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安然
(青海民族大學 法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0)
?
比較視野下我國刑事預審制度的建構
——以立案登記制的改革為基點
許安然
(青海民族大學 法學院,青海 西寧810000)
摘要:自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設立了立案登記制度后,大量案件涌入法院,對解決司法實踐中呼聲很高的“立案難”問題大有裨益。但應明確的是立案登記制并非是專屬于民事訴訟的制度,其對于刑事案件受理后如何審查、登記,尤其是刑民交織的自訴案件如何進行管理也有一定的適用性。立案登記制的改革為完善我國刑事預審制度提供了契機。因此,在明確目前我國預審程序存在的問題的前提下,借鑒西方刑事預審制度設置的經驗,以期完善我國的刑事預審程序。
關鍵詞:立案登記制;刑事預審制度;借鑒
我國立案登記制度尚未完善,除其帶來的正面價值外,仍需注意的是:立案并非簡單的登記案件的問題,還涉及到“訴”與“案”對接的問題。因此,我們需要在正式審判程序前對案件進行管理和分流,對我國刑事訴訟審前程序進行相應的改革,以適應立案登記制帶來的變化。
一、我國刑事預審制度的現(xiàn)狀
所謂立案登記制,是關于案件受理的制度。即向法院提交的訴狀只須符合形式要件,法院便必須接收,并限期依法采取相應措施的制度。立案審查制由于缺乏必要的公開性,不利于保障當事人的程序利益,“程序利益屬于補救原實體利益的利益?!盵1]
目前,我國的刑事預審的工作主要由公安部門負責,根據《公安部預審工作規(guī)則》的有關規(guī)定,公安機關在刑事訴訟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查清犯罪事實,確定犯罪嫌疑人,同時有義務保證無辜的人不受冤枉。
(一)我國預審的任務
我國的預審常發(fā)生于偵查活動后,刑事訴訟法及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guī)定預審的任務:一是核查相關的證據使其符合證據的基本要求。二是防止犯罪嫌疑人被錯誤羈押。三是為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做準備工作,在移交案卷材料的同時,有權提出對起訴的意見。最后,預審可以監(jiān)督偵查活動,包括對證據的理清和篩選,還有對偵查階段的羈押合法性及必要性進行審查。
(二)我國預審制度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預審制度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其一,關于刑事預審的法律數(shù)量少。我國刑事訴訟法僅用了一兩個法條進行了簡單規(guī)定,缺乏詳細的程序規(guī)定。其二,預審制度的法律地位并不獨立性,它常被認為是偵查活動的延伸和補充。其三,我國預審制度監(jiān)督功能難以發(fā)揮:預審被設置在偵查的初始階段且預審工作人員之間屬行政隸屬關系;最重要的是預審的監(jiān)督權僅限于公安機關內部,對檢察院的公訴權的監(jiān)督作用難以發(fā)揮實質性作用。其四,刑事預審產生錯誤,當事人的權利救濟難以落實。
(三)立案登記制改革對預審的影響
在立案登記制確立之前,立案的門檻特別高,也極易摻雜法院自身的主觀因素和受到相關行政部門的干涉。此次改革登記制對我國刑事案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第一,在刑事公訴案件方面,登記制的改革使法院審查案件及監(jiān)督檢察院補充證據等負擔減輕。但是卻可能導致缺乏確實的證據證明的案件進入審判程序,根據刑事訴訟法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及疑罪從無的原則,法院可以做出“證據不足”的無罪判決。此舉雖然可以減少冤假錯案的發(fā)生,但卻容易因制度的漏洞導致追求 “打擊犯罪”的刑法的目的落空。此外,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司法資源的浪費。第二,在刑事自訴案件方面,立案登記制改革前,刑事自訴案件的受理是需經審查同時滿足管轄、證據等要求后,才能被法院受理。立案登記制的改革對公訴轉自訴這類的案件影響較大,這類案件的受害人多會選擇向法院起訴,以防由于證據不足或其他原因而受到公安機關不立案或檢察院不予起訴的制約。改革后若大量案件未經合理審查、分流,直接涌入基層法院會加重法官的負擔,例如,立案登記制改革后的海安法院僅一個月,各類案件與上一年同比增長17%,案件的總數(shù)多達894件。[2]
二、西方預審制度的概況及借鑒
(一)預審程序的法理基礎
1.司法權保障理論
司法權保障理論的核心在于如何平衡打擊犯罪和保障人權之間的關系,并保證訴訟目的在刑事訴訟活動中得以實現(xiàn)。從自然法理論的角度出發(fā),個人權利并非國家賜予的,而是固有的且先于國家而存在的,尊重和保護這些權利是國家的義務。現(xiàn)代法治國家吸收這一理論,由于司法解決國家和公民之間的關系,而具權威性、終局性和徹底性。司法審查原則是其理論的典型表現(xiàn)。預審程序亦屬于司法審查程序的一種,預審程序中的司法審查保證國家權力采取正當?shù)钠鹪V方式,保護公民的基本程序權利,在其權利受到侵犯的情況下,任何公民都有權得到公正和有效的司法救濟。國家不僅受法律和權利的約束,而且受公正有效司法保護的約束。[3]
2.程序正義理論
程序正義理論的內容主要包括:一是任何人或組織不能作自己案件的法官;二是每個人都有為自己的權利辯護、防衛(wèi)的權利。具體到預審程序中,首先,預審程序在庭前對案件進行公訴審查和完備的庭前準備,預審法官和庭審法官的分離,有效了防止了法官預斷,有利于審判的公正。其次,被告人有權要求預審活動應以保護其合法權益免受國家公訴權的侵害。因此,只有中立的不承擔追訴犯罪職能的法院,才可以有效防范和制約公訴權的濫用,也只有司法才是公民權利強有力的并且也是最后的保護者。[4]
(二)預審程序的基本類型
刑事預審程序與其本國的刑事訴訟結構是密不可分的,在不同的訴訟結構下,預審程序表現(xiàn)為不同的模式 ,結合各國的情況來看,預審程序可以大致概括為兩種類型:
1.職權主義的預審程序
大陸法系國家主要采用這種預審模式,在實體真實訴訟理念的指導下,預審機構職權較大,其在預審程序中居于主導地位:可主動采取相關訴訟行動,甚至能夠命令偵查機關進行補充偵查。由此形成的“審查中心主義”卻弱化了庭審的作用。此外,預審法官可依職權啟動預審且多采用書面審,加上監(jiān)督力度不足,造成對被追訴人的訴訟權利一定程度的漠視。
2.當事人主義的預審程序
在正當程序理念影響下的英美法系為“對抗式”預審模式。以美國為代表,當事人在訴訟活動中起主導作用;預審法官處于相對消極中立的地位,其職能僅限于公開裁判案件。此模式保證了控辯雙方在訴訟中的獨立主體地位,但這種程序也有其不足之處:因過分注重程序的正當性而導致程序繁多,加重了訴訟成本,導致審前的訴訟程序的延長。
因此,由于兩大法系的預審制度的不斷成熟和發(fā)展,出現(xiàn)了界限模糊和相互借鑒的趨勢,以彌補自身的固有缺陷。
三、我國預審制度改革的建議
在立案登記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完善我國刑事預審制度的重點是要提高訴訟效率。但設置在公安機關的預審程序很難滿足登記制改革后的需要,因此,在法院內部建立專門的刑事預審程序便顯得尤為重要。
(一)預審機構的具體設置及審查方式
根據我國當前司法實踐情況可在法院設置專門的刑事預審法庭來進行預審,在行政構造上可讓其劃歸于刑事法庭,但是在刑事業(yè)務上應保證與刑事審判庭的相互獨立而不應有隸屬關系以保證刑事預審的獨立性。為了提高刑事預審的效率,我國可采取以“書面審為主,言詞審判為輔”預審方式。
(二)預審權的行使主體及程序的啟動
目前,我國大陸地區(qū),案件受理后均要送往刑事審查庭進行審查后才可以進入正式審判程序。所以,為保證刑事預審與正式庭審的相互獨立,維持正式審判的公正性,除了保證在設置專職預審法官進行負責(包括對進行立案登記后的刑事自訴案件和由檢察院提起公訴的案件)的同時,應保證預審的強制性來解決登記立案后案件的審查問題。
(三)預審程序做出裁判的法律效力
當前各國普遍建立了控辯雙方對預審程序的救濟機制, 由此,預審法官所做的司法裁定并非具終局性,而僅有臨時性的效力。因此,我國可以參考此種設置,即預審程序中除依法定事由所作的不起訴裁定具既判力之外,以事實理由做出的不起訴裁定應賦予其相對的既判力,而做出起訴的裁定僅體現(xiàn)在程序價值——將案件移送庭審的效力。
(四)預審程序之救濟程序
從世界立法及司法實踐來看,各國普遍建立了刑事預審程序的救濟機制,具體方式有:一是控訴方可以對預審法官作出的不起訴裁定起訴;二是可針對刑事預審程序中的某些具體的訴訟行為提出異議;三是控方有權在一定條件下對不起訴裁定的同一犯罪行為再次進行指控。關于被追訴方對預審裁定的權利救濟,大多數(shù)國家的預審立法并未賦予其相應的救濟權利,在預審程序中辯方享有的救濟渠道要單一的多,這可能是各國在設計預審程序時基于刑事訴訟兩種價值之間進行取舍、平衡的結果。因此,賦予相對中立的第三方(司法權主體)對公訴權進行審查,以監(jiān)督預審權顯得尤為必要。
在我國,人民檢察院是法律監(jiān)督機關,若認為預審法官的結果確有錯誤,應有權向上級法院提起抗訴;其次,刑事自訴人或者公訴案件的被告人對處理結果有異議時,應賦予其向人民法院的審判委員會進行申訴,對申訴結果仍有異議的應可以向上級法院再次申訴;或者可以申請人民檢察院對此提起抗訴。
參考文獻:
[1]許尚豪.論民事訴訟程序中的個人主體性:以程序利益與程序主體的關系為視角[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63.
[2]海安法院全面推行立案登記制[N].人民法院報,2015-06-10(1).
[3]哈特穆特·毛雷爾:行政法學總論[M].高家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06.
[4]劉立憲,等,海外司法改革的走向[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0:166.
責任編輯:何玉付
收稿日期:2016-05-15
作者簡介:許安然(1991-),女,山東菏澤人,青海民族大學法學院法學專業(yè)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刑事訴訟法。
中圖分類號:D91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275(2016)04-0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