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忠明(北京理工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北京 100081)
?
極輝煌之失敗—— ??思{黑人群體探索“拋物線”架構(gòu)概述
鮑忠明
(北京理工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北京100081)
摘要:歷時36年,小說家??思{從未停止對黑人問題的探索及黑人形象的塑造。論文試圖通過概述作家表征黑人時在社會歷史、心理、美學(xué)、意識形態(tài)等層面的杰出成就及相對局限,展現(xiàn)其“拋物線”式架構(gòu),從而得出結(jié)論:藝術(shù)家在此主題上的畢生努力是“極輝煌之失敗”,是一顆“沖突的心靈”苦心孤詣,戲劇化表現(xiàn)無數(shù)“沖突的心靈”的結(jié)晶。
關(guān)鍵詞:威廉?福克納;綜述;黑人;種族;拋物線;美學(xué)功效
在其專著《黑面具:現(xiàn)代南方小說中的黑人》中,批評家南希?M?蒂茜勒這樣分析美國南方作家的創(chuàng)作背景:“南方作家?guī)缀鮿e無選擇——寫南方就得寫黑人。黑人是南方生活逃脫不了的一部分,他們從生到死與白人相伴,共同經(jīng)歷人生的喜怒哀樂。”[1]12獨特的雙重種族生活對于南方作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思{領(lǐng)軍的南方作家勇敢地直面種族問題,經(jīng)歷了將“一只撕咬尖叫的貓塞進口袋”般的痛苦思索創(chuàng)作過程[2],促發(fā)了“南方文藝復(fù)興”。尤為難能可貴的是,自其小說家生涯之初,福克納一直堅持對黑人問題進行道德思索和藝術(shù)表現(xiàn)。各派別的評論家也對??思{的創(chuàng)作進行了同步追蹤研究,有從社會歷史角度切入的,有傳記式批評,有從心理分析著手的,也有以“美學(xué)功效”為敲門磚的,還有意識形態(tài)批評、生態(tài)批評、文化批評、互文性研究、敘事研究和文體分析等等。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研究大都聚焦于主要作品中的主要黑人角色,非代表性作品、次要角色受到相當(dāng)程度的“批評歧視”①關(guān)于此課題當(dāng)下國內(nèi)外研究之現(xiàn)狀,參看拙文《一言難盡??思{:福克納“黑人觀”批評述評》(2007年《山東外語教學(xué)》第5期100-105頁).。實際上,迄今為止還沒有一部以小說家的全部作品為對象的研究。本文借鑒先在研究成果,嘗試解析小說家36年間不同階段塑造黑人的不同特點,展現(xiàn)其拋物線式架構(gòu),彰顯其成敗,透視“極輝煌之失敗”②福克納常用此短語“A Most Splendid Failure”指涉他付出心血最多、最鐘愛之《喧嘩與騷動》,也用此或類似表達如“the magnificent bust”來指作家注定失敗卻意義非凡的神圣使命.本文標(biāo)題取兩者合意,即作家對黑人主題的探索成敗無界:失敗得愈徹底,成就愈輝煌.的深層動因,闡釋一顆“沖突的心靈”在探索使得他既愛又恨的家鄉(xiāng)分崩離析的誘因群體時無限糾結(jié)的心路歷程。
筆者在細讀??思{作品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正如麥爾維爾的文學(xué)事業(yè)曾被類比為一條11年的拋物線一樣①一般認為該拋物線自《泰彼》(Typee,1846)開始急劇上升,于《大白鯨》(Moby Dick,1851)達至巔峰,然后便直線下滑,歷經(jīng)《皮埃爾》(Pierre,1852),1853-1856年發(fā)表在雜志上的一些文章,至《騙子的化妝表演》(The Confidence Man,1857)為止.隨后就是長達30年的在散文方面的沉默.這種沉默只是最后被《畢利?伯德》(Billy Budd,1924)打破了一下.[3],在36年的小說家生涯中??思{對黑人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成就也大致呈“拋物線”狀。此架構(gòu)在《軍餉》(Soldiers’ Pay,1926)中初露端倪,《墳?zāi)估锏钠鞄谩罚‵lags in the Dust,1929)有所上揚,自《喧嘩與騷動》(The Sound and the Fury,1929),《圣殿》(Sanctuary,1931),《八月之光》(Light in August,1932)開始急劇上升,《押沙龍!押沙龍!》(Absalom! Absalom!,1936)和《去吧,摩西》(Go Down,Moses,1942)到達巔峰,《墳?zāi)估锏年J入者》(Intruder in the Dust,1948)和《修女安魂曲》(Requiem for a Nun,1951)有所下降,《未被征服者》(The Unvanquished,1938)和斯諾普斯三部曲《村子》(The Hamlet,1940),《小鎮(zhèn)》(The Town,1957),《大宅》(The Mansion,1959)直線下滑,《掠奪者》(The Reivers,1962)跌落地面。穿插其間的札記、短劇也不乏精品。雖遠非完美,此圖式外在地展示了作家處理相關(guān)主題時內(nèi)心的起伏沖突,較為完整地鏈接了作家獨創(chuàng)的文學(xué)王國中圍繞黑人主題的稠密文本間性,搭建了文本表現(xiàn)相關(guān)指數(shù)的框架。
與前文所示拋物線架構(gòu)一致,論文對??思{黑人觀及其表征的研究概述大致分五個階段,依次為:一、希望開端;二、急劇初升;三、心理飛躍;四、達至巔峰;五、冰期滑坡。各個階段述評相關(guān)文本在關(guān)注核心、社會歷史背景、心理挖掘、文體風(fēng)格、意識形態(tài)與文本建構(gòu)等方面的特質(zhì),彰顯成就該圖式的潛在因素。
(一)希望開端
在最初的長、短篇中,??思{表現(xiàn)出對南方黑人形式及主題意義超乎尋常的依賴與關(guān)注?!盾婐A》廣泛涉及黑人生活的諸多方面:黑人的言談與笑聲、音樂、教堂與會眾、黑人與騾的頻繁組合[4]119,以及從事不同職業(yè)的黑人如廚師、保姆、女傭、馬車夫、士兵、草坪修剪員等。黑人的神秘色彩,近似動物的本能,單純的個性大大豐富了小說的內(nèi)涵。擔(dān)任背景角色的黑人還與白人形成對位結(jié)構(gòu),擁有白人所沒有的情感與精神依托的查爾斯鎮(zhèn)的黑人反襯了“迷惘的一代”白人的空虛、錯位與死氣沉沉。譬如故事中無名高大廚師被刻畫為避風(fēng)港,為一個迷茫悲傷的白人男孩提供安慰、安全和關(guān)愛[4]244;手執(zhí)微暗燈籠卻能照亮教堂的黑人有樸實堅定的信仰,并且能同周圍世界和睦相處[4]265-266。最具象征意義的當(dāng)屬黑人樂隊演奏樂曲,白人狂舞的場景[4]158。在這里,作為配角的黑人起著主導(dǎo)作用,可以說是整篇小說的縮影②關(guān)于目標(biāo)故事對黑人的塑造,請參看拙文《摸“黑”前進:論〈軍餉〉對黑人的表現(xiàn)》(2009年《北京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第11卷,第137-142頁).。
??思{在全國性的雜志《論壇》上發(fā)表的第一部短篇《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A Rose for Emily,1930)中的托比扮演著類似的角色。在業(yè)已衰敗的格里爾森家族大宅里,作為配角的托比身兼數(shù)職,是真正意義上的管家。他是花匠、廚師、接待者、購物者兼護理員。實際上有很長一段時間“她(愛米麗)居處周圍惟一的生命跡象就是那黑人男子拎著一個籃子進進出出,當(dāng)年他還是個青年”[5]。像《喧嘩與騷動》中的迪爾西,托比“看見了初,也看見了終”[6]314,像《押沙龍!押沙龍!》里的杰姆?邦德,他成了唯一的幸存者,像查爾斯鎮(zhèn)的黑人,他是支配主角的配角,是白人過去、現(xiàn)在,很有可能也是將來生活中一個神秘而又永恒的存在。
在通往“約克那帕塌法”的“門檻”《墳?zāi)估锏钠鞄谩防颷7],??思{開始塑造其文學(xué)王國里的黑人。作為與歷史悠久的沙多里斯家族并構(gòu)的一個有名姓的家庭,斯特瑟一家的出現(xiàn)表明福克納開始通過黑人這樣一個南方歷史與現(xiàn)實的紐帶來認真嚴(yán)肅地直面種族問題。在諸如西蒙、卡斯皮、美洛尼等令人難忘的人物身上,我們已可管窺作家初始的摘取黑人面具的努力及其不斷增強的意識——歷史與現(xiàn)實之沖突不僅給白人帶來震蕩,而且也使黑人思變。如西蒙已是基于現(xiàn)實中人之塑造,美洛妮早已具備“新黑人女性”的眾多特征[8],戰(zhàn)爭給卡斯皮帶來雖然短暫卻可喜的求變欲[9]67。所以,相對于《軍餉》而言,《墳?zāi)估锏钠鞄谩肥且粋€上升。
雖然在《墳?zāi)估锏钠鞄谩分邪l(fā)展嚴(yán)重不足,福克納長篇中出現(xiàn)的第一個混血兒埃爾諾拉在《曾有過這樣一位女王》(There Was a Queen,1933)中得到足量補償。原先只會哼唱圣歌的沙多里斯家庭廚師兼管家儼然成為一個發(fā)展充分,雙重亂倫的混血女掌門。以沙多里斯家族血統(tǒng)為榮的她成了該家族品質(zhì)堅定的代言人與最后一位代表,白人賤民與其他黑鬼她都瞧不上眼。她的座右銘——“算不算沙多里斯家的人,不能看名份,而要看實際行動表現(xiàn)”[10],已幾乎同路喀斯的“我是一個黑鬼,不過我也是一個人,”和艾克?麥卡斯林的“可是現(xiàn)在不行!現(xiàn)在不行!”齊名[6]339。至此,同這樣一位混血兒的初會已足以讓我們斷言:小說家在“種族雜交”(miscegenation)主題上有無限發(fā)揮潛質(zhì)。總之,出生于南方大莊園家族,作為一個奴隸主的后代且親歷了種族歧視政策盛行一時的??思{,在其創(chuàng)作生涯之初就表現(xiàn)出對南方黑人現(xiàn)實的廣泛關(guān)注并偶有對現(xiàn)象之后本質(zhì)的透析。更有甚者,他在黑白種族的并構(gòu)中對傳統(tǒng)也屢有顛覆。雖然初始階段作品不乏刻板形象,作家掙脫家族、文化、歷史傳統(tǒng)的力度,使我們完全有理由對他有更多、更高的期待。
(二)急劇初升
在此階段的創(chuàng)作中,《喧嘩與騷動》中的吉布森一家,《夕陽》(That Evening Sun,1931)中的曼尼果夫婦,《落日》(Sunset,1925)中的持槍黑人,《殉葬》(Red Leaves,1930)里的黑奴被置于文本關(guān)注的中心。文本展現(xiàn)了難得一見的黑人種族內(nèi)部現(xiàn)實,實現(xiàn)了拋物線的首次急劇上升。
《喧嘩與騷動》相對于《軍餉》和《墳?zāi)估锏钠鞄谩?,不論在形式還是主題上都有明顯的發(fā)展。作家最初對黑人群體嘗試性、略顯猶豫的人性化處理被明確的戲劇化表現(xiàn)所取代,集中體現(xiàn)在成為小說中心人物的吉布森一家身上。充滿活力,善于忍耐,有信仰,懂得生存策略的黑人家庭與絕望無助,信仰空白,墮落且沒落的康普森家族并置,形成鮮明反差。實際上,黑白兩家庭共存如此之久,難免不相互沾染對方的習(xí)性,所以他們相互映射又相互體現(xiàn)。譬如通過班吉,我們了解到一個小小年紀(jì)就擔(dān)責(zé)沉重的黑人少年拉斯特,杰生告訴我們“黑人非人”。大學(xué)一年級學(xué)生昆丁向我們透露,“黑人與其說是人,還不如說是一種行為方式,是他周圍的白人的一種對應(yīng)面?!盵6]96女孩昆丁的“你這討厭的黑老婆子”[6]203表明,即使像迪爾西這樣的“代母親”角色在等級、種族制度森嚴(yán)的南方社會也要安守本分,做一個“好黑鬼”。勃蘭特夫人則夸大了死心塌地、忠于主人的黑奴形象。黑白長期共存的生活狀態(tài)使得少年昆丁的“口音和黑人戲班子里那些戲子的差不多”[6]133,凱蒂母女被家人譴責(zé)“像個黑女人”那樣“犯賤”[6]102。相應(yīng)地,拉斯特則常常被外祖母斥責(zé),“臭黑小子,你跟他們一模一樣,身上也有康普生家的那股瘋勁兒”[6]292。同樣值得注意的是??思{對作為“心理觀念”的黑人難能可貴的探討。少年昆丁自溺前沉思的焦點之一便是黑人。他對羅斯庫司、迪爾西的思念,對同路易斯?赫徹爾、威爾許等人一起逮負鼠的回憶幾乎成了他一生中唯一感到平靜、溫暖、快樂的時刻。令他嘔吐的黑人執(zhí)事成了他的異己,騎騾的黑人是他想竭力維持的舊南方黑奴形象,而黑人就整體而言則是“一種行為方式”。
《夕陽》的主人公曼尼果夫婦的遭遇見證了??思{對遭受經(jīng)濟、性雙重剝削的黑人悲慘境遇的關(guān)注。白人對南希的性虐待直接導(dǎo)致一個本來完整幸福家庭的無助、恐懼、絕望乃至破裂。故事直指促使早已搖搖欲墜的舊南方迅速崩潰的病根:對人類同伴的性侵犯。南希的數(shù)次哀鳴,“我不過是個黑人,那不是我的過錯”[11]70與耶蘇的“白人能進我的家,可我不能攔他”是他們無助、絕望的辯解與表白[11]75。曼尼果夫婦的經(jīng)歷提供了福克納作品中難得一見的黑人夫婦之間的感情糾葛。各自還都是原型人物。繼南希之后有《八月之光》中的“女黑鬼”,《去吧,摩西》中卡洛瑟斯?麥卡斯林的小老婆尤尼絲、托馬西娜、詹姆斯?布錢普的孫女。耶蘇之前有西蒙,之后有圖西德斯、喬?克利斯默斯(與耶蘇構(gòu)成耶穌?基督全名)。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路喀斯?布錢普,他也無奈地喊道,“他娘的,請別跟俺的黑老婆睡覺,這話叫一個黑人怎么跟白人開口說呢?就算是他真的說了,那白人又他娘的怎么會答應(yīng)不這樣做呢?”[12]54
??思{對黑人的中心化可追溯到1925年的一篇札記《落日》。其中親信他人,天真,感覺特別不適應(yīng)的帶槍黑人小伙子表現(xiàn)出強烈動人的回歸故里的愿望。他不斷重復(fù)的“俺要回家(非洲),牧師說俺來自那”[13]彰顯了這位環(huán)境受害者的身份危機。《殉葬》中慘遭厄運的無助黑奴則是奴隸制毋庸置疑的受害者。值得注意的是,??思{將奴隸制移植到了頹廢、仿效白人的印第安部落里。與白人將一些劣等品質(zhì)強加于印第安人身上的做法同出一轍,印第安人也如此對待黑人并斷然拒絕承認其人性。被追奴隸的求生欲望對追捕者來說是“添麻煩”,只能看作是“不懂得榮譽,不曉得體面”的人種的祖?zhèn)鞅绢I(lǐng),是“當(dāng)然不懂得尊重風(fēng)俗習(xí)慣”的“野蠻人”可想而知的反應(yīng)。這也就難怪三筐納悶,“他(被追奴隸)既然不愿意出臭汗干活,那么還有什么理由不愿意去死呢?”[14]89無獨有偶,南希的自縊未遂在看守看來是可卡因作用的結(jié)果:“他(看守)說那是可卡因,不是威士忌,因為,一個黑人要不是滿肚子可卡因,是絕不會上吊的,而黑人要是肚子里滿是可卡因,就不再是個黑人了。”[14]69尤尼絲的求死欲望同樣也讓梯奧菲留斯?麥卡斯林驚訝地在賬本中寫道:“世界上有誰聽說過一個黑鬼會自溺而死的呢?”這也讓艾克不解地沉思,“為了什么呢?為了什么呢?”[12]248這些不解凸顯了跨種族奴隸制踐踏人性的罪惡,以及由此造成的不同種族文化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與此同時,作者還通過被追奴隸的意識閃回將販奴船一幕與當(dāng)下對黑奴的追捕對照比較:一幕是醉酒船長在甲板上大聲朗讀《圣經(jīng)》,而饑腸轆轆的黑奴卻像豬玀一樣被擠塞在船艙里,另一幕中是無動于衷的印第安人對絕望在逃的殉葬品的無情搜捕。歷史與現(xiàn)實共同見證了奴隸制的慘無人道,時空轉(zhuǎn)換展示了奴隸制罪惡如瘟疫一樣可怕的傳染性。
總之,在這一飆升階段,小說中心人物吉布森一家被表現(xiàn)為一個象征群體,是南方雙重種族生活的積極參與者、支配者。曼尼果夫婦是性、經(jīng)濟雙重剝削的對象,《落日》中的黑人是環(huán)境的受害者,《殉葬》中的奴隸是印第安奴隸制的陪葬品。這些黑人形象體現(xiàn)了作者對這一弱勢群體的敬仰、同情和對奴隸制的強烈譴責(zé)。誠如肖明翰所言,藝術(shù)家在“把對南方血淋淋的歷史和嚴(yán)峻的現(xiàn)實的藝術(shù)表現(xiàn)與道德探索結(jié)合起來,探尋舊南方毀滅的真正原因,思考今天南方存在的問題,為南方在現(xiàn)代社會普遍的社會、精神危機中尋找出路”[15]。黑人既被塑造為具體的物質(zhì)存在,又被抽象為觀念性的象征,從而向讀者展示了珍貴的黑人棚屋內(nèi)部現(xiàn)狀及黑人心理現(xiàn)實。
(三)心理飛躍
福克納對“種族混雜情節(jié)”、“作為隱喻的黑人”、“白人的女性崇拜”、“黑人陰莖威脅”等有關(guān)黑人的心理思索及藝術(shù)表現(xiàn)在這一階段逐漸深入并達到高峰,表現(xiàn)在《八月之光》中第一次系統(tǒng)地對“疑似混血兒”喬的戲劇性塑造,在《干旱的九月》(Dry September,1931)和《圣殿》中對作為“觀念的黑色”和“血統(tǒng)威脅”的兩次建設(shè)性排演,以及《埃利》(Elly,1934)與《山上的勝利》(Mountain Victory,1932)對血統(tǒng)之謎的延續(xù)。
福克納將喬的悲劇歸結(jié)為“他不知道他是誰而且永遠不知道”[16]77。文中心理“性”及“種族”意識的敘述緊緊圍繞主人公模糊的“血源”展開。眾評家也紛紛以解開喬的身份或無身份之謎為己任,冠之以種種代名,并理所當(dāng)然地將這一角色的成功塑造歸功于其血源的不確定性。不同的代名詞有“幻像,幽靈”[17]185,“一種抽象”,“一種行為方式,社會構(gòu)念,一種主觀臆測”[9]29-30,“一種空想與幻像”,“非人”[18]65,“一種投射的形象”[19]67,“無身份”[20]。這些論者似乎達成了共識,普遍認為喬的血統(tǒng)的模糊性增強了表述的張力,拓寬了心理探索的視界,深化了血統(tǒng)威脅主題,極具諷刺性地揭露了種族制度之荒謬。其他評家如詹姆斯A.斯耐德極富洞察力地指出,“盧卡斯是喬的異己,還要黑,他看上去更像一個異域人,黑人,殺人犯,而且他嘴邊有一小塊白疤,只不過喬成了社會的犧牲品?!盵21]蒂西勒甚至說,“喬?克里斯默斯,正是由于其血源的神秘而有可能成為‘種族混雜’主題中最杰出的藝術(shù)表現(xiàn)?!盵1]101
鑒于已有立論幾乎都強調(diào)故事中人物膚色的心理性、社會性而淡化其生物性、物理性,不妨視喬為“一種心態(tài)”,福氏故事人物則可進一步細分:一、白“黑人”,如查爾斯?邦恩父子;二、“白”黑人,如路喀斯及索鳳西芭戴空框眼鏡苦讀的丈夫等;三、“黑”白人,如青年昆丁,凱蒂母女,凸眼,喬?布朗,斯特潘父子;四、黑“白人”,如盧卡斯;五、非黑非白人,如喬?克里斯默斯。由此看來,喬?克里斯默斯的奇特生涯近似兩條腿支撐的精神探索歷程。換言之,是黑白兩個自我的無休止?fàn)幎罚Y(jié)果必然是自殺性的,因為兩者是同體共生之組合。喬的畢生奔波逃遁則如同逃脫自己的影子一樣荒唐。本我與超我的激烈沖突使得他總是有“就要出事,我就要肇事了”的感覺[22]83。喬在孤兒院吮吸牙膏類似于嬰兒對性感區(qū)母乳的吸食,他闖入“年輕,體態(tài)豐滿,肌膚勻滑,白里透紅”的營養(yǎng)師充滿女人氣味的房間是下意識地覬覦這位“代母親”的肉體[22]85。同海因斯一起,三者形成準(zhǔn)三位一體組合(triad)。文中“患分裂癥狀”(schizophrenic)的敘述不僅像拉康所言構(gòu)造如無意識,且就是無意識本身。
《干旱的九月》是《八月之光》中得到充分展現(xiàn)的諸多心理因素的一次有意義的“熱身”,除了兩者在人物、情景方面的類似之外,該短篇聚焦其核心是歇斯底里的“白人女性崇拜”的南方集體心態(tài),而核心之核心是“莫須有”的“黑人陰莖威脅”,因為這直接導(dǎo)致所謂白人血統(tǒng)的污染,玷污南方白人婦女的貞潔。誠如蒂西勒所言,“在對淫蕩的準(zhǔn)人類黑鬼的描述中,作家們常常對其性功能施以濃筆重彩,尤其是男性,通常被表現(xiàn)為色淫狂,具有超常的性功能”[1]63。這種集體意識在《八月之光》中被喬?克里斯默斯內(nèi)化,從而導(dǎo)致他的最終毀滅。一如霍桑在《紅字》中關(guān)注的不是通奸,而是它對每個人的沖擊一樣,??思{在這里關(guān)注的是私刑的起因和后果。相應(yīng)地,通篇更注重性及種族心理的表征,而不是具體事件的闡述。文中活動的與其說是有血有肉的人,不如說是觀念化的兇手與替罪羊。文中除了霍克肖之外,其他所有白人至上主義者稱米妮?庫珀為“白人婦女”,這種用統(tǒng)稱偷換個體稱謂的做法是用一種觀念替代具體的人,旨在煽動群憤,因為“白人婦女”是貞潔的化身,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23]。麥克萊頓的名言,“出事了,有沒有出事,這又有什么關(guān)系?難道你打算讓這些黑崽子們就此溜掉,讓他們有朝一日真這么干起來?”[24]54清楚地表明“黑人就是天生的罪犯”這樣的誤念?!栋嗽轮狻分兄伟补俚脑挘耙粋€黑鬼,我一直在想,那家伙的確有點兒古怪”[22]70以及圍觀者的共識:“他們個個都相信這是樁黑人干的匿名兇殺案,兇手不是某個黑人,而是所有的黑種人:而且他們知道,深信不疑,還希望她被強奸過,至少兩次——隔斷喉嚨之前一次,之后一次”都顯示此觀念傳播之深之廣[22]105。
《圣殿》將膚色處理為“受沾染的觀念”,更接近《八月之光》一步。《干旱的九月》中威爾?麥爾斯是確信無疑的黑人,凸眼卻是通篇小說都與“黑”或“黑色”緊密聯(lián)系的白人釀私酒者,殺人犯,強奸犯。他常常被刻畫成“一個黑色的小玩意兒,有點象個小黑鬼,”“小黑人”[24]187。小說的相關(guān)敘述圍繞譚普爾遭凸眼用玉米椎強暴之前、之時及之后的心理“性”及“種族”意識的展開。譬如她在第23章向賀拉斯?班波訴說被奸經(jīng)歷時用的是“那種輕松愉快,嘮嘮叨叨的獨白形式”[25]184,顯然是一種釋放里比多的舊夢重溫。而且她的幾次想像中的白人化身:“一個男孩”、“一具干尸”、“一個45歲的教師”、“長著長長的白胡子的老頭”[25]185都表明譚普爾遭強暴前夜能掌控形勢的唯一辦法就是把凸眼設(shè)想成一個變得越來越小的小黑東西,對她的任何白人男性化身的威脅也越來越小。正如托納所言,“在譚普爾的意識核心是這樣的觀念:黑人男性是性侵犯的象征,白人男性是抵制侵犯的化身”[26]。印金斯將“玉米椎”代替性器官的做法歸因于作家不能容忍白人婦女同黑人性交。他說,“??思{可以向我們表現(xiàn)譚普爾的‘性’墮落,卻不能容忍她同黑人交媾。但從南方白人的種族觀念出發(fā),黑人是威脅她的貞操,玷污她肉體的最佳人選。這就說明了福克納為什么放著現(xiàn)成的,在想像中更具威脅的充血腫脹的黑人陰莖不用,而不得不去塑造更為極端的揮舞玉米椎的凸眼”[18]86①關(guān)于凸眼的身份之謎,請參看拙文《揮動玉米錐的凸眼:??思{〈圣殿〉小說異類人物“黑白人”之陌生化解讀》(2010年《四川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第1期的第41-45頁).。桑德奎斯特則認為,“從把看上去像黑人的白人凸眼和看上去像白人的黑人喬開始,福克納已著手探討南方哥特式經(jīng)歷的中心之謎——血統(tǒng)之謎”[19]58-59。血統(tǒng)的神秘及其威脅在《山上的勝利》和《埃利》中得到延續(xù),索緒爾?韋德爾和保羅?德?蒙提歌尼同樣由于不確定的種族身份和“莫須有”的血統(tǒng)威脅而淪為種族主義的犧牲品。性和種族意識仍然是敘述的兩個中心。
??思{作品中無一處“釋夢”的片段,但他對黑人心理的刻畫已極其深刻,對意識流的駕馭也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作品中對心理“種族”及“性”意識高度藝術(shù)性展開證明了作者超強的心理透視能力和高超的敘述技巧。桑德奎斯特說“除了莉蓮?史密斯,二十世紀(jì)無其他作家像福克納那樣清晰地展示因種族仇視而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性層面”[27]。愛力生對小說家的褒獎——“可能比其他任何一個白人或黑人作家更成功地探討了某些黑人人性問題”確是言之有據(jù)的[28]。如果說??思{此前所能做的最多只是將黑人納入小說中心人物之列,在極具藝術(shù)性地探索“黑人心理”的質(zhì)的飛躍中,“黑人”問題已毫無疑問成為小說的核心主題。
(四)達至巔峰
??思{對黑人的藝術(shù)探索在《押沙龍!押沙龍!》中達致巔峰。故事以無與倫比的藝術(shù)手法將先前小說中對黑人的種種關(guān)注融為一體。它仍以作者在《軍餉》中就給予關(guān)注,《墳?zāi)估锏钠鞄谩防锩鞔_,《喧嘩與騷動》中強化的“血統(tǒng)”和“家庭”為中心,只是用最微妙、復(fù)雜、強烈的敘事手法將兩者的衍生物——重婚、種族混雜、亂倫和弒兄交織在一起。它是《喧嘩與騷動》未竟視界的延展,是《八月之光》對“疑似黑人”心理和南方集體心態(tài)探索的繼續(xù)。它以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和精湛的藝術(shù)手法表現(xiàn)作為“隱喻式抽象觀念”的黑人群體。它首次將黑白兩種族并置于廣闊的“內(nèi)戰(zhàn)”與“大遷移”的歷史背景之下,有效實現(xiàn)了歷史與文本的互動①對目標(biāo)故事歷史與文本之間互作力的闡釋,請參看拙文《對〈押沙龍,押沙龍!〉的新歷史主義解讀》(2011年《外國文學(xué)》第1期第76-83頁).。更有甚者,《押沙龍!押沙龍!》增加了戴維斯所謂政治、道德層面之外有關(guān)種族的另一層面——“作為小說美學(xué)設(shè)計之關(guān)鍵要素的黑人”[9]214,成就了小說中占主導(dǎo)地位卻一再被懸置的黑人存在。如果說故事的中心線索是斯特潘百里莊園的興亡史的話,那么貫穿其始終,成其動因,促其成型,導(dǎo)致其衰亡的關(guān)鍵因素是黑人:白人莊園穿號衣的猴樣黑奴激發(fā)了斯特潘為洗清門前之辱而要擁有自己莊園和家奴的野心;海地的混血妻子和黑人革命為斯特潘王朝的建立積累了原始資本;包括斯特潘在內(nèi)的21位“野蠻人”從蠻荒中開辟出百里莊園;造成莊園衰敗的內(nèi)戰(zhàn)由黑奴引發(fā),最后造成莊園分崩離析的也是“棄兒”邦恩的一滴“疑似”黑人血液;斯特潘死后,他的混血女兒克萊蒂幸存下來照料奄奄一息的亨利和凋敝的莊園;故事結(jié)局處唯有邦恩的孫子杰姆?邦德從大火中逃生。而這一系列有關(guān)黑人的故事都是由白人敘述者臆測、轉(zhuǎn)述、編輯而成。最讓幾位編輯困惑的當(dāng)屬圍繞邦恩的神秘莫測的謎中謎。正如戴維斯所指出的,“總之,很明顯昆丁和謝里夫能解開弒兄(在此過程中,整個斯特潘神話)之謎,福克納能走出‘?dāng)⑹雒詫m’而不影響其張力、模糊性的唯一方法就是求助于‘黑人’,而且要最終體現(xiàn)小說的人文主義內(nèi)涵,辨明其復(fù)雜文體的合理性,黑人必須處于作品美學(xué)建構(gòu)的核心?!盵9]216-217
《伊凡吉琳》(Evangeline,1931)和《山上的勝利》(Mountain Victory,1932)是巔峰前的兩次預(yù)演。前者被普遍認為是《押沙龍!押沙龍!》最重要的來源,是小說的原型。該短篇中“內(nèi)戰(zhàn)的最后一槍”同長篇中邦恩的黑人血液一樣產(chǎn)生巨大的懸念。該短篇已經(jīng)涉及相當(dāng)復(fù)雜的“重婚”和“種族混雜”主題。記者“唐”和“我”對話構(gòu)建故事的敘述方式在《押沙龍!押沙龍!》中被繼承并進一步發(fā)展。其中對邦恩、他的混血情婦和雷比斯特潘的塑造既可看作是長篇人物的原型,也可獨立對待。如果說《伊凡吉琳》是萌芽狀態(tài)中的《押沙龍!押沙龍!》,《山上的勝利》則可看作內(nèi)戰(zhàn)的微型再現(xiàn)。在這部被歐文?豪稱為可能是“有關(guān)內(nèi)戰(zhàn)最好的短篇”中[17]264,潛在的“種族混雜”威脅使得三個人喪失了性命。除了人物和情境的相似之外,尤其重要的是該短篇演繹了一個在《押沙龍!押沙龍!》中得到充分發(fā)展的主題:戰(zhàn)爭即弒兄,弒兄即自殺。
《去吧,摩西》與《押沙龍!押沙龍!》共有許多特征。兩者標(biāo)志著桑德奎斯特認為的“從種族歧視造成的悲劇向引發(fā)悲劇之悲劇——造成兄弟間仇殺的祖先的罪惡的轉(zhuǎn)變”[19]100。它將有關(guān)黑人的“亂倫”、“種族混雜”、“弒兄”等主題融入諸如“愛情與婚姻”、“圖騰大熊老班的犧牲”、“對他人和土地的侵犯與占有”等主題之中。更為重要的是,如維恩斯坦所言,它“發(fā)展了黑白種族相互主宰對方命運的主題?!毙≌f中七代人共處,從種族雜交始,至種族雜交終?!昂谌藦陌兹松砩峡吹剿麄儾荒芴用摰纳鏍顟B(tài),白人從黑人身上看到他們減輕不了的罪責(zé)?!盵29]總之,《去吧,摩西》記載了被同一個白人家族壓迫剝削長達150年的黑人家庭的歷史,延展并升華了在黑人心中澎湃的性、政治、經(jīng)濟、情感方面的思想意識。對此戴維斯曾精辟作論:“如果《押沙龍,押沙龍!》可以被視為福克納最具創(chuàng)造力階段藝術(shù)成就巔峰的話,《去吧,摩西》則是同階段意識形態(tài)探索的極點?!盵9]239②對目標(biāo)故事的意識形態(tài)批評解讀,請參看拙文《烏托邦欲望的審美釋放:論〈去吧,摩西〉對“政治無意識”的藝術(shù)生產(chǎn)》(《國外文學(xué)》2014年第1期第81-89頁).路喀斯是??思{作品中首位果敢的黑人吶喊者:“我是一個黑鬼,……我也是一個人”[12]46。洛斯?埃德蒙茲的情婦在林中與艾克遭遇時首先為其爺爺正名,“詹姆斯?布錢普——你們叫他譚尼的吉姆,雖然他也是有姓的”[12]344。而當(dāng)艾克出于對種族混雜的恐懼而讓她忘記洛斯去嫁一個同種族的男人時,她反唇相譏道:“老先生,難道你活在世上太久,忘記的事情太多,竟然對你了解過,甚至是聽說過的關(guān)于愛情的事兒一點點都記不起來了嗎?”[12]346黑傻大個賴德深切的喪妻之痛以及伴隨而來的舉動確實讓那個認為“那些臭黑鬼本來就不是人……是一群該死的野牛”的副保安官大傷腦筋[12]49-50。賴德、尤尼絲的無聲對抗與標(biāo)題短篇中塞繆爾?布錢普的尸體“光榮還鄉(xiāng)”共同譴責(zé)了南方無視、踐踏黑人人性的暴行,呼吁白人應(yīng)對黑人承擔(dān)相應(yīng)的道德責(zé)任。大熊老班和艾克的良師益友,祖輩曾兩代為奴的混血兒山姆?法澤斯的相伴而亡則暗示:在福氏創(chuàng)作中,生態(tài)同世態(tài)密不可分,對人的侵犯就是對自然的侵犯。
總而言之,在到達巔峰之際,??思{將種族主題同美國文學(xué)中的許多重大主題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最富有戲劇性地再現(xiàn)了南方的歷史。??思{本人說,“《押沙龍!押沙龍!》是南方種族制度的濃縮版本,”《去吧,摩西》中的故事是“整片南方土地的縮影,是整個南方發(fā)展和變遷的歷史”[16]94。一言以蔽之,《押沙龍!押沙龍!》幾乎是有關(guān)南方黑人的一部百科全書,《去吧,摩西》則近乎黑人吶喊、渴求人權(quán)的宣言。
(五)冰期滑坡
從《未被征服者》開始,福氏對黑人問題的藝術(shù)探索大體呈滑坡態(tài)勢。該小說的創(chuàng)作過程表明這是一部為了快速取得酬金的“拼湊之作”[30]①考利(Cowley)稱《未被征服者》“介于零散的合集與統(tǒng)一的小說之間的雜合體”(a hybrid form between the random collection and the unified novel); 維克利(Vickery)稱之為“焊接之作”(a“fused novel”).。而且該作品成于黑人民權(quán)運動興起前夕,處于雙重壓力下的??思{更是為了某一群體利益在創(chuàng)作。相應(yīng)地,故事中對黑人形象的塑造既有刻板化的繼承,又有浪漫化的曲解。白亞德三世的“童仆”林戈就是這樣一位意識到并且甘愿接受自己“奴仆”身份的黑人少年。他對主人忠心耿耿,對沙多里斯家族事業(yè)死心塌地,甚至不惜射殺前來解放黑奴的白人士兵和投身于剝奪黑人選舉權(quán)的活動。小說中唯一值得肯定的斯特洛斯家族成員盧希又不幸是《墳?zāi)估锏钠鞄谩分锌ㄋ蛊さ姆?。他的叛逆求變,向往自由的舉止也遭到了周圍同族人的誤解和嘲諷,不過這次是他母親蘆萬尼婭扇了他一巴掌。因此,就整體而言,小說可謂倒退到了莊園文學(xué)中流行的主仆種族關(guān)系。《墳?zāi)估锏年J入者》和《修女安魂曲》都是應(yīng)景之作[31],是針對民主黨提出的《反權(quán)利法》和《黑人民權(quán)法案》的一種強烈反駁。這一次,在黑人人物的刻畫方面作者似乎走了另一個極端,過分渲染兩主人公的“反黑奴化”形象,結(jié)果路喀斯幾乎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幕后神祇,南希則成了一種良好主觀愿望的抽象化身。斯諾普斯三部曲中,作者關(guān)注焦點已轉(zhuǎn)向由貧民演變而來的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代名詞——貪婪無道的“斯諾普斯主義”。種族主義雖仍為作品關(guān)注,卻不再是核心主題。作者在1950年代黑人民權(quán)運動興起之時不能直面此敏感話題,的確有避重就輕之嫌?!堵訆Z者》則是一落千丈。只樂意接受自己黑奴身份并安分守己的耐德?麥卡斯林只有傻乎乎的“嘿,嘿,嘿!”給我們留下些許的印象。沃爾特?泰勒認為該形象大聲宣告:“種族歧視政策并不太糟糕?!盵32]②關(guān)于福克納塑造黑人形象之局限,參看拙文《成也偉大,敗也輝煌:福克納塑造黑人角色不足之刻板形象》(《北京理工大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0年第12卷第12-15頁)及《成也偉大,敗也輝煌:??思{塑造黑人角色之文本介入》(《北京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1年第13卷第4-8頁).。
這幾部作品卻又同時代表著桑德奎斯特所言“??思{對這不可回答[種族]問題堅持不懈的探索”[19]133。小說家繼續(xù)通過故事中人物來挑戰(zhàn)甚至顛覆主流種族意識形態(tài)。如《墳?zāi)沟年J入者》中契克經(jīng)歷觀念與現(xiàn)實之沖突,克服了自己的南方白人種族意識,趨向成熟。《修女安魂曲》中南希則被賦予神圣的拯救墮落白人的使命。斯諾普斯三部曲中拉特利夫從斯諾普斯家族著名的“觀察者”變成實際“行動者”,成功挫敗種族主義的積極倡導(dǎo)者參議員克拉倫斯?斯諾普斯的競選計劃。作者對從戰(zhàn)場歸來已什么都聽不見卻熱心黑人解放事業(yè)的琳達?斯諾普斯的描述雖不無諷刺,卻也肯定了她的反種族主義的一面。即便《掠奪者》中的耐德?麥卡斯林也似乎在向人們傾訴:除了生活在面具之后,美國南方黑人還有什么更好的生存策略呢?
總之,這是上升中的下滑,前進中的后退。但總體的滑坡趨勢至少說明以下幾點:首先如前文所說,這標(biāo)志著作者關(guān)注重心的轉(zhuǎn)移。南方作家躲不掉推不開黑人話題,但是避其鋒芒還是很容易做到的。其次,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作家創(chuàng)作能力的下降。這一時期黑人刻畫的力度和深度與上升階段、巔峰期都不可同日而語。實際上,此階段集結(jié)了作家在黑人形象塑造方面的諸多不足:刻板化、理想化和浪漫化等。邁克爾?格里姆伍德在其專著《沖突的心靈》中說??思{一直對自己“識別黑人——透過表面去描述內(nèi)在現(xiàn)實”的能力心存疑慮?!斑@種困惑”,格里姆伍德接著分析,“發(fā)展成為作家對自己審視任何事物的能力的焦慮”,最終“促發(fā)了一場??思{再也沒有完全從中恢復(fù)過來的信心危機”[33]246-247。此危機感在這一階段最為沉重,導(dǎo)致澤德稱之為“??思{文學(xué)生涯中最漫長的藝術(shù)冰期”[34]。信心不足往往容易受外因的干擾,創(chuàng)作理念也因此會發(fā)生變化。作家常常為名利所驅(qū)使,不惜犧牲歷史事實去創(chuàng)作。再者,壓力的增加也會心態(tài)的變化,產(chǎn)生格里姆伍德所謂“個人極度疲倦”感——作家遭遇到的“‘精神上的絕經(jīng)期’,一種生活已經(jīng)結(jié)束,創(chuàng)作是徒勞的折磨人的焦慮”[33]224。例如,在寫《掠奪者》時,作家由于在種族問題上“溫和”的中間派立場而遭到南方以及家人的尖銳批評。處于多重壓力下的他被要求寫一些肯定甚至頌揚南方的東西。此外,沃爾特?泰勒認為??思{當(dāng)時也像莎士比亞寫完《暴風(fēng)雨》時那樣感嘆:“你永遠也找不到有關(guān)人類生存狀態(tài)的終極答案,還不如就此歇手”[35]。結(jié)果是“他寫出一本最為滑稽的書,而且還奢望我們對這樣一個倒退社會的贊揚。……耐德代表不了任何美國黑人,他代表的是奴役他們的傳統(tǒng)被加工之后的產(chǎn)物”[32]。
“拋物線”表征大致的外在圖式,旨在彰顯一個有較長職業(yè)生涯的作家創(chuàng)作過程之跌宕起伏。重要的是它展示了作家在不同階段藝術(shù)探索的具體表現(xiàn),以及由此所映射的心路歷程。至此,對該圖式可如下小結(jié):其一,??思{黑人表現(xiàn)成就曲線與其職業(yè)成就曲線大體一致。黑人愈是成為文本核心關(guān)注,作品的創(chuàng)新/造性、美學(xué)價值、藝術(shù)表現(xiàn)、敘事手法和主題挖掘深度及力度愈發(fā)提升。福氏創(chuàng)作巔峰期的經(jīng)典力作《喧嘩與騷動》《八月之光》《押沙龍!押沙龍!》《去吧,摩西》無一例外。相應(yīng)地,黑人主題被邊緣化或不被關(guān)注的作品則在諸多方面都要稍遜一籌。其二,混血兒或“種族混雜”主題乃重中之重①眾多評家中,沃倫(Warren)高度評價福氏對重大主題的處理及直面種族問題之大勇.他發(fā)現(xiàn)“黑鬼”處于福氏作品之中心(“Negro”centrality),而“種族雜交”(miscegenation)與“摒棄”(血緣關(guān)系) (repudiation)更是中心之中心.。確如豪所評述,“混血兒常常激發(fā)??思{最強烈、復(fù)雜甚至歇斯底里的創(chuàng)作”[17]129。此類作品如《押沙龍!押沙龍!》也往往被認為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其三,文本間特別是約克那帕塌法系列之間意義的暗示、續(xù)寫、引用和模仿極大促成互文性的彰顯,并豐富了中后期黑人人物的闡釋內(nèi)涵。如南希、路喀斯、耐德、盧希就很可以讀解為對前期同名人物及西蒙、卡斯皮的戲擬與仿作①如詹姆斯?卡羅瑟斯認為“每一個文本,由于其在??思{個人發(fā)展不同階段的特殊位置而具有互文意義”.再如桑德奎斯特認為《我彌留之際》與《喧嘩與騷動》、《押沙龍,押沙龍!》、《去吧,摩西》不僅都圍繞家庭展開,力求創(chuàng)作手法之突破,而且“在演繹‘愛’、(生理、精神、歷史層面)‘喪失’、‘創(chuàng)造性’、‘苦痛’等話題方面一脈相承”.如此看來,托尼?莫里森的獨到論斷,即福克納后期小說的核心主題才是“階級與種族”,還是別有深意的.。在此意義上,拋物線架構(gòu)確實處處體現(xiàn)其動態(tài)可塑性。其四,對于小說家??思{,該圖式代表的是“極輝煌之失敗”,因為僅就種族主題而言,它畢竟沒有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再者,如小說家本人經(jīng)常提及的,作家們從事的是注定要失敗卻意義非凡的職業(yè)。??思{在這里探索的是一個敏感且沒有終極答案,但卻很值得為之“痛苦和煩惱”的話題——“人類的內(nèi)心沖突問題”[36]。所以,輝煌之失敗乃文學(xué)創(chuàng)作之常態(tài)悖論,是偉大作家的區(qū)別性標(biāo)志。極致失敗與極致輝煌共生無界。
參考文獻
[1]Tischler N M.Black Masks:Negro Characters in Modern Southern Fiction[M].University Park and London: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69.
[2]Faulkner W.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und and the Fury[J].Mississippi Quarterly,1973,26:412.
[3]Milder R.Herman Melville[C]//Elliott E.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8:429.
[4]Faulkner W.Soldiers’ Pay[M].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86.
[5]威廉?福克納.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C]//威廉???思{.??思{短篇小說選.陶潔,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44.
[6]威廉???思{.喧嘩與騷動[M].李文俊,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7]李文俊.??思{傳[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28.
[8]Rhodes P E.Who Killed Simon Strother,and Why?[C]//Fowler D.Faulkner and Race.Jackson and London:UPM,1986:93.
[9]Davis T M.Faulkner’s Negro[M].Baton Rouge and London: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3.
[10]威廉???思{.曾有過這樣一位女王[C]//威廉?福克納.??思{短篇小說選.陶潔,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188.
[11]威廉???思{.夕陽[C]//威廉???思{.福克納短篇小說選.陶潔,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12]威廉???思{.去吧,摩西[M].李文俊,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13]Faulkner W.Sunset[C]//Collins C.New Orelans Sketches.New York:Random House,1968:78.
[14]威廉?福克納.殉葬[C]//威廉???思{.??思{短篇小說選.陶潔,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15]肖明翰.威廉???思{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99:216.
[16]Gwynn F L,Bltoner J L.Faulkner in the University[M].New York:Random House,1965.
[17]Howe I.William Faulkner:A Critical Study[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5.
[18]Jenkins L.Faulkner and Black-White Relations:A Psychoanalytic Approach[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1.
[19]Sundquist E J.The House Divided[M].Baltimore and London: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3.
[20]Liu J H.Faulkner’s Textualization of Subalternities[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2:57.
[21]Snead J A.Light in August and the Rhetorics of Racial Division[C]//Fowler D.Faulkner and Race.Jackson and London:UPM,1986:164.
[22]威廉???思{.八月之光[M].藍仁哲,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23]Ho W H.Miscegenation in William Faulkner[M].Detriot:Michigan State Universtiy Press,1989:12.
[24]威廉???思{.干旱的九月[C]//威廉???思{.??思{短篇小說選.陶潔,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25]威廉???思{.圣殿[M].陶潔,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26]Towner T M.Faulkner on the Color Line[M].Jacks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2000:18.
[27]Sundquist E J.Faulkner,Race and the Forms of American Fiction[C]//Fowler D.Faulkner and Race.Jackson and London:UPM,1986:13.
[28]Ellison R.Shadow and Act[M].New York:Random House,1964:47.
[29]Weinstein P M.Marginalia:Faulkner’s Black Lives[C]//Fowler D.Faulkner and Race.Jackson and London:UPM,1986:187-188.
[30]Cowley M.The Faulkner-Cowley File:Letters and Memories[M].New York:Viking,1966:5.
[31]Polk N.Man in the Middle:Faulkner and the Southern White Moderate[C]//Fowler D.Faulkner and Race.Jackson and London:UPM,1986:30-31.
[32]Taylor W.Faulkner’s Reivers:How to Change the Joke without Slipping the Yoke[C]//Fowler D.Faulkner and Race.Jackson and London:UPM,1986:128.
[33]Grimwood M.Heart in Conflict:Faulkner’s Struggle with Vocation[M].Athens: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87.
[34]Zender K F.Requiem for a Nun and the Uses of the Imagination[C]//Fowler D.Faulkner and Race.Jackson and London:UPM,1986:273.
[35]Blotner J.Faulkner:A Biography[M].New York:Random House,1974:689.
[36]威廉???思{.在接受諾貝爾文學(xué)獎時的演說.張子清,譯.[C]//李文俊.??思{評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79:254.
(編輯:付昌玲)
A Most Splendid Failure—— A Survey of Faulkner’s Parabolic Exploration of the Blacks
BAO Zhongm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Beijing,China100081)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unfold succinctly Faulkner’s“parabolic”representation of the blacks by displaying his splendid socio-historical,psychological,aesthetical and ideological achievements accompanied by certain limitations.It concludes that the schema signifies a“most splendid failure”on the part of the artist,whose life-long dedication crystallizes a“heart-in-conflict”sweating to dramatize“the human heart in conflict with itself”.
Key words:William Faulkner; Survey; the Blacks; Race; Parabola; Aesthetic Function
作者簡介:鮑忠明(1970- ),男,安徽天長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美國小說及文學(xué)理論
基金項目:北京理工大學(xué)基礎(chǔ)研究基金項目(20132442001)
收稿日期:2015-10-01
DOI:10.3875/j.issn.1674-3555.2016.02.008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中圖分類號:I712.09
文獻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674-3555(2016)02-00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