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飛
(大理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 大理 671003)
?
論陜北民歌的方言性與地域文化特征
黃春飛
(大理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 大理 671003)
陜北處在農(nóng)耕文明與游牧文明過渡地帶,歷來是交戰(zhàn)之地、多元文化集合地。在無數(shù)次文化碰撞和交融的文明發(fā)展中,孕育出了躋身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陜北民歌。受到當?shù)胤窖院偷赜蛭幕挠绊懀儽泵窀柙诟柙~、音律和藝術(shù)風格等方面都表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特色。從保護和傳承陜北民歌的目的出發(fā),對陜北民歌的方言性與地域文化特征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陜北民歌;方言;地域文化;特征
民歌源自廣大勞動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是反映人們勞動生活的重要載體。民歌作為一種抒發(fā)內(nèi)心情感的方式,在人們表達思想、傳遞情感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誕生在黃土地上的陜北民歌,因其與眾不同方言性和地域文化特征,已然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民歌海洋里一顆璀璨的明珠。
千百年來,生活在黃土地上的陜北人用陜北民歌來舒緩辛勞和裝點生活,用陜北民歌傳承陜北文化的質(zhì)樸和弘揚陜北人“走西口”的精神。陜北民歌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伴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民歌的主題歌思想也會發(fā)生變化。這種變化反映在民歌內(nèi)容上就是不斷對新生活和新人物賦予新的意義。2008年,陜北民歌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陜北民歌記錄著陜北人的生命歷程、情感生活和陜北地區(qū)的風土人情,從不同方面反映了陜北地區(qū)的生產(chǎn)生活、歷史沿革和社會變遷,譜寫出陜北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畫卷,其獨有的方言性和地域文化特征堪稱民歌研究的活化石。
陜北民歌作為一種民間藝術(shù)形態(tài),它的體裁多樣,內(nèi)容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用通俗的語言反映了陜北不同群體在個人命運、婚喪嫁娶等方面的狀況,以及陜北的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和宗教信仰等。按體裁劃分,陜北民歌可分為勞動號子、信天游、小調(diào)三大類,具有濃郁的陜北地方風韻。依托這種簡單的藝術(shù)形式,陜北人把自己的所見所聞、衣食住行、喜怒哀樂等即興編唱出來,繼而寄口頭傳唱而逐漸流行開來。在陜北民間的口口相傳中,陜北民歌的內(nèi)容和形式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完善,越來越豐富多彩。與此同時,一代代陜北人也在陜北民歌里訴說著他們對生活的感悟,表達著自己的精神世界。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20世紀40年代,陜北民歌的數(shù)量已經(jīng)超過了8 000首。從1935年到1948年,以冼星海為主的一大批優(yōu)秀音樂家云集陜北,創(chuàng)作了大量陜北民歌風格的歌曲,為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勝利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后,《蘭花花》、《繡荷包》、《三十里鋪》等作品在廣播媒體的宣傳下風靡全國,陜北民歌從此名聲大振,家喻戶曉。
1.陜北方言
陜北方言俗稱陜北話,其在陜西省的使用范圍主要在陜北地區(qū)。本文所指陜北方言為陜北晉語,即保留了入聲的陜北方言。具體來講,陜北方言的覆蓋范圍包括延安市的寶塔區(qū)、子長、延長、延川、甘泉、安塞、志丹、吳起,榆林市的榆陽區(qū)、神木、府谷、靖邊、橫山、綏德、米脂、佳縣、吳堡、清澗、子洲,共19個縣區(qū),覆蓋面積約6萬平方千米,總使用人口約437萬。[1,2]實際上,陜北方言是由語音較為獨特的子長話、吳堡話、米脂話、橫山話等構(gòu)成的。
任何一種方言的形成和發(fā)展,總是受周邊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和制約。陜北歷史上戰(zhàn)爭頻繁,從蒙恬“將兵三十萬,怯匈奴三百里”到秦韜玉“無定河邊番將死,受降城外虜塵空”,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操著不同語言的將士曾經(jīng)長期在這里生活和戰(zhàn)斗。據(jù)專家考證,陜北方言中存在著許多其他地方的詞匯,如蒙古語“忽了”、“圐圙”、吳語“搲”(wǎ)、粵語“又”(lè)等。其中,晉語對陜北方言的影響是根本性的。明清以來,山西向陜北的大規(guī)模移民直接奠定晉語在陜北方言中的突出地位。陜北地形地貌以塬、梁、峁、溝壑及丘陵為主,溝壑縱橫,交通閉塞,除了少數(shù)“走西口”趕腳的商人之外,與外面的交流和溝通相當有限。陜北方言中至今保留有大量古代詞匯,例如“徽欽”一詞在陜北方言表置于死地的意思,這原是北宋徽、欽二帝的廟號;再如陜北人稱父親和天為“大”、“老子”、“天大大”,這正是古代老百姓對天子的俗稱;又如“言傳”在陜北話里是說話的意思,而這也是《莊子·天道》里的“不可以言傳也”。正如王克明先生所說:“在尋找方言的歷史時,所有的界限都可能消失,古代的歷史,可以直接延續(xù)到今天的生活里面。方言所承載的歷史文化、觀念形態(tài),就在周圍?!盵3]開放的歷史、封閉的地理、傳統(tǒng)的民風賦予了陜北方言口氣大、底蘊足、直白而風趣的特征。
2.受陜北方言的影響,陜北民歌在歌詞、音律和藝術(shù)風格等方面都體現(xiàn)出了與眾不同的特色
(1)方言歌詞的樸實美
陜北民歌的歌詞直接來源于普通勞動者的生活語言,描述直白、樸實自然、幽默風趣,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與生俱來的樸實美。例如,生活艱難時用“小米錢錢洋芋蛋,酒盅量米吃燜飯”描述;日子好過時就用“早起饃饃晌午糕,黑地拿起切面刀”來表達;簡潔直白地勾勒出一幅“民以食為天”的生活場景。方言歌詞的運用不僅使得演唱生動活潑,而且使情感的表達更加流暢自然。例如:
你把奴家躲在鄉(xiāng)圪嶗(神木民歌)
倒灶鬼媒人好吃糕,把奴家躲在鄉(xiāng)圪嶗
瓷腦鬼公公糊腦孫漢,水牛角婆婆門上站
往常里黑夜睡不夠覺,今夜蠻打猛間沒命了
這首陜北神木民歌描述了一位女子對婚姻的強烈不滿。歌詞中“鄉(xiāng)圪嶗”、“瓷腦鬼”、“糊腦孫”、“蠻打猛”等方言的運用,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形象生動的刻畫出媒人、公公等人的丑態(tài)和自己的無奈。又如《白格生生臉臉太陽曬》里有“聽見哥哥唱著來,一骨碌爬起靜耳聽。聽見哥哥腳步響,三彎二調(diào)迷死人。聽見哥哥出氣聲,一撲二坎我跑出門?!边@里的“一骨碌”、“三彎二調(diào)”、“一撲二坎”都是陜北方言?!耙还锹怠敝缚焖贊L動身體的意思,“三彎二調(diào)”指歌曲的聲調(diào),“一撲二坎”是對“爭先向前”動作的描述。歌詞用樸實的方言描述出戀愛中的姑娘熱切盼望戀人出現(xiàn)的心情和戀人到來時迫不及待地前去相會的情形。
(2)方言音律的聲調(diào)美
語言是表達情感的工具,要達到理想的表達效果,就必須用藝術(shù)的語言形式。這就要求歌詞在傳情達意的同時要講究音律,通過和諧的音律達到聲情并茂的演唱效果。陜北民歌借助陜北方言中的入聲、疊詞及某些特殊字詞的讀音達到聲調(diào)美。首先,入聲是陜北方言的一大特色。陜北方言比普通話多了一個聲母,即有全濁聲母v、z 和次濁聲母η。陜北方言中因此出現(xiàn)大量的獨特詞匯,如“熬”(疲勞)、“背興”(丟人)、“土疙瘩”(土塊)、“碎腦娃娃”(小孩)等,舉不勝舉。其次,陜北民歌歌詞存在大量陜北方言中的疊詞,如“白格生生的臉臉太陽曬,巧格靈靈手手掏苦菜”、“青線線那個藍線線,藍格英英的采”。其中“白格生生”、“藍格英英”就把顏色表達的淋漓盡致,而“臉臉”、“手手”、“線線”等疊詞使表達更加真實、親切、熱情。最后,陜北方言中某些字詞有特殊讀音,如果不用這種特殊的讀音去唱,就會很不協(xié)調(diào)。例如在唱“你媽媽打你不成材,露水地里穿紅鞋”這句歌詞時把“鞋”發(fā)“hai”音,在壓韻的同時突出了民歌的地方味。民歌是用方言來進行押韻的,若不用方言演唱,往往會造成韻腳的不協(xié)調(diào)。因而押韻的形式是民歌語言美的重要體現(xiàn)。這樣一來,那種親切的鄉(xiāng)土味呈現(xiàn)了一種語言聲調(diào)美,給人們帶來一種更地道的藝術(shù)享受。[4]
(3)方言對民歌風格的影響
與蒙古民歌相比,陜北民歌多了些帶有黃土氣息的蒼涼、悲壯;與南方民歌相比,陜北民歌多了些高亢、嘹亮。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陜北民歌的蒼涼、悲壯、高亢、嘹亮呢?陜北方言是其中重要的影響因素。
一般來講,各個地方的民歌在其產(chǎn)生、發(fā)展和傳播的過程中必然會吸收當?shù)胤窖浴j儽泵窀璞闶侨绱?,獨具地方語言特色的歌詞使陜北民歌充滿了濃郁的黃土文化氣息。受陜北方言歌詞的影響,陜北民歌表現(xiàn)出鮮明的地域特征:土氣、大氣、美氣。
陜北方言與陜北民歌形成了互為表里、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只有用陜北方言寫出來、唱出來的陜北民歌才能稱之為地地道道的陜北民歌,失去陜北方言,陜北民歌的地方性就無從體現(xiàn)。反之,陜北方言憑借著陜北民歌的廣而告之,可以傳播得更遠。從藝術(shù)審美角度來看,陜北方言融入陜北民歌拓寬了民歌歌詞語言之美的藝術(shù)空間。從文化角度看,陜北民歌吸收陜北方言更能真切地反映出當?shù)厝嗣竦纳a(chǎn)生活,是以該區(qū)的歷史、地理以及風俗為根基的。[5]
陜北處在農(nóng)耕文明與游牧文明過渡地帶,歷來是交戰(zhàn)之地、多元文化集合地。特殊的地理歷史塑造了其獨特的地域文化個性。歷史上,匈奴、鮮卑、氐、突厥、黨項、羌、蒙古等少數(shù)民族先后統(tǒng)治過陜北,給這片黃土地注入多元文化的基因。從地理環(huán)境來看,東臨黃河天塹,南以金鎖關(guān)為界,西靠子午嶺主脊,北有長城、大漠橫貫,陜北處于相對封閉的格局中。放眼陜北,溝壑縱橫、交通閉塞、土地貧瘠。自然環(huán)境影響和制約下的陜北人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種高粱、糜子、谷子、放羊及居住窯洞,形成了陜北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地理的閉塞、經(jīng)濟的落后和由此導致的生產(chǎn)方式的相對穩(wěn)定使得陜北民歌不僅得到完好的傳承,而且不斷地從方言中汲取養(yǎng)分,保持和強化了自己獨特的個性。陜北民歌深刻反映了陜北的自然和社會歷史特征。
陜北土地貧瘠、氣候干燥,有“十年九旱”之說。在科學不發(fā)達的年代里,人們只能求助于神靈,于是產(chǎn)生了祈雨的民俗活動。伴隨民俗的是儀式,伴隨儀式的是民歌。
祈雨調(diào)
一炷香,一禮拜,弟子們誠心上廟來
請求龍王早鋪云,早下大雨救萬民
一朵蓮花一朵云,我愿菩薩早鋪云
云彩鋪在半空中,稀不溜溜南風往上涌
行看看,黑洞洞,吼雷閃電雨淋淋
龍王老爺下大雨,早下大雨救萬民
這是一首陜北農(nóng)民祈求神靈賜雨時所唱的祈雨調(diào)。歌中的“龍王”、“菩薩”被認為是掌管雨水的神靈,而“云彩”、“南風”、“吼雷閃電”則是下雨的前兆。整首歌曲調(diào)多級進,節(jié)奏沉穩(wěn),氣氛陰郁、神秘,反映出人們對神靈的赤誠和期盼雨水早日到來迫切心情。祈雨調(diào)反映出歷史上陜北人靠天吃飯的生活局面。
老酒曲
一來我初出門,二來我人又生
三來我人年紀輕,理由又不同
上炕坐的年老的人,下炕坐的眾親朋
好比那烏鴉落于鳳凰群,抖不開個嗓子揚不開個聲
眾親朋,交弟兄,眾位親朋弟兄擔待我初出門
這首《老酒曲》展現(xiàn)了一幅出門在外對人謙卑禮讓的場面。其中“一來”、“二來”、“三來”所列舉的理由既是在訴說自己的境況也是社交場合的謙辭。酒曲是一種在陜北地域流傳較廣,有深厚群眾影響的風俗歌,一般在逢年過節(jié)、紅白喜事、朋友聚會舉辦的酒席上唱賀。酒曲曲調(diào)少,篇幅短,結(jié)構(gòu)自由,音調(diào)詼諧風趣,有較強的娛樂性和實用性功能。在酒曲唱賀時,歌者往往舉止情態(tài)活潑可愛,營造出熱烈的氛圍和展現(xiàn)高超的社交手段。酒曲反映了陜北人熱情豪爽的社交文化。
趕牲靈
走頭頭的那個騾子,三盞盞的那個燈
帶上的那個鈴子,哇哇得的那個聲
白脖子的那個哈巴,朝南的那個咬
趕牲靈的那個人兒過呀來了
你若是我的哥哥,招一招那個手
你不是我的哥哥,走你的那個路
這是一首反映陜北女人等待“走西口”趕腳經(jīng)商的丈夫的民歌。我們仿佛看到一位妻子獨自站在山路上眺望漸漸走近的商隊,她盼望著其中一個“人兒”正是自己的丈夫,然而自己的丈夫并不在他們中間,希望變?yōu)槭镁貌辉鸽x去。她也許已經(jīng)等了半年,說不定是一二年,甚至永遠也等不到了,正如民歌里唱的“人人都說西口好,一有閃失把命丟了?!?/p>
在古代陜北,“女人憂愁哭鼻子,男人憂愁唱曲子”?!笆昃挪皇眨腥俗呖谕?,女人挖苦菜”,真實記錄了歷史上陜北人的生活圖景。貧瘠的土地,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迫使很多陜北男人離開故土,外出謀生。留守的陜北婦女不僅要面對艱難的生活,還要承受獨守空房、思念丈夫的苦痛,陜北民歌便成為他們傾吐內(nèi)心苦楚和思念的一種方式。同樣,在外謀生的丈夫也在用陜北民歌抒發(fā)對家鄉(xiāng)妻兒深切的懷念。在互相等待的歲月里,陜北民歌成為他們傾吐痛苦和思念的共同方式。這種表達內(nèi)心苦楚,帶有哭腔的民歌,從不同側(cè)面展現(xiàn)了分隔兩地夫妻的身心之痛,類似的陜北民歌還有《攬工調(diào)》、《腳夫調(diào)》等。
陜北民歌之所以表現(xiàn)出蒼涼、悲壯、高亢、嘹亮的個性,陜北方言和陜北地域文化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研究陜北民歌就不能不研究陜北方言和陜北地域文化。只有根植于陜北方言和陜北地域文化的沃土上,陜北民歌才會神韻長存、歷久彌新、經(jīng)久不衰。
[1] 王六. 聽陜北人說話就是聽文言文[N].中華讀書報,2011-04-27.
[2] 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中國語言地圖集[M].香港:朗文(遠東)出版有限公司,1987.231.
[3] 王克明. 聽見古代[M].上海:中華書局,2007.39.
[4] 楊婷. 方言在陜北民歌演唱中的作用與意義[J].時代文學,2010,10(1):11.
[5] 楊婷. 方言在陜北民歌演唱中的作用與意義[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0.
2016-09-26
2095-4654(2016)11-0098-03
J642.2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