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輝
摘 要: 日本是著名的長壽大國,也是自殺率極高的國家?!吧缦幕ㄖk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是日本人特有的生死觀。日本人看輕生死,尊重生死。本文分析日本人的生死觀的表現(xiàn)形式并探究其形成原因,論述日本人與眾不同的生死觀。
關(guān)鍵詞: 日本人 生死觀 文化
引言
日本官方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11年底,日本的年自殺人數(shù)已經(jīng)連續(xù)14年超過3萬人。平均每天有85人選擇輕生,自殺率高居全球榜首。在許多文學(xué)作品中也存在許多自殺情節(jié)。比如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其首頁寫著這樣一句話:獻給許許多多的祭日。開篇就給人一種壓抑、沉悶、悲哀的感覺。主人公渡邊的朋友木月、直子、初美因為各種原因都選擇了自殺。書中的年輕人迷茫、彷徨在人生路上,似乎這是一條永遠看不到光明的旅途。這本書中反復(fù)出現(xiàn)的一句話“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是日本人生死觀的最好注解。
那么日本人究竟有怎樣迥異于其他國家的生死觀呢?生與死對日本人到底意味著什么?本文從日本人生死觀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及其成因進行論述。
一、生死觀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
1.櫻花情節(jié)
櫻花是日本的國花。每當(dāng)春季櫻花盛開,日本人都會呼朋引伴在櫻花樹下唱歌喝酒,賞櫻行樂。櫻花盛開的時間很短,左不過四五日。剛開始含苞待放,星星點點綴滿枝頭。隨著氣溫升高,會一夜之間盛放。人們爭先恐后追櫻賞櫻,所以才有了日本特有的“櫻前線”。櫻花盛開之后的凋零更有美感,隨著春風(fēng),滿樹的櫻花就像雪一般飄飄灑灑奔向大地。落英繽紛,地上就像鋪了一層地毯。日本人喜歡櫻花,是喜歡櫻花盛開時的絢爛美麗,更喜歡櫻花在短暫的盛開之后驟然的凋零。櫻花的這種特點與日本人所推崇的與生時的輝煌相比較,死時的尊嚴更令人崇敬,令人折服。凋落的櫻花依然纖塵不染,干干凈凈,死亡在這里更意味著“清潔、超脫”,像櫻花一樣死去是很多日本人的理想。日本人認為,人的肉體就像櫻花一樣絢麗而短暫,但是人的靈魂不滅,可以永生。人們更感服干脆利落、可歌可泣的死別。
2.武士道與剖腹
武士作為日本社會特有的階層,對日本的社會、思想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它形成于平安時代后期,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標準——武士道。關(guān)于武士道精神流傳最廣的典籍就是《葉隱》?!度~隱》中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武士之道,即知死之道。它表現(xiàn)的就是武士對死亡態(tài)度,就是以生命為主盡忠,在需要的時候不畏懼死亡,毫不猶疑、毅然決然地死。普通人對生的留戀是武士道所擯棄的。它認為人生中功名利祿如浮云,一切都是虛幻,唯有死亡可以永恒。
影視劇中經(jīng)??吹轿涫繛榱藰s譽或者利益必須結(jié)束生命時選擇剖腹自盡。這已經(jīng)成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自殺方式。為什么要選擇這樣一種痛苦并且血腥的方式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呢?這是因為日本人認為“腹”是人的精華、勇氣、意志之所在。日本人認為“魂在腹中”。剖開自己的腹部,就是將自己的內(nèi)心展示出來,表示自己襟懷坦蕩?!段涫康馈芬粫鴮懼骸按蜷_靈魂之窗,請君看,是紅是黑,請君公斷。”[1]日本武士將剖腹視為最鄭重的死亡方式。剖腹不同于一般的自殺方式,有嚴格的程序和分類。剖腹一般分為“立腹”、“坐腹”,按方法分為“一字形”、“二字形”、“三字形”和最高級的“十字形”。并且要有“介錯人”幫忙斬下自殺者的頭顱以實現(xiàn)死亡。腹部有人體內(nèi)臟,但是剖腹并不能快速死亡,會非常痛苦。若無必死的決心是不敢剖死自殺的。武士道認為剖腹自殺最能體現(xiàn)武士的勇敢,決心和不懼死亡,他們將這種自殺方式視為一種英雄壯舉。若無“介錯人”的幫助,剖腹者會痛苦幾個小時甚至幾天,最后血流盡而死,非常痛苦慘烈。
武士選擇剖腹自殺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儀式,不追求速死,而為了顯示真心。日本文學(xué)作品中有許多贊美剖腹的橋段。認為剖腹的痛苦流血才顯示出了死亡之美。認為越是凄慘痛苦才越壯烈勇敢。所以武士階層將剖腹自殺看做是很神圣很體面的自殺方式。武士將被俘看做是莫大的羞辱,在戰(zhàn)敗之后為免被俘,很多日本將士選擇剖腹自盡向天皇盡忠。
3.死者成佛
日本人對自殺者都抱有異常寬容理解的態(tài)度。中國人崇尚“好死不如賴活著”,但日本人認為死亡并不是生命的毀滅,只是生的另一種形式而已,“因死而生”這種獨特的生死觀根植于日本人心中。自殺者無論生前多壞,犯了多大的錯,死后所有的罪惡都煙消云散、一筆勾銷。自殺是他們凈化自身,修身律己的一種行為。因此許多日本人在犯嚴重錯誤,希望獲得眾人諒解時會選擇以死謝罪。
在《菊與刀》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評論日本人的自殺行為:“自殺如果以適當(dāng)?shù)姆绞竭M行,便可洗刷一個人的污名,保全死后別人對他的好評。”[2]歷任日本首相都有參拜供奉二戰(zhàn)甲級戰(zhàn)犯的靖國神社的行為。其中小泉純一郎五年半任期六次參拜,嚴重傷害了中國及亞洲各國人民的感情。但是小泉曾表示:“有人提到東條英機甲級戰(zhàn)犯問題,中國孔子曾說過‘恨罪不恨人,我不是為一個人前往參拜的,也不認為參拜有什么問題?!比毡救苏J為死者生前所犯罪惡隨著死亡都煙消云散了。在日本的許多神社里都供奉有石川五右門衛(wèi)的牌位,但是這個人是16世紀著名的江洋大盜。日本人的生死觀是一種不分善惡不分對錯的觀念。有許多人在遭受重大罪責(zé)或名譽受損時都會選擇自殺、死亡逃避罪責(zé)。2007年5月28日,日本農(nóng)林水產(chǎn)大臣松岡利勝涉及政治獻金丑聞而懸梁自盡。日本人不認為自殺是一種罪惡,反而是自我救贖、潔身自好的行為。無論生前犯何種罪行,是善是惡,人死后應(yīng)當(dāng)獲得平等禮遇。所以很多日本人認為要尊重死者,人死后就沒有罪了。這也是一些日本人并不反對參拜靖國神社的原因。
日本人獨特的生死觀與其地理環(huán)境和文化影響密不可分。文化影響著觀念的形成,觀念又影響著文化的發(fā)展。那么日本人的生死觀是怎樣形成的呢?
二、生死觀形成的原因
1.自然環(huán)境影響
日本是一個四面環(huán)海的島國,國土狹小,資源有限。更嚴重的是處于環(huán)太平洋的斷裂帶上,日本臺風(fēng)、地震、海嘯、泥石流等自然災(zāi)害頻發(fā),對中國人來說“腳踏實地”,大地是堅實的象征,但對于日本人來說腳下的這塊土地隨時都可能會塌陷。自然災(zāi)害的頻發(fā)常常使得日本人處于一種不穩(wěn)定的生存狀態(tài),房屋一瞬間可能會化為烏有。人的生命在一瞬間可能走向死亡,這些自然現(xiàn)象常讓日本人感到生命的短暫和無常。此外,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自然觀也深深影響了他們對生死的態(tài)度。萬事萬物都是自然的饋贈,那么當(dāng)災(zāi)難來臨,生命消逝的時候,日本人都會平靜接受。肉體雖然消失,但只是回歸自然而已,以另一種特殊形式存在。
2.宗教影響
日本是一個宗教信仰極為普遍的國家。從數(shù)字上看,日本人有宗教信仰的人數(shù)已經(jīng)超過了國民總數(shù)。所以有許多人是同時信仰兩種宗教的。在日本,神道和佛教是并立的兩大宗教。對日本人的生死觀影響較大的是佛教。公元6世紀佛教經(jīng)中國和朝鮮傳入日本。佛教宣稱:“諸行無常,盛極必衰?!薄盁o生無死,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死如一。”佛教凈土宗始于奈良時期,其主張“厭離穢土,欣求凈土”。這些信仰都使日本人深感生命無常,燦爛過后必然凋零。希望能離開這污穢的現(xiàn)實世界,尋求極樂凈土。另外,佛教之中還有苦諦。認為人生漫長充滿了痛苦,人生來就是受苦的,甚至生的本身就是一種痛苦。這一切都使日本人感到生命無常,生死有命,對死亡抱有豁達超脫的態(tài)度。他們認為生與死沒有距離,從生到死只是自然的輪回。他們不懼死亡,以死為美,死是解脫,對生死大徹大悟。
3.文學(xué)影響
日本文學(xué)界有一個現(xiàn)象非常引人注目,就是日本近代文學(xué)家有多位都選擇了自殺。如:北村透谷、白樺派泰斗有島武郎、芥川龍之介、牧野信一、田中光英、太宰治、三島由紀夫等人。而亞洲第二位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川端康成也在獲獎后的第三年選擇了自殺,震驚文壇。川端曾經(jīng)這樣評價死亡:“再沒有比死具有更高的藝術(shù)了,死就是生?!盵3]
文學(xué)作品對人思想的影響不容小覷。在日本許多文學(xué)作品中死亡被描繪成一種神圣永恒的事情。這樣的誘導(dǎo)性對日本青年一代的心理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渡邊淳一的《失樂園》中男女主人公因為婚外戀而感到激情幸福,但也因為是婚外戀而不為周圍人所接受。加之害怕再熾熱的愛情也抵擋不過歲月的侵蝕,最后選擇在愛情最美好的時候以“情死”(即殉情)的方式將感情變成永恒。隨著生命的消逝一切都會停止改變,他們的愛情將不會被任何因素動搖,而會變成一種永恒的存在。他們希望今生的殉情可以得到來生的圓滿愛情,生死輪回,在人生最燦爛的時刻隕落,留下的就是最燦爛的模樣。“以死而生”的生死觀在這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
此外芥川龍之介和太宰治等人的自殺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深思熟慮之后的決定。太宰治先后自殺三次未遂,最后一次終于如愿以償。盡管他們自殺的方式各異,但都把死亡視為人生的完美謝幕。就像櫻花盛開后在最燦爛的時刻凋落,他們死亡并且把死亡看做自己藝術(shù)生命的最高形式。
4.“物哀美”的影響
“物哀”是一種審美意識,是一種超越理性的純粹的感性認識,同時是一種生死觀,追求“瞬間美”,不惜在美的瞬間得到永恒的沉寂。日本人喜歡夜晚的殘月,飄零的落花,日出而逝的晨露,他們認為殘月、落花、晨露中潛藏著令人惋惜的哀愁,這種生命無常的美感就是“物哀美”的精髓。川端康成也認為“藝術(shù)的極致就是死滅”。為了追求“瞬間美”不惜在死滅中得到永恒?!拔锇馈钡奶攸c就是不懼怕毀滅,甚至向往欣賞死亡。自古以來日本文化對無常、物哀的贊美和歌頌使這種意識根植于日本人的內(nèi)心,并且影響到了生活的各個層面,包括日本人的生死觀。
結(jié)語
生與死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也是每個人都逃不開看不破的哲學(xué)命題。在中國死亡象征著恐怖、丑惡、懲罰;在西方死亡是回歸天堂,自殺更不被允許,因為生命來自于上帝,也只有上帝可以決定生死。在日本人看來,死亡顯得寧靜美麗,不畏懼死亡,也不逃避死亡,將死亡看做無常人生中的短暫一瞬。生與死就像相鄰的兩個階段,從生到死不過是另一個存在形式罷了。坦然面對生死,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精彩,在面臨死亡的時候坦然接受。這種日本人特有的生死觀對我們有所啟迪。
參考文獻:
[1]新渡戶稻造.武士道[M].北京:線裝書局,2006.
[2]本尼迪克特.菊與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3]川端康成小說選[Z].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