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東,趙 雪
(1.河北大學 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2.河北金融學院 社科部,河北 保定 071002)
?
馮小剛喜劇電影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及現(xiàn)代認同
劉振東1,趙雪2
(1.河北大學 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中心,河北 保定071002;2.河北金融學院 社科部,河北 保定071002)
馮小剛的喜劇電影中貫穿著諸多傳統(tǒng)文化內涵,能調動觀眾心中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其喜劇素材在嘲諷當代社會現(xiàn)實之時,又表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對當代社會的價值。通過對其作品的分析,剖析其作品中包含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以及現(xiàn)代社會對于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認同。
馮小剛;喜劇電影;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認同
馮小剛作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之一,他的喜劇作品膾炙人口,為廣大觀眾所喜愛。其多部喜劇電影中的經典臺詞也隨之風靡一時,為大家所熟知,如《甲方乙方》中的“打死我也不說”和《天下無賊》中的“二十一世紀什么最珍貴,人才”等等,隨著電影的廣泛傳播,這些經典臺詞一時間甚至也成了社會大眾的一種流行文化,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馮小剛喜劇電影受到廣大觀眾喜愛,得以廣泛流傳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馮小剛的經典喜劇電影不僅僅有喜劇與笑料,往往包含了更深層次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以電影為形式載體將其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并且這些元素的表現(xiàn)形式并不矯揉造作,也并非遙不可及,馮小剛導演在電影中用小人物的喜怒哀樂將這些傳統(tǒng)文化要素表現(xiàn)出來,貼近社會現(xiàn)實,接近百姓的日常生活,使觀眾透過熒幕仿佛能看到自己,感受到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文化對現(xiàn)代生活的影響,以及現(xiàn)代人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
馮小剛喜劇電影中的角色,絕大多數(shù)都是個性鮮明的平凡市井角色,可能有各種各樣的缺點,有
的人驕傲自大,有的人做事稀里糊涂,有的人認不清自我,但是就其本質而言,幾乎每一個角色內心都是善良的,在大是大非上絕不犯錯,發(fā)現(xiàn)遭遇困難的人都會給予援助,體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對人性中善良部分的召喚與要求。這樣的角色就像是每一個善良的普通人的縮影,這樣的人就生活在你我身邊。
從其早期影視作品《甲方乙方》來說,電影中四個年輕人奇思妙想,成立了一家名為“好夢一日游”的服務類公司,主要業(yè)務是幫助顧客圓夢,開始時滿足了各種顧客的奇怪“夢想”,也鬧出了許多笑料。后來他們幾人認識到要對一些不合理、不健康的想法說不,盡可能地滿足一些給社會和個人帶來正能量的愿望。因此,他們幫助因失戀喪失生活勇氣的年輕人重新?lián)碛袑ξ磥砩畹目释?,他們幫助大男子主義者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重塑了一個美滿家庭,他們甚至為了幫助一對妻子患有絕癥的夫婦滿足團圓夢,將自己已經裝修好的新房借給了這對夫妻。四個主角一開始開辦公司的目的是為了獲取經濟利益,但是后來的所作所為和經濟利益已然沒有了太大關系,尤其是幫助失戀的青年找回勇氣以及后來幫助夫妻團圓,都是主人公自己承擔的經濟成本,甚至承擔了受騙的風險。雖然整部影片從頭到尾都沒有一句臺詞教育觀眾做人要行善,影片也沒有一句臺詞講什么叫行善,但是影片從頭到尾在潛移默化中傳達著一個行善的觀念。片中的主角們后來幫助失戀的年輕人和多年沒能團圓的夫妻時,都是發(fā)自一種出于內心的純粹的善的理念,單純地希望他們能重拾對生活的勇氣以及希望他們滿足多年夙愿獲得幸福。片中有一小段劇情是對影片主角內心善意的一個準確的表現(xiàn)。當主角發(fā)現(xiàn)有個陌生女孩站在河堤上好像要跳河時是這樣勸阻的。
姚遠:一年前的今天我就是從這兒跳下去的,被人給救起來的,一年后的今天,我覺得我當時特傻。
女孩兒緩緩的轉過頭來說:“你以為你今天就不傻了嗎?我這兒練氣功呢。”
故事雖然是以一種幽默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但其本質還是表達了主角的樸實的善意。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這種平凡百姓的不平凡的善意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經過藝術的加工,表現(xiàn)了電影主角善良的品質。這種對“善”的追求來自于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在幾千年的傳承中深入到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血脈之中,形成了一種普遍的社會倫理及個人道德追求,已然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一部分。
如果說電影《甲方乙方》是以多個故事、從各個側面,表現(xiàn)了一種市井百姓之間的普遍的“善”,那《天下無賊》則是以一個故事作為主線,不斷深入挖掘隱藏在“惡”的外表下的“善”。影片中的王薄與王麗是一對亡命天涯的盜賊戀人,曾多次在各地作案,以一個普羅大眾的視角來看,這二人毫無疑問是惡人。雖然這二人常作惡事,但究其本性而言,這二人在一個惡的外表下,仍然有一顆向善的心。而影片的主要情節(jié)就是圍繞這二人如何一步一步從惡走向善而展開的。在影片開始,這對亡命戀人在又一次作案成功后,王麗行善的念頭壓過了作惡,想要浪子回頭卻遭到了王薄的嘲笑,此時的王薄并不知道王麗已經懷上了他們的孩子,至此開始一顆善的種子在惡的土壤開始種下。而這二人在路途中又遭遇了帶著自己的六萬元血汗錢卻堅信世上都是好人,世上沒有賊的傻根,這二人先后被傻根這種樸實純粹的善良本性所打動,善的種子開始成長萌發(fā),一路上二人為了保護傻根的血汗錢與傻根的“天下無賊”的單純善念與另外一伙兒賊展開了搏斗,最終王薄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與《甲方乙方》不同,《天下無賊》中的“善”的成分要復雜一些,影片中出現(xiàn)的善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傻根那種內在的自發(fā)的善,另一類是王薄與王麗被掩蓋在惡的表象下內心深處的善,這種“善”雖然被惡的表象所掩蓋,但其在外力的推動下終歸會逐漸顯現(xiàn)出來。
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這種人本性中的善有很多說法與解釋,而其中最為大眾所接受的莫過于傳統(tǒng)文化中占主流地位的儒家文化對其的解釋,包括“性善論”與“性惡論”兩種觀點。其中性善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認為“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他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且人性中的善良就像水從高處流向低處一樣是一種自然的規(guī)律,對于每一個個人而言,類似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在得到道德教化后壯大,是人和動物的差別。持“性惡論”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荀子,荀子認為人本性中就有食色喜怒等天性,類似于人的生存本能,所以人天性中就具有惡的部分,所以更加強調道德教化等因素對于人成長的影響。這兩種觀點看似矛盾,實則有很多相輔相成,甚至共通的地方。影片中的王薄與王麗所展現(xiàn)出來的“善”正是對這兩種觀點最好的闡釋,如果用性善論的觀點解釋,即這二人本性是善良的,有一顆向善的心卻被惡的表象所掩蓋,但最終二人還是有“惻隱之心”,不忍看到傻根受到傷害,即使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還是義無返顧地保護了他。如果用“性惡論”的觀點解釋也有共通之處,這二人天性中惡的部分沒有得到良好的道德教化,但后來在種種外力的作用下,最終還是摒棄了人性中惡的部分走向了善。這部電影中王薄與王麗的善與惡的表現(xiàn),無論用“性善論”還是“性惡論”闡釋,都是這部電影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視域下對人性中的善與惡的部分的一種解讀。
正如影片最后二人性格中善良的要素的迸發(fā),在我國主流傳統(tǒng)文化中,無論是性善還是性惡,國人最終還是愿意相信人作為一種高級動物,即便是惡人在道德的教化下最終還是能走向善良的,這也是構成中華民族善良品格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文化要素對民族品格的影響。
影片中傻根所表現(xiàn)的“善”在大多數(shù)時刻是作為一個笑料出現(xiàn)的,從一開始的“誰是賊,是賊給我站出來,你看沒有人站出來,這里沒有賊”這樣的臺詞,就為傻根這種“善”定下了一個帶來笑料的基調。但在笑過之后,細細想來,傻根這種角色的笑料更接近于一種黑色幽默,傻根這個角色背后所代表的含義,十分值得思考。在當代社會,純粹的質樸的“善”往往和“傻”具有一樣的含義。這種觀念的形成是由于在當代社會,純粹的行善者往往最終被惡人所利用,付出的善意,收到的卻并不是善意的回報,以至于在某種程度上,行善和傻被畫上了等號,即便要行善也要小心謹慎,甚至“行善”這種社會倫理要求已然成了一種“奢侈”的行為。但矛盾的是,一方面國人在當代社會帶著面具生存,不敢輕易相信別人,把“傻根”這樣的人物當作笑料。另一面,在國人每個人內心卻又都向往著一個人與人之間沒有欺詐、沒有背叛、沒有謊言、人人善良,人人都可以表露真我,快樂生活的大同社會。這種矛盾的根源其實就是國人心中理想的大同社會與真正的現(xiàn)實社會之間的差距。而對于構建大同社會的美好愿景,自古以來就有之,在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中作為一種社會理想一直傳承至今。雖然幾千年來每一代中華兒女都為這個遠大目標奮斗過,但至今國人仍未實現(xiàn)理想中的大同社會。其中主要原因固然是生產力還不夠發(fā)達,物質資料不夠豐富。但不可否認的是,整體精神文化水平與道德水平還有待提高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無論是工業(yè)革命帶來的技術進步,還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都使得物質水平有了很大進步,但是國人的整體精神文化水平與道德素養(yǎng)并沒有伴隨物質文化水平的飛躍而飛躍。以近些年為例,全國道德敗壞的事件層出不窮,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使得人與人之間缺乏一種基本的信任,甚至這種不信任有向社會和政府擴大的趨勢。而這種現(xiàn)象產生,正是因為在發(fā)展過程中過于重視物質的進步,忽略了整體的道德修養(yǎng)與精神文化水平所導致的。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分析,無論是美國、日本還是其他歐洲發(fā)達國家,在工業(yè)化與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發(fā)生一些社會矛盾。當代中國也正處在這樣一個社會轉型時期。中國的工業(yè)化與現(xiàn)代化的道路要用幾十年時間完成其他發(fā)達國家?guī)装倌曜哌^的道路,這其中必然會激化一些社會矛盾與沖突,只要中國的工業(yè)化與現(xiàn)代化還沒有完成,未來的社會矛盾就不可避免。面對如此嚴峻的問題,不妨試著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尋找解決良方。
傳統(tǒng)文化對每一個中國人的影響都是異常深刻的,中華民族是建立在對中華文化認同的基礎之上的。生長的社會環(huán)境決定了每一個中華兒女或明顯地或在潛意識中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都有較強的認同感。傳統(tǒng)文化中充滿了對于“善”的追求與召喚,以及對人性中美好一面的向導。面對社會矛盾,可以試著把握傳統(tǒng)文化中“善”的本質,加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宣傳,這對于緩解當前社會矛盾,消弭未來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有很大價值和幫助。
在馮小剛導演的喜劇電影中,有很多一味追求物質財富所引發(fā)的笑料。而面對物質財富這個當前社會生活無法回避的問題,馮小剛導演在其影視作品中并沒有一味地清高遠離物質財富,也不宣揚為了財富而迷失自己,反而往往是讓作品中的主角們在追求物質財富的過程中,體會到了人與人之間親情、信義、愛等精神層面的收獲比物質財富更為重要。
《大腕》正是對這樣一種財富觀的典型體現(xiàn)。影片中的主角尤優(yōu)是一名普通的下崗工人,在下崗失去經濟收入后,他接下了給著名導演泰勒拍紀錄片的工作。而他接下這個工作的目的也很明確就是為了獲取經濟利益,影片中他接下這個工作時最關心的也是這個工作能給他多少“money”。影片中另一個片段也是對他這種心理的一個絕妙的描寫。當泰勒的助理露西不知道如何翻譯“境界”一詞,詢問尤優(yōu),尤優(yōu)告訴他“境界”就是“能夠達到的程度”,而露西想要詢問更進一步的解釋時,尤優(yōu)表示這不在他的工作范圍內,向其索取了20美金告訴了她更詳細的答案,此刻一個市井小人物的形象躍然于熒幕之上。但隨著影片的進行,尤優(yōu)也與泰勒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當泰勒即將過世時,他委托尤優(yōu)為他準備一個“喜劇葬禮”,尤優(yōu)為了籌集辦葬禮的費用,找來了他的朋友王小柱,但王小柱是一個為了掙錢,沒有原則和底線的利欲熏心的人。正如其出場時的臺詞“今年國泰又民安,既沒發(fā)大水,也沒著大火,連點賑災義演的錢都掙不著”??梢娖鋵λ说乃阑钔耆魂P心,只在意自己能不能掙到錢。在籌集經費的過程中,王小柱找來了影視公司的老板做投資,影視公司老板提出了讓其公司女演員假扮泰勒情婦的要求。但此時的尤優(yōu)卻不為500萬重金所動,堅決拒絕了破壞泰勒形象的要求,保全了泰勒的名聲。
在籌集葬禮經費的過程中尤優(yōu)與王小柱將不破壞泰勒名聲的廣告全部接了下來,引起了露西的不滿,覺得葬禮上的商業(yè)炒作有損泰勒的形象,由此質問尤優(yōu),有了如下一段對白:
露西:“你這么瘋狂地用泰勒葬禮去賺錢,要這么多錢干什么?”
尤優(yōu):“最初想法就是把葬禮的錢賺出來就完了,有多余的呢,再替泰勒把欠片商的錢給還了,后來錢越來越多,我就想給王小柱一份,也給你一份,不能讓你白跟了泰勒這么多年。”
露西:“你沒有想過為自己留一份嗎?我不相信?!?/p>
尤優(yōu):“我現(xiàn)在真實的想法是除了泰勒葬禮用的錢,剩下的誰也別惦記,都以泰勒名義捐了,你們不都說我用葬禮賺錢嗎?全捐了!傻了吧你們?!?/p>
由此可見,尤優(yōu)為泰勒辦葬禮,并不是為了謀取私利,更多的是出于一種朋友間的情誼與受人之托的責任感,可見尤優(yōu)雖然愛財?shù)⒉回澵敚鎸ω敻挥凶约旱牡拙€。
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說法。而孔子對于怎樣面對財富也有一套經典的論述。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盵1]尤優(yōu)的角色形象談不上是一個君子,但其在面對財富這個問題上,卻做到了孔子所說的標準。
在傳統(tǒng)文化中非常提倡“中庸之道”,北宋儒學家程頤對于“中庸”是:“不偏之謂中,不易之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盵2]程頤對于“中庸”的解釋,概括了“中庸”一詞的精髓?!爸小笨梢岳斫鉃椴蛔邩O端,“庸”則可以理解為穩(wěn)定不變。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的中庸之道即是在“過”與“不及”之間尋找一個適中合宜的標準。馮小剛導演電影中表達的財富觀就是這樣一種觀點,人不可能脫離物質生活資料生存下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占有決定地位,每個單獨的個人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從而追求物質財富也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也是應當被鼓勵的行為。而且人也不應當被金錢所控制,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迷失了自我,忽略精神追求,甚至違背道德原則,觸犯法律底線。
正如影片中的尤優(yōu)雖然是個普通的下崗工人,但卻遵循了“中庸之道”。雖然追求財富,但面對破壞他人名譽觸及自己底線的重金卻不為所動,明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道理,最終收獲了與泰勒的友情和與露西的愛情。而影片中的一個極端則是王小柱,王小柱不顧一切瘋狂地追求物質財富,最終也為自己的貪婪付出了代價,在精神病院失去了理智,真的變成了瘋子。王小柱的形象像是當前社會許多人的縮影,很多人在追求物質財富的過程中迷失了自我,為了掙錢不顧一切,甚至單純地以物質財富的多少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但諷刺的是這樣的人無論是否擁有物質財富其本身過得都不幸福,其在盲目追求物質財富時已經喪失了他的精神財富,喪失了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尊嚴,已然被財富異化成了物質資料的奴隸。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人都有對財富與權力的向往。但是盲目追求財富的途中所遺失的東西,往往比財富更珍貴。
馮小剛喜劇電影中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不但提升了其電影本身的文化層次,更多地是喚起了流淌在每個國人心中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共鳴與現(xiàn)代認同。
(一)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與包容性
目前對于傳統(tǒng)文化本身似乎存在一種誤解,認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主要是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而存在的,與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是命運一體的,在封建社會消亡之后,便喪失了生存的土壤。尤其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舞臺上各種文化與價值觀不斷碰撞,風云激蕩,而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與當代資本主義文化競爭之中落敗,已然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這樣的說法是不正確的,文化本身就具有極強的包容性,而且每一種文化都是在不斷進步與發(fā)展的。歷史上中原文明的政權曾多次被北方游牧民族所擊敗或是征服,然而即便是政權在被征服的情況下,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卻從未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征服,往往卻是中華文化以其博大的包容性容納了其他少數(shù)民族文化,使其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而且在新中國建國后,有一段時期走了彎路,在那個時段全國人民陷入一種盲目的狂熱狀態(tài),帶著極強的意識形態(tài)眼光來看待傳統(tǒng)文化,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傳統(tǒng)文化遭到了強烈的排斥,被當作腐朽的封建社會的思想殘余,被整體摒棄,實際上這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不公正的評價。之后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之后,社會才用一種更加公正的眼光來看待傳統(tǒng)文化本身,以及傳統(tǒng)文化對當代的影響,尋求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認同。事實證明中華傳統(tǒng)文化雖然屢經磨難,卻依然以頑強的生命力和極大的包容性沖破了這些障礙,至今在中國社會中依然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散發(fā)著璀璨的光芒,影響著現(xiàn)代每一個中國人。歷史已經證明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與包容性,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代亦是如此,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與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碰撞中也在不斷進步,不斷褪去那些不符合當代實際情況的要素,也在不斷包容發(fā)展著新生的事物。
例如,新加坡就是高度重視儒家文化的典范。在新加坡時任總理李光耀的大力推動下,新加坡建立了以中國儒家文化為內核的文化發(fā)展體系。在他的領導下,新加坡大規(guī)模的編寫了儒家文化教材,在全國中等以上院校進行推廣,實施每周兩次儒學倫理教育,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新加坡雖然在國土面積上是個小國,但其整體現(xiàn)代化程度非常高,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發(fā)展非常好,社會秩序井然,整體道德水平較高,政府廉潔高效,是現(xiàn)代化國家的典范??梢娙寮椅幕癁閮群说奈幕w系的建立,對于新加坡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中國臺灣也是如此,在臺灣地區(qū),儒家文化不僅僅是一種觀念或是一種學說,它是臺灣地區(qū)整個社會文化的內核,亦是臺灣社會走向現(xiàn)代化的文化基礎與動力,是臺灣現(xiàn)代化的主要思想資源之一。臺灣很多學者認為西方先進科學必須與臺灣的社會人文關懷相協(xié)調,而儒家精神是最適合東方國情的文化傳統(tǒng)。
(二)弘揚傳統(tǒng)文化對建設和諧社會的推動作用
正如馮小剛喜劇電影中所表現(xiàn)的,中國當前面臨的最主要的兩個社會文化問題是,首先是人民理想中對善的渴望與現(xiàn)實社會中實際的善的差距,其次是拜金之風盛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物質生產生活資料發(fā)達的同時,社會上也充斥了各種物質的誘惑,導致人們對于物質的過度追求,個體乃至社會理想有物質化傾向,疏遠甚至淡漠了對于精神財富的追求。而面對這些問題,弘揚我國傳統(tǒng)文化,加強現(xiàn)代社會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一味對癥良藥。
首先,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主流地位的儒家文化宣揚“仁愛”的理念,宣揚“性善論”以及“恭、寬、信、敏、惠”等“忠恕之道”,有利于弘揚人性中善的部分,培養(yǎng)人們的誠懇待人、尊老愛幼為他人著想、助人為樂的社會風尚。如果能夠貫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1]的推己及人的道德原則和方法,必將極大的提高我國國民的道德水平和社會主義精神水平。
其次 ,儒家宣揚“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克服拜金主義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當“義”與“利”發(fā)生矛盾時,弘揚儒家“義然后取”的價值原則對當前社會的發(fā)展是十分有益的,可以為公眾樹立一個正確的財富觀,遏制對于物質財富的過度迷戀,減少見利忘義行為的發(fā)生。
最后,儒家主張用道德的力量克制個人的私欲、私念,以達到追求理想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的完善。這可以控制當前個人理想以及社會理想物質化的傾向。有利于幫助個人樹立真正積極向上的遠大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39,72.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曾軍,校.長沙:岳麓書社.1985:117.
【責任編輯王雅坤】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Modern Acknowledgement of the Comedy Movies Directed by Feng Xiaogang
LIU Zhen-dong1,ZHAO Xue2
(1.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Center of Beijing-Tianjin-Hebei,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Hebei 071002;2. Social Science Department, Hebei Finance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China)
The comedy movies directed by Feng Xiaogang permeate many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notation, which can motivate the sense of identity of the audience 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omedy material taunted the social realities of the day, and at the same time revealed the social values that traditional culture to the present age. Through the analyses to other works, this text dissects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his works and modern society’s acknowledgement 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notation.
Feng Xiaogang; comedy movies; traditional culture; modern acknowledgement
2015-08-11
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青年項目“馮小剛喜劇電影的文化傳承與當代中國電影發(fā)展研究”(13CB095)
劉振東(1980—),男,河北滄州人,河北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電影學院高級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影視文化與電影美學。
J90
A
1005-6378(2016)01-0051-05
10.3969/j.issn.1005-6378.2016.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