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才
2014年8月3日,世界著名的收藏家、古董商安思遠先生以85歲高齡與世長辭。伴隨著今年三月佳士得“錦瑟華年——安思遠私人珍藏”拍賣會的舉辦,有關(guān)先生傳奇收藏經(jīng)歷的文章鋪天蓋地,其中一些文章提到了安先生曾經(jīng)捐獻給中國的一件珍貴的青銅文物——歸父敦。筆者經(jīng)歷了這一捐獻的全過程,現(xiàn)將這個塵封了十幾年的故事奉獻給讀者。
一、中國文物藏紐約
2002年4月的一天,紐約。
著名的收藏家、古董商安思遠先生正在家中翻閱著圖書資料,當看到1985年中國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文物》雜志第6期時,一篇題為《河北唐縣出土西周歸父敦》的簡訊引起了他的注意。文章圖文并茂地介紹了滄州地區(qū)文化局文物組征集到的出土于河北唐縣東崗巃的一件帶銘文青銅器“歸父敦”的情況。安先生開始還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連續(xù)閱讀了三遍,經(jīng)確認無誤后,即刻走到自己的收藏間,找出曾在八十年代從香港購得的一件青銅器,經(jīng)詳細對比,《文物》雜志介紹的那件叫做“歸父敦”的文物,無論尺寸、大小還是銘文內(nèi)容均與自己家中的藏品一模一樣。
怎么回事?中國地方政府收藏的文物怎么成了自己的收藏品?難道中國的文物被盜、走私出境,過了近20年他們還不知道嗎?想到這里,他撥通了中國國家文物局外事辦公室的電話,找到了他的老朋友,時任國家文物局外事處處長的王立梅女士,向她通報了自己的發(fā)現(xiàn)。
二、地下現(xiàn)寶物
1982年秋后的一天,像往常一樣,河北唐縣東峝巃村農(nóng)民尹志國為了墊豬圈正在村南起土。突然,鐵鍬碰到一個硬東西,挖不動了,他放下鐵鍬,用手扒拉了一下松動的黃土,一個帶綠色銹跡的扁球體狀的器物呈現(xiàn)在眼前。東西不大,十七八公分高,直徑二十多公分,由蓋和器身兩部分組成,蓋還有喇叭形的捉手,體側(cè)有兩個環(huán)耳。蓋內(nèi)還有一些像蟲子一樣的怪字。敲了敲還有金屬聲。他感覺挖到了寶貝,看看周圍沒人,趕緊把東西藏在拉土的排子車上,草草結(jié)束了一天的忙碌,帶著挖出的寶貝回到家中。擦去了部分綠銹后,發(fā)現(xiàn)寶貝是銅質(zhì)的,扁圓的形狀近似于炒菜鍋,所以他們給寶貝起了個名叫“小銅鍋”。
唐縣地處冀中西部太行山東麓,山區(qū)平原各半,這里歷史悠久,為古唐堯封侯之地。作為革命老區(qū),是偉大的國際主義戰(zhàn)士白求恩、柯棣華工作、戰(zhàn)斗并以身殉職的地方。受幾十年政治斗爭和左傾思想的影響,改革開放初期的唐縣依然是著名的貧困縣,老百姓的生活十分困難。像尹志國這樣的農(nóng)民,從地下挖到寶貝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賣掉換錢,改善家里的生活條件。
但這么完整的東西當廢銅爛鐵賣似乎有點虧,想賣個好價錢,就要擇機而動,于是寶貝暫時留在了尹家。
三、交獻國家
時光荏苒,一晃一年多過去了。
尹志國有兩個女兒,老大叫尹改儒,此時已經(jīng)到了結(jié)婚出嫁的年齡,經(jīng)人介紹,嫁給了滄州市一個叫穆文杰的小伙子。有一次,小兩口逛街時來到滄州曉市街附近,看到一個機關(guān)大院,門口寫有“滄州地區(qū)行署文化局”的字樣。平時聽人說過,文化局是國家的文物管理機關(guān),想到父親從地下挖到的小銅鍋,很可能是一件古代的文物,于是兩人商量了一下,想回唐縣老家說服父親,把寶貝拿來,請文化局的專家鑒定一下,興許是個值錢的文物,合適的話就賣掉換錢。
1983年11月21日,尹志國在當時的生產(chǎn)隊開出一份證明信,證明是大隊同意尹家出售出土小銅鍋的。11月25日,尹志國的大女兒尹改儒和小女兒尹彩儒帶上信件和小銅鍋來到滄州地區(qū)行署文化局??赐曜C明信后,文化局文物組的王敏之先生和剛從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畢業(yè)的盧瑞芳女士熱情地接待了她們。經(jīng)初步鑒定,他們認為:出土器物為我國西周時期的文物,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shù)和科學價值,屬國家二級以上珍貴文物。按照198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并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規(guī)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nèi)地下、內(nèi)水和領(lǐng)海中遺存的一切文物屬于國家所有。屬于國家所有的出土文物是不能買賣的,但對于老百姓在生產(chǎn)生活中偶然發(fā)現(xiàn)的出土文物,如果能夠主動捐獻給國家,國家可以依法給以適當?shù)莫剟?。文物組的同志們耐心細致地給姐妹倆講解了國家的法律政策。姐妹倆也深明大義,表示愿意按照國家的法律把文物交獻國家,于是文物就留在了滄州文化局,王敏之和盧瑞芳還以滄州文化局的名義給發(fā)給尹改儒打了收條,內(nèi)容為:今收到保定地區(qū)唐縣東峝巃村尹改儒同志送來“銅鍋”(證明信的名稱)壹件(口直徑23.3厘米)。同時向她們發(fā)放了三十元獎金。
征集到小銅鍋后,王敏之進行了初步研究。經(jīng)測量,該器通高16.5厘米。器蓋高7.1、口外徑23.3厘米。捉手呈喇叭口狀,器蓋邊沿外側(cè)有三個支爪卡在敦口外沿防止滑動,器身侈口,束頸,折肩,鼓腹,圜形微平底,口沿外側(cè)左右各附一環(huán)形耳。器蓋捉手中部有渦紋,器肩部有弦紋兩道,蓋內(nèi)還有兩行銘文,內(nèi)容為“魯子中之子歸父為其膳敦”。根據(jù)器物造型與銘文字體推斷,王敏之認為歸父敦為西周時期的器物。王先生將文物照片和銘文拓片以及寫好的一篇300字的簡訊寄送到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這篇簡訊在當年的《文物》雜志第6期刊登。
四、魯器鑒史
當然,王敏之先生的研究只是初步的,經(jīng)過王恩田等學者的研究得知,銅器銘文中的“子中”、“歸父”是人名,為春秋時期魯國的大夫,該敦是“歸父”生前使用過的一件美食器,因此唐縣出土的這件文物并非當初推斷的西周時期,而應(yīng)當是一件春秋時期的遺物。
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發(fā)現(xiàn),“子中”、“歸父”及其家族在春秋歷史上十分了得,是曾經(jīng)影響過魯國乃至春秋歷史進程的人物,同時還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姓氏起源的鼻祖。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建立周朝。西周初年,周武王弟弟周公旦輔佐天子周成王,在打敗了伙同武庚叛亂的殷商舊屬國后,其長子伯禽被分封到其中的奄國故土建立了魯國。首都位于今山東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東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蘇、安徽三省小部分。歷800年左右,共傳25世,36位君主。歸父敦銘文“魯子中之子歸父為其膳敦”中的“魯”就是指伯禽分封的魯國?!白又小敝爸小庇肿x作“仲”。文獻記載,春秋時期名“仲”的不乏其人,但“仲”有兒子叫歸父的只有魯莊公(前693-前662年)之子襄仲。所以銅器銘文中的“子中”應(yīng)是襄仲,襄是其謚號,字子仲,名遂,又稱仲遂。其出生年月無載,卒于魯宣公8年(前601年)。歷史上,因為襄仲曾居住在魯城東門附近,故經(jīng)傳常稱之為東門襄仲、東門遂,其宗族稱東門氏。銘文中的“歸父”為器主,襄仲之子。史稱公孫歸父,字子家?!吧哦亍敝械纳?,即美食也。敦,器物名稱,用以盛黍稷。而器物上的襄仲和歸父父子在歷史上留下了大量生動傳奇的故事。
(一)執(zhí)掌魯國
研究發(fā)現(xiàn),從魯僖公十八年(前642年)開始,這位叫襄仲的魯國大夫曾及其子歸父,前后執(zhí)掌魯國朝政40余年,歷僖、文、宣三世,在魯內(nèi)政外交中活動十分頻繁,一些重要活動影響了魯國的歷史進程。
齊桓公在位期間,魯國依附于齊國。但桓公一死,魯國立即尋機擺脫控制,這使新繼位的齊孝王十分不快。公元前634年,齊軍大舉進攻魯國北境,魯僖公演出了一段展喜犒齊師的外交大戲后,才使齊國退軍。經(jīng)過這次事件,魯國認識到要想解除齊國的威脅,必須尋求大國保護。于是,東門遂等人作為魯國使者出使楚國,商討聯(lián)楚伐齊。憑借三寸不爛之舌,東門遂等人說服楚王派大軍助魯伐齊,兩國的軍隊攻打并占領(lǐng)了齊國谷地(今山東東阿),暫時減緩了齊國對魯國的威脅。
隨后,東門遂逐漸成為魯國舉足輕重的人物,在僖公后期他先后代表魯國帥師伐杞、朝聘周天子,覲見晉文公、聯(lián)晉攻打并瓜分曹地,揮軍伐邾。魯文公繼位后,他仍然把持朝政推行依晉聯(lián)齊的外交政策,向齊“納幣”,與之聯(lián)婚,赴晉會葬晉襄公,與晉衡雍會盟,合兵救鄭,同齊國在郭丘和谷地兩度會盟,奔走于晉、齊之間,保持平衡關(guān)系。
(二)與“三桓”爭斗
魯桓公(前711-694年在位),生有子同、慶父、叔牙、季友四個兒子?;腹篮笞油^位,是為魯莊公。慶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盂”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后來慶父的子孫改稱孟孫氏(后又簡化為孟氏)。叔牙的子孫被立為叔孫氏。季友子孫被立為季孫氏。因為是桓公后代,故被稱為“三桓”。他們在政治上互相支持,聯(lián)合執(zhí)政,在魯國成為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作為魯莊公的直系子孫,東門氏執(zhí)政得勢后無論是在個人關(guān)系上還是在政治上即刻與“三桓”發(fā)生了激烈的沖突。
襄仲執(zhí)政第一年(前643年),“三桓”就給了襄仲一個下馬威?!叭浮敝械墓珜O敖(孟孫氏)趁魯僖公在淮參與齊桓公召集的會盟期間,自作主張,帥師滅掉了項國(今河南項城縣)。齊桓公震怒,以擅滅小國的罪名扣留了魯僖公。僖公夫人聲姜,原本是齊國女子,得知丈夫被扣,面見齊桓公求情,齊國才放回了僖公。魯文公七年(前620年),莒國被徐國討伐,莒要求與魯國結(jié)盟,公孫敖代表魯國赴莒國蒞盟,順便為執(zhí)政的襄仲迎娶莒國的一位女子,但途中見看到莒女長得十分美麗,便動了邪念,想到這么漂亮的女子將成為自己的冤家的妻子,心中不快,競將莒女帶回自己家作為妻室。這時的襄仲娶妻心切,差人打聽方知未婚妻被托付迎親的公孫敖娶走,勃然大怒,欲帶人攻打孟孫氏,可又懼怕三桓聯(lián)合反擊,后來叔彭生從中調(diào)停,二人以放棄莒女相妥協(xié)。但公孫敖的放棄是權(quán)宜之計,根本沒把襄仲放在眼里,過了段時間,他借機來到莒國,還是娶了這位絕世美女。襄仲得知也無可奈何。
公元前609年,魯文公死后,產(chǎn)生了君位之爭。文公有兩個妃子,長妃齊姜生有二子,長子惡,次子視,魯文公在世時惡已立為太子。次妃敬贏生子姬俀。襄仲與敬贏關(guān)系走得較近,所以兩人密謀欲立公子佞為君,但遭到叔仲惠伯等的反對。襄仲就尋求齊國幫助,此時的齊惠公新即位不久,正考慮拉這位老鄰居作為自己的后援,于是默許了襄仲的請求。隨后,東門氏派人殺死太子惡及公子視,并設(shè)計處死了叔仲惠伯,擁立公子佞繼位,即魯宣公。魯宣公是襄仲扶植繼位的,兩者關(guān)系十分密切,但三桓憑借自己龐大的勢力處處與東門氏為敵。宣公初得大位時,莒國太子仆攜帶國寶投奔宣公,宣公、襄仲等非常高興,準備賜封邑給莒太子,季文子拿到魯宣公的君令后競不屑一顧,把賞賜封邑令改成驅(qū)除令,派有司趕跑了莒太子,使東門氏非常難堪。宣公八年(前601年),襄仲在出使齊國途中病死。
襄仲死后,其子公孫歸父有寵于宣公,驕橫一時。宣公十年(前599年),帥師伐邾,取繹(曲阜東南)。次年,又帥軍與齊師聯(lián)兵伐莒。宣公十四年(前595年),公孫歸父與齊侯會于谷,見晏子,與言魯事,很是自信。
(三)爭斗失勢
此時魯國歷史上的公卿爭權(quán)已經(jīng)達到了頂點。由于成季的孫子季孫行父(即季文子)利用三桓的勢力,開初稅畝,使得私田興起,“隱民”劇增,三桓獲得魯國平民擁護。魯宣公看到三桓日益強盛及民不知君、只知三桓的情況,“欲去三桓,以張大公室”。他與執(zhí)政的公孫歸父商量,欲兵滅三桓。但國人擁護三桓,使用國內(nèi)兵馬或許不妥。于是,宣公十八年(前591年),公孫歸父前往晉國借兵??晒珜O歸父還沒成功搬來晉國軍隊,宣公就去世了。
此時季文子趁機發(fā)難。季孫氏以襄仲立宣公是“殺嫡立庶”,同時備述襄仲當政時的弊端,斥責他南通于楚,不能堅事齊、晉,使魯國沒有強援。魯國司寇表示愿意隨季文子除亂,歸父儼然成了亂臣賊子。公孫歸父聞知此事,連忙逃到齊國避難。季文子開始執(zhí)政魯國,開啟了季孫氏祖孫幾代人在魯國的執(zhí)政專權(quán)之路。自此,東門氏在魯國敗落。
(四)東門始祖
公孫歸父逃往齊國后,其后代子孫遂以祖號“東門”為姓,稱東門氏。故東門氏的始祖就是公子遂。歷史上,“東門”一姓曾在濟陽(相當于現(xiàn)在蘭考縣一帶地區(qū))形成望族。后來東門氏逐漸散葉各地,出過一些名人。如西漢時的經(jīng)學家東門京,善相馬,創(chuàng)作了鑄造銅馬的方法獻給漢武帝,名日銅馬法。漢武帝詔令立銅馬于魯班門外,改魯班門名為金馬門。還有漢代經(jīng)學家東門云,學公羊春秋經(jīng),曾官至荊州刺史、文東平太傅,有惠政,曾將《公羊春秋》傳授給瑯琊王,徒眾很多。但由于姓東門的人不是很多,后來東門氏未能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五)客死唐縣
魯國大夫的美食之器為何埋藏在幾百公里外的唐縣,歷史已經(jīng)無載,我們只能做出些大膽的推斷。歸父是在出使晉國歸國途中得知國內(nèi)的變故才逃亡齊國的。由于路途遙遠,出使晉國的使節(jié)團隊攜帶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具應(yīng)該在情理之中,這件青銅敦有可能就是歸父本人比較喜歡并隨身攜帶的生活用品之一。出土于唐縣的原因可能有兩個:唐縣東峝巃村西側(cè)不遠處就是一個叫北城子的地方。春秋戰(zhàn)國時期,北城子是一座著名的重鎮(zhèn),非常繁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唐縣北城子附近還保存著大量春秋到戰(zhàn)國初期的墓葬,經(jīng)常出土包括鼎、豆、壺、盤、匜、甗或鼎、豆、壺、瓿、簋器物組合的青銅器。附近有一條自東向西的道路,是唐縣向西進入太行山區(qū)前沿的必經(jīng)之路,這里地勢開闊而險要,丘陵起伏,20年前北城子村東約500米的山崗上還斷斷續(xù)續(xù)地存有古城垣北垣,高約4米,城墻夯筑,厚約5米。
春秋中期以前,唐縣大部分地方屬于燕國,但燕國主要控制著唐(滱水)河以北地區(qū),唐河以南有可能經(jīng)常與晉國形成拉鋸態(tài)勢。北城子剛好在唐河以南。這里有可能是歸父出入晉國的一條主要道路。通過多次的交往,歸父與晉國,可能還有燕國的高層,保持了良好的個人關(guān)系。
歸父逃到齊國后的情況歷史也沒有記載??梢韵胂螅茈y者的境遇會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如果齊王與歸父交情甚篤而與趕走歸父的季孫氏交惡,歸父的情況則無虞。如果發(fā)生了新君臨位或其他政治原因,出現(xiàn)了齊魯握手言歡,有可能會出現(xiàn)魯國要求引渡歸父回國受審的情況。當初慶父逃到莒國,就是被季友買通了莒國,將其引渡回魯國處死的。當然,即便出現(xiàn)了齊魯和好,齊國是大國,也不會隨便引渡像歸父這樣有身份的避難者,考慮到齊魯關(guān)系,最佳的方案就是將歸父驅(qū)逐出境,叫他到第三國避難。如果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況,歸父極有可能再選擇一個關(guān)系較好的大國避難,晉國成為首選。
作為晉國,老朋友投奔,自然應(yīng)當收留,但與魯國的關(guān)系也應(yīng)兼顧,安排在晉國都城不太方便,于是安排到唐縣北城子。北城子一可以往西進太行山入晉國的腹地,二可以往東往南經(jīng)華北大平原到達齊魯大地,隨時準備卷土重回魯國掌權(quán)。
可是歸父沒等到復(fù)辟的機會便客死他鄉(xiāng)了。死后,其家人便把他和包括銅敦在內(nèi)的他生前喜愛的物品埋葬在城外東面的墓地中,即今天的東峝巃村村南。
當然,銅敦也可能是歸父的某位后人從齊國帶著這件美食器來到北城子,或生活在北城子的歸父后人在歸父死后仍然使用著這件美食器。而此時,西北黃土高坡上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白狄族已在公元前555年來到了晉燕交界處的唐縣一帶并建立了鮮虞國。歸父的后人也可能與白狄這些少數(shù)民族雜處一地。這里處于晉燕兩國交界地帶,管理環(huán)境寬松,有利于逃難者生存。若干年后歸父的某位后人死去,便將祖上留下的這件寶物隨葬在了北城子城東的墓地里。
可惜,由于不是科學發(fā)掘,銅敦是出土于墓葬還是窖藏等信息難以知曉,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六、立案偵察
在中國的雜志上發(fā)表了的文物,成為大洋彼岸收藏家的藏品,莫非河北又出了一起文物走私案?安思遠先生的電話引起了國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視,經(jīng)局領(lǐng)導(dǎo)同意,王立梅處長將電話打到了河北省文物局博物館處,要求河北調(diào)查此事。
一年前,河北五代時期定易節(jié)度使王處直墓的兩件漢白玉彩繪武士像被陜西盜墓分子盜出后于1995年走私出境,河北省文物局發(fā)現(xiàn)線索及時報告國家文物局,在國家文物局和公安部、外交部的努力下,經(jīng)與美國司法部門及安思遠先生合作,成功將兩件文物追索,并返還我國。此事曾在國內(nèi)外引起不小的轟動,成為當時中美南海撞機事件后,中美兩國政府一次難得的文化外交合作。
筆者當時正在河北省文物局博物館處工作,參加了王處直墓彩繪武士像追索的全過程。接到王立梅處長的電話后,筆者向主管副局長睢國強進行了報告,睢局長直接把調(diào)查任務(wù)交給了筆者。
筆者與河北省公安廳刑偵局閆澤利副處長三次赴唐縣和滄州了解情況并要求唐縣立案偵察,從滄州提取了當年尹改儒到滄州文化局交文物的手續(xù)以及穆文杰索取文物的手續(xù)原件。
2002年8月,唐縣傳來消息,公安局辦理此案有所突破,已查到兩名涉案人員,其中一人是唐縣人,另一人是滄州人,
然而到了9月20日,河北省文物局收到唐縣旅游局17日上報的《關(guān)于偵察出土文物“歸父敦”的情況報告》,該報告稱:2002年8月17日唐縣公安局對出土文物“歸父敦”審批立案。調(diào)查取證的結(jié)果為:“歸父敦”是尹志國于1982年挖土時挖出,因女兒婚嫁滄州,村干部尹志國于1983年11月21日在大隊開出一份介紹信及歸父敦交給兩個女兒去滄州市鑒定并出售。1983年11月25日,滄州地區(qū)行署文化局王敏之等認為出土器物是西周時期文物,屬國家二級以上文物(未出鑒定報告),經(jīng)做思想工作后姐妹倆同意將文物交獻文化局,并領(lǐng)取到獎金三十元。尹改儒回家后把情況告訴了父親。后尹志國交給尹改儒一份唐縣文物保管所的信件,稱唐縣文物保管所已知其挖出文物,要其取回交由唐縣保管。1983年12月26日尹改儒持唐縣文物保管所的信件和丈夫穆文杰一起到滄州地區(qū)行署文化局找到王敏之,取回了“歸父敦”。尹志國1992年因病去世。經(jīng)東 村現(xiàn)任治保主任尹江會回憶,當時(1983年)聽說尹志國將“歸父敦”以二三百元的價格賣給了一名到該村收購文物的文物販子,現(xiàn)沒有查處買賣文物時的在場人員及文物販子的線索,所以尹志國把“歸父敦”賣給了誰及“歸父敦”怎樣走私出境,還在進一步偵查之中。
該報告顯然與8月份傳來的公安局辦理此案有所突破的消息不一樣。同時唐縣文物、公安方面也始終沒有談及唐縣文物保管所出具信函要求索回文物的情況。按照常理,持文物保管所的信函索回的文物應(yīng)當交回唐縣文物保管所,出土文物歸國家所有是文物保護法的規(guī)定。難道是文保所一時大意只出具了信函,并沒有向尹志國索回從滄州拿到的文物嗎?還是尹志國其實已將將歸父敦送到了文保所,并送給了所長?
當然,對這事不應(yīng)該進行過多的猜想,還是應(yīng)當相信唐縣旅游局的報告。報告告訴我們:歸父敦從滄州取回后,尹志國以二三百元錢的價格賣給了文物販子,有現(xiàn)任治保主任尹江會回憶為證。當事人尹志國于1992年去世,事情死無對證,案件偵查將無限期進行。
七、歸父敦歸來
不過安思遠先生并沒有等待中國方面的案件偵破結(jié)果。
被稱為“中國古董教父”的安先生既是世界著名的收藏家,也是世界著名的古董商。與某些唯利是圖的古董商不同的是,他是一個是聰明的商人,當商機到來時他會毫不客氣,但他又十分通曉放棄與合棄的道理,正如2001年將河北曲陽五代王處直墓被盜的另一件尉遲恭浮雕石刻主動送還中國政府一樣。在看到中國文物雜志上登載的歸父敦的簡訊后,他決定將這件珍貴的春秋時期的文物送回中國,以兌現(xiàn)他曾經(jīng)說過的:我有很多的財富都來自于中國藝術(shù),所以我希望我的收藏能夠回到中國。物歸原主才是最好的結(jié)局。
2012年6月,安思遠委派專人乘飛機從紐約將這件珍貴文物護送回中國,送到了國家文物局。拿到這件回歸的文物王立梅處長立即找到了時任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的李季先生,因案件偵破工作尚未完成,歸父敦被暫時存放在了中國歷史博物館,即今天的國家博物館。流失海外近20年的歸父敦終于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