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歷史如何成為小說
——兼論梁振華長篇小說《新青年》

2016-03-07 05:55胡梅仙
關(guān)鍵詞:新青年

胡梅仙

(廣州大學 人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

歷史如何成為小說
——兼論梁振華長篇小說《新青年》

胡梅仙

(廣州大學 人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摘要]怎樣讓歷史成為小說,這需要作者能進入歷史的本質(zhì)和人物的心靈,讓歷史成為一種審美和道德的敘述。怎樣將筆墨深入到每一個民族個體的探索、抉擇、命運、靈魂,讓歷史呈現(xiàn)出一種復合多重的面貌,或者呈現(xiàn)一種具有歷史美學和歷史詩意的風貌,人性、人情、日常生活的血肉對歷史細節(jié)的充盈是保持作品具有人性寬度和歷史深度感的一種最好的敘述方式。《新青年》中作者自我代入式的表現(xiàn)方式和暗含自我形象的塑造是這部小說能夠賦予江流這個人物以血肉靈魂的重要原因。作者的愿望通過故事和人物找到了自己內(nèi)心一直隱藏的情結(jié),就是為歷史中挺身而出的一代新青年塑像,以此完成自己在歷史中一次自我的熱血有為的青年形象的模擬塑造。

[關(guān)鍵詞]《新青年》;歷史敘述;個體生活與命運;自我代入式敘述;熱血青年形象

梁振華的長篇歷史小說《新青年》因自我代入式敘述以及其對于歷史的想象和其中因為歷史的局限而表現(xiàn)出無能為力感。作者在小說中力圖用歷史中的個體的生活細節(jié)、人性、人情表現(xiàn)出個人的命運與歷史的關(guān)系以及其中所要重點表現(xiàn)的對于新青年熱血的思索。作為一個年輕的作者,對于歷史的深沉、成熟的思索,讓讀者崇尚熱血、歷史的進步的同時,又不由得去反思歷史的反復、輪回以及其魅惑的薄霧,這是令人激動又驚喜的。特別是其中的自我代入式敘述讓江流這個人物具有了血肉靈魂,這無疑是一個成功的中國現(xiàn)代歷史、社會、思想轉(zhuǎn)折中的熱血青年形象,足以鼓舞今日中國之青年,激勵其熱血。

一歷史敘述中的想象和無能為力

歷史是已經(jīng)過去的時間,它是凝固的,小說是虛構(gòu)想象的產(chǎn)物,怎樣讓歷史成為小說,不要讓歷史中的人物束縛了作者對于歷史空間、場景、歷史中的人物事件和心理的想象,這需要作者能進入歷史的本質(zhì)和人物的心靈,讓歷史成為一種審美和道德的敘述。挖掘出歷史的本質(zhì),賦予人物歷史的本質(zhì)內(nèi)涵,還只是寫作的第一步。怎么樣想象、填充歷史人物的生活和心靈,這是歷史小說給作者提出的難題。在歷史中的這個人物他具有什么樣的行動能力?他具有什么樣的歷史本質(zhì)?他具有特定歷史時代的什么樣的靈魂?這個靈魂是切合了歷史本質(zhì)的,最能反映那個時代這個獨特個體的心靈追溯和痕跡,特別是一個特定的時代里的個體的人又會表現(xiàn)出的人類普遍性等。歷史小說的獨特性應(yīng)該是歷史處境和時間給予我們的沉淀性思考。這是歷史的獨特本質(zhì),文本因為附著在歷史之上,可以給我們一種對于歷史的重新評判和多種想象:想象多種的歷史可能,暗示多種的歷史面貌,以及歷史人物中最具有歷史本質(zhì)的歷史印記和靈魂烙印。

對于歷史小說來說,一方面是靠想象的翅膀支撐著作者在歷史的區(qū)域里自由翱翔,另一方面又會表現(xiàn)出不能逃脫歷史超越歷史的敘述者的無能為力。這種無能為力常常在歷史小說中普遍存在,就是既要保住歷史區(qū)域的絕對可用,又要保證它的絕對正確。在泛舟于歷史的江河中既要保住和歷史的不能脫離,同時又要保證不能僅僅做一只歷史江河中行將被淹沒流逝的扁舟。歷史的有效性是它的容器和“即將”的功能,它能包納什么?將在下一步形成什么?變?yōu)槭裁??《新青年》中關(guān)于民間的現(xiàn)實描述、知識分子形象的改寫和人物的命運出路等,我們既可以看到作者對于歷史的進入、想象,也可以看到身處歷史中的作者和人物無能為力的一面。

怎樣讓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脫離政治、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讓眾多的歷史人物活動起來,不是用善惡的評價去處理他們,而是用情感的評價去描寫他們呈現(xiàn)他們,歷史將會變得更具有血肉和個人性。時代性與個人性的結(jié)合讓人物在具有典型的歷史印記時同時又是獨一無二的屬于歷史中的個人的,有這個人物獨有的身體氣息、說話的口氣、走路的姿態(tài)。當你讀一部作品時,你希望能看到一些潛流的東西,一些被正統(tǒng)歷史埋沒的景象,它往往表現(xiàn)著時代的另一種聲音,而正統(tǒng)的歷史總會輕輕抹去這些歷史的痕跡,讓人們看不到時代和時代中人的全部面貌。作者對碼頭上當差的阿義的那段用筆不多的描寫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阿義對妻子阿鳳說:“要出大事了!反了,那幫狗日的要反了。”[1]5這句話非常符合被迫參與造反的阿義既憤怒恐懼又無奈的心理。阿義因為欠了革命者余漢民的情參加革命,妻子阿鳳的又哭又尋死也是理所當然,最后阿義寫下了革命者的名單交給官府。江流的父母罵他辱沒門風,是家族的逆子。這些都是時代的真實。并且文中用阿義反對革命的口吻說:“誰叫你們做的是這些造反的勾當,天理不容啊?!盵1]7是非常真實的對大多數(shù)害怕造反、不懂革命的民眾的思想的描寫,說明作者寫作時的心態(tài)是成熟的,他既不反對、抨擊那些反革命的人,他們是平常人群中的一人,他們畢竟占多數(shù)。他也不因為要維護那些平凡的穩(wěn)定的生活,對少數(shù)的革命者不抱以崇高的理解和敬佩。

在對知識分子的模寫中,小說作者常常會將人物刻寫成人們在頭腦中早就有的影子,正好符合了人們的審美期待,同時也帶來審美的懈怠。江流這個人物給了我一種新鮮的血液,他似乎帶著基督山伯爵的影子,人們不僅愛基督山伯爵的勇敢和智慧,更愛他作為男人的堅貞和擔負。江流作為中國看起來比較懦弱的知識者群,卻完全掃除了知識者的懦弱、畏怯、猶疑、無能。果敢的力量表現(xiàn)在周魯身上顯然不如在江流身上更有魅力。知識加果敢,這正是作者賦予江流這個人物的魅力的原因,它契合了讀者對知識分子的不滿和期望,對革命的知識分子的想象和要求。文中寫江流怎么越獄,怎么救魏國,怎么三個人一起到南洋找孫中山先生。面對重重封鎖,他們總能有勇有謀,化險為夷,給小說增添了講故事帶來的光彩。

用生活填滿歷史的空隙,在對歷史人物的改寫中,明顯能感到作者對俠義的偏愛,把置于革命中的主人公更多地用俠義、情義情節(jié)來構(gòu)織填充,會讓人物更充滿血肉感、可信度。

作者對人物俠情的偏愛有時大于革命的道義,所謂革命有時也不過是一種情義的實現(xiàn)。歷史中無數(shù)個人命運和事件的偶然造成了歷史的必然。這種在革命情懷中植入俠義的寫法對于小說創(chuàng)作是有意義的,革命包含了一些偶然性,包含了很多不定因素,特別是涉及到單個的人,這種單個的人在小說中的描寫正是小說能沖出人物模式化的有益嘗試。讓人物更具個性化一點,甚至更特殊一點。在江流身上,我們能看到這個人物的獨特性,包括他的革命史、他的出國求學、他在北大講性學,這當然與江流的原型張競生的個人經(jīng)歷有關(guān)。最重要的是,作者賦予江流這個人物身上的革命者的諸多勇敢和智慧,這些都是原型張競生的人生經(jīng)歷中沒有的。作者在張競生的前期設(shè)想了他的革命生涯,這個革命生涯的設(shè)置比現(xiàn)實中的張競生的革命生涯遠充滿驚險和智勇。這種英雄豪情和柔情的結(jié)合讓江流這個人物非常具有現(xiàn)代一些知識分子的經(jīng)歷體驗,同時又是稀少寶貴的,所以更令人向往、更難得。

怎樣將筆墨深入到每一個民族個體的探索、抉擇、命運、靈魂,讓歷史呈現(xiàn)出一種復合多重的面貌,或者呈現(xiàn)一種具有歷史美學和歷史詩意的風貌,這是每個歷史小說創(chuàng)作者都應(yīng)考慮的。詩意就是歷史和人性的本質(zhì),挖掘出詩意的、潛在的歷史,這對于歷史小說的創(chuàng)作至關(guān)重要。在歷史被掩蓋的細節(jié)和情節(jié)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充滿著人性、人情、血肉的歷史。這種對歷史的細節(jié)充盈是保持作品具有人性寬度和歷史深度感的一種最好的敘述方式。

歷史的沉淀哲思、凝重感、空間場域以及歷史本身具有的意義可以給處于歷史場中的人物更多的意義。特定的歷史場景遠勝于一般的歷史場景所能賦予人物身上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歷史具有分解自我意義到每一個人物身上的功能,一個有特定歷史場域的人物心靈描寫對于作家來說挑戰(zhàn)更大。在文本中構(gòu)織歷史和人物正是運用了歷史的意義功能,這也是很多作家青睞于歷史小說的原因。一個人物有時不需要行動,只要把它放在歷史中,就像給他穿上特定的衣服,他就具有了靈魂一樣。這種歷史衣服賦予靈魂的可能性正是很多作家因此而忽略了歷史中人物靈魂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因為一個方面的存在而忽視了另一個方面的被需要,讀者也會這樣。而對于歷史小說,其實可以做得更好。我非常喜歡、贊成歷史小說創(chuàng)作,大而重、史詩式的作品會包含著更多的民族文化、民族風俗、民族多重心理。最重要的是,我們還能享受到對歷史的重新審視和超越,從歷史中挖掘出本質(zhì)和詩意。我們所有的一切都來自回憶,歷史正是容納回憶的有效場所。有容量才會有大的包含,沒有比歷史這個場域更大的包容空間了,宇宙可以容納無窮的空間想象,卻找不到人類時間的痕跡。只有在歷史中,我們才能看到自己的面容和身影,否則,我們將無以認識自我?;貞洺:腿祟惖淖晕掖_證、不甘心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歷史給了人類一個塑造自我形象,充滿信心向往未來的自有者形象。在《新青年》中,作者在江流這個人物身上容納了很多作者向往的品質(zhì),毋寧說是作者的自我形象通過江流這個人物得到構(gòu)建。看梁振華平時寫的評論文章,多次談到對于尊嚴、熱血的推崇,對于怯懦的不恥,對于民族正義的維護。作者在江流這個人物身上是寄予了作者的情懷的,這個人物包含了作者的所有對于新青年的概念,有勇有謀、敢作敢當?shù)男虑嗄暾亲髡咴敢鈨A心塑造寄予理想的人物形象。作者在后記中說,一直都有寫民國那一段歷史的愿望,但卻沒有契機,直到一天看到了關(guān)于張競生的傳記,那一刻,張競生這個有著特別經(jīng)歷和生活實踐的新青年讓作者產(chǎn)生了去重新塑造、描寫他的動力。我想,這是因為張競生這個人物正好是作者心中新青年的形象。我們只知道張競生是一個五四時期提倡性教育的學者,卻不知道他還有一段作為革命者的歷史,革命加知識分子的雙重身份正好暗合了作者心中的新青年形象。這樣的理解和確認應(yīng)該說是有歷史來源的。魯迅曾經(jīng)在《范愛農(nóng)》中就提到了在日本留學的中國青年密謀刺殺清廷重臣的事,這些人大都具有近代知識分子的革命者特征。所以,作者用張競生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江流正是作者一直在尋找的能激蕩他的新青年的形象。在歷史人物身上寄予自己的情懷,往往會讓歷史人物帶上自身的影子,這可以讓歷史人物更加血肉、人情化,同時,也會讓歷史人物可能攜帶了作者的意圖而變得其本身身份模糊起來。作者給江流的結(jié)局看起來充滿著樂觀,可是卻讓人有一種失落、前途茫茫的感覺。不知歷史中的張競生有否有此種心境。無論如何,江流的失落其實也可以看做作者在熱情熱血耗盡之后的無所適從和空虛茫然。

文中,歷史敘述的客觀化,自我代入性敘述,穿梭于歷史和文學之間的話語想象,回憶和重構(gòu)歷史的努力,足以表現(xiàn)出作者構(gòu)織小說的能力。作者力圖表現(xiàn)在歷史中的個人的個性、精神、靈魂,從對歷史的尋覓中找回熱血。在獲得歷史知識的快慰時,同時也能感受到個體的人的思想情感,因之為他們的命運擔憂和焦慮?,F(xiàn)在的諸多小說文本人物都顯得急躁淺薄,把人物置于有意味的特定的歷史中,這樣會讓人物具有更多的內(nèi)涵。歷史環(huán)境可以加強人物形象行動的意義,或者讓人物的行動更多地獲得歷史、文化、政治賦予他的除了基本人性之外的內(nèi)涵。把人物放在他的特定歷史處境中,會更突顯出人物被歷史裹挾的創(chuàng)造性或者無能為力的一面,這樣人物不但獲得了自己的個性,也獲得了歷史的特性。而這正是歷史人物最有魅力、最能給人啟示的地方。比如文中有的人物是被迫卷入創(chuàng)造歷史的潮流中。他們本可以像普通民眾一樣默默地生活、默默地死去,可他們因為人情、愛情、情意、莫名卷入等各種原因,他們的手上要染著這輩子他們都沒想過要沾的血。同時那些被卷入歷史中的人又會帶來他們的親人命運的改變。這些都是歷史帶給單個個體的無能為力和個體對歷史的有所作為。妓女林月仙的死,啞女丁香的死,都是屬于對于歷史無能為力的一群。而丁香的父親終于還是選擇了幫助江流助周魯出獄,這也是他的主動選擇。即使帶著一點無奈的意味。而這種無奈的意味往往在歷史中構(gòu)成了一種強大的力量,就是他的最終選擇達致的效果。即使有猶豫,有不安,但最終還是用生命踐履了人性一瞬間的光輝。這個決定其實是很重要的,歷史更為看重的是行動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和意義。一個行動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死命運,甚至可以改變歷史。有人說孫中山的反清更多的是因為他向清政府上書沒得到重用。但無論孫中山出入何種目的,他的革命行動在歷史中留下的滔滔波浪、莽莽創(chuàng)痕,這才是最重要的。周魯去南洋見孫中山,見得不是很順利,周魯不滿意,罵罵咧咧,作者不想因為要美化孫中山就把周魯見孫中山寫得容易而又熱情洋溢。作者對革命初力量的薄弱、散亂狀態(tài)、資金的缺乏等都有真實的描寫。我想這是一種忠實于歷史的寫法,會讓讀者從中不僅得到對于個人命運的關(guān)切,還有對于其中歷史敘述的信任。同樣,在一個激烈變換、激情洋溢的大時代,像方蘭、鄧玉秀這樣的女子形象也不是像武俠小說中那樣是憑空塑造的,我們從她們的身上可以看到秋瑾等革命者的影子。

在面對政治的屠殺中,作者不知道怎么安排魏國的行為。這也即是政治與反抗之間的永恒的沖突。魏國要用手中的權(quán)力去槍殺手無寸鐵的學生,學生的不滿、反抗行為又妨礙損害了政治的權(quán)威,怎么協(xié)調(diào)政治與民眾的不滿、反抗,作者似乎并沒找到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魏國當初的革命行為不是為了國家、民族、民眾的的解放和自由嗎?當他握有權(quán)力時,他卻被迫要行使自己的權(quán)力去屠殺愛國、爭取民主自由的學生。魏國好像倒退了,他所有的一切革命的行動在這時成了一個巨大的諷刺,等于說魏國否定了他當初的革命行為,也就是否定了他自己的堅定的信仰。在政治權(quán)力的獲得中似乎重新回到革命以前,魏國經(jīng)歷的好像是一次歷史的無效循環(huán)。作者無力解決政治和反抗之間的關(guān)系,也無力讓魏國怎么能坐在權(quán)力的椅子上實行當初自己心目中的革命后的藍圖。權(quán)力和革命理想出現(xiàn)了沖突。只有江流這個無權(quán)的知識分子還在堅守保留著最后的當初的理想,雖然這個理想的藍圖并不是很清晰,但絕不是魏國所走的路。作者最后設(shè)置了一個國民軍北伐的未來引導著新青年江流充滿豪情樂觀地朝望著遠方的黎明時刻。如果江流像魏國一樣被命運賜予了權(quán)力,他將沒有機會展望未來,而被展望的未來不過是為了鞏固清朝帝制覆滅的成果或者是新一輪權(quán)利的角逐。無論如何,歷史是在往前走的,反復的是歷史,不變的是人情,永恒的是正義和熱血。這個問題的無法解決正是作品透露給我們的深入思索,因為無人能解決這個問題。魏國不能解決,只能入空門,作者不能解決,只能讓魏國在失去愛妻之后進入心灰意冷的寧靜之地。

魏國處于權(quán)力的中心,他所行使的權(quán)力卻不能保衛(wèi)他心中所夢想的自由。權(quán)力的強制性和壓迫性在某種意義上與自由正好處于對立狀態(tài)。當民眾影響到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權(quán)威時,權(quán)力者一定會不憚用武力維護自己的權(quán)威。在統(tǒng)治者的權(quán)力與民眾的權(quán)利、心聲之間總會有時不時的沖突,在這種時候,權(quán)力者不希望看到流血,可民眾的心聲卻又要得到合理的表達,唯一的方法是解決民眾呼吁的問題。如果統(tǒng)治者存一點私心,民眾可能就不答應(yīng)。當魏國看著學生被軍閥的機槍無情掃射時,這時暴露的不僅是軍閥的腐敗無能和私心,更表現(xiàn)出了魏國理想破滅的悲劇。曾經(jīng)舍命追求的不是自己今天所要的。自己追求的又是什么呢?魏國或許也不是很明確,或許現(xiàn)實根本解決不了。未來的社會應(yīng)是什么樣的?權(quán)力該怎樣與民眾調(diào)和又保持自己的權(quán)威?對于新青年來說,任重而道遠,不是推翻了清政府就可以實現(xiàn)自己心中夢想的社會藍圖,不是手中的槍只是做樣子來維護和平。周魯帶的學生要被迫作戰(zhàn),文中這一段的描寫尤見作者在這方面思考的用意。武力不僅是用來維護和平、恐嚇敵手的,手中有槍子彈隨時可能出膛。從這里也可看出權(quán)力的強暴和無奈。

權(quán)力機制無處不在,深處權(quán)力體制中的人怎么反抗歷史,怎么表現(xiàn)自己的主張?怎么全身而退?魏國的結(jié)局是可以深思的。在這個意義上,魏國的自我隱沒是對權(quán)力的無能。魯迅曾說:“我覺得仿佛久沒有所謂中華民國。 我覺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隸;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隸的騙,變成他們的奴隸了。我覺得有許多民國國民而是民國的敵人?!盵2]魏國以往想擺脫奴隸的地位,沒想到他自己成了殘忍權(quán)力的奴隸以及新的權(quán)力者的奴隸。魏國一心想望的民主、共和原來是這樣子的!更為可怕的是,歷史本身就是一部權(quán)力者主宰的歷史,怎么樣讓歷史不要被專制和權(quán)力主宰,讓民眾有著更多的自由、權(quán)利,這也是從文本中我們可以延伸思索的問題。

二歷史敘述中的個體生活和命運

作者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使他把晚清革命納入一個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相符合的敘述話語中,晚清革命成了一個寄予作者熱血的場域。如果沒有晚清背景,沒有這個三千年未見之變局的時代,這場熱血、情意、道路的探索不會衍生出瑰麗的令人愿意去想象的更多意義。

在認同主流話語的基礎(chǔ)上,作者也表現(xiàn)出了對當時社會和人的真實現(xiàn)實、潛在潮流、社會多種道路的探討。雖然作者沒有著力去描寫這些他所觸及的社會現(xiàn)象和思考,可我們?nèi)阅芸吹阶髡卟⒉皇且晃兜卣J同當時主流話語,而漠視時代背景下民眾的真實生活和心理。文中有阿義出于報答革命者余漢民準備幫革命者弄軍火回家和他老婆的紛爭、最后準備報官的插曲,魏國、方蘭安謐幸福生活的插曲,江流回家農(nóng)村風俗習慣的插曲,日本人伊藤武教官女兒千鶴救周魯?shù)臏剀安迩@些插曲無疑讓這部小說增添了生活的血肉和滋味,這是構(gòu)成這篇小說生活底子的一部分,如果沒有這部分,這篇小說將會顯得只有英雄氣,而沒有生活味。日常生活細節(jié)的充盈、歷史人物命運的偶然性、敘述的自然性讓《新青年》不僅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時代、社會的現(xiàn)實,而且也給我們提供了關(guān)于人生、美、未來的想象。只有把生活味一絲一毫地滲進歷史小說中,才能保證歷史小說建立在人的生活之上的來自于生活血肉的充滿個性的歷史表達。歷史小說大有可為,怎樣從歷史中尋找人物的心靈和時代的靈魂至關(guān)重要。同時,寫歷史人物歷史小說,如果用一種超越于當時代的眼光再來進入他們,必定會賦予歷史人物歷史情境更多的意味。

新青年相對于當時的清政府以及主流意識形態(tài)、傳統(tǒng)習俗來說,是某種意義上的異己、反抗力量;相對于一洼靜水的民眾總體來說,也是一種當時社會的破壞力量。邊緣性正表現(xiàn)著新青年的先鋒性、從外圍突進社會中心的滲透影響能力。正像每一種新思想、新改革都會遇到來自于傳統(tǒng)的、習俗社會的阻礙,以及自身固有的不完滿所帶來的自我困惑和外界阻力。從外圍向中心的突進以及中心的退出消隱潛藏形成了社會的能量循環(huán),社會新的生機活力得以呈現(xiàn)。這也許正是作者心中新青年的形象。從社會的邊緣帶著新時代的使命和豪情進入歷史的中心地帶,用熱血、情意、知識、思想賦予民族、時代新的活力。

我們可以看出文中作者與當代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一直處于一種比較諧和的狀態(tài),推翻封建帝制、贊美北伐、揭露軍閥等,我想,這也是作者對于歷史、社會所以樂觀的原因。無論歷史怎么循環(huán),作者所抱有的這份樂觀以及對熱血、尊嚴、情意的禮贊,是這部作品中最為感動我的部分。它決不是淺薄的,它是對歷史的思索和對人的信心。無論權(quán)力的暴力、主流的迫害、人性中的卑微猥瑣,如果還有這些作者樂觀的所在,我們沒有理由悲觀,沒有理由“不辭長作新青年”。江流不僅是民國時代的新青年形象,更是作者心中所有時代的新青年形象,他昭示的是民族的未來、永遠自信的力量。

在塑造熱血青年一系列的行動時,作者對于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心靈體驗也做到有意識地去描寫。無論是面對歷史和生活,如果我們有足夠的耐心,一定會讓更原初的生活更充分地在文本中呈現(xiàn),因之帶來的原初生活本身有一種不可言代的豐富性。生活的豐富性在對生活的原初呈現(xiàn)中得以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這就是生活的勝利,這種慢的寫作帶來的生活的豐富性也就是歷史的豐富性。在歷史小說創(chuàng)作中,希望作者能把歷史里的人寫得更具有生活化、心靈化,這些可以消解歷史因為流逝給我們帶來的想象的空白,而對歷史的想象的填充正是歷史小說最為重要的素質(zhì),這種填充不但靠一系列的行動,而且靠歷史人物的生活內(nèi)心、靈魂紛爭來深入。作者在文中插入的一系列似乎與反清、革命無關(guān)的生活細節(jié)和情節(jié)讓這部小說尤具有歷史、思考深度,特別是江流在法國留學的學習細節(jié)以及和羅蘭教授的一番關(guān)于美的生活、未來社會的想象的對話最能表現(xiàn)出作者的遼闊境界和高遠思想。

對于熱血的表達也可以用一種沉斂的方式,找一個小小的洞口,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方式,在人們心中慢慢彌散開來,成為一股涌流,能夠長久激蕩在心間。這是一種可以讓人回味的熱血,它來自于一種沉默的犧牲,一種深思熟慮的放棄和承擔。它一定要與生活、心靈密切相關(guān),才能保證它的深入度和持久度。比如文中對革命者趙伯聲的死的描寫可謂意味深長。作者寫黃花崗起義失敗,趙伯聲一生的心血和期盼成空,面對著那么多死去的生命,他將以何來回報他們,他因為無以回報,所以他的生命在經(jīng)過有力的反戈一擊失敗后處于一種慢慢衰頹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是無以面對死去的生命的生命無力狀態(tài),此時,他所能做的,就是讓生命迅速地寂滅,以此來了卻虧欠的重負。趙伯聲這個人物是無數(shù)默默無聞或者有名有姓的反清知識分子加革命者的代表,他們的歷程就是中國知識分子和革命者在時代巨變中探索中國道路、自我尋覓意義和責任的歷史。在他的身上,可以賦予他更多的探索的意義,無論是行動上,還是精神心靈上的。江流是小說中最為豐滿、立體化的一個人物形象,可以看出作者對這個人物的偏愛。作者在寫到江流時,運用的大都是一種自我代入式的寫作。他幾乎把江流寫成自己,所以才會讓江流這個人物煥發(fā)出光彩。江流幾乎聚作者心中所有的好的品質(zhì)和精神于一身。江流有時就像周魯、魏國、王應(yīng)的審判者,或者他們身邊一個清醒的提醒者。作者讓江流的家庭因為他而受難,而他也成了一個受難家庭中的背叛者,這種背叛尤讓人心痛,這需要一種革命的決絕力量,江流似乎代表了這種革命力量的堅韌和堅持。

作者在贊頌熱血和情意的同時,也對自己在文本中欲構(gòu)筑的一種神圣氛圍給予了質(zhì)疑和消解。他讓魏國的另一種面貌取代了他本可以的改過自新,他讓周魯跟隨恬淡的千鶴去構(gòu)織安寧的家庭生活。文中出現(xiàn)的全是完美、生死的愛情,作者對愛情的毫不置疑可能受到張競生、汪精衛(wèi)本人的經(jīng)歷影響,也可能是在一部歷史小說中一時還來不及思考放置一些復雜的情感和愛情。作者重在寫革命熱血和知識分子的命運,愛情就在文中占據(jù)次要地位了。可作者對愛情的態(tài)度也是一個值得探究的有意味的問題。他沒有想去探究一下與愛情相伴隨的復雜的情感,可能與作者對愛情的美好體驗和愿望有關(guān)。文中設(shè)置了一個張若蘭的表姐褚鵑,雖然她有淺薄的嫌疑,但她離開江流后似乎心里仍然是愛著江流的。她離開江流似乎有著更多的無奈。而在對完美愛情的向往和想象中,作者似乎無能力建造一種真正可以相愛到老的完滿愛情。月仙、丁香、方蘭的死亡,表姐褚鵑的投入別人懷抱都給愛情添上了很多的缺陷或者陰影。家庭在文中的隱沒除了革命的原因外,像江流對紫英的看似有理卻是致紫英死命的冷漠態(tài)度,表現(xiàn)出了作者對完美又可以相守愛情的不自信。江流在法國和戀人的無奈分離,在愛情到來時的多次猶疑,這些都表明了愛情在革命年代或者人生中的短暫易逝。革命一次次地消解愛情的存在,不僅僅是為了燃起仇恨之火,而是為了驗證人間真情、愛情的存在以及延續(xù)英雄和美人歷來在歷史中的動人關(guān)系。

在這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鮮明的寫作愿望和意圖,其后面還可以摸索出作者很多潛在的思索。將故事置于多種聲調(diào)中,讓故事具有了一種回歸歷史真實的意味。那些偶爾閃現(xiàn)的或者隱隱約約透露出的某個人物某個場面對于作者來說同樣具有值得思索的意味。作者文中并沒交代小說開頭告官的阿義后面的故事,我覺得這種寫法是可取的,不是每個人的結(jié)局都要交代得清清楚楚,只要這個人物這個情節(jié)在小說中的作用表現(xiàn)出來就可以了。很多出場的人物不一定要交代他們后面的事,江流幾人到新加坡途中遇到流落掙扎在異國他鄉(xiāng)的中國人的那一節(jié)的安排非常好,讀者可以因之了解僑民的真實生活狀況和悲慘處境,這種日常生活在革命旅途中的填補,不僅給小說增添了有益的故事,更讓文本表現(xiàn)出一種脫出歷史、主流、熱血的來自于日常生活的松弛和從容。文中也沒交代那個被王應(yīng)資助的中國人的結(jié)局,但這個中國人在文中的作用已表現(xiàn)出來,就是為了表現(xiàn)王應(yīng)大公無私的救助情懷,不需要再交代他以后的事情。我一直都在考慮這個問題。作者的這種處理方法是非常符合人的寫作、認識問題的思路以及讀者的閱讀視野的。讀者并沒覺得有什么欠缺,或者認為必須、一定要知道他們未來的結(jié)局。寫作的方法有很多種,作者無須被成規(guī)約束,也許不符合過去規(guī)范的小說正是一種新的小說創(chuàng)作手法。不需要給每個出場人物一個交代。這個人物的功能行使完就可以永遠下場。

三歷史敘述中熱血的兩難

這里主要就兩點來探討,一是《新青年》中對于熱血的弘揚和思考;二是對于民族潛在熱血精神的挖掘。熱血是這篇小說最給人激勵的地方,作為一部文學作品,最重要的是熱血之后能留給我們什么樣的思索。作者找到了晚清到民國1907年到1927年這段時間的時代靈魂是熱血,這是我非常贊成的一個時代主題。周魯這個人物在文中的行動常常推動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他性格火爆,行動迅速,有一腔正義和熱血,是一個在關(guān)鍵時刻令人覺得爽快的熱血人物,特別是他毫不猶豫地殺死殘忍地殺害中國水兵班長并向他的尸體吐唾沫的英國商人威爾遜的壯舉令人拍手稱快。中國就需要這樣果斷用熱血鑄就的無憂無懼的英雄,憑著自己一時的熱血、正義,不能受辱受欺,為兄弟報仇,那一刻什么都不需要想了。逞一時快意是個貶義詞,有時它卻可以剝落偽善、軟弱、猶豫而成為能在危險中成就事業(yè)的英雄,也表現(xiàn)出人性中熱血、尊嚴的力量和人格偉力。周魯?shù)倪@一壯舉無疑是他人生中最精彩的一章,作者塑造了這樣一個以行動決定他的人生和命運的人物,他的行動又特別具有時代的意義,在這一點來說,周魯?shù)男袆泳哂辛藷嵫?、不畏犧牲的意義。

作者希望以熱血、尊嚴來鑄造民族精神,知識分子成為他筆下民族精神重建的一個載體,這個知識分子正是因為熱血首先引起了作者的認同感動,然后才有緊接著的創(chuàng)作沖動去編織對這個人物的想象,這種想象是作者與張競生這個原型精神的合一,是一種感動之后的化學變化。作者在寫作時杜撰想象了張競生(江流)逃獄、劫獄的英雄行為,而這種行為正是作者力圖給人們透露出的英雄豪情。作者的英雄情結(jié)在江流這個人物身上得到盡情想象的表示,這種盡情想象的自我形象或者自我創(chuàng)造的快樂讓作者在作品中最想表達的熱血和情意得到了淋漓的表現(xiàn)。讀者獲得了一種對于智慧、謀略、熱血的滿足的快慰。作者這種代入式的表現(xiàn)方式和暗含的自我形象的塑造是這部小說能夠賦予江流這個人物以血肉靈魂的重要原因。包括江流在北大講性學、生育學的經(jīng)歷都具有了一種歷史中人物真實卻夢幻的感覺。江流的思想顯然已超越了時代,就是在今天都是驚世駭俗的。作者在文后給了革命者江流很多未來的希望,現(xiàn)實中的張競生的處境和生活狀態(tài)遠無如此樂觀,歷史先驅(qū)者都要背負寂寞、不被理解的命運。作者因為內(nèi)心中更傾向于好的善的方向,以及不愿讓自己有革命熱血過后的失望以及對于江流前景的悲觀,他還是愿意給人們指示一個好的未來,有一個好的期望。無論如何,對于今日之新青年來說,有希望有信心,就有光明的未來。

江流是一個作者心中理想的幾無瑕疵的新青年,這是一個能負擔得起一個嶄新的時代的新青年的形象,他面對困難時總能想出辦法,面對危險時總能臨危不懼,好像死亡總與他無關(guān)。他在獄中用碎碗片劃墻,持之不懈地把墻推倒,他借修管道之機找到了通向牢獄的道路。我很感謝作者塑造了這樣一個新青年的形象,這不僅表現(xiàn)了作者的能夠承擔新青年使命的信心,而且也賦予了江流這個人物行動的能力和效果,使我們因之可以放心把創(chuàng)造新時代的任務(wù)交給他。小說的最后以江流的被迫離開高校自己開書店作為結(jié)束,這不僅讓人深思,空懷報國理想,有雄心壯志的新青年將走向哪里?在中國面對西方幾百年的現(xiàn)代化成果一起涌向中國的時候,中國將應(yīng)該以一個什么樣的姿態(tài)面對西方和自己的歷史?江流只是新青年中的一個,還有很多和江流走的不一樣道路的青年又將走向何處?中國的前方將是什么樣的?作者沒有告訴我們,但從魏國的出家中我們?nèi)匀贿€是可以感受到曾經(jīng)的腥風血雨、熱血奔流、壯志在胸,這也許是作者想提示給我們的一個時代的偉大的熱血,有雜亂,有目的不明,有俠義,有情意,有一腔壯志,有熱血在胸,有尊嚴,有樂于犧牲。這就是這個偉大的時代留給我們的財富。

政治總是沾染鮮血,既然政治必然沾滿鮮血,所以魏國選擇了放棄政治。這也成了一個悖論,魏國當初的理想到底是什么?他想有一番作為,可當他真的有一個似乎可以作為的舞臺時,他發(fā)現(xiàn)了原來他一直追求的政治作為必然沾滿鮮血,這也是作者在思考的問題,當把滿清政府推翻后,未來的中國又將墮入什么樣的紛爭和斗爭中?政治和知識分子的沖突也可以在江流這個人物身上看出來。在追求自由和現(xiàn)代性的民主的過程中,現(xiàn)代性的民主和自由怎樣才能不受政治權(quán)利的壓制,又怎樣變成一種有序的社會秩序推進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江流顯然也沒找到更好的路子,他的退出歷史潮流不僅是對歷史潮流的迷惑和無能為力,更是表示著他將有可能失語于歷史。這是一個需要沉潛下來想一想的時代,過于喧鬧、噪雜,充滿著槍炮。所以,作者選擇了讓江流以一種退出歷史中心舞臺,魏國進入空門的無奈方式得以沉思未來,反思過去。

作者的愛情完美觀念在周魯對林月仙的思念和復仇,方蘭對魏國的忠心不渝,鄧玉秀為了愛人彭良與家庭決裂中得到充分的表現(xiàn)。我想這種完美愛情的敘述方式與小說中人物所處的革命時代有關(guān),在革命時代,人有時候會顯現(xiàn)出人性更為高尚最為閃光的部分,因為革命風云讓每個人都有生命之憂,人們會因之更熱愛生命,而熱愛生命的方式就是讓生命中最偉大的愛情得到最為淋漓至盡的表達。一個庸常的時代人們會更加樂于斤斤計較;一個偉大的時代,人們更樂于用生命來表現(xiàn)什么。或愛情,或義氣,或志向,這些都無一例外要染上那個時代的熱血。這個熱血不是莽漢的無謂犧牲。當周魯面對殖民者的暴虐和殘忍時,他能不反身手刃殖民者嗎?這就是人性的熱血、暴力的一面。而作者在文中幾次都給這樣的人性以展示的機會。如果你面對屈辱不能奮爭,你將失去了人的血性,而血性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之所以可以驕傲于自己保持自己的最大靈魂支持。更重要的是,作者意識到一點熱血就可以點燃中國。幾個人在那里吶喊、斗爭、反抗還是有用的,只要時機一到,就像一根引火線,看起來再堅固的大廈也會傾頹。既然作者相信少數(shù)幾個人在那里折騰決不會是白費功夫,倒反而見出革命的艱絕和在合適時候顯出的意想不到的偉力。只要做了,好像就有成果。正是這樣的思想,讓作者不憚其煩地讓江流用小碗片把墻鑿成幾個洞,這是隱喻,暗示著革命像這幾個小洞,卻能撕出一個大口子,能讓墻上破一個大洞,革命者因此逃出。作者如果能在江流鑿洞的過程中加進更多的困難會更好,讓江流鑿更深的洞,需要的時日更多,將會更加突出革命的艱巨性和一滴滴的行動的革命所具有的意義。作者似乎在提示人們,行動,哪怕是一點小小的行動,只要你行動了,只要你堅持不懈,將會在合適的時機產(chǎn)生出偉大的力量。

在面對熱血和王應(yīng)的辦實業(yè)、更冷靜地看待歷史之間,作者顯然出現(xiàn)了兩難。同時,江流完全有承擔新時代使命的能力。他有熱血、有情義、有知識、有智慧、有眼光、有謀略,敢作敢當,這才是中國未來所需要的知識分子。作者表現(xiàn)出了對熱血的反思一面確實是意味深長的。如果一部作品全是熱血,那么熱血將會成為一場大火,燒毀作品。如果能讓熱血降降溫,確實能讓人物、事件、歷史呈現(xiàn)出它本來的或者說是它最本質(zhì)的面目。這一切行動是為了什么?它的目的何在?王應(yīng)只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一個知識分子還不足以承擔中國未來的使命。所以,作者讓江流繼續(xù)做新青年,心里還是希望他繼續(xù)前進的。文中這些內(nèi)含的疑惑、矛盾無疑給作品增添了多重復合思考的意蘊。作者的意圖也許是想告訴讀者,未來中國之前途不僅需要關(guān)鍵時刻的熱血,最重要的是知識、文化的重建和統(tǒng)治。當血流淹沒了被摧毀的晚清王朝,作者已在思索新的世紀中國未來的道路和前途。表現(xiàn)出了作者作為一個新青年的義不容辭的責任。當新青年面對新青年,青年的熱血是可貴的。胡適說,青年可以激進,而老人不需激進,最少胡適也贊成青年是應(yīng)該激進的,一個民族沒有激進的青春朝氣的青年,這個民族就是日落西山了。青年的熱血是一個時代的浪漫和詩意,一個沒有詩意的民族是死氣沉沉、庸俗的民族,它將因為不復有熱血而失去自己內(nèi)在的精氣神,也表示了它將滅亡的命運。魯迅在《摩羅詩力說》里說德國之所以能抗住拿破侖的侵略,是因為德國的詩歌和詩意還在激勵著德國的熱血人士,他們是青年或者懷抱著青年一樣熱情熱血的德國人。

從反清團體的形成到反清成功,到軍閥混戰(zhàn),再到對于現(xiàn)實的沉潛反思,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希望用多重的歷史敘述來回歸歷史、反思歷史。歷史決不是教科書上冷冰冰死板板的事件,也不是靠文人隨意杜撰出來的。作者本著對一段歷史人物的緬懷和向往,對一段歷史的尊敬,希望用自己對歷史的真實敘述和詩意想象給我們提供更多的關(guān)于歷史、歷史中的人的想象,讓我們在對歷史的復述和想象中從那些民族的脊梁中去尋找我們曾經(jīng)留下的血跡,以此來獲得人的尊嚴和關(guān)于情意的美德。作者在文中設(shè)置了幾個不同性格不同道路的人物,給我們提供了關(guān)于新青年道路和中國道路的思考。我最喜歡的還是作品中表現(xiàn)出的新青年的形象,特別是其中所表現(xiàn)出的兄弟情義。承擔情義的是有勇有謀不畏苦難不畏死亡的新青年形象,這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和豪情,就是熱血在每一個時代都是維護我們?nèi)烁褡饑篮挽`魂高尚的精神。這種情義不僅僅單純是敢于犧牲、不怕流血,最重要的是這里面表現(xiàn)著新青年的多種素質(zhì),堅韌、智謀、敢于抉擇和行動,是能擔當起天下的新青年形象。在這篇小說中,我們能得到一種由行動產(chǎn)生力量的快感。周魯、江流、魏國的果敢無畏讓他們的行動雖時時處于艱難之中,卻總是能產(chǎn)生一系列的成效。作者除了給周魯一時之血氣的痛快外,也給了江流智謀取得的長久成功,以及王應(yīng)不贊成刺殺也就是對于武力征服的懷疑,這些都包含了作者對中國政治、革命、文化等的深入思考。周魯一槍斃了威爾遜,仿佛是要顛覆中國人對洋人奴顏婢膝的命運。又一刀血刃了囂張無比、殺害林月仙的英國人查理的命,那時,這個英國人正和虛偽的洋教士謀劃著怎樣用鴉片賺中國人的錢。這一幕特別意味深長,洋教士正在布道,說的和自己做的截然相反,讓人們感到了教士的虛偽。宗教對于這個洋教士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例行公式、形式,絲毫也不能觸及他的內(nèi)心。管帶何廣成激憤剪辮,資助銀兩放走周魯,暗示著大清帝國的沒落和中國人在壓迫中不甘屈服的品格。作者讓清朝大臣正義不屈,這也是對歷史的一次正視。在文中,民族的熱血形成了一條內(nèi)在的河流,從明末的反清會,到清管帶的激憤剪辮、放走周魯,到江流的反清革命,這股氣血中呼號的正是一場民族的鳳凰涅槃和中興。它以青年為時代主體,如果青年的血都冷了,就會像魯迅所說:“因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滅,我身中的遲暮也即凋零了?!边@個身中的遲暮我們可以想象正是中國在每個國人身中的影像。

一方面是對舊的制度的截然否定,一方面是對制度中的人的肯定,小說中所要表達的血性不僅賦予了作者主要描寫的新青年,更賦予了那些面對清朝的腐敗無能痛感恥辱的清朝大臣。在這個潛在的線索中,作者要宣揚的民族血性、人生情意就不僅僅是新的青年僅有的,這種眼光會讓讀者將思考的觸覺伸向更遙遠的歷史和歷史中的中國人,這樣,新的血性將不僅僅是這一代人才有的,而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都一定會有的,故事中直接的沖突主要來自于對洋人的反抗,似乎對清政府的腐敗、壓迫等無過多筆墨,反而在作者筆下清大臣、官員似乎大都是一腔正義的,即使捕捉江流一伙,也是因為職責所在,作者也并沒有譴責他們。作者似乎不想過多地揭示清朝內(nèi)部的腐敗、壓迫,而更愿意借助對歷史理解的方式認同清朝必將滅亡。沒有一個朝代是不滅亡的,腐敗的政權(quán)體制必將被新的革命力量和新的政權(quán)體制所取代,對于作者來說,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作者在文中反而不用筆墨去描寫那些在他看來是不言自明的腐敗必將為新生的所代替的真理,反而在對清朝的挽歌中希望在精神、血脈這一條線索上讓人們看到民族的精神、血性的一脈相承。這是一種沉穩(wěn)睿智的眼光,我們不能因為歡迎新鮮事物而把傳統(tǒng)全部打倒,這將會導致民族文化、精神的斷根,最終失去自己的血脈、血性、自己賴以安身立命的根本。作者用的是一種歷史的理性的態(tài)度,這樣的態(tài)度放在新其血性的小說中,更可看出年青一代對于中國歷史、民族精神、個人命運的成熟思考。

作者頭腦中的新青年形象到底是什么樣的?具有什么樣的特質(zhì)?新青年在作者的心目中是一個飄揚的青春形象,一個民族不老的神話。即使江流老了,作者仍然愿意稱他為新青年,所以,江流說“不辭長作新青年”。新青年的魅力從何而來?我們可以追溯一下作者對新青年這個形象的情有獨鐘。因為對那一段民族熱血歷史的追憶,對一代中國青年求索的熱忱的欽羨,作者希望在這一段歷史中能找到自己為何青睞欽羨于它的原因。就像是作者自己的一次心靈探究之旅,希望在這一次對于歷史人物的塑造中找到自己當初如此激動于這段歷史的原因。當作者在杜撰這些人物時,仿佛是作者在一次次地證明為什么我如此欽羨敬佩這段歷史中的英雄豪杰?他們到底是什么原因讓我想寫他們,把那段歷史呈現(xiàn)給人們?作者的愿望通過故事和人物找到了自己內(nèi)心一直隱藏的情結(jié),就是對歷史中挺身而出的一代新青年進行塑像,以此完成自己在歷史中一次自我的熱血有為的青年形象模擬塑造。

參考文獻:

[1] 梁振華.新青年[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

[2] 魯迅.忽然想到·三[M]//魯迅.魯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215.

責任編輯:黃聲波

How to Write a History Novel——Review on Liang Zhenhua’s Long Novel New Youth

HU Meixian

(School of Humanities,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How to write a history novel?It needs the writer to enter the essence of history and the heart of people and make the history become an aesthetic and ethical narration. How to write for the exploration, choice, destiny and soul of every ethnic individual, and endow history a diversified, aesthetic or poetic face Human nature and everyday life filling history can keep the breadth of humanity and depth of history of the books. The self-into-account narration and self-image in New Youth were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endowing Jiangliu with soul and flesh. The writer completed self-shaping as a hot-blooded and top-notch young people through shaping the images of a new generation of young people stepping out of themselve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Key words:New Youth; history narration; individual’s life and destiny; self-into-account narration; the images of hot-blooded youth

[中圖分類號]I20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7X(2016)02-0017-09

作者簡介:胡梅仙(1969-),女,湖北赤壁人,廣州大學副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基金項目:廣州市教育系統(tǒng)創(chuàng)新學術(shù)團隊課題“文學經(jīng)典與文學教育研究”(13C05)

收稿日期:2015-08-28

doi:10.3969/j.issn.1674-117X.2016.02.004

猜你喜歡
新青年
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中值得注意的問題
《新青年》在濟南的傳播及影響分析
新文化運動時期先進知識分子對貞操觀念的批判
《新青年》(珍情)讀者意見調(diào)查表
前緣再續(xù):《新青年》出版中的情理變奏
《新青年》雜志與文藝復興
大時代中的“新青年”
從批評者到“同路人”:五四前《學燈》對《新青年》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
錢玄同與劉半農(nóng)炒作《新青年》
《新青年》:知識分子的國之青春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