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紅梅
(河南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
刑事訴訟庭前會議相關問題之探討
——以《刑事訴訟法》第182條第2款為視角
程紅梅
(河南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摘要:2012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第182條第2款確立的庭前會議制度成為我國刑事訴訟庭前準備程序的明珠。但該款法條對庭前會議處理對象的范圍只做了較為粗疏的三條列舉,后以“等與審判相關的問題”做了兜底規(guī)定。從庭前會議的性質(zhì)和地位出發(fā),“與審判相關的問題”理應包括起訴法條的變更、證據(jù)的調(diào)取和開示、案件的分流過濾、爭議焦點的整理、審理計劃的制定等相關事項。
關鍵詞:庭前準備程序; 庭前會議; 與審判相關的問題
一、兜底規(guī)定之不足
審判程序作為刑事訴訟程序的核心程序,以形成最終的判決為要務。隨著法治教育的深入,人們對審判程序的要求更為精致化。自案件在法院立案至形成最終判決間,需經(jīng)過一連串對人、對物的調(diào)查來認定事實,若程序的進行毫無計劃,由法官心隨意轉(zhuǎn),任意隨性調(diào)查,欠缺通盤規(guī)劃及應有的準備程序,審理就不能有效集中進行,必須分開數(shù)次進行法庭活動,不僅浪費訴訟資源,也使得法庭活動焦點模糊,而法官邊走邊看的做法,更會使檢察官、被告人及辯護人容易遭到突襲。
因此在通常審理程序中,為了使案件的審判能夠密集、順暢地進行,在開始審判之前,應該有相當?shù)臏蕚?,即“庭前準備程序”的設置。 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改后初步構(gòu)建的具有我國特色的“庭前會議”,是庭前準備程序中的一大亮點?,F(xiàn)行《刑事訴訟法》第182條第2款規(guī)定:“在開庭以前,審判人員可以召集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回避、出庭證人名單、非法證據(jù)排除等與審判相關的問題,了解情況,聽取意見?!边z憾的是,該款法條對庭前會議處理對象的范圍只做了較為粗疏的三條列舉,后以“等與審判相關的問題”做了兜底規(guī)定。
至于何為“與審判相關的問題”,筆者認為有探討的必要,因為如果在庭前會議中把“與審判相關的問題”窮盡列舉,則會在這個程序中,提前解決一系列與審判相關的問題,使得法庭審理的時候,能夠集中精力應對存在爭議的證據(jù),從而使“審判程序”順利、有次序進行的同時,縮短開庭時間及減少開庭次數(shù),提高控辯雙方的控辯質(zhì)量。
何為“與審判相關的問題”?筆者認為要想把握其真正內(nèi)涵,必須立足于兩個基本點:一是考慮庭前會議的目的和性質(zhì);二是不能使后續(xù)的庭審程序虛無化。庭前會議是為了使審判程序順利進行而作準備,以達到審理集中化,讓審判程序密集而不間斷地順暢進行,避免無謂的程序,徒費勞力、時間。基于直接審理原則及言詞審理原則,庭前會議的內(nèi)容,主要是決定審判的范圍與方法及整理并告知爭點;至于影響裁判者對罪責的心證者,亦即與認定犯罪事實有關而應依嚴格證明程序的證據(jù)調(diào)查程序,應在審判程序中進行。換句話來說,庭前會議只有準備性質(zhì),而無審判性,這也是為了避免法官的偏頗、預斷。另外,現(xiàn)在強調(diào)庭審實質(zhì)化,庭前會議是法庭審判的準備階段,要嚴格界定在這個階段進行的具體事項,不能使真正的庭審程序流于形式。因此,根據(jù)庭前會議“準備性”而不是“審判性”這一顯著特性和庭審實質(zhì)化的要求,“與審判相關的問題”的內(nèi)涵應具體包括起訴法條的變更、證據(jù)的調(diào)取和開示、案件的分流過濾、爭議焦點的整理、審理計劃的制定等相關事項。
二、“與審判相關的問題”之限制
如前所述,庭前會議僅能在為審判程序準備的前提下為之,不能取代審判程序,因此在庭前會議上解決的“與審判相關的問題”應有如下的限制:
(一)限于程序上的調(diào)查
在庭前會議中,所能進行的僅限于與準備程序有關的事項,如果可以在庭前會議這個庭審的準備程序中進行實質(zhì)的證據(jù)調(diào)查,就會膨脹準備程序,無疑造成審理中法官所接觸的,并非原始的證據(jù),而是一些列在庭前會議做成的筆錄,亦即證據(jù)的替代品,此將導致我們追求的直接審理原則遭到架空,甚至會使被告人應該受到法院依相關法律規(guī)定與程序公平審判的合法權(quán)利受到侵害,因此在庭前會議上解決的“與審判相關的問題”應限于程序上的調(diào)查。
(二)限于程序上的準備
庭前會議屬于庭前準備程序,而準備程序,顧名思義,僅限于審判的“準備”,希望能經(jīng)由充分的準備,使相關的人、物能齊集于審判法庭之上,使法院在真正的審判之時能踐行集中審理的原則,故其工作內(nèi)容僅限于補正起訴程序、起訴法條的變更、證據(jù)的調(diào)取和開示、案件的分流過濾、審理計劃的制定等相關事項。考察我國臺灣地區(qū)早期的法律可以發(fā)現(xiàn),在實務運作上,往往極其膨脹準備階段,即使沒有特殊理由,也以準備程序所謂的“調(diào)查庭”取代審判時的“審理庭”,將大部分的訊問及證據(jù)調(diào)查工作提前在調(diào)查庭完成,借此規(guī)避繁復的審判庭所應遵守的程序,造成審理庭成為行禮如儀之過水儀式。[1]因此如果不限制庭前會議上“與審判相關的問題”只能是程序上準備的相關事項,將可能使得真正的庭審空洞化,并有破壞審理基本原則之虞。
(三)限于程序上的判斷
雖然庭前會議是刑事訴訟進入審判程序前案件的過濾及證據(jù)的篩選,然其僅限于糾正起訴的程序性錯誤。因此,基于預斷可能的排除,僅以程序進行上所必要的事項為限,而不得進行實體的,如對案件進行審判,或涉及了本案待證事項的實體調(diào)查。
三、“與審判相關的問題”之具體內(nèi)容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與審判相關的問題”的具體內(nèi)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起訴法條的變更
起訴法條是檢察官對起訴事實的法律評價,依據(jù)法律學者的見解,起訴法條僅供法院參考,而無拘束法院的效力,因此法院可以變更。那么法院在庭前會議上能否變更法條呢?畢竟,庭前會議屬于庭前準備程序,準備程序的性質(zhì)僅在于審判的準備,而非進行實質(zhì)審查,如何能在準備程序中變更起訴法條呢?另外,起訴法條的變更,會影響辯護權(quán)的行使、調(diào)查證據(jù)等事項,如果當事人依據(jù)變更后的法條進行辯護,一旦審理結(jié)果不同,當事人是否必須重新再來?如此庭前會議這一準備程序的訴訟經(jīng)濟功能是否淪為空談?針對該疑問,就要考慮我國起訴方式的規(guī)定。
歷經(jīng)數(shù)次變更,我國2012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在公訴方式上采用“案卷移送主義”而非“起訴狀一本主義”*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二條規(guī)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并將案卷材料、證據(jù)移送人民法院。”,因此檢察官起訴時,應將起訴狀、案卷材料及證據(jù)一并送交法院。在正式的審判期日之前,法院已經(jīng)對案卷材料及證據(jù)有了接觸及一定認識,發(fā)現(xiàn)檢察官所引起訴法條不當,可能要在犯罪事實同一性范圍內(nèi)進行起訴法條的變更。則此種情形需在庭前會議中告知公訴方及辯護方知曉,使雙方明了準備的對象,以進行相關準備。
(二)證據(jù)調(diào)取及證據(jù)開示
為使正式開庭審判時能夠貫徹集中審理的要求,法院必須在準備階段事先確定,到底審判時應調(diào)取哪些證據(jù)。由于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都有權(quán)申請法院調(diào)取新的證據(jù)*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二條規(guī)定:“法庭審理過程中,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有權(quán)申請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diào)取新的物證,申請重新鑒定或勘驗?!?,因此,為了預定調(diào)取證據(jù)的范圍和目的,法院可在庭前會議先與當事人協(xié)商,若是到庭審時才當庭申請調(diào)取證據(jù),便難以貫徹集中審理。
在刑事訴訟中,為強化控辯雙方的實質(zhì)平等,往往賦予被告人許多權(quán)利以對抗擁有強大權(quán)力的控訴方,也往往賦予控訴方許多義務以保護被告人。即以提升被告人的地位并降低控訴方的地位來求得雙方的實質(zhì)平等。但在證據(jù)開示上,現(xiàn)行法只規(guī)定控方的案卷移送,而未規(guī)定被告人的證據(jù)開示,作為調(diào)整雙方地位的整體制度的一環(huán)。
然而,若被告人在庭前準備程序不開示證據(jù),控訴方在準備程序中就無法知悉被告人所擁有的證據(jù),就無法表示意見形成爭議焦點,亦無法準備反駁證據(jù),其結(jié)果就是準備程序的功能大幅削弱,部分事項又得留待庭審時再做準備工作。而被告方在庭審時才提出證據(jù),由于檢察官遭受突襲,勢必花時間準備反駁證據(jù),尤其是如果被告人在庭審時才提出不在場證明時,控訴方的反駁準備更為復雜,甚至審判可能遲延甚至中斷。由此可知證據(jù)開示制度并不因控訴方的案卷移送義務而解除,反而應聚焦于被告人的證據(jù)開示義務。因此在庭前會議上,控訴方因現(xiàn)行法系采取案卷移送制度,已將證據(jù)全部送交法院,則基于法秩序的一體性,被告人也應將其占有和將要申請法院調(diào)取的證據(jù)一并送交法院,以便控訴方到法院閱覽。
證據(jù)開示本應存在于起訴狀一本主義之下,但在現(xiàn)行法案卷移送主義之下,若在庭前會議上,被告方將其搜集的證據(jù)也全面開示*與控訴方不同,被告人有不自證己罪的權(quán)利,故在證據(jù)開示時,不必提出對己不利的證據(jù)。,則全部證據(jù)均已在準備程序提出,雙方可盡力歸納爭議焦點、消除爭議焦點,甚至可以預測訴訟的勝敗,調(diào)整訴訟策略,避免無益的掙扎,使得集中審理與迅速裁判的目標得以實現(xiàn)。
由此可知,庭前會議上證據(jù)開示(或證據(jù)提出)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實現(xiàn)審判的集中及迅速化,法院控辯雙方均應誠實地開示全部證據(jù),在整理爭議焦點后,回避使用巧詐的訴訟技巧,進而光明正大地在法院認定事實、適用法律,并迅速地終結(jié)訴訟。
(三)案件的分流
為減輕法院正式審判時依據(jù)普通程序?qū)徖戆讣呢摀?,并促進訴訟的進行,有必要視案件的具體情況而適度調(diào)整庭審程序。具體而言,區(qū)分刑事案件具體情況而適用不同的審判程序,一方面可使司法資源合理有效地運用;另一方面對于簡單、無爭議的案件,適當簡化其審判程序,對被告而言,亦可免其訟累。因此基于繁簡分流的原則和“明案速判、疑案慎斷”的要求,對于案情簡單、被告人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的案件,適當簡化審判程序?qū)嵱斜匾6罴堰^濾分流案件的時機,即在庭前會議階段。
簡易程序是以犧牲被告人的防御以達訴訟經(jīng)濟的目的,但也不能不考慮被告人的程序主體地位。被告人即使承認自己所犯罪行,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也不代表其放棄以普通程序?qū)徟械臋?quán)利,因此不僅應聽取其意見,更應獲得其同意才可改用簡易程序。*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一條規(guī)定:“適用簡易程序?qū)徖戆讣?,審判人員應當詢問被告人對指控的犯罪事實的意見,告知被告人適用簡易程序?qū)徖淼姆梢?guī)定,確認被告人是否同意適用簡易程序?qū)徖??!倍@一詢問和爭取被告人同意的過程在庭前會議階段完成更為適宜。
另外,因為簡易程序主要是影響被告人的訴訟權(quán)利,法律規(guī)定只要求聽取被告人的意見,但卻忽略了公訴方的意見。檢察官基于起訴法定主義而起訴,或是沒有建議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都可預見將依普通審判程序進行審理。然而,法院若可憑一己之見而片面更改審判程序,無疑會對檢察官造成突襲,其在控訴原則的要求下,法院亦應受檢察官起訴的拘束。且簡易程序存在較高的誤判風險,更應以審檢的一致性來互相監(jiān)督,并控制此等風險。由上述可知,在庭前會議中,在審判人員、公訴人和辯護方都出席的情況下,討論具體適用的審判程序是合意且合理的。
(四)爭議焦點的整理
爭議焦點的整理是指為了集中當事人間的爭議焦點而調(diào)查證據(jù),以促進審理集中化為目的,法院與當事人于正式開庭質(zhì)證前,先厘清當事人之間的爭議焦點及其內(nèi)容的活動或過程,借藉此使何者為爭議焦點及其內(nèi)容為何,在整理主體間形成并獲得共識。在此過程中,分辨其中有爭議的部分與無爭議的部分,以使爭議焦點具體、明確化,并便利進行處理、解決的程序。[2]
爭議焦點整理的機能在于歸納“案件及證據(jù)”的重要爭點,即要求整理“事實及證據(jù)”重要爭點。所謂事實的爭議焦點,不外乎是人、事、時、地、物的爭執(zhí),例如是否為犯罪行為人、作案時間、行為地、兇器等的爭執(zhí)。還有對法律的爭執(zhí),例如針對犯罪事實應適用的法條、是否為自首等法律層次的爭執(zhí)。而證據(jù)的爭議焦點,一般是指有無證據(jù)能力、證明力的爭執(zhí),例如有無刑訊逼供、證人是否可靠等。
控辯雙方提出的爭議焦點必須是在訴訟上解決有價值的爭點,也就是關于刑事訴訟事實的存否(罪責問題)及關于其評價的事項(刑罰問題也就是量刑問題),否則將涉入無謂的紛爭。[3]當然,控辯雙方主觀上認為重要而作為爭議焦點的事項中,因為事前準備不足、被告人法律知識不足乃至于誤解或感情的對立,而提出的訴訟上無價值的爭議焦點的情形并不少見。因此在控辯雙方整理爭議焦點后,法院應慎重識別其訴訟上的價值及重要性的程度,確定有價值的爭議焦點,若是無關緊要的爭議焦點應告知控辯雙方使其自行解消,甚至法官可憑其經(jīng)驗提供該案件一般重要的爭議焦點給控辯雙方參考。爭議焦點的整理是法庭審判以及質(zhì)證主題的確定,只有明確爭議焦點并把焦點集中在此爭議焦點上進行有計劃的審理,才是有效率地進行法庭審判的要諦。
(五)審理計劃的制定
為了有效率地審理,在早期階段整理爭議焦點、訂立審理計劃,隨后在正式審理階段專心實行計劃是必要的。所謂審理計劃就是庭前準備程序的成果,審理計劃并非洋洋灑灑的準備程序的記錄,而是在進入正式審判期之后,合議庭進行法庭審判的指引。審理計劃的內(nèi)容應包括控辯雙方對回避、非法證據(jù)、法條適用、爭議焦點的意見等,此后繼續(xù)延伸而如同樹枝圖般展開。
另外,為了審理的迅速及充實,正式審判期日所需的時間及審理日數(shù)、證據(jù)調(diào)查的范圍、順序、方法等,應在聽取檢察官及被告或辯護人的意見后,由法院決定。因為就審理時間的預定等,有助于當事人進行法庭審判時,把握時間,盡量進行核心的攻擊防御,有助于審理的集中及迅速。
( 六)其他與審判有關的事項
《刑事訴訟法》第182條第2款規(guī)定了“等與審判相關的問題”的概括規(guī)定,以求庭前會議的周延。例如,是否欠缺訴訟條件而應下免訴、不受理、管轄錯誤等形式判決;或是若是有應停止審判或得停止審判之情形;或是有指定辯護人之必要等;或是附帶民事訴訟問題,庭前會議均可為相當之注意,并進行適當?shù)奶幚怼?/p>
參考文獻:
[1]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冊)[M].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174.
[2] 邱聯(lián)恭.爭點整理方法論[M].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學叢書,2001: 65.79.81 .
[3] [日]平野龍一,松尾浩也編.刑事訴訟法[M].青林書院,1988: 210.
(責任編輯宋藝秋)
收稿日期:2016-03-12
作者簡介:程紅梅(1977-),女,河南魯山人,河南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講師,法律碩士,主要從事司法制度研究。
中圖分類號:DF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663(2016)02-0072-04
Issues Related to the Session before the Trial in Criminal Proceedings — In the View of the Second Part in the 182nd Clause of “TheCriminalProceduralLaw”
CHENG Hong-mei
(Henan Judicial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46)
Abstract:The system of the session before trial, which is established by the second part in the 182nd clause of 2012 revision of “the criminal procedural law”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ole of our country criminal litigation procedure. But this law only relatively shallow the three list, on the scope of the object “the related trial problems” is too simple. Starting from the nature and status of the meeting before the court, “problem related trial” is supposed to include prosecute the change in the law of obtaining evidence, and the split open, case filtering, the focus of controversy, trial plan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
Key words:procedure before court; session before trial; problems related to t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