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青年》的歷史不應切割

2016-03-11 01:27于麗
關鍵詞:新青年新文化新文化運動

于麗

(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062)

《新青年》的歷史不應切割

于麗

(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062)

《新青年》從1915年9月誕生到1926年7月終刊,共出版了11卷63期(號),是五四時期先進報刊艦隊的旗艦,引領了一場意義深遠的新文化運動,統(tǒng)率著由五四到大革命時代中國先進文化的走向。但學界流行一種觀點:主張研究新文化經典的《新青年》只限于1922年《新青年》前9卷,將《新青年》傳播馬克思主義從《新青年》歷史割裂開來。但是從具體的歷史語境、正確認識經典文獻和歷史事實以及正確看待政黨文化等方面進行辨析,可以發(fā)現這種人為的切割,不僅違背了《新青年》的歷史發(fā)展,而且不利于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及對《新青年》的科學研究。

《新青年》;“切割論”;歷史語境;政黨文化

《新青年》于1915年9月15日創(chuàng)刊,初名《青年雜志》,1916年9月1日第2卷第1號起改名《新青年》,1926年7月終刊。在近11年的時間中,《新青年》共出版11卷63期(號)。《新青年》作為五四時期影響最大的媒體,不僅是新文化運動的引領者,而且是中國現代政治思想史、中國現代文學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史、中國現代新聞出版史追溯的原點,統(tǒng)率著五四—大革命時代中國先進文化的走向。雖然《新青年》一問世就有媒體關注、評價,但真正的研究高潮是在改革開放以后。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截止2011年,這一時期發(fā)表相關論文5700余篇,出版著作540部[1],可謂碩果累累。但是就目前的狀況而言,《新青年》研究的相關成果仍不夠令人滿意,處在散射狀態(tài),缺乏內在聯系、整體性視野和關照,極少有學者將其作為一個歷史整體進行研究。

改革開放以后,一些海外的“新理念”、“新研究方法”被國內學者引入到《新青年》的研究中,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這些“新理念”、“新研究方法”,被視為這一領域的典范,一度打開了《新青年》研究的大門,研究成果也成為《新青年》研究的流行性話語和普遍性認識。但是這類研究也有一定的盲區(qū)和誤區(qū),給今天《新青年》研究的突破造成了困境,也給還原《新青年》的歷史賦予了時代的要求。

目前《新青年》研究的流行觀點之一是將《新青年》近11年的刊物創(chuàng)辦、沿革的歷史人為切割,主張只研究到第9卷(1922年)為止。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陳平原先生在《思想史視野中的文學——〈新青年〉研究》里強調:“1923年至1926年間出現的季刊或不定期出版物《新青年》乃中共中央的理論刊物,不再是新文化人的同人雜志。故談論作為五四新文化‘經典文獻’的《新青年》,我主張僅限于前9卷?!盵2]陳平原先生的這一觀點可謂是《新青年》研究中的一個典范,可以稱之為“切割論”?!扒懈钫摗钡膶W術影響廣泛,被許多青年學人接受并加以發(fā)揮。李靜女士在《〈新青年〉雜志話語研究》里稱:“陳平原的這種看法已經被學界所認可,而且現在學界關于《新青年》的學術專著以及相關論文多是以這個范圍為研究對象?!盵3]8可見學界研究《新青年》只以前9卷為限的普遍做法已是不爭的事實。陳平原先生在《新青年》研究上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是梳理《新青年》研究學術史時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甚至有學者指出,現有“一些成果并沒有突破陳平原在《思想史視野中的文學——〈新青年〉研究》中所確立的研究框架,其成就至多是對陳文中提出的局部或個別問題的細化而已”[4]。然而這一典范確立之后也造成了一定的遺憾,即當前500多部涉及《新青年》研究的專著大多數是以第9卷為限,鮮有將《新青年》前后近11年創(chuàng)辦、沿革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研究的學術性專著。

實際上,前文所述的“切割論”不利于學者在《新青年》研究上取得突破,也不利于朝著正確的方向對《新青年》展開研究。這種將《新青年》整體統(tǒng)一的發(fā)展歷程切割而論的做法遮蔽了歷史的內在聯系,造成了研究盲區(qū),對學者的研究方向和路徑也產生了誤導和干擾。

反思“切割論”,可以發(fā)現它很大程度上脫離了具體的歷史語境,是孤立地、靜止地詮釋五四新文化運動。在“切割論”者的視域中,批判封建主義(反孔),弘揚西方資產階級民主、科學、自由主義、新文學運動等屬于新文化,傳播馬克思主義則不在此范圍。這個觀點涉及:什么意義上的“新文化”是當時知識分子的所接受和認可的“新文化”,什么意義上的思想運動可以被研究者理解為“新文化運動”。對這一問題的解答,必須要求研究者回到歷史現場,在具體的歷史語境中來進行“同情之理解”。

陳獨秀在五四時期發(fā)表《告新文化運動的諸同志》(長沙《大公報》1920年1月11、12日)、《新文化運動是什么?》(《新青年》第7卷第5號,1920年4月1日)、《文化運動與社會運動》(《新青年》第9卷第1號,1921年5月)等文章,對此作出了權威性的解釋:新文化最早出現的名詞是“新思潮”,是對西洋近代文化的統(tǒng)稱,1919年才出現“新文化”這一專有名詞。所謂新文化是相對舊文化而言,它注重創(chuàng)新的精神,包含科學、宗教、道德、美術、文學、音樂等,很顯然它屬于精神世界?!靶挛幕\動,是覺得舊的文化還有不足的地方,更加上新的科學、宗教、道德、美術、文學、音樂等運動”[5]。新文化運動應該是推動社會向前的發(fā)展,不是向后的反動。陳獨秀提出了新文化與舊文化的本質區(qū)別,提出了衡量新舊文化運動的標準。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那里,新文化運動要求對那些促進社會向前發(fā)展的西方思想、學理,均持歡迎的態(tài)度,而并沒有將某一種學說、某一種思想、學理定于一尊,是采取拿來主義。正如陳獨秀所說:“我們所歡迎的新思潮,不是中國人閉門私造的新思潮,乃是全人類在歐戰(zhàn)前后發(fā)生的精神上物質上根本改造的公同趨勢?!盵6]新文化運動的另一位健將惲代英持同一立場,指出對西方新文化“我奉勸學者都慎重些,常預備歡迎新學說到我心里來,亦歡迎他到我耳朵里來。能歡迎新的,還應該歡迎更新的”[7]57。

很顯然,在五四知識分子那里,所謂新文化就是新思潮,來自西方的現代思想與主義,其核心是新。眾所周知,西方的新思潮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這些思潮被知識分子引入到中國,在《新青年》加以介紹、推廣,呈現出的是繁花似錦、絢麗多彩的景象,而并非一花獨放?!缎虑嗄辍方移鹆酥袊蛭鞣綄W習的思想革命大幕,高舉起了新文化運動的大旗。新文化運動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內涵。引領新文化運動的先進分子是將西方的現代進步思潮作為動態(tài)的新思想、新學理,全方位多元多層次的引進?!缎虑嗄辍凡粚V髂骋环N學說,它對西方思潮的介紹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呈現出多樣性和階段性。創(chuàng)刊之初,它高舉的新文化旗幟是法蘭西文明,張揚自由主義。1918年雜志成為北京大學同人刊物后,宣揚的主流文化是實驗主義,作為自由主義也由法式自由主義轉向了美式自由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先進的中國人對西方資本主義徹底失望,社會主義思潮洶涌于神州大地,成為思想文化界的主流意識?!缎虑嗄辍冯s志引領時代風氣之先,在不斷求新求變的意識驅動下,開始轉向社會主義傳播。首先推行新村空想社會主義,繼而傳播馬克思主義。

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均來自西方,構成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后期的主流文化。李大釗在與胡適進行“問題與主義”的爭論中明確指出:“不過我總覺得布爾扎維主義的流行,實在是世界文化上的一大變動。我們應該研究他,介紹他,把他的實象昭布在人類社會,不可一味聽信人家為他們造的謠言,就拿兇暴殘忍的話抹煞他們的一切。”[8]53在這里李大釗是將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文化上的一大變動”加以贊揚的。戴季陶指出:“由五四運動舉起來的烽火,照得遍地都紅。許多年來被囚在金和鐵煉成的囚籠里面的中國工人,也由這五四運動的呼聲驚醒了起來,發(fā)出一個極大的光輝。這一個光輝,反映到文化運動上面去,才使那原形質的文化運動現出明確的意義”,五四的“文化運動一定要加上一個勞動運動的色彩,才能完成文化運動的意義”[9]。他提出了“無產階級新文化”的概念,要求從事文化運動的人“切切實實的為無產階級的新文化盡力”[9]。很顯然《新青年》由抽象的新思潮到具體的法蘭西文明,進而推崇實驗主義,再進而贊揚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記載了五四先進知識分子向西方學習的文化心旅。

實際上,在20世紀30年代,親歷五四新文化運動,由新文化運動孕育出來的學人所撰寫的回顧和評論新文化運動的論著正是本著這一歷史發(fā)展的軌跡,將馬克思主義傳播作為新文化運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如伍啟元在《中國新文化運動概觀》(1930年)一書中,將提倡西洋思想的新文化運動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思想表現工具‘德謨克拉西’化——文學革命;第二階段,思想方法科學化(一)——實驗主義;第三階段,思想方法科學化(二)——辯證法的唯物論。”[10]172郭湛波在《近五十年中國思想史》(1934年)中將《新青年》分成三個時期:“陳先生自民國四年創(chuàng)辦的《新青年》,影響甚大,由《新青年》可以看他個人思想的變遷,同時可以看到當時思想界的變遷?!缎虑嗄辍房煞秩齻€時期,一、是民四至民六,是他獨力編著時期。二、是民六至民九初,與北京大學同事胡適、高一涵、李大釗、錢玄同共同辦的,……三、是民十初起,變成共產主義宣傳刊物,與胡適等工業(yè)資本社會思想分道而馳,與李大釗、李達、張崧年……來介紹馬克思的學說,提倡共產主義……,由《新青年》可看到當時(民四——民十一)思想的變遷,可說《新青年》是近五十年中國思想第二階段變遷史,而陳先生卻是《新青年》的主人翁?!盵11]71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1940年)里以五四運動為界,對新文化運動的性質做出區(qū)別:“在‘五四’以前,中國的新文化,是舊民主主義性質的文化,屬于世界資產階級的資本主義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在‘五四’以后,中國的新文化,卻是新民主主義性質的文化,屬于世界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盵12]698馬克思主義在五四運動中通過《新青年》等媒體,在中國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傳播,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了新的文化革命,給新文化運動注入了全新的內容,使新文化運動產生了質的飛越,指引著古老的中國走向現代的中國,被欺凌的中國走向獨立、解放的中國。因此將《新青年》傳播馬克思主義從新文化運動中切割出去,脫離歷史語境,有悖歷史真實,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先賢的認知也相差甚遠。

對《新青年》的正確理解,還涉及到如何正確認識經典文獻以及如何正確認識歷史事實兩大問題。

何謂經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權威性的文本。世界上沒有一種萬古不易的經典,因為各個知識領域中經過歷史的積淀,產生了自身學科的典范性、權威性文本,甲學科的經典與乙學科的經典不具有可比性。五四新文化運動也不例外,它的經典是多元的,不可能也不應該只有某一種、或某幾種,新文化運動的經典具有極大的廣泛性和豐富性?!扒懈钫摗闭叩氖д`就在于將馬克思主義從新文化運動的經典中排斥出去,在他們看來,只有宣揚資本主義的文化、新文學,批判封建主義的典范性、權威性文本才是新文化運動的經典,而將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典范性、權威性的文本從根本上排除在外。事實上,在《新青年》這一媒體平臺上誕生了三種馬克思主義經典:一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著作,如《落后的歐洲與先進的亞洲》、《民族與殖民地問題》、《列寧主義之民族問題的原理》等;二是國外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的詮釋,如《馬克思的唯物史觀》、《辯證法與邏輯》、《俄國的新經濟政策》等;三是我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如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陳獨秀的《社會主義批評》、《馬克思學說》,李達的《馬克思還原》、《馬克思派社會主義》等?!扒懈钫摗币院笠娭鲗Α缎虑嗄辍分械慕浀湮谋具M行了選擇性建構,不符合歷史的本來面貌,而且在邏輯上也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切割論”將《新青年》的辦刊歷史攔腰斬斷的做法也不符合歷史事實,違背了尊重歷史的治史基本原則。眾所周知,《新青年》的歷史近11年,第9卷前的《新青年》歷史有7年,后面還有季刊與不定期2卷4年的歷史。這近11年的歷史構成《新青年》不可切割的完整的生命鏈?!缎虑嗄辍冯s志除第一期刊名為《青年雜志》外,其他各卷都以“新青年”為名,其靈魂與旗手始終是陳獨秀。誠然在這近11年中,《新青年》的內容與宗旨有變化,但這不能成為將《新青年》9卷以后切割出去的理由,因為前9卷的《新青年》在內容與宗旨上也并非一成不變。前3卷主要是由安徽籍編者、作者為主的刊物,主旨是開啟民智,致力于鼓吹民主與科學,批判封建主義的思想啟蒙運動。到第4卷隨著編輯部遷到北京,就演變成以北京大學教授為主的同人刊物,《新青年》以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倫理;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為主要內容的新文化運動向縱深發(fā)展,自由主義、實驗主義的色彩也愈來愈濃。從第6卷第3號開始,在很短的時間內,《新青年》掀起的新村運動席卷了全國各大城市,影響廣泛深遠。到1920年9月,《新青年》開始真正有意義上的傳播馬克思主義,并逐步成為我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陣地。1923年到1926年《新青年》成為中共中央的理論機關刊物,由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主向宣傳列寧主義為主位移,由傳播馬克思主義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以下簡稱“中國化”)位移。

《新青年》從創(chuàng)辦到終刊,一直引領著新文化的前進方向,成為五四到大革命時代宣揚先進文化的傳媒旗艦。它之所以成為五四到大革命時代的“一代名刊”,自有其特殊的思想發(fā)展軌跡,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結果?!缎虑嗄辍肥俏逅牡酱蟾锩鼤r代政治思想史的縮影,每一次變化都有社會客觀的需要,呈現出時代的階段性,前一階段與后一階段有其內在的歷史與邏輯關聯,它之所以后來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流媒體,也是前階段弘揚思想革命、宣揚民主與科學、力倡空想社會主義(新村、工讀互助)的邏輯必然,前階段的民主啟蒙啟發(fā)了人們的科學理性和民主主義的覺悟,為后階段刊物對馬克思主義的啟蒙清除了思想障礙,提供了傳播的思想和文化條件;空想社會主義的傳播和實踐,從某種意義上講,成為激進民主主義者向馬克思主義者轉變的橋梁和契機。民主思想的啟蒙、空想社會主義的洗禮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又為早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氛圍,因此作為近代政治思想發(fā)展的每一個階段是不能切割的。不同于文獻分析,有學者利用計量統(tǒng)計的方法分析《新青年》的關鍵詞,認為《新青年》本身經歷了“從無共識觀念,到思想討論,最后到意識形態(tài)確立的過程”[13],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新青年》不可切割的思想發(fā)展過程。

《新青年》的內容與宗旨在五四到大革命時代的不同歷史階段,順應社會發(fā)展客觀需要不斷地發(fā)生變化,但其基本主線則始終如一。這條主線就是愛國主義,它是推動《新青年》與時俱進的根本動力,圍繞著主線展開的是人的思想解放運動?!缎虑嗄辍樊a生于內憂外患,救亡壓倒一切的中國社會環(huán)境中,文化革命是當時救亡運動的重要方式,《青年雜志》選擇了思想啟蒙、改造國民性的解放方式。隨著救亡運動的縱深發(fā)展,《新青年》選擇的救亡方式由文化革命迅速躍升到社會革命,由傳播民主與科學、文學革命跨越到空想社會主義,再跨越到馬克思主義啟蒙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缎虑嗄辍肪韧龇绞降淖冞w反映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發(fā)展的歷史脈絡;凸顯了近代中國激進青年在西方各種思潮中不斷比較推求,最終鎖定馬克思主義是救國救民的科學思想武器的歷史進程;彰顯了雜志的創(chuàng)辦者、參與者理論自覺、實踐自覺與尋找真理自覺的歷史軌跡;展示了《新青年》不斷啟蒙、與時俱進的刊物品格。《新青年》之所以成為宣揚新文化的名刊,就在于它從來沒有中斷、停滯、倒退,始終引領著五四到大革命時代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從傳播民主與科學到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歷史飛躍,使中國之中國,一下子躍進到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

“切割論”之所以將1923年以后的《新青年》排除出研究的視野,主要的理由就是此時的《新青年》不是同人刊物,而是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刊物。該觀點涉及到如何看待作為中共中央理論刊物的《新青年》。這是一個十分敏感的話題,政黨刊物有無社會的、文化的屬性呢?答案應該是肯定的,盡管它有很強烈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但是政黨文化折射、透視的依然是社會思潮,這是近代中國思想史上很顯著的一個特點。近代中國政治思想的主流,實際就是由不同階段的政黨文化構成,如康梁的“改良主義”、同盟會的“排滿革命”、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以及凝聚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精華的“毛澤東思想”等。因此將政黨文化排除出思想文化田園,就根本無法還原近代中國政治思想史。何況衡量政黨刊物社會、文化的性質,不取決于它有無政黨背景,而取決于它宣傳的思想是推動還是阻礙社會的發(fā)展。如無政府主義者的《新世紀》是我國最早宣傳社會主義思潮的刊物,在封建專制社會里,傳播社會主義是歷史的進步;又如同盟會的刊物《民報》,直接鼓動了辛亥革命。季刊、不定期的《新青年》著力于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宣傳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革命中的政治主張,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先進文化,是近代中國思想界的巨大進步與偉大變革,使《新青年》達到了自己所能夠達到的最高理論高度。

以《新青年》成為中共中央理論刊物作為《新青年》切割的標準,也不應是“切割論”者的真實意圖,因為這種做法實際令他們陷入標準混亂的尷尬境地?!缎虑嗄辍烦蔀辄h刊并不始于1923年,而是1920年9月《新青年》第8卷第1號就已經成為了中共上海早期組織的刊物,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后,《新青年》第9卷第4、5、6號,順理成章的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刊物。因此以刊物是否成為中國共產黨刊物作為切割的標準是無法成立的。其實“切割論”者看重的是刊物的內容,如上所述是以刊物是宣傳資產階級文化還是宣傳無產階級文化作為標準的,而這個標準則是由研究者人為建構的標準,反映的是“切割論”者的思想意識和研究傾向,而不是歷史上《新青年》所固有的標準。

還應該指出的是,“切割論”這一觀點并不新鮮,早在90年前《新青年》的核心人物胡適就站在自由主義的立場,反對1920年的《新青年》由文化革命向社會革命轉型。這一年他與陳獨秀討論《新青年》辦刊方針時,就指責上海的《新青年》因開始轉向傳播馬克思主義,開辟了介紹蘇俄革命與建設的“俄羅斯研究”專欄的“色彩過于鮮明”,驚呼“今《新青年》差不多成了Soviet Russia(引者注:指在美國發(fā)行的蘇俄雜志《蘇維埃俄羅斯》)的漢譯本”[14]10。不過胡適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認或默認了這一事實,他說:“但此是已成之事實,今雖有意抹淡,似亦非易事?!盵14]8表面上看胡適與陳獨秀是爭論《新青年》辦刊方針,實際上是《新青年》內部的兩種救國主張:是自由主義,還是馬克思主義;兩條復興中華道路:是資本主義道路,還是社會主義道路。胡適宣揚美國式的民主,主張改良救國,反映在辦刊方針上就體現以哲學義理為根基。陳獨秀傳播唯物史觀,主張革命救國,反映在辦刊方針上就體現在研究社會,徹底改造社會,力倡社會革命。將后期《新青年》排除在新文化運動之外,實際上是以胡適的自由主義作為評判《新青年》的標準。很顯然,“切割論”只是胡適觀點的現代版,代表當代一些學人的審美趣味和價值取向,絕非為整個學界所認可。

在《新青年》創(chuàng)刊百年后,不斷重審、反思《新青年》的有關研究,討論包括“切割論”在內的一些影響廣泛的既成說法有重要意義。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外來思潮涌進,人們在反思五四時,“救亡壓倒了啟蒙”、“改良萬歲,告別革命”、“回到五四”等論調熱鬧一時,用西方流行的意識形態(tài)來解說新文化運動的“切割論”也應運而生。陳平原先生曾提出“回到現場、觸摸歷史”的愿景,然而遺憾的是“切割論”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恰恰離開了現場,因此也許很難觸摸到真實的歷史??v然如此,陳平原先生提出的“回到現場、觸摸歷史”仍應該成為所有史家銘刻心頭的治史戒律,因為這正是歷史研究者的使命,也是歷史研究的魅力所在。

[1]徐信華,等.《新青年》研究著述目錄索引(1915-2011)[M].武漢:長江出版社,2012.

[2]陳平原.思想史視野中的文學——《新青年》研究[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2,(3).

[3]李靜.《新青年》雜志話語研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0.

[4]薄景昕.《新青年》研究的新視野[J].北方論叢,2008,(6).

[5]陳獨秀.新文化運動是什么?[J].新青年,1920,7(5).

[6]告新文化運動的諸同志[N].大公報(長沙),1920-01-11、12.

[7]惲代英.懷疑論[M]//惲代英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8]李大釗.再論問題與主義[M]//李大釗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季陶.文化運動與勞動運動[J].星期評論,1920,(48).

[10]伍啟元.中國新文化運動概觀[M].合肥:黃山書社,2008.

[11]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國思想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金觀濤,梁穎誼,等.統(tǒng)計偏離值分析于人文研究上的應用——以《新青年》為例[J].東亞觀念史集刊,2014,(6).

[14]張靜廬.關于《新青年》問題的幾封信[M]//中國現代出版史料: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4.

[責任編輯:馬建強]

K251;K26

A

1001-4799(2016)06-0066-05

2015-10-15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2BKS013

于麗(1964-),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共黨史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初期傳播史研究。

猜你喜歡
新青年新文化新文化運動
新文科建設: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的“新文化運動”
建構基于校本的聽評課新文化
基于歷史判斷三個層次的批判性思維教學——以《新文化運動》一課為例
SOLO理論指導下的聽評課——以《新文化運動》觀課為例
新文化購買PDAL40%股權
《家》中的兩種文化沖突
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中值得注意的問題
新文化等級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成就與挑戰(zhàn)以及韓國在未來國際合作中的角色
《新青年》(珍情)讀者意見調查表
錢玄同與劉半農炒作《新青年》
宁陕县| 同江市| 义乌市| 南京市| 泗水县| 龙海市| 保靖县| 公主岭市| 都安| 布拖县| 杭州市| 宁远县| 韩城市| 凤凰县| 车险| 阿巴嘎旗| 菏泽市| 揭东县| 西平县| 武城县| 秭归县| 自治县| 大邑县| 株洲县| 临澧县| 宁化县| 嘉义市| 扶绥县| 南昌市| 习水县| 盘山县| 三亚市| 丹东市| 枝江市| 苗栗县| 西充县| 临潭县| 河西区| 板桥市| 陈巴尔虎旗| 元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