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瑞芬 周旭紅
“輸出性活動”,以充分發(fā)揮學生參與性與主動性為目標,注重學生個性發(fā)展,推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從“知識導學”向“綜合素質導向”的轉變,實現由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華麗轉身。
一、 依據教材,理清思路,讓學生言之有序
“故事復述”是學生對語言材料吸收、存儲、內化、整理和表達的過程,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活動。教師指導學生把故事復述精彩,首先要指導學生以課文為依據,在表達時不偏離課文的主旨,不隨意改變故事的本來面目,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把握故事的整體結構,這樣就能把故事復述得有條有理,有聲有色。
執(zhí)教《三打白骨精》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結合課題,加上故事的起因和結果,說一說課文主要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師:讀完故事,能簡要地概括和復述,這是一種本領!如果就像剛才這樣,把這個故事講給你聽,你愛聽嗎?(學生紛紛搖頭)
師:那么,如何把這個故事講精彩?這是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一個本領!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第2—4自然段,說說第一回合的故事情節(jié)。
這樣的教學,既為學生理清了故事情節(jié),又為學生搭建了復述故事的“框架”,深深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易于接受,樂于參與。接下來,教師順理成章地帶領學生走進故事的第一回合,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感悟人物形象,滲透方法,教會表達,激勵輸出,使語文課堂呈現出勃勃生機。
二、 借助原著,豐厚表達,讓學生言之有物
在引導學生講故事時,可以鼓勵學生讀一讀原著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戲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聽一聽著名藝術家單田芳的《西游記》評書第50集。借助這些拓展資料,以課文為源頭,挖掘出新的活水,為課文輸入新鮮空氣,進而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豐厚表達,讓言語輸出更加精彩。
為了讓學生能把故事講得有血有肉,有聲有色。課前,教師為每個學生精心準備了一張資料鏈接卡:(出示【原著】白骨精一變村姑、二變老婦人、三變老公公的外貌描寫)通過適當補充原著中的精彩描述,為學生更好地輸出作好鋪墊。
三、 放飛想象,靈動語言,讓學生言之有色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依據原有故事,通過想象或聯想,或補充故事的某些藝術空白,或營造故事的藝術氛圍,或補充故事的不同結尾,培養(yǎng)學生的說話能力。在引導學生講白骨精“一變”的過程中,教師讓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等細節(jié)感悟其形象后,設計這樣一個想象練說環(huán)節(jié):
師:同學們想象一下,白骨精會用怎樣的花言巧語,誘騙唐僧享用她的齋飯呢?
生:白骨精徑直走到唐僧面前,亮開那黃鶯一般的嗓音說:“小女子聽說東土大唐高僧經過此地,特意拿了罐齋飯供你們享用,這山高路遠的,想必你們一定很餓了吧?快快吃吧!”
師:“阿彌陀佛,我徒兒已去南山摘桃。這荒山野嶺的,你一個女兒家,父母肯定擔憂,快回吧!”
生:“長老,我父母都吃齋信佛,這香噴噴的饅頭,熱騰騰的小米粥……都是他們精心準備的呀!”
師:“善哉!善哉!”……
通過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學生思維的閘門被打開了,不但增添了故事復述的情趣,而且提升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語言更靈動,興趣更濃厚,講起故事來自然有聲有色了!
(作者單位:宜興市城中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