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承銘 白雪峰 劉春宇
(長春市社會主義學院,長春中華文化學院,吉林 長春 130061)
?
德治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治理體系的核心
周承銘 白雪峰 劉春宇
(長春市社會主義學院,長春中華文化學院,吉林 長春 130061)
中華文化作為一種道德色彩極其濃重的文化,其輕功利而重德行的特質迥異于其它各種實用主義文化,這體現(xiàn)在中國傳統(tǒng)政治、經(jīng)濟、藝術、習俗等各個方面,在這種文化滴灌下,德治成為一種主要的社會治理途徑。
德治;禮;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作為一種道德色彩極其濃重的文化,其輕功利而重德行的特質迥異于其它各種實用主義文化,這體現(xiàn)在中國傳統(tǒng)政治、經(jīng)濟、藝術、習俗等各個方面,在這種文化滴灌下,德治成為一種主要的社會治理途徑。
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曾提出過著名的人之“四端”,即“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盵1],指出了一切道德的基礎來自于惻隱、羞惡、辭讓、是非這四種人人本具的良知,同時也嚴厲地指出“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盵2],將人與非人做了清晰的道德鑒定,事實上,不光是孟子如此認為,古今中外幾乎所有一切正統(tǒng)的學術、宗教鮮有背離這四種人類基本道德素質的,甚至一些非正統(tǒng)的學說為達迷惑世人的目的也不得不披上“四端”的外衣,四端的重要性,孟子精確而形象地比喻道“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盵3],一語道出即是四端既是人之本能,又是人之必須的樸素真理。同時,人之“四端”也是“德治”的理論源泉,根本原因是四端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內在素質,只要加以外在恰當?shù)慕袒湍芩茉斐鲆?guī)矩的好人,社會的長治久安自然也就水到渠成,從而避免人人自危、劍拔弩張的緊張氛圍。四端之中最重要的一端是“羞惡之心”,即是恥于為惡之心,一個知恥的人必然不會背離惻隱、辭讓、是非之心,至少不會完全背離,某一時刻仍然會良心發(fā)現(xiàn)的,而無知恥之心的人必然是“放辟邪侈,無不為已”[4],對于“知恥”的重要價值,孔子提出了“行己有恥”[5]的修身準則,即一個人在一生的行持中要時時反省知恥,明末大思想家顧炎武在孔子的理念基礎上提出八字治學修身準則:“博學于文,行己有恥?!保麖娬{,“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6],即一個人不能夠首先知恥,則是沒有立足根本的人,他又指出“廉恥,立人之大節(jié)。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關于知“恥”的標準,中華傳統(tǒng)文化道德理念有更高的要求,不但通常意義上的違背法律、道德的行為是恥辱,即使是內心不正直、不能盡責等微細的動機或行為也被看作恥辱,孔子認為“巧言、令色、足恭……匿怨而友其人”[7]等為人不真誠、表里不一致是恥辱。對于言過其實的行為,他認為“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盵8],即君子以言過其實為恥,孟子也提出過“聲聞過情,君子恥之?!盵9]的觀點??鬃佑诌M一步指出“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盵10]即在國家安定的時候獨貧賤是一種恥辱,在國家混亂的時候獨富貴也是一種恥辱,這都是沒有盡到自己的本分的后果。孟子也認為“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恥也?!盵11]即一個人在朝廷為官而不能推行自己的治國理念是一種恥辱,等于混飯吃一樣,將中國傳統(tǒng)讀書人清高自守的氣節(jié)表現(xiàn)得一覽無余。對于像安定天下這樣更大的責任[12],“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恥之。”[13]周武王認為紂王暴虐無道、橫行天下對于一個心懷蒼生的人來說是一種恥辱,因此以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為己任,推翻了紂王昏亂的統(tǒng)治。對于知“恥”的重要價值,孔子提出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14]的著名觀點,即僅以政令和刑罰來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可能想辦法鉆法律的漏洞而不感到羞恥。而以道德和禮教來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會知恥明禮,知恥之后教化的目的極容易達到。他認為“知恥近乎勇”[15]即一個人能夠知恥就近乎勇敢。對于知恥的方法,孔子提出“恭近于禮,遠恥辱也”[16],即為人心存恭敬就近乎明禮,也就能遠離恥辱了,孟子也認為“仁則榮,不仁則辱?!盵17],即為人是否心存仁義是榮辱的根本。
由上可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極為看重知恥,知恥的結果必然是羞惡,因此才會產生“刑不上大夫”的高度道德自覺的文化傳統(tǒng),孔子一次在與學生冉有的對話曾精辟地解釋了其中的緣故,孔子學生冉有問孔子先王法律規(guī)定中“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難道真的是大夫犯了罪就可以不受刑罰,而普通民眾不需要用禮去教化他們嗎?孔子回答說,不是這樣的,在古圣先王的德治時代,對于一個有過失的大夫,甚至在語言上都不忍直呼其所范過失,而是以各種委婉的名稱代謂,比如“其有坐不廉、污穢而退放之者,不謂之不廉、污穢而退放,則曰簠簋不飭,飭、整齊也;有坐淫亂男女無別者,不謂之淫亂男女無別,則曰帷幕不修也;有坐罔上不忠者,不謂之罔上不忠,則曰臣節(jié)未著;有坐罷軟不勝任者,不謂之罷軟不勝任,則曰下官不職;言其下官不稱移其職不斥其身也,有坐干國之紀者,不謂之干國之紀,則曰行事不請?!盵18]通過這些代謂“為之諱”,原因是為了“愧恥之”,對于小罪則“白冠厘纓,盤水加劍,造乎闕而自請罪,君不使有司執(zhí)縳牽掣而加之也”[19],對于大罪則“聞命則北面再拜,跪而自裁,君不使人捽引而刑殺?!盵20]同時,對于因雜事繁重而難以接受高等教化的普通民眾,則沒有過多苛責,原因是“以庶人遽其事而不能充禮,故不責之以備禮也”[21],“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體現(xiàn)出的是一種嚴于自律的同時寬以待眾的長者之心,“上嚴下寬”是形成德治的前提條件,相反“下嚴上寬”之下必定是貪腐橫生的混亂局面。
早在二三千年前的中國先秦社會中,人們已經(jīng)意識到教育的重要功能是“禁于未發(fā)之謂預”[22],意即在邪念產生之前就加以禁止,稱之為“預防”,指出教育的一個基本功能就是防患于未然,即通過“治未病”實現(xiàn)社會“無病”,通過“九年知類通達”[23]這樣的漫長的教育周期換得人們“強立而不反”[24]的道德自覺,實現(xiàn)最小社會治理成本與最寬松社會氛圍。因此,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形成“建國君民,教學為先”[25]的重教傳統(tǒng),至少在西周時期就已經(jīng)形成了“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26]這樣系統(tǒng)完備的層級式教育布局,且教學內容中道德教育占據(jù)了絕大多數(shù)內容,東漢以后,逐步形成了以儒、釋、道三家學術為核心內容的綜合教化體系,其中儒家是當仁不讓的主力,儒家的主要教學內容是“德行、政事、文學、言語”,孔子特別將德行教育擺在了首位。清雍正皇帝以上諭中的形式明確地詔告天下:“朕惟三教之覺民於海內也。理同出於一原。道并行而不?!坛鯚o異旨。無非欲人同歸於善”,指出一切教育的本質都是導人向善,僅是形式有所差異。特別三教都十分重視因果教育,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色,因果教育強調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報,人們因為相信因果、害怕惡報而不敢為惡,往往比依靠道德自覺更為可靠,因果教育不但體現(xiàn)在正規(guī)教育中,還散見于各種民間自發(fā)教育中,比如在各種戲劇、詩歌、繪畫等文化藝術領域中,主題與核心思想都圍繞著因果教育,使人民知是非、明善惡,樂于為善而不敢為惡,不且這種道德教化是自上而下的平等進行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27],修身律己的理念已成為傳統(tǒng)中國社會中每一個個體的立身準則,無論從事何種職業(yè)、何種身份無不將德行修養(yǎng)作為其生涯之始。重教的一個表現(xiàn)是中國自古教育機構完善,中國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將近五千年前黃帝時代,官方明確設置教育職能部門是距今約4500年,帝舜命令契為掌管教育的“司徒”從事“敬敷五教”[28]的工作。春秋時代“孔子年二十二歲,始設教于闕里”[29],開創(chuàng)中國私學教育之先河。漢武帝時期開始全面推行官辦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的同時也建立起完備的地方教育系統(tǒng)。隋唐時期創(chuàng)建的科舉制度全面推動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從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整套教育體制。宋代的教育機構更為完備,在中央有太學、國子學等,在民間興起了私人講學的書院,書院注重在依傳統(tǒng)道德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同時,在學習方法上鼓勵學生自由討論、交流心得,形成了更為靈活的教學風氣。明清時沿襲并進一步強化了科舉制度。
重教的結果必然是尊師,對于中國文化“尊師”根本原因,韓愈在其名作《師說》中曾精辟地指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彼隙俗饚熓俏幕瘋鞒械脑瓌恿?。中國文化甚至認為師道之尊超逾父母和皇帝?!笆聨熤q事父也”、“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30],“明師之恩,誠為過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31]等觀念早已深入人心,在《禮記》中更直截了當?shù)刂赋觥熬怀加谄涑颊叨斊錇槭瑒t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32]?!币饧蠢蠋煹淖鹳F地位與祖先等齊,即使天子也需尊師。
禮是中國文化所獨有的一個文化現(xiàn)象,它是一種以人為本位的制度規(guī)范,即主要是規(guī)范人的行為的,并通過規(guī)范人的行為、語言來影響人們的內心,從而實現(xiàn)一種道德自覺。對于禮與法的關系,錢穆先生有過精辟的論述:“禮之外面像是等級的,其實卻是平等的。法之外面像是平等的,其實則是等級的。禮是導人走向自由的,而法則是束縛限制人的行為的。禮是一種社會性的,而法則是一種政治性的。禮是由社會上推之于政府的,而法則是由政府而下行之于社會的。”[33]錢穆先生認為禮是溫和的、內發(fā)的、順應人性的,法則是暴力的、強制的、違逆人性的。因而禮是生長于中華文化的這片溫和的土壤之上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極為重禮,而禮的功用也確實極為強大,達到了無孔不入的程度,“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紛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聦W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涖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成不莊?!盵34]它滲透于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倫理、禮儀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華文化中“道德”的內涵并非現(xiàn)代文化價值觀中的僅指個人修養(yǎng)標準那樣簡單。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道”是宇宙運行的基本規(guī)律以及人類自身的屬性,“德”是在社會活動中順應這種規(guī)律,從而達到人與宇宙的和諧統(tǒng)一,共生共榮。道德的核心精神就是“誠敬”,即誠己而敬人。又因為“恭近于禮”[35],即“誠敬”是禮的根本,所以禮與道德從本質上講是具有同一性的,禮是從外在形式上而言,道德是就內在本體而言。“禮”與道德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互相交融、密不可分。以至在中國人的潛意識中,是否知禮守禮已成為衡量一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指標。在“三禮”之中,無論是官制、儀規(guī)還是闡述性的禮義,核心都圍繞建立完備的個體道德、集體道德以及政治道德,可以簡單地認為“三禮”之學就是道德之學,“三禮”的理論支撐就是法于天道的思想以及人類社會中的五倫五常等觀念。通過禮的建設就可以實現(xiàn)道德的社會鋪陳,禮就成為實現(xiàn)德治一個極重要也是極好的途徑。
禮與中國傳統(tǒng)政治水乳交融,關系極為密切,可以說絕大多數(shù)朝代都是標榜以禮施政的,因而禮在無形的道德與有形的政治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成為實施德治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孔子認為“禮者何也?即事之治也。若無禮,則手足無所措,耳目無所加,進退揖讓無所制?!盵36]意即禮是規(guī)范化的政事,沒有禮則一切大小行為都沒有了秩序,社會就會亂成一團?!笆枪室灾犹?,長幼失其別,閨門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獵戎事失其策,軍旅武功失其制,宮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時,樂失其節(jié),車失其式,鬼神失其享,喪紀失其哀,辨說失其黨,官失其禮,政事失其施?!盵37]禮是治理所有事務的,從舉手投足到飲食起居,從分官設職到度量器物,沒有禮什么也干不成,甚至連食物的味道都不合時宜??鬃泳唧w分析禮治的原理,他認為凡是有奸邪違法行為的人,根源是心中的不滿足感,不滿足就會為了滿足讓人沒有限度,一旦沒有限度,輕則盜竊,重則貪贓枉法,根本原因都是不知道合理的限度,因而君王針對社會生活中各方各面制訂了相應制度規(guī)范,使民眾知道底限,知道了底限,就不會邁向犯罪的深淵,這里的規(guī)范制度就是禮,比如制定了喪祭之禮,民眾就會知曉孝的意義而遵守孝道,雖有不孝的罪狀卻不會有陷入刑罰的民眾。制定了諸侯的朝聘之禮,民眾就會知曉義的道理而不會犯上作亂。雖有弒上之罪狀卻沒有陷入刑罰的民眾,制定鄉(xiāng)飲酒之禮,民眾就會知曉敬讓的道理而生起敬讓之心,雖有斗亂之罪卻不會有陷入刑罰的民眾。制定婚禮和聘享之禮,民眾就會知曉男女有別的道理,雖有淫亂之罪,卻不會有民眾陷入刑罰。“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盵38]。禮樂刑政四位一體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基本架構。
[1]《孟子·公孫丑上》[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2]《孟子·公孫丑上》[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3]《孟子·公孫丑上》[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4]《孟子-梁惠王上》[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5]《論語·子路》[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6]《顧亭林文集·與友人論學書》,[EB/OL] http://www.docin.com/p-155289066.html,20110322.
[7]《論語·公冶長》[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8]《論語·憲問》[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9]《孟子·離婁下》[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10]《論語·泰伯》[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11]《孟子·萬章下》[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12]《荀子·天論》, [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13]《孟子·梁惠王下》[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14]《論語·為政》[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15]《禮記·中庸》[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16]《論語·學而》[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17]《孟子·公孫丑上》[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18]《孔子家語·五刑解第三十》[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19]《孔子家語·五刑解第三十》[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20]《孔子家語·五刑解第三十》[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21]《孔子家語·五刑解第三十》[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22]《禮記·學記》[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23]《禮記·學記》[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24]《禮記·學記》[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25]《禮記·學記》[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26]《禮記·學記》[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27]《禮記·大學》[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28]《史記·五帝本紀》[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29]《闕里志·年譜》[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30]《呂氏春秋·勸學》[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31]《葛洪·勤求》[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32]《禮記·學記》[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33]錢穆,《湖上閑思錄》,[M/OL] http://www.zhlzw.com/Mind/201004/169126.html,20100405..
[34]《論語·曲禮》[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35]《論語·學而》[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36]《禮記·仲尼燕居》[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37]《禮記·仲尼燕居》[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38]《禮記·樂記》[DB/CD] 國學備要,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責任編輯:楊建平
Chinese culture,as a kind of culture with strong moral character,is different from other pragmatisms in its characteristics of preferring morals to utilitarianism.This is reflecte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politics,economy,art,and customs and so on.Under this background,rule of virtue becomes a major way of social governance.
rule of virtue;courtesy;Chinese culture
2016-05-25
周承銘,男,長春市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白雪峰,男,長春市社會主義學院文化交流處長;劉春宇,男,長春市社會主義學院主任科員。
D691
:A
:1673-9310(2016)04-00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