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嵚
近代的仁人志士們經常痛心疾首地追問:“為什么大清朝會輸給亞洲的后起之秀日本?”對此,日本江戶末期的思想家佐久間象山另有觀點:日本會贏,是因為天照大神保佑,收到了一份改變歷史的神奇禮物。
這份神奇的禮物是一本看似普通的書,于1851年來自一艘中國的商船。它一開始只是作為違禁品被日本的海關人員沒收。但接下來,從上流貴族到武士、學者,只要看了這本書,就會立刻像被魔法石吸引一般癡迷于它。比如佐久間象山,他在幸運地擁有一本后,一直反復研讀,僅筆記就做了十幾萬字。坂本龍馬(日本明治維新時代的維新志士)為了搶先借這本書看,竟與師兄相約決斗。1854年,日本幕府正式將這本書翻譯出版后,日本有點聲望的人家若書架上沒這本書,都不好意思邀請客人來家里。之后的50年里,這本書先后再版15次,每次都是大賣。
這本神奇的書正是由清代思想家魏源編寫的《海國圖志》。當年,魏源先協(xié)助林則徐禁煙,后又輔佐裕謙抗擊英軍,親歷了轟開國門的鴉片戰(zhàn)爭,于是痛定思痛,編寫了這本書。書中的內容涵蓋了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語言通俗流暢,還特意配了80多幅精美插圖,以至于對漢字一知半解的日本人,幾乎都能看明白。
然而,在我們的大清朝,這本書直到魏源臨終前才出版,印出來幾千本,3年間才賣出了一本,最后被商家陸續(xù)清倉,賣來賣去,竟被賣到了日本。
紅遍日本的《海國圖志》,在登陸日本43年后,令中國人嘗到苦果:不但日本明治維新的主要工商業(yè)發(fā)展思想全部來自《海國圖志》的啟發(fā),而且主持甲午戰(zhàn)爭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更是這本書的鐵桿粉絲。打了勝仗的伊藤博文后來應邀訪華,被一群清朝精英圍住求教,他哭笑不得地說:“問我這些事干什么,看《海國圖志》不就行了!”
直到那時,清朝人才明白,魏源留給他們的是一份多么珍貴的禮物,但又是怎樣被他們輕視、閑置。以至于梁啟超心痛地呼喊:“大清自己看走了眼,卻讓日本人受了益。”
《海國圖志》在中日兩國的不同境遇,曾引發(fā)了后人100多年的扼腕嘆息。有人說日本人很聰明,也有人說魏源確實了不起。但對比當時兩個民族的境況,真正造就《海國圖志》冰火兩重天命運的,實際上是中日兩國國民不同的態(tài)度。對此,抗日名將李宗仁對日本人的評價最為貼切:“(日本人)做事皆能腳踏實地,一絲不茍。”
在態(tài)度決定一切的背景下,即便只是一本書,也足以改寫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