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天寧
?
一位民國小學校長的工作日記
?邢天寧
民國二十年,西歷1931年,對年近而立的劉百川來說,是名副其實的改變之年,他正襟危坐,手上的委任狀墨跡未干。不久前,東??h(今江蘇省連云港市)政府決定,命其接管縣立師范附小(以下簡稱“附小”)。在全縣的歷史上,這一舉措實屬罕見。
升遷之際,劉百川的心情不只是激動。他有寫日記的習慣,就在幾年前,他還反復斷言:“假使我做校長,一定能勝任愉快。”但越思忖,他越感責任重大,而昔日的雄心壯志,此時全部化成了自慚形穢,正如他在日記中描述的那樣:“到了今天,我的勇氣,因為畏懼、憂慮、惶恐,驟然減退,幾乎減到零度了?!?/p>
劉校長的憂慮并非毫無依據(jù),他面對的是一項棘手的工作。東海位于蘇北,地廣民窮,附小工作始終難有起色,更尷尬的是,他幾乎沒有經(jīng)驗——內(nèi)功不足加上條件所限,工作難度之大前所未有。
最初幾天的走訪印證了他的猜測,日記的開篇幾頁,多數(shù)是圍繞著缺憾展開的,比如設施方面的不足:
校工室內(nèi)的光線太黑暗,空氣太潮濕,對于校工的健康很有妨礙……
大會堂容積太小,光線太暗,不甚合宜……
兒童用圖書館在樓上,兒童上下很不便利……
教師參考圖書、教物及一些標本很多,這是教學上的一大幫助。唯細查多霉爛之處,想已久不應用,并未洗刷暴曬。
教室均系新式樓房,容量均合度,唯兩面窗戶均太近黑板,每級學生太多,有人桌位靠近黑板,這都是造成近視眼的最大原因。教室設備太雜亂,沒有組織……
這些問題被逐個羅列起來,共有17條,至于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個別教師的品行難以勝任:“教社會的徐先生,到了做筆記的時候,便把教科書上的表解或問題一起寫在黑板上,叫他們(學生)依樣畫葫蘆地抄下來,有的字不認得,有的句子看不懂,他也不管?!?/p>
30年代初,正是民生多艱的時期。既然工資捉襟見肘,又無升遷希望,怠惰便在教員心中暗自萌生。
平心而論,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只要重視便可解決,而最大的挑戰(zhàn),恰恰來自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觀念。私塾依舊盛行,這種逆流背后,實際是對新式教育的不信任。雖然科舉不存,但在蘇北,其內(nèi)容和方法卻幾十年因襲如故,學校無法服務于社會,甚至和公眾產(chǎn)生隔閡:“家庭里對于學校第一件事不滿意的,便是在學校里學的沒有什么大用處;盡管筆算考了一個甲等,但是到了家里,甚至不會算五斗米或半斤油的價錢;小字盡管把《靈飛經(jīng)》寫得很好,但日常用的字常會寫不出來;盡管會做記事文、議論文,但是不能寫一封很通順的書信。這都是學校太注意形式的訓練了。”相較之下,私塾雖然簡陋,但傳授的卻是珠算、書信寫作等實用技能,毋庸置疑,這與眾多家長的意圖不謀而合。
劉百川的革新,并非以橫沖直撞開始。他不斷記錄著所見所想,有時是三言兩語的片段,有時竟洋洋灑灑達數(shù)百言,作為斟酌醞釀的成果,校務綱要雛形已具,它將作為原則,提綱挈領(lǐng)地指引附小的活動。
校務進行,最重要的原則有六:
(1)發(fā)展兒童個性:一切教育設施都要以兒童為本位,創(chuàng)造環(huán)境以滿足兒童的生活,并利導兒童的心理、生理的發(fā)展。
(2)適應社會需要:調(diào)查社會狀況,地方職業(yè)種類、家庭生活情形、畢業(yè)生出路等,作為設施教育的標準。
(3)注意經(jīng)濟效率:凡所設施均須注意教育效能的增進,從學理方面謀求經(jīng)濟的法則。
(4)應用科學方法:一切事業(yè)的進行,均須用科學的方法來考核結(jié)果;事前尤要有精確的計劃和步驟。
(5)形式、精神兼顧:一面謀形式的改善,一面謀精神的充實,務使表里一致,以免畸形地發(fā)展。
(6)注意分工合作:校務采取分章制度,各事設有專責,以免互相推諉或互相沖突的流弊,如有須改進的地方,先公開協(xié)議。
校務進行,應特別努力下列幾件事:
(1)羅致優(yōu)長的人才:根據(jù)為事?lián)袢说脑瓌t,羅致有興味經(jīng)驗的各項人才。
(2)改良環(huán)境及設備:凡設備方面有不合宜的地方,應次第加以改良,一方面要求合于衛(wèi)生,一方面要適應兒童的需要。
(3)要盡力提倡教師進修,如組織研究各種研究會、讀書會、參觀團及出版刊物等,都是提倡進修的好方法。
(4)注意兒童的研究:兒童是教育的對象,所以兒童的研究,實為目前重要之工作。關(guān)于兒童心理、生理發(fā)展之程序,學習心理方面的各項問題,都要加以切實的研究,作為改進教育的措施。”
即使是今天,這份頗具科學色彩的文件也令人眼前一亮。
校務綱要大功告成之際,劉百川的精力轉(zhuǎn)向財務。預算制度清末被引入中國,明面為各界所恪守,實際執(zhí)行情況卻并不樂觀。地方政府的預算幾近虛設,至于學校,誠如日記中所言:“校長的錢袋,便是會計處?!辟Y金短缺是不爭的事實,利用管理疏漏損公肥私者亦不乏其人,種種積弊陳陳相因,形成了每況愈下的惡性循環(huán)。例如一般小學,縱然賬面看似完備,但經(jīng)費早已積欠,有的學校拖欠工資竟至一年。附小雖不至此,但亦可稱得上是勉力維持,日記中有“薪工占百分之八十,行政費和雜費各占百分之十,另列百分之五的預備費”“凡是預算沒有列入的款項,不得動支”等詞句。7月底的日記提到,修葺教具時,竟是校長帶領(lǐng)教師和工匠親自上陣。這尷尬的一切,正體現(xiàn)了民國教育蹣跚前行的事實。
但劉百川的雄心壯志,并未因此消磨殆盡?!拔覀円铝硪粋€決心,擁護我們的主張?!彪S著開學臨近,完善校務成為新的當務之急。雖然壓力重重,但令人驚異的是,在日記中竟沒有“疲憊”“勞累”,取而代之的是“商量”“不妥”“有無問題”——即使是細枝末節(jié),劉百川也不免反復斟酌。對下列片段的截取和摘錄,或許能反映出這位先驅(qū)的用心良苦。
對教材的選用:“教材內(nèi)容及形式:要適合普通社會的需要,要適合時代的要求,要適合兒童的心理,要富有生趣,要多美麗的插圖,紙張印刷要合于衛(wèi)生,版本大小要適宜。教材的排列及其組織:由舊至新,由近至遠,由易至難,由具體而抽象,由創(chuàng)作而欣賞,由心理而倫理?!?/p>
課程的安排:“用心精密與筋肉運動細密的功課,時間宜短不宜長;學習困難的功課,宜安排在上午;功課不須用心的可安排在下午;飯前飯后要避免體操和運動;用手與用腦的作業(yè),要相互調(diào)劑。”
教室的布置:“掛黑板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兩點,在墻上預先訂好橫木,掛也不費事,黑板的高度,以兒童能自由書寫為度,假定黑板與地板之距離的標準如下:幼稚園及一年級,24寸;二、三、四年級,26寸;五、六年級,30寸?!?/p>
顯而易見,這樣的精心思量,在教師基本面容呆滯、師生基本關(guān)系對立的傳統(tǒng)學校里,無疑是一個亮點;另一方面,他顯然察覺到了“工業(yè)化教育”的弊端,即純粹將知識強加給孩子們,而忽視了道德的培養(yǎng)。作為校務工作的關(guān)鍵,劉百川對“訓育”很是在意。所謂“訓育”,即對學生品德的訓練和培養(yǎng)。訓育的制定和實行,實際關(guān)系到附小的未來:受其熏陶的學生,終將接受社會的評價,而這正是對附小工作的最好檢驗。
因此,該項工作從上任伊始便被列為重中之重。一個月的思忖過后,年輕的校長終于開始著筆:“根據(jù)兒童生活教育的原理,搜求須加以訓練的事實……根據(jù)家庭、學校、社會的實際生活,提出有價值的習慣……分析人生習慣、態(tài)度、理想的種類,匯集須訓練的事實……長期地記載并統(tǒng)計兒童的行為和習慣,將兒童已有的好習慣和壞習慣編為訓練的條文?!?/p>
在他的日記中,記錄了非常詳盡的訓育標準,從“不撒謊”一直延伸到“愛護國家”。根據(jù)學齡的不同,它們又分為4個階段,其中無處不透露出性格塑造上的深謀遠慮:“別人問到什么事詳細告訴他”“對工人平等看待”“輔助殘疾和弱小的人”“遵守合法的裁制”“常做正常的娛樂”“做別人不敢做的好事”“愛護團體的名譽”……至于具體執(zhí)行,劉百川放棄了鋪天蓋地的口號和灌輸,用制度的力量取而代之,最終,“國民素養(yǎng)”將被融進學?!獙τ谡麄€附小,這將是一次意義深遠的變革:“指導兒童實踐的時候,可由兒童自己反省,可由兒童互相報告和全面,也可由教師講解條文的意義和實踐的方法,讓兒童去練習??疾靸和瘜嵺`的結(jié)果,適用下列的方法:(甲)備具記載簿一冊,簿內(nèi)開列訓育標準之條文及兒童姓名;(乙)發(fā)現(xiàn)有兒童違反訓育標準時,即于簿內(nèi)再記一次,連續(xù)發(fā)現(xiàn)數(shù)次,即記載數(shù)次;(丙)一學期終了,發(fā)現(xiàn)最少者,性行成績最好;(丁)依發(fā)現(xiàn)次數(shù)之多寡,評定各人性行的成績,分優(yōu)上中下劣五等,各等級的人數(shù)可占全人數(shù)百分之若干?!?/p>
至此,萬事俱備,但劉百川的心情更加不安,招生即將展開,在基礎教育無法普及的大前提下,諸如附小之類的“名校”,對申請者擇優(yōu)選拔,自然成了勢在必行的工作。東海附小在民國二十年只計劃招80名新生,而前來應試的卻有375人,供應和需求的缺口如此巨大,以致“關(guān)系”難免暗中萌生,有人在做,便有人在看,這一切如果處理不當,必將招來非議、指責和攻擊。
此刻的附小,掌握著傳授知識的權(quán)力,而校長劉百川,儼然成了數(shù)百名學童的命運主宰,他相信通過制度,積弊將被克服,這一切的前提是秉承兩個原則——合理和公正:“考試的方法,要力求合理,考一年級兒童,便要演四則算術(shù),二年級兒童,便要舉行書面的常識測驗。有時故意將題目出得深些,使兒童做不出,這都不是合理的考試。南京某著名小學考幼稚園兒童,在黑板上畫一只大象,認得象的便取,然在南京,四五歲的小孩子,能認識的著實不多。
一般學校里招考新生的方法,不免被別人懷疑,因為與學校先生有關(guān)系的兒童,結(jié)果都錄取了;與學校先生沒有關(guān)系的兒童,盡管成績很好,往往不錄,因此我們決定招生要請少數(shù)與本地沒有關(guān)系的先生去辦理,題目絕對地保密,成績不妨公開地發(fā)表。這樣便可免去社會上人的疑慮,他們也不再請學校先生吃茶吃酒,作無謂的請托了?!?/p>
據(jù)劉百川在日記中所言,雖然落榜者稍有怨言,但錄取的整體效果,依舊是令人滿意的,而新生最令他印象深刻的莫過于一點:越是窮人的子弟,成績優(yōu)秀者越往往有之?;蛟S在這些志氣昂揚的孩子身上,隱約能看出他當年的影子,而社會的前途,也正是因為有他們的存在,才顯露出一絲進取和朝氣蓬勃。開學之后,附小一切進展順利,然而9月6日,日記已出版的部分卻戛然而止,據(jù)劉百川的解釋,中斷的原因僅僅是紙張用盡了。然而事實或許更加嚴峻,不到兩周之后,“九·一八事變”爆發(fā),這使“教育強國”成了一項艱巨而緊迫的任務。
正如趙欲仁先生在《小學最低限度行政標準》中所言:“德有克虜伯,能使本國軍械甲于世界,雄視全球;法有巴斯德,能使釀酒造絲等業(yè),特別穩(wěn)固,國富頓增;美有愛迪生,能使事物日異月新,開辟無數(shù)利源。”而在民國教育者的眼中,中國自己的克虜伯、巴斯德、愛迪生,正是將通過逐漸完備的基礎教育體系,選拔、培育和脫穎而出,這些有用之才將構(gòu)成一股力量,將黑暗和腐朽一掃而空,國難當頭,或許是赤子之心殷切,劉百川和上級才急于將上述心得整理并付梓。
在日記的最末,劉百川說明這僅是上冊,然而出于種種因素,計劃中的續(xù)作最終沒有問世。在接下來的兩年里,他全身心地投入校長的工作中,1935年被派往鎮(zhèn)江大港鄉(xiāng)村教育實驗區(qū),任實驗區(qū)主任,在此期間參與組織了“中國教育研究社”。解放后,劉百川擔任江蘇師范學院教授、教育系主任。1971年去世前,他不顧病重寫下了最后一篇文章《任重道遠》,結(jié)尾“教學不已,闔棺乃止”后來成了他的墓志銘。對這位先驅(qū)而言,生平的遺憾還有很多,但值得告慰的是,那些理想和信念卻并沒有被時光埋沒,《一個小學校長的日記》——這本貌不驚人的小冊子的再版,或許就是其價值的明證。
(摘自《看歷史》)
編輯/王一鳴
E- mail:512131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