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蓉
(廣西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
時政新聞標題的批評性話語分析與譯者主體性
任蓉
(廣西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時政新聞標題;批評性話語分析;意識形態(tài);譯者主體性;改寫
以中國“兩會”相關的時政新聞標題及其翻譯為語料進行批評性話語分析,把話語與意識形態(tài)作為研究焦點,有助于揭示譯者主體性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操縱力量。發(fā)現(xiàn)媒體機構和譯者的意識形態(tài)是影響選材和翻譯策略的選擇的重要因素,導致新聞標題翻譯的“不對等”和一定程度的翻譯“改寫”。
中圖分類號:H059國內(nèi)不乏對新聞標題翻譯的研究文章,近十年來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討論:一類是從功能派的目的論出發(fā)[1],運用翻譯策略尋找適當?shù)姆g表達,實現(xiàn)翻譯的功能對等。一類是從文化翻譯的角度出發(fā),探討如何處理標題中所含的跨文化差異成分[2]。這兩類研究局限在力求成功地對新聞語言修辭層面的障礙進行破解,但還沒有能挖掘為什么某些新聞翻譯存在“不對等”現(xiàn)象。還有一類區(qū)別于歐洲文化翻譯學派的意識形態(tài)研究,借用語言學的理論成果,注意到新聞語篇中“互文性”的意識形態(tài)操縱作用[3],并開始利用批評性話語分析的方法討論新聞語篇中轉(zhuǎn)述話語的翻譯[4],揭示新聞報道者和譯者是如何分別用轉(zhuǎn)述話語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識形態(tài)的。這類研究關注的是新聞語篇中的轉(zhuǎn)述話語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但鮮有針對新聞標題的批評性話語分析。本研究就此開展分析,揭示譯者主體性,即譯者觀點態(tài)度、選材、翻譯策略選取等翻譯行為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操縱。
對媒體語言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的研究源于福勒(Fowler)在二十世紀70年代提出的批評語言學。這一學派研究意識形態(tài)是如何通過語言結構(如詞匯和句法等)體現(xiàn)的。隨著Fairclough和van Dijk的研究的融入,批評語言學逐漸發(fā)展為批評性話語分析的方法(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簡稱CDA。Fowler[5](p.4)把語篇視為一種社會行為,認為意識形態(tài)是服務于權利的意義,是在文本中隱含的假設。van Dijk則更全面的論述了話語、意識形態(tài)和媒體三者之間的內(nèi)在關系,并將意識形態(tài)定義為“社會群體內(nèi)各成員共同具備的社會表征的基礎”[6]。
新聞報道語篇是CDA的重要研究領域。CDA認為,媒體機構和新聞寫作者的意識形態(tài)往往隱藏在微妙的語言形式中,只有通過對這些語言形式進行批評性分析,才能揭示新聞語篇背后隱藏的意識形態(tài)??偟膩碚f,根據(jù)研究話題,CDA的相關研究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種族主義和性別主義為研究主題,關注的是偏見、權利主導以及新聞語篇對這種社會的不公正和不平等所起的微妙的維護作用。例如,van Dijk[7]對英國媒體在民族關系報道中反復出現(xiàn)的特點和結構進行了分析,發(fā)現(xiàn)少數(shù)民族如果與負面事件相關,往往能占據(jù)新聞頭條的位置,但是話語被引用的頻率卻遠遠少于多數(shù)民族。Fowler[8]對英國報紙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性別歧視在新聞語篇中也很常見,婦女的公眾形象往往與婚姻和家庭關系相關,而男性角色的刻畫則與職業(yè)地位相關。
CDA的另一類研究是比較研究,即對不同媒體對同一新聞事件的報道進行比較,或同一媒體對類似事件的報道呈現(xiàn)較大差異。例如,Lee和Craig[9]分析美國媒體就波蘭和韓國兩國的勞資糾紛問題的報道,發(fā)現(xiàn)了“us versus them”(“我們”與“他們”)的二元對立,美國媒體親韓但反波蘭共產(chǎn)主義的態(tài)度傾向,親管理層,反勞工層的框架。這些語篇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影響了一個罷工事件得以正面地還是負面地報道。Fang[10]研究了《人民日報》報道外國警察或政府對該國民眾采取行動的事件時所采取的修辭手法,即,使用詞語 “riot”(暴亂)還是 “demonstration”(示威)反映了中國政府對兩組國家的外交關系親疏。Kuo & Nakamura[11]選取了兩個意識形態(tài)相對立的報紙——支持兩岸統(tǒng)一的《聯(lián)合報》和支持臺灣地區(qū)獨立的《自由時報》——對吳淑珍到訪美國時接受美國媒體訪問的譯文進行對比研究。這兩家報紙的報道譯文均基于同一篇英文報道,但兩篇譯文在標題、語篇編輯增刪、選詞與句法等方面與原文均有改動,且各有不同。這些翻譯過程中的文本處理反映出兩個媒體背后隱含的相對立的意識形態(tài)。
新聞標題是一篇新聞報道中最顯著的部分,通常以簡潔、高度概括、粗體的印刷方式置于報道最頂部。新聞標題具有認知功能和意識形態(tài)的功能。從認知功能的角度來看,新聞標題的信息有利于讀者建立起對整篇新聞報道的總體認識,也容易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易于回憶和使用于其他場合。而其意識形態(tài)功能正是以上眾多CDA學者的研究焦點。由于新聞標題提綱挈領的作用,在van Dijk[7]看來,標題反映了媒體機構和新聞寫作者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新聞寫作者對某一事件的立場和態(tài)度,這可能會引起讀者的理解偏見和引導他們關注的側重點。
Fowler[5]指出功能語言學中的概念功能和人際功能是批評語言學的主要分析工具,試圖通過語言及物性、名詞化等手段分析出意識形態(tài)是如何通過語言滲透于社會生活中的。在本研究中,我們將對不同媒體對同一新聞事件的系列報道標題進行分析,語料來自于2015年3月中外各中英文主流媒體(網(wǎng)站及其移動客戶端)推送的主要對中國“兩會”中熱點問題的新聞報道標題,共36條。
首先,我們將新聞標題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普通標題,即一種對發(fā)生事件的簡單的陳述,如:
例(1)China lowers official economic growth target ——《紐約時報》
第二類是話語標題,即使用直接引語或間接引語,有時說話人或機構的名字也同時與引用的陳述出現(xiàn)在標題上。如:
例(2)Finance Minister: No spending spree ——《中國日報》
第三類是暗示標題。這類標題通常分為兩部分,在既定信息之后附上評論。
例(3)China keeps defence spending up to narrow “gap” with adversaries ——《金融時報》
我們主要從分類和轉(zhuǎn)換對新聞標題進行批評性話語分析。
(一)分類
概念功能是指人們用語言來談論對外部世界和內(nèi)心世界的經(jīng)驗。分類是體現(xiàn)概念功能的手段之一,通常指語篇對人物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簡言之就是詞匯的選擇。
兩會期間,中國的軍費開支問題是各主流媒體關注的焦點。除上述例子(3)之外,再來看看選自《中國日報》的例(4)Military budget hoo-ha tempest in a teacup?!癶oo-ha”有“激動,大驚小怪”的意思,要在“茶杯”里掀起“暴風雨”(tempest)似乎是不可能的。標題選取有強烈對比意義的詞暗指兩層含義:一是在軍隊反腐的大背景下,軍隊預算與開支要經(jīng)受更嚴格的審計;二是由于中國軍費年度兩位數(shù)的增長率,西方主流媒體再次渲染了中國威脅論。
(二)轉(zhuǎn)換
語篇中的轉(zhuǎn)換指的是名詞化(nominalization)和被動化(passivization)。這兩個概念在批評性話語分析中一直是很重要的概念。名詞化就是將動詞轉(zhuǎn)化為名詞,是將一個完整小句簡化至其核心動詞,然后將該動詞轉(zhuǎn)化為名詞的一種轉(zhuǎn)換過程。Fowler等(cf. Billing)通過對一系列語料的分析發(fā)現(xiàn),摒棄動詞而選擇名詞化表達,以及采用被動語態(tài)而不是主動語態(tài),均受制于意識形態(tài)的操控[12]。例如新聞標題“Attack on Protestors”中,打擊抗議人群的動作的施事者如“警察”(Police attack protestors)被省略了。標題寫作者有意使用名詞“attack”,避免了使用主動動詞attack時需要點明是“誰”在進行打擊行為,從而省略了施事者信息,無形中將讀者對事件的關注點指向attack這一事件,而不是指向“警察”等動作發(fā)出者。當然另外一種方法就是使用被動語態(tài)“Protestors Attacked”也同樣會省略了施事者信息。Fowler等研究者還歸納了四個與名詞化和被動化相關的意識形態(tài)特點:1)省略施事行為;2)將人轉(zhuǎn)換為物;3)將物化概念作為施事者;4)維持不平等的權利關系[12]。
例(5)More Transparency in China’s Two Sessions——《中國時報》
兩會期間的這條名詞化新聞標題使用名詞transparency為主題詞,報道中國兩會的透明度增加。但標題未提及動作的施事者是誰,使透明度的動作發(fā)出者模糊化。
而對于被動化的使用,筆者所收集的相關語料中,以主動態(tài)表述為多。原因很可能是因為新聞話題均與中國的經(jīng)濟、軍事政策和具體行動相關,因此標題的主題/主語往往就是China。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一兩條標題使用了被動化。如:
例(6)Huge emission cuts needed to get back blue sky: Minister ——《中國日報》
可見,被動化通常用于對負面問題的報道,強調(diào)動作受事者(大量減排),同時隱去了動作施事者。
翻譯研究中的文化學派也提出了翻譯是一種改寫行為,而改寫的動機之一就是意識形態(tài)。譯者為了傳達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會主動認同自己所處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按照主流社會可接受的某種模式“改寫”和創(chuàng)作文本。這種主動篩選行為以及其后的一系列“改寫”行為就是譯者的主體性的最佳證明。關于譯者的主體性,查明建[13]提出了“譯者主體性是指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在尊重翻譯對象的前提下,為實現(xiàn)翻譯目的而在翻譯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主觀能動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譯主體自覺的文化意識、人文品格和文化、審美創(chuàng)造性”。盡管以上這些研究定義是針對文學翻譯作品而提出,而鑒于新聞翻譯所涉及到媒體機構和譯者的意識形態(tài),譯者的主體性發(fā)揮極為明顯,反映在選材和翻譯策略的選擇上。
(一)譯者的選材
新聞標題的主題化(topicalization)是反映新聞寫作者和譯者意識形態(tài)的一個重要特征。從語料中來看,外國媒體在報道中國的兩會時有兩大主題,一是關注中國下調(diào)經(jīng)濟增長目標,如《金融時報》對李總理的政府報告的解讀還將關注點放在中國經(jīng)濟增長面臨的“問題” :例(7)Premier Li lays out flaws in China model;二是對中國的國防預算增長的目的加以各種解讀和評論。而中國媒體的報道面對國內(nèi)的觀眾和讀者,更關注國家的經(jīng)濟民生和黨的建設,除報道和強調(diào)中國的經(jīng)濟增長目標的制定,以及中國的國防預算的漲幅是符合國情發(fā)展需要而進行的調(diào)整之外,還使“空氣治理”、“反腐”和“反鋪張浪費”等問題成為報道的常見主題,如《中國日報》的報道例(8)President Xi to give iron hand to polluters。因此,站在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立場且面對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目標讀者,新聞寫作者和譯者會根據(jù)本國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利益立場的相關性進行選材。
標題中包含的評價和評論(evaluation and judgment)同樣反映了新聞寫作者和譯者的意識形態(tài)傾向。我們再回過來看看例(3),標題中China keeps defence spending up是一個既定的報道事實信息,to narrow “gap” with adversaries這個表示目的的短語則是對中國保持軍費開支增長的目的做了評價和評論,反映了新聞寫作者的立場態(tài)度。因為從金融時報的意識形態(tài)角度來看,中國與“對手”之間存在“差距”,似乎加大軍費開支投入的目的只是為了“縮小差距”。這無形中會影響了讀者的價值判斷和對事件的關注點,甚至對讀者的理解過程造成偏見。
(二)譯者對翻譯策略的選擇
在語料分析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對同一事件和來源的報道,譯者常常使用添加、合并和刪除等翻譯策略,使中英文標題的譯文呈現(xiàn)“不對等”的現(xiàn)象,呈現(xiàn)主流社會可接受的話語模式,服務于傳達意識形態(tài)的需要。
例(9) A. China lowers GDP growth target to “around 7%”——《金融時報》
B. 中國下調(diào)經(jīng)濟增長目標及軍費漲幅——《聯(lián)合早報》
C. 外媒:中國主動換檔2015增長目標定為7%——《參考消息》
相較于A和B的簡單陳述,《參考消息》對應的中文標題中添加了行為副詞“主動”,無形中反映了中國媒體的編輯和譯者的意識形態(tài)立場,以及對中國根據(jù)自身經(jīng)濟發(fā)展情況下調(diào)增長目標這一舉措的支持態(tài)度和積極評價。
例(10)A. China to narrow gap with US by increasing military spending——CNN
B. 中國國防預算連續(xù)5年兩位數(shù)增長 美日說三道四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每日選取世界各國媒體的最新消息和評論,從多角度報道國際國內(nèi)新聞。因此,會就同一個新聞話題的多種報道進行歸納并加以評論,譯文往往是多種翻譯策略的改寫結果。如該例中,就中國國防預算增長這一話題,美國的CNN報道強調(diào)中國提高國防預算的目的是“為了縮小與美國的差距”,從《參考消息》的意識形態(tài)立場來評論,不難理解B標題中刪除了原文中表示目的的信息,添加了評價詞“說三道四”,對美日的相關評論進行駁斥,譯者隱含的政治立場態(tài)度將引導讀者的價值判斷和思考。
van Dijik認為(cf. Fairclough and Wodak)[14](p.64-65)社會群體的意識形態(tài)通常包括“自己”和“他人”,“我們”和“他們”兩組表征,因此共有的意識形態(tài)把社會群體分為“群體內(nèi)部”和“群體外部”,往往會使用正面積極的方式來表現(xiàn)群體內(nèi)的“我們”,反之,用負面消極的角度來表現(xiàn)群體外的“他們”。
這個描述可以較好的解釋對新聞譯者主體性的研究。通過批評性話語分析的方法,我們發(fā)現(xiàn)新聞標題翻譯的“不對等”并不僅僅受制于英漢語言修辭的差異,媒體機構和譯者個人的意識形態(tài)和對待新聞事件的態(tài)度影響著翻譯過程。媒體機構、新聞寫作者和譯者為了傳達自身的觀點和意識形態(tài),針對“我們的群體”對新聞報道話題的關注點進行主動篩選,運用各種翻譯策略在無形中加以正面的積極的詞匯選擇和“改寫”。新聞翻譯中出現(xiàn)的“不對等”并不是偶然的,而是譯者作為翻譯主體不可擯棄的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促使譯文必然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改寫”。
[1]吳自選. 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與CNN新聞短片英譯[J]. 中國科技翻譯, 2005 (2): 4-7.
[2]吳越明,吳潔. 新聞英語翻譯與跨文化意識[J ]. 山東外語教學, 2008 (6): 96-102.
[3]柳鑫淼. 翻譯互文中的意識形態(tài)操控——基于網(wǎng)絡間諜事件新聞話語語料[J ].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1): 82-86.
[4]黃勤. 批評性話語分析視角下的新聞翻譯分析—-以轉(zhuǎn)述話語的翻譯為例[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8(3): 54-58.
[5]Fowler, R. On Critical Linguistics [A]. pp.3-15. 田海龍,趙芃. 批評性語篇分析:經(jīng)典閱讀[C].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12.
[6]van Dijk, T. A.. Ideology: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M]. Newbury Park, CA: Sage. 1998.
[7]van Dijk, T. A.. Racism and the Press [M]. London: Routledge. 1991.
[8]Fowler, R. Language in the News: 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News [M]. London: Routledge. 1991.
[9]Lee, J. and Craig, R.L. News as an Ideological Framework: Comparing US Newspaper’s Coverage of Labor Strikes in South Korea and Poland [J]. Discourse & Society (1992) 3: 341-363.
[10]Fang, Y. “Riots” and Demonstration in the Chinese Press: A Cas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deology [J]. Discourse & Society (1994) 5:463-481.
[11]Kuo, S. and Nakamura, M.. Translation or Transformation? A Cas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deology in the Taiwanese Press [J]. Discourse & Society (2005) 3:393-417.
[12]Billing, M. The Language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 pp.146-166. 田海龍,趙芃. 批評性語篇分析:經(jīng)典閱讀[C].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12.
[13]查明建, 田雨. 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J]. 中國翻譯. 2003(1): 19-24.
[14]Fairclough, F. and Wodak, 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 pp.16-89. 田海龍,趙芃. 批評性語篇分析:經(jīng)典閱讀[C].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12.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Political News Headlines and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REN Ro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 China)
political news headline;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deology;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rewriting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n political news headlines about China’s “Two Sessions”, which focuses on discourse and ideology, helps disclose the manipulating force of ideology related to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The study has found that the shared ideology of both news agencies and the translators is a crucially hidden factor that orients story-choosing and translating strategies. Thus, the translation would appear non-equivalence. And the ideology would also lead to rewriting in a certain extent.
2095-2708(2016)05-0159-05
H315.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