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的一點新鮮感
這一期的《名作欣賞》頗有幾篇寫得極好的文章。如劉勇老師對經典與人生價值關系的理解、劉毓慶老師對《周易》文化的釋義、劉旭老師對趙樹理的重讀、李建軍老師對仇恨敘事學的評介、李兆忠老師對張仃之路的探索、駱玉明老師對《紅樓夢》中人物的妙說。這些文章皆可說是一流之作,且讀來既頗具深意又生動有趣。
相比于這些名家名篇,作為年輕編輯,我特別想說一說的,是洪崇德對臺灣“80后”詩人鄭聿的訪談文章。它給我以深刻印象之處有二:其一,文章名為訪談,實為探索、紀錄片式的呈現(xiàn)。我以前所看過的訪談,多為“你問我答”式的對話,此篇訪談卻是融敘事、引用、品讀于一體。文章開篇交代詩人鄭聿的職業(yè):在日出出版社擔任主編。鄭聿“把工作早點做完就可以下班”,“沒有一般想象的早出晚歸”,“日復一日的工作”沒有“帶來磨損”,“反而內化成生活的一個齒輪”。文學性的描述避開了一問一答的刻板,讓讀者感到了親切和心照不宣。接著說明鄭聿的生活場景:住在五坪(約二十平米)小房數(shù)年。這是多數(shù)“80后”的生存現(xiàn)狀。“生活是他的第一順位”,直接免掉了訪談很容易出現(xiàn)的連篇廢話,將結果擺了出來。生存于世,可不就要好好生活嘛!接下來,洪崇德用幾十字寫了他對鄭聿的印象:慵懶自適、不慌不忙;寫鄭聿的神情:“談到詩時,眼神便多了幾分熱烈。偶爾將眉頭緊鎖,又松開”……這是散文的寫法。此后,自然是探索式的漸進,將鄭聿的創(chuàng)作經歷、創(chuàng)作理念一層一層地剝開來。品讀鄭聿的作品,借用鄭聿的詩、話補完訪談所必備的人生、作品、創(chuàng)作手法、創(chuàng)作觀念等幾大要素。你可以明顯感到作者并非刻意而作,乃是生發(fā)于內,于是有了對節(jié)奏的自然把控,以及語言的精簡自然。其二,洪崇德用一個鄭聿寫出了臺灣“80后”的生活狀態(tài)、創(chuàng)作狀態(tài),相較大陸“80后”的躁動、急切、迷茫,臺灣“80后”的這別一番氣象自會讓我們眼前一亮,感受非常,給我們以現(xiàn)實的啟迪與對歷史脈絡的思索,這也是我們開設臺灣“80后”專欄的初衷。
還有想說的,就是“戲仿經典”欄目了。戲仿經典于今年輕一代,漸有在民間形成時尚之勢。但《名作欣賞》對此的推出,在學術刊物界,也算是破天荒的了吧?戲仿經典,不是對經典的輕薄,更不是對經典的惡搞,而是結合今天的人生問題,對經典進行另一種方式的重讀,讓經典精神鮮活于今天,意義于當下,卻又不是那么正襟危坐地傳經論道。目前我們還僅限于戲仿魯迅,也期待聽到各方意見。
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