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
(西華師范大學 文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
?
21世紀蜀漢滅亡原因研究述評
王慧
(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四川南充637009)
摘要:蜀漢政權滅亡原因在21世紀繼續(xù)受到各方學者的關注,成為一個學術熱點。蜀漢衰亡原因的研究總體上在延續(xù)20世紀的基本觀點上進一步延伸拓展,也有新的視點。21世紀以來,關于蜀漢滅亡原因的探討,主要集中在人才、政治、國家策略、地理環(huán)境等幾方面進行。
關鍵詞:三國;蜀漢;政治分化;國家策略;地理環(huán)境
東漢末年風云際會,梟雄群起,經過二十余年的角逐,最終魏、蜀、吳三足鼎立,局面持續(xù)大約四十余年,蜀漢政權最先滅亡。為什么被后世史學家認為君仁臣賢、政通人和的蜀漢會最先滅亡?對于蜀漢衰亡的原因,在古代已有人提及,有天命說、國祚論、后主昏庸等等。如清代學者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中提到:“天欲廢漢,人不能興之矣”[1]。20世紀中,學者們對此問題給予了進一步的關注,至21世紀,學術界在既有成果的基礎上展開了更加深入的熱烈討論,可謂眾說紛紜、見仁見智。針對蜀漢滅亡的原因,學者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才、政治、國家策略、地理四方面。
一、人才與輔政者對蜀漢政權的影響
1.人才缺失的消極影響
成功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劉備作為沒落皇族,能夠從微末到三國霸主之一,“人和”是最大因素之一。蜀漢后期人才處于十分匱乏的狀態(tài),正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20世紀80年代左右鈕海燕在《從人才觀上看蜀漢之興亡》、吳探林在《三國興衰與人才沉浮》中認為人才匱乏是蜀漢衰亡的導火線之一。21世紀圍繞人才問題探討蜀漢衰亡的原因逐漸增多并且更加全面和深入。
孟繁治在《人才盛衰與蜀國興亡》[2]中認為蜀漢人才后期缺乏的一大原因是蜀漢人才大多不是益州本土人士,沒有宗族等支撐,死后缺少家族后輩,并且蜀漢基本沒有政治改革、教育改善、選官制度改良、軍隊改造等措施,人才后繼乏力。除此之外,方原在《蜀漢用人政策失誤》[3]中提出蜀漢政權用人唯親,偏重荊襄集團對,于益州集團過度打壓,蜀漢人才來源主要依靠開國跟隨的勢力,沒有做到就地挖掘人才,并且有限的人才資源沒有得到充分運用。還有一種人才缺乏的原因則是認為諸葛亮培養(yǎng)后繼人選乏力?!罢聼o巨細,咸決與亮”[4]918,一方面確實表現(xiàn)出諸葛亮對國家事務的關心并且蜀漢在他的治理下社會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但是另一方面也沒有給予他挑選的繼承人如蔣琬、費祎、姜維等人足夠的鍛煉。比如蔣琬從未擔任過區(qū)域負責人或是指揮軍隊作戰(zhàn),最先擔任廣都長,后為丞相府東曹采、長史,職位都相對較低,直到諸葛亮死后,蔣琬即“為尚書令,俄而加行都護,假節(jié),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侯”[4]1058。蔣琬費祎無功封爵引得眾臣不滿,同時缺乏掌握全局的經驗,所以在處理國事之時存在力不從心,特別是在治軍用人等方面,這對于蜀漢后期政治的消極影響不可忽視。
人才缺乏是一大原因,劉洋洋在《從人心向背看蜀漢滅亡》[5]中則從人心向背分析蜀漢滅亡,蜀漢在建國之時客觀上由于劉備漢室正統(tǒng)身份再加上采取的收服人心的措施為人心所向,但后期吳魏在自己領土上收服人心的措施更為成功,百姓不再思漢,蜀漢漢室失去正統(tǒng)的優(yōu)勢。更為重要的是連年征戰(zhàn)、各種沉重的賦稅兵役讓百姓苦不堪言,政權內部矛盾重重,漸漸人心背離蜀漢;正所謂“民能載舟亦能覆舟”,以人心立國的蜀漢在失去人心的支持下又怎么長久。
2.執(zhí)政者自身政治素養(yǎng)不足
成也在人,敗也在人,將蜀漢的滅亡的原因歸結于蜀漢執(zhí)政者自身能力的缺乏和蜀漢后期人才缺失是一種比較主流的看法。20世紀末楊世見在《劉備與蜀漢政權的衰敗》著重從執(zhí)政者自身尋找政權衰亡的原因,而高凱、鄭發(fā)展和趙中祥合著的《從人口性比例失調看蜀漢政權之敗亡——兼論劉備、諸葛亮為政之失》[6]則認為劉備、諸葛亮及繼承人錯誤的連年北伐導致人口嚴重的性比例失衡,直接加速了蜀漢的滅亡。在21世紀,學者們沿著這種思路深入挖掘,認為劉禪的昏庸無能、黃皓的宦官弄權固然加劇蜀漢滅亡的腳步,但是在之前劉備、諸葛亮、費祎、姜維等一代代執(zhí)權者在蜀漢建國之時、發(fā)展之時就已經埋下了各種隱患,最后爆發(fā)導致了蜀漢建國短短四十三年就被曹魏所滅。
劉備自身性格的仁義、寬厚在儒學家看來是仁君的優(yōu)秀品質,但是在戰(zhàn)亂紛飛的年代,要一統(tǒng)天下必須具備理智長遠的眼光,當斷則斷的果決以及必要的心機權術,這一點被稱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的曹操就做的很好。從劉備作為執(zhí)政者的失誤探討蜀漢衰亡,在2002年至2010年這幾年受到了不少關注。
胡玲玲《從劉備的多重性格看蜀漢興衰》、姚昌炳《從桃園結義透視蜀漢的悲劇命運》、馬朝冠《“后劉備時代”蜀漢政權政治遺產清理》等論文主要從傳統(tǒng)大加贊美的劉備寬厚仁德重情義的角度剖析蜀漢衰亡的原因。魏延山在《壯志未酬的悲歌——劉備的悲劇性格與蜀漢政權的悲劇命運》[7]中著重從劉備的自身悲劇性格中去解釋為什么蜀漢沒有統(tǒng)一天下而逐漸走向衰落。劉備過于注重義氣的狹隘個人主義導致劉備在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后,不是出于大局考慮修復蜀吳聯(lián)盟以對抗魏國,而是為了兄弟生死之盟盲目興師東吳,結果兵敗而歸使蜀漢元氣大傷,自己也病逝白帝城。得民心者得天下,深得百姓擁護的劉備失去天下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劉備的思想基礎不符合歷史的發(fā)展潮流,認不清天下大勢,劉漢王朝已經走向末路不可挽回。
此外,有些學者將蜀漢衰亡的部分原因歸結于諸葛亮。正如周一良先生在《論諸葛亮》中評價:諸葛亮治蜀是建筑在嚴刑峻法的基礎之上的,而不是建筑在與民休息、發(fā)展生產、繁榮經濟,使人民安居樂業(yè)基礎之上。韓隆福在《論蜀漢的政治腐敗——諸葛亮失誤之二》[8]中認為諸葛亮執(zhí)政期間蜀漢官僚機構臃腫,官民比例古今罕見,賦稅繁重。其次,諸葛亮拒諫斥賢,賞罰不明,法律嚴苛而不公正,而錯誤的連年北伐,勞民傷財,加深社會矛盾把蜀漢推向絕境。之后諸葛亮連年北伐,繼承人培養(yǎng)不力,姜維伐魏加劇國力消耗,再加上執(zhí)政者不能有效調和國內益州集團及其他集團之間的矛盾,所有矛盾聚集在一起導致蜀漢最早滅國。
執(zhí)政者的政治素養(yǎng)不足不僅表現(xiàn)在執(zhí)政者自身性格缺陷,也體現(xiàn)在執(zhí)政者對于政治形勢的把握以及執(zhí)行力上?!堵≈袑Α肥侵T葛亮在分析國家大勢之后提出的戰(zhàn)略路線,勾勒蜀漢未來的發(fā)展藍圖。但是執(zhí)政者對于《隆中對》的認識不足,對形勢的把握不足導致蜀漢加速衰亡。
胡以存和楊賓元在《隆中對與蜀漢國家戰(zhàn)略》[9]認為《隆中對》被后人神化,以為天下盡在諸葛亮把握中,但它只是勾勒的利益最大化,是劉備能實現(xiàn)的最好局面,蜀漢后繼人姜維等人對于《隆中對》的理解偏差最終導致蜀漢走向衰亡??祖面煤蛷埜辍吨T葛亮的戰(zhàn)略思想及其導致蜀國盛衰原因分析》[10]認為《隆中對》實際是軍事設想,并沒有結合蜀漢實際國力考慮當時的利益矛盾等狀況,比如占據(jù)荊州與其盟友東吳的利益相沖突,認識不足執(zhí)行失誤是加速蜀漢衰亡的一大原因。21世紀,學者們對于蜀漢的立國策略進行了更加理性的分析。范文瓊、余以軍和孔惠惠合著的《成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淺析<隆中對>的戰(zhàn)略錯誤》,呂昕《<隆中對>再評價》,徐日輝《試論<隆中對>戰(zhàn)略中的一著失棋》等論文基本在深刻分析之后認為《隆中對》策略實際上有著諸多失誤,而執(zhí)政者自身能力的缺失,不善于根據(jù)形勢及時改變策略則使得這些失誤的消極影響放大,加速蜀漢政權的衰亡。
二、政治分化給蜀漢政權帶來的惡劣影響
關于蜀漢政權內部矛盾激化對蜀漢發(fā)展造成的惡劣影響,20世紀時已經引起部分學者的關注。20世紀90年代雷近芳先生在《試論蜀漢統(tǒng)治集團的地域構成及其矛盾》[11]中以一個新的角度即區(qū)域史,對蜀漢勢力通過地理區(qū)域進行劃分,而顏勇的《主客矛盾與蜀漢政權的失敗》將劉備集團與荊州集團的矛盾認為是主客矛盾,從政治分化的角度探討蜀漢衰亡的原因,這一觀點對于后來學者探討蜀漢衰亡的政治原因有重大影響。在21世紀,政治分化的問題逐步引起學者們的重視,并且在20世紀基礎上進行更為細致的分析。
21世紀初,羅開玉先生在《成都武侯祠“攻心”聯(lián)再研究》[12]中將蜀漢政權的用人政策與益州本地集團的利益沖突結合起來,認為蜀漢政權最早消亡的真正原因是對待益州集團的政策錯誤。而白楊和黃樸民在《論蜀漢政權的政治分化》[13]中認為蜀漢政權中各個勢力之間復雜微妙的關系對蜀漢政權政策實施構成了實質性的約束,并且這種關系尤其是益州勢力與其它勢力之間的矛盾導致政權內部虛弱并逐漸走向滅亡。蜀漢執(zhí)政者對于一直跟隨的草莽勢力器重有加,對于荊襄勢力也是大加籠絡與重用,所謂“豫州入蜀,荊楚人貴”[14]126,而對采取不合作態(tài)度的益州本土勢力更是采取殘酷的鎮(zhèn)壓。
此外,張承宗和鄭華蘭在《蜀漢人士與蜀漢興亡》[15]中分析各集團內部重重矛盾時也側重當權者對于本地人士的不信任致使不重視培養(yǎng)益州人士,因此在蜀漢后期當外來的荊襄人才相繼去世后,蜀漢出現(xiàn)人才不繼的狀況,指出人才匱乏是導致蜀漢衰亡的又一原因。而王瑰《信心喪失與知識忠誠:從譙周生平看蜀漢滅亡原因兼駁地域勢力矛盾亡國說》[16]中則采取懷疑態(tài)度,對地域勢力矛盾進行深度分析,認為地域矛盾實為進取者與保守者的矛盾,正是這種矛盾導致戰(zhàn)爭頻發(fā)、民眾信心喪失,甚至發(fā)展為國家認同感破裂,譙周勸降,蜀漢最終走向滅亡。
總體說來,歸結蜀漢衰亡的政治原因時,主要聚集在蜀漢政權內部益州勢力與其它勢力之間矛盾上,國內局勢動蕩、國外強敵壓境,內外夾擊下蜀國逐漸衰亡。
三、以攻為守的國家策略造成的持續(xù)影響
20世紀80年代尹韻公先生在《論蜀國滅亡的原因》中著重分析國家策略的失誤以及執(zhí)政者對于國家策略的把握失誤、連年北伐最終導致蜀漢衰亡,這一觀點在21世紀被學者們繼承的同時又有了新的發(fā)展。魏勤在《蜀漢政權興衰的經濟分析》[17]中認為蜀漢后期“民窮兵?!薄鞍傩盏虮帧笔菍е率駶h逐步衰亡的直接原因。蜀漢前期,諸葛亮執(zhí)行“以攻為守”的立國策略,頻繁出征,使益州經濟的發(fā)展受到嚴重阻礙。到蜀漢政權后期以姜維為代表的輔政者繼續(xù)執(zhí)行“以攻為守”的錯誤的國家策略,戰(zhàn)爭在導致國家軍費支出龐大的同時,另一方面強征兵卒,勞動人口減少,嚴重影響農業(yè)生產,自耕農慢慢破產,益州經濟日趨凋敝。在這種國內憂患重重的情況下,魏國出兵滅蜀,蜀漢滅亡也是情理之中。馬寧《蜀漢興亡的政策因素研究》、范文瓊《論戰(zhàn)爭經濟對蜀漢百姓帶來的災難——兼評諸葛亮的歷史責任》等論文中也持相似的觀點。
但是,周紅在《論蜀漢興衰的財政原因》[18]中認為蜀漢的出兵也并不是毫無收獲,如平定南中,為蜀漢政權在財力和物力上提高了支持,但是這種支持作用不應評價過高,總體看來蜀漢政權連年伐魏對蜀漢的經濟造成了毀滅性的創(chuàng)傷,財政難以負擔軍費支出,所以諸葛亮感嘆:“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4]919。
益州遠離中原戰(zhàn)亂,本是富庶之地,經濟繁榮發(fā)展對于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有著基本的穩(wěn)定作用,戰(zhàn)爭摧毀國家經濟后,國家處于搖搖欲墜的狀態(tài),所以司馬昭伐蜀“如指掌耳”。
四、地理條件對蜀漢的影響
在蜀漢兵力國土皆不如曹魏、東吳的情況下,劉備退守巴蜀據(jù)天險自守原本可以說是上上之策。在21世紀之前學者們對于退居巴蜀都是持贊賞態(tài)度,但是在21世紀存在異議,提出了新的探討角度——從地理角度分析蜀漢衰亡原因。
在21世紀初學者們注意到漢中與蜀漢的興衰可謂息息相關。宋杰《漢中對三國蜀魏戰(zhàn)爭的重要影響》[19]、劉晨陽《漢中與蜀漢興衰》[20]都關注到漢中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漢中交通便利地勢險要,“北瞰關中,南蔽巴蜀,東達襄、鄧,西控秦、隴,形勢最重”[21]2464,是夾在關中與四川之間的重要糧食生產地,南北取得此地都可以省千里運糧之費。但同中存異,劉晨陽認為漢中對于曹魏進取蜀漢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蜀魏雙方影響重大,所以蜀漢后期鄧艾率軍占據(jù)漢中后,失去漢中的蜀漢失去了秦嶺天險的保護,而魏軍則有了漢中的糧草補給省去千里運糧,所以失去漢中的蜀漢遲早會被曹魏攻破。宋杰則認為漢中對于曹魏而言實屬“雞肋”,對于蜀漢則生死攸關,可以說正是漢中失手促使蜀漢北線防御體系崩潰,國家迅速走向滅亡。但是毫無疑問的是漢中的重要戰(zhàn)略地理位置對于蜀漢興衰影響甚深。
魯小波和陳曉穎在《從地理角度分析三國時期蜀國的滅亡》[22]則從更為新穎的角度入手,從蜀漢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huán)境分析,得出蜀漢滅亡是歷史必然的結論。傳統(tǒng)看法,益州作為天府之國,具有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和易守難攻的地形,可以達到自保、割據(jù)一方的目的。從長遠來看,這樣的環(huán)境在易守難攻的同時不僅信息落后還容易引起人民的厭戰(zhàn)情緒。四川地理壞境特殊,四川百姓身材相對矮小,這在冷兵器時代中對抗身高馬大的中原軍士必處于劣勢,而且蜀漢人民很少有習武的習慣。所以蜀漢環(huán)境不利于培養(yǎng)軍事人才,更不利于建設一支能攻善戰(zhàn)的隊伍,沒有強大的軍隊保衛(wèi)國家,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五、總結與展望
蜀漢衰亡原因的探討在古代已有人提及,近現(xiàn)代研究在20世紀已有人提出,但是討論還處于較小范圍內,論著數(shù)量較少,總體上并沒有引起學者的廣泛關注。但是,不可忽視的一點是,20世紀對于蜀漢衰亡的研究主要從人、政治、國家策略等幾方面入手,基本上奠定了21世紀蜀漢衰亡研究的大致方向。21世紀初以來對于三國的研究日趨火熱,蜀漢衰亡的原因探究也成為一個新的學術研究熱點,論文數(shù)量有了很大的增加,尤其是2000年與2006年研究著作較多??梢哉f21世紀不光是論文數(shù)量上有了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論文質量也不斷提升,對于蜀漢衰亡問題的挖掘在20世紀的基礎上也逐步加深,分析也更加細致。即使是從同一個角度入手進行闡述,但具體分析也各有不同,比如同樣是從人的角度剖析蜀漢為何衰亡,孟繁治側重從蜀漢后期缺乏益州本土宗族支持、選官制度不夠完善等進行分析,丁洋洋則主要關注人心向背對于蜀漢興衰的重要影響,而胡玲玲、韓隆福等學者從劉備、諸葛亮等執(zhí)政者自身尋找原因,可謂是同而不同,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同時在20世紀研究的基礎上,也提出了新的觀點,比如2009年魯小波和陳小穎提出從地理環(huán)境對蜀漢人士的觀念、對蜀漢人士身體素質等方面的影響入手分析蜀漢政權的興衰的原因,這個切入點就是一個新的研究視角。這種新視角的提出與當今學術研究跨學科、跨領域開展密不可分。當代各門學科不斷衍生發(fā)展,各門學科之間交叉、融合成為常態(tài),跨學科研究也成為一股新的研究潮流。作為一種新興的研究方式,跨學科、跨領域研究對于學者從一個不同于傳統(tǒng)觀念的多元化視角發(fā)現(xiàn)新的學術增長點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是解決復雜學術問題的一種重要途徑,所以對于蜀漢衰亡問題的研究除了從傳統(tǒng)的經濟、人才、政治等角度入手,可以嘗試從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入手,結合多學科領域進行剖析,往往可以帶來不一樣的視角,得出新的結論。
但是稍有不足的是總體探討方向沒有發(fā)生大的改變,有些探討的角度甚至是反復論述,更多還是從傳統(tǒng)的人才、政治、國家策略等方面進行分析,顯得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創(chuàng)新不足的原因,一方面學者在探討蜀漢衰亡的原因時所依據(jù)分析的材料更多的是《三國志》《華陽國志》等傳統(tǒng)材料,材料在被反復研究的情況下提出新的視點就稍顯困難。因此在探討蜀漢衰亡的原因時,在傳統(tǒng)研究材料外可以拓寬材料范圍,更多地尋找結合新的文獻或者是有價值的民間材料,將新舊材料進行對比整合研究,發(fā)現(xiàn)新的研究入手點。另一方面,在探討方法上也有待創(chuàng)新。在探討蜀漢衰亡原因時,現(xiàn)代學者在摒棄古代天命觀、宿命論時,與古人也有著明顯的一脈相承,基本上都是從傳統(tǒng)的人才、政治等方面入手進行深度挖掘。因此在探討方法上,除了繼承傳統(tǒng)外還有必要打破傳統(tǒng)、拓寬思維,在東方思維之外嘗試西方不同的思維模式思考問題,可以在立足蜀漢歷史現(xiàn)實的基礎上根據(jù)實際,適當引用西方的分析法,嘗試從不同的思維角度出發(fā)、多方面解決問題,發(fā)現(xiàn)新的探討角度。
其次,從20世紀開始對于蜀漢衰亡原因多是出于對這段歷史的總結,但是將蜀漢衰亡置于歷史大環(huán)境下與其它政權進行交叉對比研究,在交叉對比中發(fā)現(xiàn)異同是相對缺乏的,具有較大的研究意義。并且展望蜀漢衰亡原因對于后世的借鑒意義是比較缺乏的,在這一點上還有較大的發(fā)展空間,有待深入挖掘。蜀漢的研究不僅“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同時也為我們帶來新的思考歷史的啟發(fā),比如為什么蜀漢作為一個被后世稱為楷模的政權竟會最早衰亡,這種衰亡對于后世有何現(xiàn)實意義。
隨著國學熱的興起,對于三國歷史的研究也隨之掀起熱潮,對于蜀漢衰亡原因探究的意義不僅在于總結歷史教訓,更重要的在于通過歷史能夠對現(xiàn)在及未來有所啟發(fā)。
參考文獻:
[1]王鳴盛.十七史商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364.
[2]孟繁治.人才盛衰與蜀國興亡[J].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63-65.
[3]方原.蜀漢政權用人政策的失誤[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2):52-55.
[4]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2.
[5]劉洋洋.從人心向背來看蜀漢滅亡[J].青年作家,2010(12):64-68.
[6]高凱,鄭發(fā)展,趙中祥.從人口性比例失調看蜀漢政權之敗亡——兼論劉備、諸葛亮為政之失[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4):12-18.
[7]魏延山.壯志未酬的悲歌——劉備的悲劇性格與蜀漢政權的悲劇命運[J].吉林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4):59-61.
[8]韓隆福.論蜀漢的政治腐敗——諸葛亮失誤之二[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報,2001(1):79-82.
[9]胡以存,楊賓元.隆中對與蜀漢國家戰(zhàn)略[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44-47.
[10]孔婷婷,張戈.諸葛亮的戰(zhàn)略思想及其導致蜀國盛衰原因分析[J].蘭臺世界,2015(24):83-84.
[11]雷近芳.試論蜀漢統(tǒng)治勢力的地域構成及其矛盾[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4):84-89.
[12]羅開玉.成都武侯祠“攻心”聯(lián)再研究[J].四川文物,2001(5):3-9.
[13]白楊,黃樸民.論蜀漢政權的政治分化[J].中國史研究,2008(4):85-102.
[14]常璩.華陽國志[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
[15]張承宗,鄭華蘭.蜀漢人士與蜀漢興亡[J].襄樊學院學報,2002(3):81-89.
[16]王瑰.信心喪失與知識忠誠:從譙周生平看蜀漢滅亡原因兼駁地域勢力矛盾亡國說[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150-159.
[17]魏勤.蜀漢政權興衰的經濟分析[J].閩江學院學報,2003(3):51-54.
[18]周紅.論蜀漢興衰的財政原因[J].現(xiàn)代財經,2000(11):60-64.
[19]宋杰.漢中對三國蜀魏戰(zhàn)爭的重要影響[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5-13.
[20]劉晨陽.漢中與蜀漢的興衰[J].黑龍江史志,2013(17):16.
[11]顧祖輿.讀史方輿紀要[M].北京:中華書局,1955.
[22]魯小波,陳小穎.從地理角度分析三國時期蜀國的滅亡[J].云南地理環(huán)境研究,2009(3):22-25.
(責任編輯:陳道斌)
收稿日期:2016-04-25
作者簡介:王慧(1992— ),女,四川自貢人,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K23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4476(2016)07-0009-05
Review of the Research into Reasons for Shu Regime’s Ruin in the 21st Century
WANG Hui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9, China)
Abstract:The fact Shu regime became the legitimacy is praised by people both in history and in literary works. However, Shu regime ruined firstly. Why Much attention was paid to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it was a scholastic hotspo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research into the reasons for Shu regime’s ruin extended based on the basic idea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meanwhile, there are some new ideas, which are representatively reviewed from talents, politics, national policie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etc.
Key words:The Three Kingdoms; Shu regime; Political division; National policie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