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國導演阿德里安·萊恩執(zhí)著于“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問題。與普通情感片不同的是,萊恩的影片常借情、欲、愛的“幌子”,將觀眾的目光牽引到人性反思上來。綜合來看,萊恩影片中的人性命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欲望驅(qū)使下的沉淪;第二,人格自尊與道德靈魂的理性回歸;第三,罪惡與救贖的困境。文章即從以上三點,分析萊恩電影的主題。不過,人性的內(nèi)涵是復雜的,非此三點可以概括,萊恩的追問將人們帶向了靈魂深處。
[關(guān)鍵詞]阿德里安·萊恩;電影;人性
初次聽聞阿德里安·萊恩的名字,可能多自轟動影壇的《閃電舞》(1983)。萊恩將舞蹈、搖滾樂與炫技攝影等完美結(jié)合,著實給人驚艷之感。這一創(chuàng)作靈感多來自于他年輕時沉迷爵士樂隊的特殊經(jīng)歷。喜歡挑戰(zhàn)自我的萊恩,在接下來的多部影片中都延續(xù)了這一“驚艷”效果,只是將焦點由“炫技”轉(zhuǎn)向“情愛”?!稅勰憔胖馨搿罚?986)挑戰(zhàn)的是性與愛之間到底有多么深的關(guān)系。因為影片中有大量露骨的床戲,而這些是萊恩試圖回答性與愛的差距這一終極命題的重要著力點,但考慮到發(fā)行問題,完整版最終慘遭剪輯,其批判性當然大打折扣。雖然心有遺憾,但這部情愛題材影片的上映可謂成為萊恩導演生涯的新起點,他越來越執(zhí)著于“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問題。不過,與普通情感片不同,其影片常借情、欲、愛的“幌子”,將觀眾的目光牽引到人性反思上來。如《致命的吸引力》(1987)、《桃色交易》(1993)、《禁忌情迷》(1997)等,從名稱就能辨別是愛恨糾纏的作品,卻總是給人意想不到的道德靈魂觸動。似乎“情感”二字在萊恩眼中不過是“炫人耳目”的道具,他真正追問的始終是性欲、金錢、愛情、倫理等背后的人性命題。綜合來看,萊恩影片中的人性命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欲望驅(qū)使下的沉淪;第二,人格自尊與道德靈魂的理性回歸;第三,罪惡與救贖的困境。人性的內(nèi)涵是復雜的,非此三點能夠全部概括,萊恩的追問逐步將人們帶向靈魂的深處。
一、欲望驅(qū)使下的沉淪
人性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概念,但凡關(guān)于人的欲望、自由、博愛、理性等問題都可納入研究范疇。在弗洛姆的理論中,欲望是探討人性最鮮明、最重要的特質(zhì)。[1]欲望是發(fā)自人類內(nèi)心的情感訴求,涉及情欲、性欲、財欲等,在訴求的推動下,會產(chǎn)生更強大的動力驅(qū)使人們努力地滿足自己。萊恩在影片中大膽地釋放人性欲望,他從不會刻意地去批判人欲的對與錯、美與丑,而是隨著人的本能自由發(fā)展,去享受,去欣賞。但在品味釋放過程中的歡快時,必須承擔起放縱的后果,尤其當沉淪欲望而不可自拔時,這種后果之惡劣很可能會毀滅歡快前的一切美好。
首先,情欲中的自我迷失與追求性欲的沉淪。都說愛情中的人是沖動的,這并非無稽之談,換個角度也許更能清晰地把握沖動的本質(zhì),即沒有強烈的情欲就不會有沖動的舉止,沒有熾熱的情感就不會產(chǎn)生自我迷失的后果。《愛你九周半》演繹的是在藝術(shù)展覽館工作的伊麗莎白在華爾街經(jīng)濟人約翰的猛烈追求和大膽刺激的性愛下逐漸迷失自我的過程。伊麗莎白是比較保守的女性,在性愛層面更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態(tài)度。但這并不是說她內(nèi)心欲望不夠熾烈,只是缺少安全的地方、信任的人。而高收入的約翰很容易地解決了這些問題,輕易地走進她的內(nèi)心,并點燃釋放情欲的導火索。在伊麗莎白的視域中,性與愛情是等價的,之所以約翰如此瘋狂,如此不成體統(tǒng),是因為他愛她。而約翰卻只把伊麗莎白當成手中的“玩偶”,用男性特有的“柔情”融化她內(nèi)心的層層堡壘,來滿足他追求性欲的癖好。在這場愛情中,伊麗莎白是完全被動的,她逐漸迷失自我,本不應(yīng)該發(fā)生的事件接連發(fā)生,沉淪至約翰招來妓女,要求三人性愛的場面發(fā)生時,她才猛然醒悟。萊恩想說的是生活中還有更多人仍在沉淪,伊麗莎白不過是情欲中自我迷失的典型,而約翰是沉淪性欲的代表。迷失和沉淪都是人性釋放的典型特征,但性不等于愛,這是萊恩人性反思的深刻處。
其次,財欲下的道德淪喪與欲望破滅的瘋狂舉止。當金錢成為衡量人身價值的重要標準時,財富的獲得就自然登上欲望的榜單。萊恩非常明白財欲在人性中的重要位置,他在《桃色交易》中開始用金錢試驗道德的底線。戴維和黛安娜夫妻生活窘困,希望用剩余的錢到賭城改變現(xiàn)狀,豈料本利兩空,輸?shù)靡桓F二白。進退兩難時,百萬富翁蓋奇提出以100萬美元高價買戴安娜共度一夜。到底是回去繼續(xù)過窮日子,還是違背婚姻道德華麗轉(zhuǎn)身為“富翁”?夫妻二人終究沒有抵抗住金錢的誘惑。本以為只是“一夜情”,在恩愛的他們面前不會構(gòu)成任何威脅,但道德的淪喪豈能用時間長短來衡量,“一夜情”與“婚外情”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與道德淪喪的悲慘結(jié)局相似,欲望破滅的后果也不堪設(shè)想,《致命的吸引力》中,當唾手可得的性欲不能繼續(xù)把控時,阿莉克絲開始失去理性,從口頭交涉的失敗,到干擾丹家庭的正常生活,如騷擾電話,殺死寵物兔,綁架丹的孩子等,乃至發(fā)展到生死搏斗的驚悚場面。從財欲下的道德淪喪,發(fā)展到欲望破滅的非理性舉止,都是沉淪欲望不能自拔的后果。萊恩對人性的追問就是這么深刻,他不用讀白,也拒絕演說或是文字、影像的暗示,只是把人們的沖動真實地拍下來,就足夠清晰地闡明這些復雜的人性命題。
二、人格自尊與道德重現(xiàn)的理性
欲望驅(qū)使下的沉淪只是萊恩揭露人性的第一步,若只停留在問題表面,不去反思沉淪的原因,就完全低估了萊恩影片人性命題的真正價值。所謂“無欲則剛”,不追逐欲望的人固然能夠平淡度過此生,但也注定是平凡的一生。沒有追求的生命歷程該是怎樣的蒼白?人們之所以既能在滿足欲望的前提下不斷執(zhí)著地追求,又能在禁錮欲望時不感到受侵犯,正是因為理性的約束。理性是復雜的概念,但在萊恩影片中似乎復雜的問題總能輕易化解。他是通過人格自尊與道德重現(xiàn)來解構(gòu)理性回歸的。
先看人格自尊的回歸。在追求平等自由的道路上,人們總是不自覺地考慮到人權(quán)、法律等問題,卻從來沒有放在人與人情感層面加以思考,而這恰是萊恩影片的與眾不同處。《不忠》中的安妮是9歲孩子的媽媽,是有夫之婦,她的家庭幸福美滿。一次躲避龍卷風的遭遇使她淪為年輕書商Paul Martel的情人,在初嘗禁果的刺激壓過違心的謊言后,安妮變本加厲地沉淪在“美妙”的偷情中。故事的轉(zhuǎn)折點在丈夫愛德華因誤殺Paul去自首時,她極力地勸阻,將不忠和盤托出,將“美妙”拋之云外,以求得愛德華的原諒和平靜生活的回歸。與其說是回歸過去,不如說是安妮人格自尊的回歸。她逐漸看透Paul只是虛幻的存在、縱欲的惡魔,在性虐中從來就沒有自由平等,更沒有愛情。《愛你九周半》中伊麗莎白有著類似的經(jīng)歷,經(jīng)歷了“約翰式”的瘋狂后,她毅然決然地選擇離開。不管約翰再如何溫情脈脈、花言巧語,覺醒后的伊麗莎白開始重新面對未來,對愛情的認識、對人格自尊的呼喚終于戰(zhàn)勝非理性的欲望。
再來看道德重現(xiàn)的力量。婚外情、錢色交易是萊恩熱衷的話題。在討論出軌時,真愛常被理解為追求人性自由的借口,且不說出軌本身就有?;橐龅赖拢膊徽f這一借口的邏輯存在嚴重錯誤,單拿出軌時是否有所謂的真愛來說,萊恩就顯得技高一籌?!吨旅奈Α分惺ダ碇堑陌⒗蚩私z的所作所為,除了驚悚之外,毫無愛情可言;《愛你九周半》中約翰與伊麗莎白只不過是追求性欲的釋放,又何曾有真情流露;《桃色交易》中黛安娜與蓋奇除了錢色交易外,縱使蓋奇英俊瀟灑、腰纏萬貫、溫柔體貼,她愛的始終是戴維……萊恩這些影片的共同結(jié)局都在詮釋——真愛在出軌中是毫無立足之地的。駁倒這一偽命題后,萊恩進一步牽引出出軌中道德重現(xiàn)的強大力量,不管是婚姻道德、社會道德,還是倫理道德,張揚人性都受到這些力量的束縛,這一原則在《洛麗塔》中表現(xiàn)得更加清晰。[2]大學教授亨伯特迷戀上房東未成年的女兒洛麗塔后,為了經(jīng)常見面,他違心地與夏洛特結(jié)婚。動機的不純注定婚姻的悲劇,跳出性欲框架的洛麗塔和亨伯特又陷入倫理道德的泥淖,不必追問這段“孽情”的結(jié)局,萊恩設(shè)置這一情節(jié)無非是想彰顯道德重現(xiàn)的力量而已。
經(jīng)歷了欲望驅(qū)使下的沉淪和人格自尊、道德理性的回歸后,人性命題似乎已經(jīng)有了答案:放縱欲望是無可厚非的,在追求人性釋放與自由平等層面甚至是值得贊美的,但若以違背道德的代價去張揚人性,去破壞社會原則,不論是冠冕堂皇的真愛借口,還是解貧脫困的“偉大”犧牲,必定要為此付出慘重代價。
三、人性的深層命題:罪惡與救贖
在解構(gòu)萊恩影片中人性命題時,除了欲望層面的釋放與約束外,還需進一步追問人性罪惡的根源與救贖的途徑。自我沉淪固然是罪惡的一大根源,但就影響力來說,個人的危害與戰(zhàn)爭相比是微乎其微的。萊恩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罪惡根源的挖掘,跳出個人欲望的狹小空間,將目光轉(zhuǎn)向戰(zhàn)爭,這才是人性罪惡的深淵。素以“外遇”題材見稱的萊恩居然有《異世浮生》(1990)之類的戰(zhàn)爭影片,這一視野的轉(zhuǎn)變須格外引起注意。本以為這或許是他創(chuàng)新風格的一次嘗試,卻驚訝地發(fā)現(xiàn)其仍然沒有跳出人性的命題,反而是站在更高的境界重新審視人性的深層命題。
第一,罪惡與恐懼。罪惡無處不在,每個人都逃不出它的魔爪,上文談及的性虐、出軌、謊言、殺生都是罪惡的表現(xiàn)。緊隨而來的是犯錯后的恐懼與憂慮。《異世浮生》中的Jacob Singer,是越南戰(zhàn)爭中幸存的軍人,戰(zhàn)后的正常生活并沒有消除戰(zhàn)爭帶來的恐懼,他時常穿梭在幻覺與現(xiàn)實之間,剛剛還在和前妻、孩子們一起玩鬧,突然又進入現(xiàn)女友的生活場景;一會是硝煙彌漫、血肉橫飛的戰(zhàn)場,轉(zhuǎn)眼又是鳥語花香、安寧靜謐的畫面。貌似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都在退伍軍人身上集中體現(xiàn),有人將其解讀為精神分裂,也有人說是戰(zhàn)爭中化學武器藥性的殘留,這些看起來成立的證據(jù)都只是影片的皮相,萊恩真正訴諸的是人在罪惡面前的恐懼心理。在表達這一觀點時他故意用繁亂的畫面“混淆視聽”,因為這本來就是無法言說的話題,與其落入爭論不休的不利處境,還不如使用“隱微修辭”[3],用四兩撥千斤的技法來達到目的。如同《致命的吸引力》中的欲望破滅后報復的驚悚片段;“桃色交易”中戴維和黛安娜之間的感情裂痕等都是由不信任逐步發(fā)展而來的憂慮和恐懼,因為害怕失去,所以異常敏感,稍微的瑕疵都會被無限放大乃至異化。
第二,信仰與救贖。在罪惡的根源與恐懼的不良后果面前,人們又該如何化解?化解途徑的探尋與消解再次見證了萊恩對人性反思的深刻。除了上文談到的道德的理性回歸之外,宗教信仰成為很多人自我救贖的最佳選擇。萊恩以基督教為例,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鏡頭定格在Jacob Singer從病中醒來,緊緊地盯住但丁的《神曲》,又在《煉獄》《地獄》兩篇之間反復特寫,這是Jacob依托信仰自我救贖的明證。但萊恩對宗教信仰的力量是懷疑的,從Jacob靈魂備受折磨的過程已然明了萊恩的本意,這并非解救自我的絕佳途徑。信仰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心理訴求,人們需要它才會去相信它,“需要”本身就是欲望,只是有別于性、情、財罷了。放下信仰的訴求,Jacob選擇真正放空自我,其實他最大的障礙就是今生的死與后世的地獄,當生與死可以置之度外時,人性將得到最大限度的凈化。影片中軍人的軀體已如槁木,但他的靈魂如鳳凰涅槃般得以重生,這就是萊恩反思人性救贖給出的答案,答案背后支撐的理念實則是反戰(zhàn)思想和破除宗教的神化。
從來沒有一位導演將人性命題上升到如此高度?;仡櫼幌氯R恩的電影生涯,從挑戰(zhàn)性與愛本質(zhì)差異的《愛你九周半》,到外遇三部曲《致命的吸引力》《桃色交易》《不忠》,愛情與性愛是構(gòu)成影片的主體,而主體的背后是對人性命題的追問,不管情節(jié)多么復雜,人物形象多么生動,結(jié)構(gòu)設(shè)計多么巧妙,都掩蓋不了萊恩追問的炯炯雄心。就票房、影響力來說,情感題材當然可以作為萊恩影視生涯的標桿,但若僅以人性命題為考量標準和終極目標的話,毫不夸張地說,《異世浮生》才是最后的贏家。
[參考文獻]
[1] 韓松.弗洛姆人性理論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8.
[2] [英]阿德里安·萊恩,普羅旺斯.導演談《洛麗塔》[J].世界電影,2009(01).
[3] 袁一丹.隱微修辭:北平淪陷時期文人學者的表達策略[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4(01).
[作者簡介] 趙寧(1981—),女,陜西咸陽人,河南經(jīng)貿(mào)職業(yè)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語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