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試論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的未來走向
——以日本法為參照的分析

2016-03-07 10:26:40陳建軍
關鍵詞:人民陪審員裁判員評議

陳建軍

(中國人民大學,北京 100872)

試論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的未來走向
——以日本法為參照的分析

陳建軍

(中國人民大學,北京 100872)

日本裁判員制度實施七年以來,社會各界毀譽參半,出現(xiàn)諸多問題。通過實證分析和研究日本裁判員制度實施以來的罪名分布、量刑分布、裁判員構(gòu)成、選任手續(xù)、審理期限、評議狀況、意識調(diào)查等,在此基礎上分析裁判員制度的理論根據(jù)、違憲與否、與死刑關聯(lián)、量刑、裁判員守密義務等,從理論根據(jù)、憲法依據(jù)、評議內(nèi)容守密義務和履職保障等方面為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進一步完善提供參考。

裁判員;量刑;審判迅速化;憲法依據(jù);守密義務

200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頒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其中一項重要內(nèi)容即“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而此改革領域重大舉措是“廣泛實行人民陪審員、人民監(jiān)督員制度,拓寬人民群眾有序參與司法渠道?!?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審議通過《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同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于授權在部分地區(qū)開展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決定》(以下簡稱《試點決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聯(lián)合發(fā)布《試點決定》。

截至2014年,全國人民陪審員共約20.95萬人,普通群眾比例為70.2%,2014年人民陪審員參審案件219.6萬件[1],雖提前完成人民陪審員“倍增計劃”①最高人民法院2014年12月10日公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人民法庭工作的若干意見》,該意見提出,要落實人民陪審員“倍增計劃”,結(jié)合人民法庭工作特點,擴大基層群眾入選比例,擴大參審案件范圍。,但因司法實踐中陪審員理論根據(jù)與憲法依據(jù)欠缺,廣泛性與代表性不足,陪審案件范圍模糊,合議庭構(gòu)成不合理,評議規(guī)則粗疏,職權與職責不相匹配,退出和責任追究機制缺乏,履職保障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導致人民陪審員制度“陪而不審,審而不議”[2]。因此,在宏觀政策指導下,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日本裁判員制度從草案提出到最終立法并實施,跨度近9年,期間反復考查、論證和模擬實驗,然而,最終形成的頂層設計依然存在漏洞。裁判員制度糅合陪審制隨機抽選陪審員和參審制的參審員與法官平等享有事實認定、適用法律及量刑權力[3],自成一格,表面上對兩大制度取其精華,然因形式上的融合無根基,本土化過程中必然出現(xiàn)種種問題。基于此,日本裁判員制度自2009年實施以來,日本國內(nèi)對該制度實施狀況毀譽參半,爭議不斷。綜上所述,探討日本裁判員制度實施狀況及反映的具體問題,以期為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提供參考。

一、日本裁判員制度概觀

裁判員制度是從國民中隨機選任裁判員與法官構(gòu)成合議庭共同開展刑事庭審,以提高國民對司法理解和信賴程度的庭審制度。其核心是法官與裁判員基于同等權限協(xié)作,不但融合陪審制和參審制要素,而且承繼歐美諸國國民參與司法基本價值即自由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并在結(jié)合日本固有法文化與法制度基礎上,呈獨有特征。

(一)裁判員制度創(chuàng)設背景

1999年,日本設立司法制度改革審議會,準備司法改革。此次改革課題是“如何將法的精神、法的支配轉(zhuǎn)化為國家的血肉和‘輪廓’?如何將憲法確立的對個人的尊重與國民主權真正地實現(xiàn)?!睘榇?,將此次改革基調(diào)設定為“由過度事前規(guī)制、調(diào)整型社會向事后監(jiān)督、救濟型社會轉(zhuǎn)換”[4];“促進國民統(tǒng)治客體意識向統(tǒng)治主體意識轉(zhuǎn)換”?;诖耍_立司法制度改革基本方針:構(gòu)筑滿足國民期待的司法制度(制度基礎配備)、培養(yǎng)支撐司法制度的法律人才(人才基礎擴充)和國民基礎確立(國民司法參與)[5]。其中,針對國民基礎確立,要求“一般國民參加刑事裁判,通過裁判過程中對國民健全社會常識反映,加強國民對司法理解和支持,進而強化國民司法基礎”[6],2001年6月,審議會提議創(chuàng)設區(qū)別于陪審制或參審制的國民參與司法制度,并命名為裁判員制度②裁判員制度是東京大學松尾浩也教授在審議會中首次提出的名稱,他認為裁判員制度的設立不但確立司法的國民性基礎,而且隨著證據(jù)展示制度范圍的擴充、連日開庭、公判前整理程序的實施及犯罪嫌疑人國選辯護律師委任等措施的實施,以前“精密司法”導致的審判時間冗長問題也得以解決。。

(二)裁判員制度準備程序

1.適用對象。裁判員制度適用于:(1)可能判處死刑、無期徒刑或監(jiān)禁③監(jiān)禁是日本自由刑的一種,與徒刑相比,被監(jiān)禁犯人在監(jiān)獄中無法定的強制勞動義務。的案件;(2)法定合議事件中,因故意犯罪致人死亡相關案件。截至2015年3月末,通過裁判員審判并判決的被告人共計7 754人,其中強盜致傷事件1 717人(22.14%),殺人事件1711人(22.07%),傷害致死事件761人(9.81%),居住建筑物等放火事件711人(9.17%),違反興奮劑取締法事件688人(8.87%),強奸致死傷事件491人(6.33%),強制猥褻致死傷451人(5.82%),麻藥特例法違反事件209人(2.70%),偽造貨幣使用事件119人(1.53%),危險駕駛致死事件112人(1.44%)。據(jù)統(tǒng)計,該制度主要適用于國民關注度高且社會影響重大的刑事案件,尤其是造成嚴重人身傷亡的案件(共計占75.28%)[7],但適用裁判員制度審判的案件數(shù)僅占全國地方法院刑事一審案件總數(shù)2.5%[8]。

2.被告人選擇權的否認。適用裁判員制度的案件自起訴后即強制使用,被告人無拒絕選擇適用的權利。此規(guī)定基于:(1)較之個別被告人訴訟權利,一般國民司法參與才是裁判員制度導入初衷;(2)參審制國家不承認被告人拒絕權順應世界司法發(fā)展趨勢;(3)“舊陪審制”因承認被告人拒絕選擇適用權而導致低適用率的失敗教訓。

(三)裁判員選任、權限和義務

1.裁判員選任。裁判員從選舉人名冊中隨機抽取,抽選時需將名冊中符合不夠格、就職禁止、辭退、不合格等事由者排除在外,再從剩余候補者中隨機抽取6名擔任候補裁判員。截至2014年12月末,選任裁判員41834人,男性占54.90%,女性占43.30%(無回答占1.8%),涉及各年齡段。裁判員職業(yè)分布中,職業(yè)上班族占55.30%,臨時合同工占15.10%,家庭主婦或主夫占9.90%,個體經(jīng)營者和自由職業(yè)者占7.10%。2014年當選裁判員或候補裁判員的概率是1/10 800[7]。據(jù)統(tǒng)計,裁判員制度旨在實現(xiàn)涉及不同年齡段、職業(yè)等有選舉權國民的廣泛參加,以期通過參與庭審,對國民開展法律教育。

2.裁判員權限。裁判員和法官同時出席公開庭審并擁有平等權限,具體包括:(1)事實認定;(2)法令適用;(3)量刑。但針對訴訟程序的判斷及法律解釋等專業(yè)性強的事項,專屬法官辦理。裁判員在理解法官法律解釋基礎上,并在自主事實認定前提下,和法官同時適用法律采取并提出量刑意見。截至2015年3月末,通過裁判員審判并判決的被告人共計7 754人,其中有罪7 710人(99.43%),無罪44人(0.57%)。有罪人員中,死刑23人(0.30%),無期徒刑153人(1.98%),有期徒刑10年以上的1 507人(19.55%),有期徒刑10年以下的6 027人(78.17%)[5](見圖3)。據(jù)統(tǒng)計,法官審判時期(2006—2008年),已決終局案件7 268件,其中判決有罪案件7 224件,無罪案件44件,有罪率99.39%;裁判員審判時期(2009—2012年),已決終局案件3 787件,其中判決有罪案件3 769件,無罪案件18件,有罪率99.52%[9]。因裁判員非專業(yè)特征及其受“被害人參加制度”影響,適用裁判員制度的案件有罪率略顯上升且總體量刑偏重。

3.裁判員義務。裁判員義務主要包括:(1)公判期日及評議時到庭義務;(2)對評議時及職務上獲得秘密的保密義務。裁判員違反守密義務,泄露秘密,處6個月以下徒刑或50萬日元以下罰金。賦予裁判員嚴苛守密義務旨在保障裁判公正和公信力。

(四)合議庭構(gòu)成和評議、評決

1.合議庭構(gòu)成。原則上合議庭由3名法官和6名裁判員構(gòu)成,但針對公判前整理程序結(jié)果及公訴事實無異議、且當事人同意適用的,可由法官1名和裁判員4名組成合議庭。合議庭中為避免裁判員對法官影響力過小,裁判員人數(shù)設置是法官人數(shù)2~3倍。另外,為避免僵持局面,合議庭總?cè)藬?shù)必須是奇數(shù)。

2.評議、評決方法。評議過程中裁判員和法官地位平等,評議內(nèi)容必須充分討論且保密。評決時,法官與裁判員的合議庭總?cè)藬?shù)必須過半,且法官與裁判員必須至少各有1名贊成。裁判員參加審判程序平均日期是5.3日,判決內(nèi)容的評議時間平均為9.8小時。針對評議內(nèi)容的難易程度,理解容易占62.70%,一般占30.20%,理解困難占5.60%;針對評議中是否充分討論,討論充分占72.60%,討論不充分占7.20%,不知是否充分占18.80%[6]。根據(j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評議過程中,裁判員大部分均對案件認定不存在障礙,且充分發(fā)表個人意見,但因評議秘密進行,裁判員負有守密義務,評議過程中其自主性不得而知。

二、日本裁判員制度實施后的問題分析

裁判員制度實施6年,學術界和實務界一直爭論不斷④爭論針對現(xiàn)行裁判員制度大體可分為支持論者和反對論者兩派,反對論以小田中聰樹教授、西野喜一教授等為代表,支持論以松尾浩也、河和干雄等為代表。實務界爭論以各地方律師協(xié)會為代表(琦玉縣律師協(xié)會、仙臺縣律師協(xié)會等),要求按照“裁判員法”附則第9條“3年后重新審視裁判員制度”規(guī)定,討論現(xiàn)行裁判員制度問題性,以求深化裁判員制度。。有關統(tǒng)計顯示,裁判員制度優(yōu)點33條,而弊端達54條。根據(jù)日本輿論調(diào)查會2015年3月調(diào)查,認為裁判員制度未融入日本社會者占65%,裁判員制度好感度從實施之初55%降至44%。裁判員制度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問題如下:

(一)裁判員制度理論根據(jù)問題

理論界對裁判員制度理論依據(jù)“國民基礎強化論”和“正義裁判實現(xiàn)論”⑤“國民基礎強化論”是指通過國民參加刑事審判,加強國民理解和司法信賴,進而強化司法的國民基礎。“正義裁判實現(xiàn)論”,指通過國民參與審判,與法官協(xié)作,提高審判質(zhì)量,彰顯司法正義。存在很大質(zhì)疑。(1)就“國民基礎強化論”而言,是在司法改革基調(diào)之一“由國民從統(tǒng)治客體意識向統(tǒng)治主體意識轉(zhuǎn)換”前提下,被規(guī)定至“裁判員法”第1條,成為裁判員參與審判首要目的。由此可見“國民基礎強化論”來自新自由主義思想統(tǒng)治主體意識,即“審議會創(chuàng)設裁判員制度的目的是對國民以裁判員參加審判的方式開展教育,向國民灌輸統(tǒng)治主體意識,統(tǒng)治主體意識本質(zhì)是權力意識,該意識強制國民站在行使刑罰權力一側(cè),懲罰社會越軌行為”[10]。統(tǒng)治主體意識(權力意識)與民主主義和立憲主義思想本質(zhì)上要求的權力抑制、權力批判相悖,不應成為國民參與司法依據(jù),否則易造成司法不公;(2)就“正義裁判實現(xiàn)論而言”“裁判員法”作為刑事訴訟法附屬法,首要目的“國民基礎強化論”與刑事訴訟“發(fā)現(xiàn)真實”和“保障人權”本質(zhì)目的存在不可調(diào)和矛盾。簡言之,裁判員制度根本目的是通過國民參加刑事審判,加強國民法律理解和司法信賴,進而強化司法國民基礎。但在審判過程中為減輕裁判員負擔,既要保證迅速化,又要使其充分理解專業(yè)術語,法官指示不到位、被害人參加庭審、檢察官和辯護律師辯論等因素均可能導致誤判和對被告人人權侵害[11]。

(二)裁判員制度違憲問題

裁判員制度實施以來,違憲爭議不斷涌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1)明文法律根據(jù)問題?!度毡緫椃ǎㄐ聭椃ǎ穼τ凇耙话銍駞⑴c司法,同法官處于同等立場,進行審判的參審制或陪審制”無明文規(guī)定,刑事訴訟法中也無與參審制或陪審制對應的規(guī)定。國民參與司法無憲法和法律依據(jù)。(2)法官獨立審判問題。根據(jù)《裁判員法》第67條規(guī)定的評決辦法,若3名法官中僅1人確認有罪(其他2人確認無罪),6名裁判員有4名確認有罪,被告將被判有罪,不同意見法官被迫從“個人內(nèi)心確信”妥協(xié)為“人際統(tǒng)一尺度”,這與《日本憲法》第76條第3項規(guī)定的“法官遵從良心,獨立審判,僅受憲法及法律約束”原意相背離。(3)被告人權利保護問題。根據(jù)《日本憲法》規(guī)定“被告人擁有在公平的法院,接受迅速、公開審判的權利”,而“裁判員法”中針對該制度未賦予被告人選擇權利,被告人只能被動接受裁判員裁判,這違背被告人“接受公正審判的權利”。

(三)裁判員制度與死刑問題

日本在系列誤判事件(如松川事件、名張事件⑥松川事件是指1949年在日本福島縣發(fā)生的列車往來妨害事件,其與下山事件、三鷹事件并稱為“國鐵三大神秘事件”,雖已逮捕犯罪嫌疑人,但最后均被判決無罪,屬未解決事件。名張事件是指1961年在日本三重縣名張市發(fā)生的投毒殺人事件,被告人一審被判無罪,控訴后二審被判死刑,又經(jīng)7次再審駁回被告上訴。)之后,因一般國民批判運動,針對“官僚審判易產(chǎn)生誤判和侵犯人權”狀況,決定導入國民參加司法,以提高審判質(zhì)量并維護司法權威。但是,截至2015年3月,適用裁判員制度被一審判決死刑的23人中,在高級法院僅由法官組成的合議庭認為“判刑過重”改判無期徒刑3件(改判率13.04%)⑦3件案件分別是“2009年的松戸女子大學生殺害放火事件,2009年東京都港區(qū)南青山公寓男性殺人事件,長野一家3人強盜殺人事件”。,均被最高法院確認。日本最高法院指責“判斷是否適用死刑時,必須從犯罪性質(zhì)、動機,社會影響,結(jié)果重大性等方面討論,判斷是否符合‘永山基準’⑧“永山基準(Nagayama Criteria)”是日本審判因殺人而判處死刑案件時,適用的和判例同等重要的死刑適用參考標準,具體包括以下9方面:1、犯罪性質(zhì);2、犯罪動機;3、犯罪樣態(tài),特別是殺人方法的執(zhí)拗性、殘忍性;4、結(jié)果嚴重性,特別是被害人人數(shù);5、被害人家屬的感情;6、社會影響;7、犯人年齡;8、前科;9、犯罪后情狀。,顯然上述3起案件偏離該標準”。裁判員制度實施至今,并未有效改善“誤判和侵犯人權”狀況,對裁判員而言,無以往判例和量刑經(jīng)驗作參考,量刑無明確標準,全憑內(nèi)心直觀感覺,雖然判決反映國民一般常識,卻喪失審判公正性。

(四)裁判員制度與量刑問題

裁判員制度實施以來,量刑相比職業(yè)法官審判時代有重刑化傾向,如傷害致死事件和強盜致傷事件,法官判“5年以上,7年以下”最多,裁判員判“7年以上,9年以下”最多;強奸致傷罪法官判“5年以上,7年以下”最多,裁判員判“7年以上,9年以下”最多;強制猥褻致傷罪法官判“3年以下執(zhí)行猶豫”最多⑨執(zhí)行猶豫是日本一種刑罰執(zhí)行制度,根據(jù)罪犯實際情況,考慮在一定期限內(nèi)緩期執(zhí)行刑罰,如果在規(guī)定的緩期執(zhí)行期限內(nèi),罪犯不再犯罪或未嚴重違反相關規(guī)定,緩刑期滿原來的刑罰效力隨之消滅。針對3年以下徒刑或50萬日元以下罰金,滿足執(zhí)行猶豫條件的,可在1年以上5年之內(nèi)緩期執(zhí)行。,裁判員判“5年以上,7年以下”最多。裁判員量刑偏重導致被告平均上訴率居高不下(35.70%),其中強奸致死傷達50.30%,強盜殺人達65.20%,違反組織犯罪處罰法達66.70%[12]。裁判員量刑偏重主要有三方面原因:(1)“量刑行情”缺失,“量刑行情”是指同種類、性質(zhì)、程度的犯罪行為,適用同樣刑罰的量刑實務經(jīng)驗,是由致力于司法實務的法官長年累積而成量刑判斷標準。一般國民無此方面經(jīng)驗,量刑主要依靠主觀性評價;(2)“先入為主”觀念影響。裁判員制度主要適用于“國民關注度高,社會影響大,法定刑重”的案件,此類案件常見于各媒體報道,裁判員易受此影響。(3)易被誘導。裁判員審判過程,其主觀判斷容易被檢察官和律師誘導,尤其是強奸、猥褻及虐待兒童案件,由于被害人參加制度,針對被害人供述,裁判員保持客觀中立立場異常艱難。

(五)裁判員守密義務問題

根據(jù)《裁判員法》規(guī)定,日本守密義務包括兩方面:(1)評議秘密。包括評議結(jié)論達成過程、評議過程中法官與裁判員發(fā)表的意見、達成多數(shù)意見時的票數(shù)等;(2)其他職務上獲知的秘密。包括事件相關人隱私、裁判員名字等。規(guī)定如此苛刻的守密義務,立法者認為:(1)可確保評議時,意見充分發(fā)表,無后顧之憂;(2)可保證事件相關者信息安全性;(3)保護裁判員,防止非難和報復;(4)確保裁判公平和可信賴性,防止評議意見多樣性損害司法權威?!恫门袉T法》實施以來,對守密義務的批判也較多,主要包括:(1)裁判員違反守密義務,處6個月以下徒刑和50萬日元以下罰金,處罰過重;(2)對于法官在評議時不合適的證據(jù)歸納和誘導,也必須保密,不利于事后責任追究;(3)《裁判員法》規(guī)定實施3年后,經(jīng)重新審視和修正,但因評議秘密性,使該制度現(xiàn)存問題很難公之于眾;(4)守密義務范圍不明確,究竟何為評議秘密,何為其他職務所獲秘密,無明確規(guī)定,很難執(zhí)行;(5)在守密義務規(guī)定上,裁判員和法官間待遇不公平。前者《裁判員法》有明確規(guī)定,后者無法律規(guī)定,是否守密全憑職業(yè)操守,2007年發(fā)生的“袴田事件”即為例證,一審后法官向媒體解釋“自己形成無罪心證,但在評決階段仍違心作出死刑判決”[13]。

三、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完善建議

無論是陪審制、參審制、裁判員制度、職業(yè)法官制度均非完美庭審制度,各有弊端,因此不應局限于一種制度,應融合各種庭審制度優(yōu)勢,結(jié)合我國法律文化,從以下方面完善:

(一)人民陪審員制度理論根據(jù)

根據(jù)《試點決定》規(guī)定,我國國民參與司法主要目的是“推進司法民主和實現(xiàn)司法公正”,因此也可理解為國民參與司法主要目的是在司法中反映國民意志和保障人權,反映國民意志體現(xiàn)權力民主化的國民主權意識,即民主主義思想;保障人權體現(xiàn)對個人基本人權的尊重及對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原則制約,即立憲主義思想。司法民主化理論根據(jù)應源于既使司法反映民意,也要對權力(多數(shù)決)作必要限制,保障少數(shù)人人權的立憲民主主義。人民陪審員制度應立足于立憲民主主義思想,一方面,使國民以人民陪審員身份參與司法,增進司法理解和信任,樹立司法權威;另一方面,也要對國民參與司法的權力加以限制,禁止人民陪審員參與量刑,以避免誤判和對被告人權的侵害。

(二)人民陪審員制度憲法依據(jù)

我國1954年《憲法》和1978年《憲法》明文規(guī)定人民陪審員制度,1975年《憲法》和1982年《憲法》無明文規(guī)定該制度。雖然現(xiàn)行憲法中無明文規(guī)定人民陪審員制度,但有其存在法理基礎。如《憲法》第2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第3條規(guī)定“人民依照法律規(guī)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jīng)濟和文化事業(yè),管理社會事務”。人民陪審員制度符合上述規(guī)定,國民參與司法是其行使參政權的體現(xiàn)。另外,韓大元研究提出憲法第41條,即公民監(jiān)督權也是人民陪審員憲法基礎觀點[14],但根據(jù)立憲民主主義思想,人民陪審員不宜定位于“旁聽者”或“監(jiān)督者”,就“旁聽者”而言,無法實質(zhì)參與,與司法民主化貌合神離;就“監(jiān)督者”而言,人民監(jiān)督員與法官一起審判,若定位于“監(jiān)督者”,難以避免“同體監(jiān)督”窠臼,無實質(zhì)意義,也會影響司法安定性。根據(jù)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條規(guī)定,保護公民民主權利,是刑事訴訟基本任務之一,該規(guī)定是憲法中國民參政權在刑事訴訟上落實之體現(xiàn)。

(三)人民陪審員選任、準入及除外事由

為體現(xiàn)人民陪審員的廣泛性和代表性,避免其特定化和長期化,必須改變現(xiàn)有人民陪審員選任方式及任期規(guī)定:(1)人民陪審員應隨機抽選不同職業(yè)、階層的國民組成,禁止單位推薦及任免,避免任人唯親;(2)廢止人民陪審員任期制,實行人民陪審員“一案一選”,既可避免人民陪審員“職業(yè)化”,也可減輕人民陪審員負擔,使其權利義務趨于均衡。

人民陪審員準入制度:(1)人民陪審員參與審判是國民參政權體現(xiàn),年滿18周歲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的我國公民均可能成為人民陪審員;(2)人民陪審員制度反映國民常識,并非專業(yè)知識和經(jīng)驗,只要完成義務教育或有同等學識者(判斷標準是文書理解能力和會話能力)[15],均可能成為人民陪審員。

《試點決定》明確規(guī)定不能擔任人民陪審員的特定情形,并設定“因其他原因不適宜擔任人民陪審員的人員”,具體包括:(1)法學院教師與學生。人民陪審員制度反映一般國民普通社會常識,法官和具有法律專業(yè)知識者共同審判違反該初衷;(2)相關宗教人士。有關宗教教義禁止裁判他人、抵制死刑,強制其參加審判與我國憲法規(guī)定的“信仰宗教自由”相違背。(3)重度肢體殘疾人士(一級)、重度智力殘疾人士(IQ<34)及盲聾啞等人士。因該制度針對重大復雜案件,人民陪審員負擔較重,鑒于人道主義關懷,上述人士如無法負擔出庭參與審判義務時,不參加為宜。

(四)人民陪審員制度適用范圍及例外

并非所有重大案件均適用人民陪審員制度,該制度適用范圍不宜過寬:(1)該制度適用罪名應列舉,避免對社會影響較大、重大案件的擴大解釋;(2)基于對被告人基本權利的保障及對法官是否適用人民陪審員制度這一決定權的限制,應賦予被告人庭前是否適用該制度的選擇權及未適用人民陪審員制度的異議權。

另外,性犯罪案件應排除在人民陪審員制度適用范圍外。究其原因:(1)無法排除預斷的惡劣影響。性犯罪作為侵犯性尊嚴的卑劣犯罪,一般國民易留下憎惡印象,加之媒體渲染,人民陪審員先入為主可能性極大;(2)無罪等主張和舉證困難。性犯罪通常發(fā)生在封閉性環(huán)境,舉證相對困難,根據(jù)被害人錯誤陳述,人民陪審員存在誤判可能性;(3)具有侵害性犯罪被害人隱私的現(xiàn)實可能性。參與審判的人民陪審員及候選陪審員有泄漏被害人隱私的可能性,易致使被害人遭受二次傷害。

(五)人民陪審員制度的評議、評決

基于上述裁判員量刑偏重的分析,《試點決定》第22條人民陪審員不參與量刑評決的規(guī)定較合理,但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的規(guī)定并不合理:(1)司法實踐中,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互為表里,并非涇渭分明,如針對認定犯罪事實,在認定某具體實施a行為是否符合A罪的構(gòu)成要件事實時,必須通過法律適用判斷。(2)司法民主化要求人民陪審員實質(zhì)參與,但根據(jù)《試點決定》規(guī)定,是事實問題還是法律問題,決定權在法官,陪審員認定的事實已經(jīng)法官“內(nèi)心過濾”,不利于人民陪審員獨立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可能使其成為法官審判附庸。針對評議內(nèi)容,應區(qū)分為事實認定、法律適用和量刑三方面,其中,法律適用具體包括法官對法律解釋及其與人民陪審員共同開展事實認定兩方面,如故意殺人案件,被告實施犯罪行為時若處于精神病發(fā)作狀態(tài),需要醫(yī)學鑒定,事實認定過程中“責任能力的有無”成為爭點,向陪審員解釋“責任能力的有無”這一法律規(guī)定是法官職權,人民陪審員了解后再認定事實,然后與法官共同確定法律適用。另外,人民陪審員雖不參與量刑評決,但對于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發(fā)表的意見,法官評決時須參考。

(六)人民陪審員守密義務

人民陪審員守密義務范圍不宜過寬也不宜過窄,過寬如日本裁判員守密義務的規(guī)定,勢必給國民帶來沉重心理壓力,影響國民參與司法積極性;過窄,又易損害司法權威、招致打擊報復等?!对圏c決定》關于人民陪審員守密義務僅作出“保守國家秘密和審判工作秘密”的原則性規(guī)定。明確人民陪審員守密義務應兼顧司法公正和人民陪審員“工作負荷”,守密義務范圍具體包括:(1)合議庭評議情況、審委會討論情況;(2)以陪審員身份獲知國家秘密、商業(yè)秘密和個人隱私;(3)其他裁判員姓名、年齡、住址等個人信息;(4)明確細化違反守密義務的處罰規(guī)定,除《試點決定》規(guī)定的“在轄區(qū)范圍內(nèi)公開通報、納入個人誠信系統(tǒng)不良記錄”等措施外,還應增加罰款等措施;(5)公開審判過程中與案件內(nèi)容無關的法官言辭、印象、法庭氛圍、設施和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的感想等禁止納入守密范圍。

(七)人民陪審員履職保障

為保證人民陪審員客觀公正從事案件參審活動,其履職保障應落到實處,人民陪審員的履職保障有三方面需完善:(1)人民陪審員所在單位應為其參與陪審工作提供必要便利條件。人民陪審員參與審判應得到所在單位支持,在單位應為其履行陪審職務提供便利條件,不得因其參與陪審而解雇或減少工資及薪酬待遇;(2)禁止公開人民陪審員個人信息。禁止將人民陪審員姓名、住所及其他個人資料向社會公開,法律另有規(guī)定及人民陪審員本人同意的除外;(3)采取有效措施保護人民陪審員。審判長認為陪審員受被告人或他人危害,或存在受危害的切實危險,可能對其公正審理和評議造成妨礙時,應對人民陪審員采取保護、隔離等必要安全措施。檢察官、被告人、辯護人、人民陪審員也可申請審判長對其采取必要安全保護措施。

(八)其他完善建議

1.關于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合議庭人員構(gòu)成要素。(1)該制度體現(xiàn)司法民主化,總?cè)藬?shù)須為奇數(shù),便于形成多數(shù)意見;(2)人民陪審員人數(shù)必須多于法官,否則易淪為附庸;(3)根據(jù)《試點決定》規(guī)定,人民陪審員不參加量刑,因此法官人數(shù)須3人以上(1人獨自決定量刑,與職業(yè)法官無異;2人意見分歧時,易僵持不下),理想構(gòu)成至少是3名法官與6名人民陪審員。

2.建立人民陪審員豁免制度。(1)人民陪審員基于工作調(diào)動、職務變動、身體疾病等原因確實難以參加審判活動,可向法官提出退出申請,法官結(jié)合實際情況審查后,作出是否豁免決定;(2)禁止人民陪審員參加庭審和解。根據(jù)《試點決定》規(guī)定,“在庭審過程中,人民陪審員有權依法參加案件調(diào)查和案件調(diào)解工作。經(jīng)審判長同意,人民陪審員可在休庭時組織雙方當事人調(diào)解?!弊屓嗣衽銓弳T參加調(diào)解不合時宜,因為:首先,刑事審判中適用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案件均是社會影響較大、重大案件,相比于鄰里糾紛、婚姻家庭等輕微案件人民陪審員發(fā)揮調(diào)解的余地有限;其次,人民陪審員參與審判既是一項權利又是一項義務,根據(jù)權利義務對等原則,不得強加于其過重義務,影響其參與審判積極性;最后,在人民陪審員履職保障措施(尤其是人民陪審員人身安全措施)未完全落實的當下,人民陪審員參與調(diào)解不當易受傷害。

3.建立人民陪審員庭審后的問卷調(diào)查制度。各級法院應在庭審后向人民陪審員發(fā)放問卷調(diào)查,就其年齡、性別、職業(yè)等個人信息及案件庭審內(nèi)容難易度、法官說明難易度、庭審活動中對法官、檢察官、律師印象、評議充實度、庭審時間、參與審判的感想等開展統(tǒng)計調(diào)查,年終統(tǒng)一上報最高法院,以便及時了解人民陪審員制度運行狀況并逐步完善。

[1]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人民法院工作年度報告(2015)[R].北京:最高人民法院,2015.

[2]陳衛(wèi)東.公民參與司法:理論、實踐及改革——以刑事司法為中心的考察[J].法學研究,2015(2).

[3]安富潔.刑事訴訟法講義(第3版)[M].東京: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2014.

[4]青木孝之.刑事司法改革和裁判員制度[M].東京:日本評論社, 2013.

[5]日本眾議院憲法事務調(diào)查局.國民參加司法簡易化改革[R].東京:日本眾議院憲法事務調(diào)查局,2004.

[6]西野喜一.裁判員制度批判補遺[J].法政理論.2009(3).

[7]日本最高法院.裁判員制度實施狀況評估[R].東京:日本最高法院,2015.

[8]日本律師聯(lián)合會.日本刑事司法改革實況[R].東京:日本律師聯(lián)合會,2015.

[9]日本最高法院.2013年裁判員制度實施狀況配付資料[R].東京:日本最高法院,2015.

[10]小田中聰樹.裁判員制度與民主主義刑事法學的課題[J].龍谷法學,2006(4).

[11]吉村真性.裁判員制度的概略與問題點——裁判員公正審判的實現(xiàn)[J].九州國際大學法學論文集,2009(3).

[12]日本最高法院.第十七屆裁判員制度實施研討會配發(fā)資料[R].東京:日本最高法院,2015.

[13]井上熏.裁判員制度存廢論[M].東京:集英社,2009.

[14]韓大元.論中國陪審制度的憲法基礎——以合憲論和違憲論的爭論為中心[J].法學雜志,2010(10).

[15]陳衛(wèi)東,陸而啟.打開陪審團暗箱:事實認定的法庭結(jié)構(gòu)理論分析[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0(5).

D926.2

A

1672-3805(2016)06-0045-07

2016-11-16

陳建軍(1986-),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訴訟制度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刑事訴訟法、日本刑事訴訟法。

猜你喜歡
人民陪審員裁判員評議
南京市集中“檢視”三方評議
我國人民陪審員超33萬人
公民導刊(2022年10期)2022-04-29 00:44:03
短道速滑裁判員的臨場執(zhí)裁能力及其培養(yǎng)路徑
冰雪運動(2020年4期)2021-01-14 00:55:58
難忘的兩次評議活動
公民與法治(2020年2期)2020-05-30 12:28:44
選任好人民陪審員 讓群眾感受更多公平正義
人大建設(2019年7期)2019-10-08 09:03:42
山東省青年排球裁判員現(xiàn)狀與發(fā)展對策研究
創(chuàng)新評議形式 提高評議實效
人大建設(2017年2期)2017-07-21 10:59:25
對“自度曲”本原義與演化義的追溯與評議
中華詩詞(2017年10期)2017-04-18 11:55:24
《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方案》發(fā)布
社會觀察(2015年5期)2015-12-02 04:41:30
縣級醫(yī)院是分級診療的“裁判員”
南汇区| 康平县| 武强县| 界首市| 泉州市| 梨树县| 沁水县| 靖远县| 麻城市| 平阴县| 施甸县| 平泉县| 淅川县| 堆龙德庆县| 长乐市| 上犹县| 蒙城县| 宁远县| 陇川县| 盐亭县| 遂溪县| 平阴县| 浑源县| 永和县| 宝坻区| 久治县| 苍梧县| 资溪县| 普陀区| 红河县| 金门县| 澄江县| 阜平县| 南京市| 泸西县| 静安区| 贵定县| 朝阳县| 黎川县| 明溪县| 长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