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喜
在阿拉伯國家,做飯是女人的工作,唯獨泡薄荷茶,是男人的權(quán)利。
摩洛哥街頭隨處可以喝到薄荷綠茶。
街頭售賣的各種烹制美食的香料十分誘人。
中東、北非的伊斯蘭國家,日常生活都少不了阿拉伯甜茶。我第一次喝是在土耳其,一種叫做“恰伊”的茶裝在流線型的杯子中,老板在托盤上放了一塊方糖和一把小勺,趁熱把糖放進茶里,用小勺攪拌至溶化即可。而放不放糖,放幾塊,全由自己掌握。
后來去了約旦,發(fā)現(xiàn)“甜茶”的確名符其實。在古城佩特拉,本地人會折幾根樹枝堆在一起,點上火,把水倒進隨身攜帶的小壺里,燒開后放入茶葉和大量的糖。我在路邊走的時候,總會被熱情好客的本地人叫住,應(yīng)邀喝上一杯。初次品嘗,我完全不能適應(yīng)它的甜度,“哎喲,你們的茶怎么這么甜?。俊必惗家蛉苏UQ劬φf:如果你能習(xí)慣甜茶的甜度,那么你一定會愛上摩洛哥這個國家。
摩洛哥的薄荷茶,號稱“國飲”,全國的男女老少都在喝,在各個城市的“麥地那”(意為“老城”),隨處可見它的身影。
“嘿,伙計,來一壺‘摩洛哥威士忌!”在街邊的茶館里,聽到顧客這樣點茶,嚴格遵循穆斯林禁酒之教義的老板并不生氣,而是微笑著端上一個銀制的Berrad 壺,彎長的壺嘴冒著絲絲熱氣,壺內(nèi)盛的正是戲稱為“摩洛哥威士忌”(Moroccan Whisky)的薄荷茶。老板告訴我,地道的薄荷茶,要先用沸水洗去茶葉表面的苦味及雜塵,而后將茶葉鋪進Berrad 壺底,再放入洗凈、擦干的鮮薄荷葉,最后壓上大量白糖,放在爐上加熱數(shù)分鐘,方可飲用。
14世紀中葉,中國和摩洛哥的兩大行者——汪大淵和伊本·白圖泰,幾乎在同一時間“互訪”。到了17、18 世紀,綠茶已經(jīng)由絲綢之路傳入摩洛哥,“摩洛哥威士忌”逐漸成為民族飲料,并流傳至今。雖然全世界產(chǎn)茶葉的國家眾多,但其實摩洛哥并不出產(chǎn)茶葉,而是一直從中國進口。摩洛哥人說:“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薄荷茶已成為當?shù)厣畈豢煞指畹囊徊糠?。阿拉伯國家都是男?quán)社會,做飯是女人的工作,唯獨泡薄荷茶,是男人(一家之主)的權(quán)利,可見其重要性。
起初,我總是邊喝茶邊流汗,抱怨天氣這么熱,為什么還要喝如此滾燙的熱茶。但喝了幾次之后,每天就離不開它了。撒哈拉薄荷的辛辣與綠茶的清香被充分融合,薄荷葉讓人在悶熱的午后精神為之一振,而糖茶又補充了流汗損失的體力和水分。
傳統(tǒng)之所以能夠延續(xù)幾千年,確實自有其道理。
摩洛哥最常見的食品。Couscous是小麥的一種,但當?shù)厝肆?xí)慣稱之為“北非小米”。加入雞汁的小麥粉被放入陶罐蒸熟,透出黃澄澄的誘人色澤,在上面鋪一層雞肉,雞肉上方,用切成長條的胡蘿卜、葫蘆瓜等瓜菜堆成金字塔形,蓋上圓錐形的蓋子,小火慢蒸,到蔬菜和雞肉都松軟入味,即可上桌。
摩洛哥的另一種主食,一般只有肉類,和Couscous一樣要用陶罐慢蒸數(shù)小時,之后打開圓錐形的蓋子就可以直接吃。
看起來很像巧克力蛋糕,但沒有巧克力味,只有肉桂的味道,細膩中帶點辛辣,不算很甜。辛辣味的蛋糕并非人人都能接受,但一輩子可能只來一次摩洛哥,不妨挑戰(zhàn)一下。
古城非斯是摩洛哥的心臟,也是摩洛哥四大古城之一。某旅游指南中關(guān)于非斯是這樣描述的:如果你只能選擇一座摩洛哥城市去看看,那你就去非斯吧。
非斯是摩洛哥人的驕傲,承載著摩洛哥的過去與現(xiàn)在。這里有裝飾著馬賽克錦磚的華麗庭院,也有狹窄黑暗、瘡痍斑斑的巷道迷宮。如果說馬拉喀什已經(jīng)變成《一千零一夜》的迪斯尼版本,那么非斯就是《一千零一夜》的現(xiàn)實版本。
五顏六色的手工拖鞋是摩洛哥審美最好的體現(xiàn)。
非斯的工人正在染缸里染制皮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