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峰,黃曉靈
(西南大學 體育學院,重慶 400715)
人格視閾下競技體育的異化及消解
王友峰,黃曉靈
(西南大學 體育學院,重慶 400715)
競技體育發(fā)展至今所產生的違背競技體育發(fā)展初衷的異化現(xiàn)象,歸根到底是人性心理驅使下的人的異化。從人格視域出發(fā),認為競技體育異化的成因主要包括經濟的人、政治工具、人性本欲、心理寄托等方面。從文化心理和人性心理的角度對競技體育異化進行理論構架,并提出消解異化的路徑與方法:重點從調整利益分配模式,增強制度性牽制,培育道德意識、塑造完美體育人,營造和諧的競技體育風氣等入手改變外源性條件,同時加強對競技體育參與者內在性個人本欲的合理引導與調適。旨在為競技體育的健康發(fā)展提供參考。
競技體育;人性;心理結構;異化
競技體育的快速發(fā)展可以以現(xiàn)代奧運會的商業(yè)引入為標志。20世紀后期,經濟的加入使競技體育進入高速發(fā)展階段[1]。與此同時,競技體育也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異化現(xiàn)象。在競技體育異化現(xiàn)象中,人是起主導作用的,而人在競技體育異化中的作用,恰恰是現(xiàn)階段競技體育異化研究所欠缺的。同時,在學者們提出的各種各樣的解決對策中,形而上的道德約束與責任意識培養(yǎng),并不能有效解決現(xiàn)在的窘境。因此,本文從人性角度出發(fā),以人性心理結構為切入點,提出調整利益分配、建構懲戒機制等實質性舉措,以切實解決人性本欲下競技體育的異化現(xiàn)象,促進競技體育健康發(fā)展。
1.1 競技體育的本質異化是人的異化
對于競技體育異化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解釋。龐建民等人將競技體育異化界定為競技體育的過程異化、本質異化和結果的異化三類[2]。但是未能提出具體的分類標準和依據(jù)。賴勇泉則指出,競技運動異化在操作層面上存在目的、手段方法與運行機制三方面[3]。周愛光在《競技運動異化論》中從競技運動文化中的異化、社會中的異化、人的異化等方面進行分析[4]。本文采用龐建民的研究成果,將競技體育異化分為本質異化、過程異化和結果異化。競技體育異化的主體包括競技體育過程和結果中所有參與者,包括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組織者和觀眾,五位一體組成競技體育的整個參與過程,即競技體育的計劃、組織、開展、協(xié)調、控制與反饋等全過程。所以說,競技體育異化本質上是人的異化。
1.2 競技體育中人的異化,是人性心理驅使下表現(xiàn)出的不符合或違背競技體育初衷的現(xiàn)象
眾所周知,競技體育是以公平競爭為初衷,以體育競賽為主要手段,以創(chuàng)造優(yōu)異運動成績、奪取比賽優(yōu)勝為主要目標的體育活動[5],其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而在現(xiàn)代競技體育過程中,隨著商業(yè)化、職業(yè)化和政治化等外在因素的加入,不同的個體已經不可能完全投入于純粹的競技體育中來,出現(xiàn)了違反競技體育規(guī)則、違背競技體育道德和破壞競技體育精神等諸多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性心理的變化,當有機會滿足自己心中的“欲望”時,參與者便相應地呈現(xiàn)出不同的異化現(xiàn)象。
1.3 競技體育異化的成因
競技體育異化源于人在不同社會情境下、在不同文化心理下表現(xiàn)出的不同人性心理。競技體育參與者以這種心理結構為基點展開一系列的行動、造成一定的后果。對人性心理成因進行假設,主要有三大理論流派:利他主義、利己主義(合理利己主義與個人主義)以及己他兩利主義[6]。在競技體育的異化中,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強烈的利己主義,本文所論證的也是人性的“惡”的一面,即在條件具備時最大限度地滿足欲望,達到個人利益最大化。競技體育異化中不同群體在人性心理驅動下所產生的不同的欲望表征體現(xiàn)以下幾個方面:
1.3.1 經濟的人
經濟是人類最重要的一種行為,且是一個十分獨特的領域。商業(yè)引入競技體育以來,表現(xiàn)為經濟利益決定一切,以獲取利益為最高行為準則。競技體育的本質,便成為參與競技體育的每一個個體均不同程度地想從中獲取利益。市場準則告訴人們:可以從 “為競技體育找財源”轉變?yōu)椤皬母偧俭w育中找財源”[1]。
1.3.2 政治工具
政府是對公共利益進行分配的機構,在部分官員眼中,體育成為提升政績、獲得更多政治資本的工具。雖然國際奧委會委員均宣誓:“我絕不接受任何政治的或商業(yè)的影響和摻雜任何種族的和宗教的考慮……”,但是以奧林匹克運動為重要代表的競技體育所經歷的風風雨雨,證明了這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望,只要階級和國家存在,競技體育是不可能完全脫離政治的[2]。競技體育同時也含有政治功能,這也是其脫離不了政治影響與控制的原因之一。在競技體育中,獎牌理應和政府的GDP、國家和地區(qū)的綜合實力相稱。受其影響,便產生了“運作”體育獎牌等異化現(xiàn)象。
1.3.3 人性本欲
面對競技平臺,運動員的自我和他我意識便在對立與博弈中表現(xiàn)出人追求勝利的原始欲求。蘇貴斌等人認為競技體育異化的哲學根源是自我意識與對象意識的分裂。體育人對其存在價值的論證,也就淪為對其是否擁有對應于其存在屬性的價值資源(獎牌)的證明。體育人爭奪存在價值也就表現(xiàn)為體育人之間對獎牌的爭奪,其實質上是一種心理競爭,是一種對于榮譽、獎牌等標識體育人存在價值的外在物的追逐[7]。當運動員存在自我和他我意識時,面對唯一的勝利不得不盡力爭取的情形下,必然誘發(fā)出人性的原始欲求,外在社會環(huán)境的強烈刺激也會進一步放大這種欲望,于是欲望戰(zhàn)勝了理智,各種運動員造假、興奮劑事件等丑惡現(xiàn)象隨之出現(xiàn)。
1.3.4 心理寄托
社會公眾的成王敗寇心理,是來自于社會領域的對競技體育的刺激。在競技體育過程中,觀眾并不是親身參與者,但是卻對競技體育本身和競技體育的直接參與者發(fā)揮著重要影響。特別是在互聯(lián)網和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競技體育的全過程甚至可以同步展現(xiàn)在全世界的觀眾面前。隨著觀眾群體的日益龐大,社會輿論的力量也愈加強大。社會公眾對競技體育的寄托和期許,及其存在的博弈心理、利己心理等等,都會成為競技體育的外部壓力。這種壓力是無形的、間接的,但卻是巨大的、影響深遠的。
2.1 文化心理結構是人性心理結構的理論藍本
卡西爾在《人論》中說,人是“符號的動物”“文化的動物”,是能利用符號去創(chuàng)造文化的動物。人性并非實體性的東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種過程[8]。在卡西爾看來,人性是可以建構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對人性的假設過程中,不同的人格心理產生不同的表現(xiàn)特征,雖然沒有完整的理論可以對此進行分析,但是通過人格心理學的部分理論,可以對其進行一定的解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文化,可形成文化的心理學,并析出文化心理結構。李澤厚說:“所謂‘文化心理結構’,歸根結底,就是在文化傳統(tǒng)長期塑造下的人們心理中情理結構的特定狀態(tài),它主要表現(xiàn)為自然情欲和社會理性的不同比例、配置和關系的組合。”[9]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人性,也可形成人性心理學,并析出相應的人性心理結構。因此,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的人性假設理論都有共同的社會文化作為背景支撐。人格心理學中提出的文化心理結構(人在社會實踐中由長期所處的家庭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和所受的文化教育熏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素質、價值取向以及思維方式的總和,是人精神形體的骨架)是理解人性假設最好的理論藍本。競技體育異化是不同參與者的人性表征,是一定社會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特定現(xiàn)象。
2.2 人性心理是外源性與內在性雙向的結構模型
人性心理結構首先是內在的,即先天具有的本性。人天生具有的本欲、人本能的潛意識,就是我們常說的“秉性”,是來自基因而無法進行改造的部分。其次是通過外在的后天的學習,通過文化、環(huán)境習得的“人性”,建構主義的理論解釋為“人性新質”。外源性的人性新質和內在本性共同構成了人性心理結構。二者在人性整體結構上相互融合,甚至互為轉化,形成新的人性特征。
競技體育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個體的人性特征,就是人性的內在性與外源性的具體表現(xiàn)。運動員可能會在賽場上不顧一切地獲得榮譽,也會在賽后與對手惺惺相惜,其表現(xiàn)出的不同特質,是不同情境下人性心理結構的不同作用形式。而競技體育本質異化的表現(xiàn)形式,則是參與者在內在性與外源性的共同作用下,對人的本欲的一種呈現(xiàn),在只顧及個人本欲的同時,沒有強烈意識到需要承擔的責任。
2.3 建構人性新質的關鍵在于改造人性心理結構的外源性條件
人性心理結構包含人性的三個基點或原生點:人性的優(yōu)點、人性的弱點、人的本能?,F(xiàn)有的社會道德要求我們發(fā)揚優(yōu)點,修復弱點,調節(jié)本能。我們應該重點理解內在性的人性心理結構無法改造,而外源性的后天文化的習得、積累和環(huán)境熏陶是可以改變人性心理結構的。因此,可以通過調節(jié)外源性的相關因素,設置不同的限制性條件,在人性滿足自我本欲的同時顧及他人和社會的利益。單純依靠抑制人性的內在性本欲,是不符合人本主義也是不能切實解決問題的。
競技體育的異化,是不同個體的不同欲求在競技體育過程中不同形式的呈現(xiàn)。如要解決因滿足內在性本欲而造成的惡劣后果,只能全面考量人性心理結構。當競技體育的參與個體想實現(xiàn)不符合他人和社會利益的私欲時,則應讓其承擔相應的后果,甚至讓其付出遠遠大于自己可獲得的利益的代價,可以達到合理規(guī)避相應異化現(xiàn)象的目的。
對競技體育異化成因進行了人性假設的分析,借助人性心理結構進行了理論建構,認為當人性心理結構內在性無法得到根本改變的時候,我們唯有依靠外源性環(huán)境和文化的影響來構建人性,以期實現(xiàn)人性新質的習得,消解競技體育的異化現(xiàn)象。在競技體育過程中,具體可以通過兩種途徑來實現(xiàn)。
3.1 外源性條件牽制與價值重構
根據(jù)競技體育的實際和人性心理結構所依賴的文化與環(huán)境的現(xiàn)實需要,提出通過改變外源性條件的解決辦法,這包括物質制度層面和精神文化層面兩部分內容。
3.1.1 調整利益分配模式
體育比賽初衷在于實現(xiàn)競技水平的提升,獲取比賽優(yōu)勝,根本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無論是小型運動會還是奧運會等大型運動會,都有實現(xiàn)人的進步的美好愿景。但是現(xiàn)如今的比賽獎勵制度,并未很好地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目標。競技精神的存在,對于人的不斷進步是有利的,但并不能在比賽后做到對參賽選手均等的獎勵。因此,縮小物質獎勵差距,加大精神獎勵力度,或許是解決利益分配的有效方式。
3.1.2 增強制度性牽制
《荀子·君道篇》指出:“法不能獨立,令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10]一語道出法制的重要性,也強調了制定法律與執(zhí)行法律的人的重要性。在競技體育發(fā)展過程中,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迫切需要考量加大對異化現(xiàn)象的懲戒力度,制訂行之有效的舉措,杜絕任何人為滿足個人私欲而不擇手段的行為。法律制度的執(zhí)行重在嚴格公正,所以針對執(zhí)法人員的相關制度規(guī)定也應不斷健全。競技體育異化是諸多個體異化現(xiàn)象的總稱,在制訂懲戒制度時理應考慮不同對象的特殊性和適用性。此外,要加大法制宣傳力度和嚴格執(zhí)法力度,使競技體育全體參與者不僅知法懂法,更能感受到法律的威嚇,做到不愿犯法、不敢犯法。
3.1.3 培育道德意識,塑造完美體育人
人性心理結構模型指出,對外源性條件的創(chuàng)設來改造人性,可以通過文化、環(huán)境和學習來實現(xiàn)。因此,加強對競技體育參與者的教育、重構其價值維度是針對競技體育異化現(xiàn)象的治本之法。道德意識的培育,不是通過對內在性的改變,而是通過道德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達到人人明理知性。對待競技體育,理解其內涵,明了其主旨,認同其價值。社會對運動員進行英雄崇拜的同時,應該更多地考量其賽后的人格魅力,包括其公眾形象、公益表現(xiàn)等,注重運動員自身道德素質建設,才能使其作為一個完美的體育人在社會上發(fā)揮應有的榜樣作用,而非只是賽場上的王者、社會中的異類。
3.1.4 營造和諧的競技體育風氣
培育和諧體育心態(tài)是現(xiàn)階段競技體育比賽整體欠缺的,無論是對場上的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還是對幕后的組織者、賽場內外的觀眾。雖然競技體育對于調整個人情感、促進社會和諧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當競技體育的參與者無法以平和的心態(tài)來面對輸贏成敗時,必然對個人和社會產生負面影響。因而,需要重視營造和諧的競技體育風氣,這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它立足于整個社會良好體育風氣的營造,與政治、經濟、文化等密切相關,它需要政府的積極倡導,社會公眾的大力支持,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組織者、觀眾的親身踐行……因而是一個需要全社會成員為之努力的巨大工程。
3.2 內在性個人本欲的引導與調適
現(xiàn)階段關于競技體育異化的解決之道,主要提倡道德約束與人文回歸,表面上倡導道德至上,鼓舞人們臻于至善,其實又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利他主義的泥潭?!懊總€人必定恒久為自己而只能偶爾為他人”的論斷,從人性角度指出侵犯個人利益與自由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鑒于人的自我本欲或來自基因、現(xiàn)有的科學手段暫時無法改造的現(xiàn)實,故只能依靠人的自我調適,如可借助傳統(tǒng)理想人格理論設計,利用儒家的君子型人格,剛健進取,厚德載物,強調修養(yǎng)與教化統(tǒng)一等等,不斷強化競技體育參與者心理調適,或許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個人處于社會之中,社會文化是形成不同人格心理的主要因素。人格異化,源于社會的文化心理結構,是對社會文化心理的綜合反映。競技體育的本質異化是競技體育過程中人的異化,它一方面受制于現(xiàn)有的社會文化心理,另一方面則受制于人的基因,即本性。在人格改造理論中,主要注重外源性的人性引導與牽制,改造影響人格的外部條件,實現(xiàn)對人的育化。在競技體育過程中,要強調對人的社會文化心理形成的外在條件進行人為設置,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對人性的改造,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推動競技體育的良性發(fā)展和社會的平等和諧。
[1] 盧元鎮(zhèn).競技體育的強化、異化與軟化[J].體育文史,2001(4):19-20.
[2] 龐建民,林德平,吳澄清.對競技體育中異化現(xiàn)象的分析與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7(1):47-49.
[3] 賴勇泉.競技運動異化問題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1,21(1):25-26.
[4] 周愛光.競技運動異化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 崔性赫,郭可雷,吳陽.競技體育學理論體系建構[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5,29(4):71-74.
[6] 王海明.人性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7] 蘇貴斌,徐飛.競技體育異化原因解析[J].體育學刊,2010,17(1):41-44.
[8] 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9] 劉忠誠.鎖定學科意義上的人性學[J].新余高專學報,2003,8(1):11-13.
[10] 古敏.荀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Research on the Alien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Personality
WANG You-feng, HUANG Xiao-li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has produced alienation which goes against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after deep analysis, it can be considered as human’s alienation driven by the human psychology. From personality perspective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main cause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clude economic nature of human, political tool, desire of human, and psychological sustenance. From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human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this article makes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alien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proposes paths and methods to erase this alienation: exogenous condition shall be changed by emphasizing adjustment of interest distribution pattern, enhancing institutional restraint, cultivating moral consciousness, creating perfect sportsmen, and creating harmonious environ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meanwhile strengthening rational guidance and adjustment of the internal individual's desire of competitive sports participants. This article aim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competitive sport; human natur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alienation
2015-12-28
重慶市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體育運動與人性的關系研究”(CYS2015061)
王友峰(1989-),男,安徽霍邱人,碩士,研究方向為體育人文社會學。
G80-05
A
1008-3596(2016)02-0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