對人非常重要,必須通過教育來實現(xiàn)??鬃诱f:“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次也;困而不學,民斯下矣。”[7]除了“生而知之者”,世間大部分人要想使得自己的人性變得完美就要接受教育。孟子主張的“四端”認為善只是一個苗頭,要達到高層次的善就必須接受教育。道家跟儒家不同,道家認為人的天性是最好的,是最完美的,任何后天的教育都是不必要的。道家對知識論和后天的教育有著天然的反感,認為人的知識越多,人們就越會偏離自己淳樸的本性,欲望也就越多,社會也就會也來越亂。道家的價值取向是去俗利,認為世俗之義的本質仍然是利,世俗知識不過是獲取名利的工具,利義皆不可求。但是老子并不是去除一切“利”?!疤熘?,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盵2]“利”要順應“天之道”,這樣的利對人沒有害處,是可以求的。
第三,客觀事物的影響。世俗的知識和教育主動破壞了人的天性,一些客觀事物也在無意識地破壞人類的本性??陀^存在的事物在其存在的過程中,無意識地破壞了人類美好的天性?!拔迳钊四棵?,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盵3]在老子看來五音、五色等客觀存在的事物看似美好,實際上在不知不覺中充當破壞人們美好天性的元兇,所以老子進一步感嘆道:“執(zhí)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盵3]在老子看來,任何事物只要是客觀存在的都會有一定的功能。陳鼓應認為,“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4]物皆有用,人人有才,客觀事物無一不依附道而存在,雖然它們無疑客觀存在著,然而社會上一旦出現(xiàn)使人產(chǎn)生欲望的東西,即使有學道的心愿,也會受這些引發(fā)欲望的東西的阻撓。在《莊子》中就記載了這樣一位雖然一心學道,但是卻求不到道的魏國公子。莊子評論說:“魏牟,萬乘之公子也,其隱巖穴也,難為于布衣之士,雖未至乎道,可謂有意矣!”[4]與那些陶醉于富貴功名的人相比,魏公子的精神無疑是可貴的,但是他雖然一心向道,卻很難恢復清靜無為的本性。所以老子說:“不尚賢,使民無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是民心不亂?!盵3]客觀存在的事物使人產(chǎn)生心機,而人一旦產(chǎn)生心機精神就不會安定下來,從而使得人的內心不再保持清凈無欲的狀態(tài)。
既然道家已經(jīng)找到了人性變壞的原因,那么對癥下藥就可以各個擊破了。道家主要通過以下三方面的措施來恢復人類本性的美好。
第一,體道返性。道家把“道”看作是天地萬物的本源,“道”是道家思想體系的核心。但“道”與“人”并不矛盾,二者可以統(tǒng)一于“自然”?!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盵3]“道”作為最高的本體,是人、地、天都要效法的對象,“道”的根本是“自然”,所以萬事萬物包括“道”在內都要效法“自然”。道家哲學,就是一種歌頌自然之性的自然哲學,體道返性就是要求人們順應“自然之道”,返璞歸真,最終達到個人、社會統(tǒng)一的理想境界。一切事物的根本精神在于“自然”和“道”?!暗乐?、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盵3]因此,道家主張恢復自然之性,返璞歸真。在老子看來,人類社會已經(jīng)越來越失去天真美好的自然之性,人世間無限的巧偽權詐、厚顏無恥、貪欲暴虐,都遠離了自然之道。老子說:“失道而后德,失得而后仁,失仁而后禮?!盵3]矯飾仁義、濫用禮樂,不合自然之道,主張人人都應該保持自己的真性情,即使發(fā)生偏離也應該立即返回,追求回歸自然,回到“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4]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狀態(tài)。關于“不為物先,不為物后,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為業(yè);有度無度,因物為合?!盵4]“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核心是順應自然,人只有順應自然才能夠維持善的本性,“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為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3]只有效法自然,無意識無欲望,才能夠符合真正的道,才能夠達到人性的完善從而體道返性。
第二,絕圣棄智。老子認為世俗的圣人教育破壞人類的本性,只有反對世俗教育,不要智慧和技巧,人們才能夠重返人性的完美,社會才能夠安定。道家認為人性天生是最好的,老子反復提倡“抱樸”、“復歸于嬰兒”以及保持“赤子”之心。人性是完美的,接受任何的世俗教育都是不必要的,非但不必要而且還有可能破壞人們美好的天性。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盵3]為學的目的是從事知識方面的學習,而老子反對知識對事物的武斷評判,認為知識是對事物實質的故意歪曲,他反對知識對生命的忽視和冷漠,認為教化人性的出現(xiàn),是社會動亂、百姓痛苦的根源。所謂“為道日損”,河上公注:“道謂自然之道也。日損者,情欲文飾,日以消損?!盵3]在老子看來,從事大道的學習跟學習知識恰恰相反,所有的習道者不但要滌除自己頭腦中已經(jīng)存在的知識,而且還要堅持不懈、反復不已,直到根除頭腦中所有的知識殘余從而進入一種無為的狀態(tài)。河上公注:“當恬淡如嬰兒,無所造為?!盵3]像嬰兒一樣的心靈猶如一張白紙而不沾染人世間的俗氣,這樣的心境沒有受到流行知識的侵蝕,對于大道的理解親切而且自然,這樣便進入一種無所作為又無所不為的自然境界。
第三,致虛守靜。老子認為體道悟道的前提就是要使心境達到極度虛靜的狀態(tài)。莊子把這一境界稱為“心齋”,“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于聽,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極虛。虛者,心齋也?!盵4]主張要心志專一到達空明境界,大道自會到來。陳鼓應認為:“萬物并做回歸本根,本根呈虛靜狀態(tài),在虛靜中孕育著新生命的因子與機動,這稱之為‘復命’,老子的‘復命’可以解釋為回歸本然,本根或本真。致虛守靜,避免客觀事物對本性的煩擾,是人們重新回歸人性返‘樸’的重要途徑”[3]。老子從生命的根本原則出發(fā),認為關于事物表象的知識可以通過行動獲得,但是生命的真諦需要在安靜和無為中獲得?!安怀鰬簦煜?;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無為而成?!盵3]正是出于對生命本質的維護,老子排斥人們盲目的行動,認為行動的跨度越大,自己離本性就越遠?!俄n詩外傳》補充說:“昔者,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知道,非目不能視乎千里之前,非耳能聽乎千里之外,以己之情量之也。己惡饑寒焉,則知天下之欲衣食也。己惡天下勞苦焉,則知天下之欲安逸有也。己惡衰乏也,則之天下之欲富足也。此三者,圣人所以不降席而匡天下。故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盵7]老子并不絕對反對發(fā)展生產(chǎn)力,認為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必須有一個合適的度,他說:“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3]老子并不反對人們?yōu)榱嘶镜纳畋U先ブ圃炱魑?,但是要適可而止,所謂“虛其心,食其腹”,“圣人為腹不為目”[3],多余的東西只會破壞人類的本性。
總之,老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完美的,因為受到世俗生活的感染,才會污濁不堪。體道返性就是要求人類除卻外物雜念重新彰顯天然本性。后來道家代表人物司馬貞在自身修道中感悟到:“源其心體,以道為本,但為心神被染,蒙蔽漸深,流浪日久,遂與道隔。今若能凈除心垢,開釋神本,名曰修道;無復流浪,與道冥合,安在道中,名曰歸根;守根不離,名曰靜定。靜定日久,病消命復,復而又續(xù),自得知常?!盵9]心性本來自大道,因為世俗的功名利祿,離大道越來越遠,修道的過程就是“凈除心垢”的過程,心垢清除干凈,就能夠重新恢復大道的狀態(tài)。
[1] 徐復觀.中國人性史論先秦篇 [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
[2] 楊有禮.淮南子.[M].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
[3] 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價 [M].北京:中華書局,1984.
[4] 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范疇要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9.
[5] 鄭開.道家形而上學研究[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
[6] 何大吉.《老子》人性思想論析[J].求索, 2011(9):136-138.
[7]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 [M]. 北京:中華書局,1983.
[7] 論語 [M].張燕嬰.注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
[8] 羅安憲.中國心性論第三種形態(tài):道家心性論 [J].人文雜志,2006(1):56-60.
[9] 張松輝.坐忘論 [M].北京:三民出版社,2009.
RESEARCH ON THE HUMAN NATURE OF LAO ZI
WANG Yibo,SUN Yongwei
(SchoolofMarxism,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01,China)
The paper holds the view that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issue of “human nature” is related to the interpreting of Lao Zi’s overall ideological system.In view of the different views and research on Lao Zi’s “human nature” thought,it is believed tha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y thought has a profound social background influenced by the times and is a criticism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The thought of Lao Zi is no exception.Lao Zi’s criticism of his society wa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original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and what Lao Zi conveyed was the “simple and unadorned,kind and true human nature”.Lao Zi believed that man should appeal to the heart,return to man’s original nature and conform to the nature.He was the pioneer and practitioner of “theory of original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 and this theory runs through his ideological system and is the essence of Lao Zi’s thought.
Lao Zi;human nature;theory of original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2016-04-05
王奕博(1991-),男,河南開封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
1673-1751(2016)02-0187-06
B223.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