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為“魚腥草會導致腎病腎癌”等三大謠言辟謠
6月27日,由國家 網信辦、農業(yè)部、食藥監(jiān)總局、質檢總局指導,新華網主辦的2016中國食品安全辟謠論壇在京舉辦。這一活動被列入2016年5月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等17部門發(fā)布的《關于開展2016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的通知》,是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重點活動之一。
會上,中國農業(yè)大學動物醫(yī)學院病理與公共衛(wèi)生學教研室教授佘銳萍、科信食品與營養(yǎng)信息交流中心業(yè)務部主任阮光鋒、農業(yè)部農產品質量標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李耘先后對近期流傳較廣的三大謠言——“豬肉鉤蟲煮不爛、炸不熟、殺不死”“純凈水呈弱酸性,飲用后會形成酸性體質,降低免疫力”“魚腥草會導致腎病、腎癌”進行了辟謠。
近幾年來,“市民買到有蟲豬肉”的消息在社交平臺持續(xù)“刷屏”,稱在豬肉中發(fā)現白色帶狀物,是“水煮不爛、油炸不熟、高溫殺不死”的“鉤蟲”,而其還上傳有“豬肉鉤蟲”的相關圖片,引發(fā)不少民眾的議論和擔憂。
佘銳萍表示,她與多位專家在查看了網上的所謂鉤蟲的圖片后一致確認網上流傳的“豬肉鉤蟲”的相關圖片,大多都是豬肉中的血管、淋巴管、神經纖維、肌腱或筋膜等結構。
佘銳萍指出,現有的資料表明可以感染豬的寄生蟲病大約有20多種,其中蟲體可在豬的肌肉組織中寄生的只有兩種病,一種是豬囊尾蚴病,另一種是旋毛蟲病。由此可知,在豬肉中并沒有所謂的“鉤蟲”,因此關于“豬肉鉤蟲”的說法缺乏科學性。
佘銳萍表示,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到目前的研究為止,除了引起瘋牛病的病原——朊病毒以外,所有感染畜禽的寄生蟲及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支原體、病毒等)均可通過高溫處理后被滅殺,寄生蟲蟲體一般在80℃以上即可被殺死。網上所說的“鉤蟲”“水煮不爛、油炸不熟、高溫殺不死”是因為它們本身并不是蟲子,也沒有生命,而是肌腱等致密結締組織,所以一般的烹飪方法很難煮爛。
近段時間,網絡流傳著一種說法,稱純凈水呈弱酸性,缺乏礦物質和礦物元素,飲用后會形成酸性體質,并導致礦物質等對人體有益的元素流失和析出,降低免疫力,引發(fā)疾病。
阮光鋒表示,經食藥監(jiān)總局、中國食品科技學會、中國營養(yǎng)學會和科信食品與營養(yǎng)信息交流中心確認,這是一則謠言。
根據專家意見,在醫(yī)學上并沒有“酸性體質”或“堿性體質”這種說法。如果一個人的pH值低于7.35的話,實際上應該發(fā)生酸中毒,正常人沒有疾病的情況下,pH值很難達到這樣的水平。實際上,人體內有一個保持酸堿平衡的穩(wěn)定系統(tǒng)——酸堿緩沖體系,這個系統(tǒng)會自動調節(jié)人體內的酸堿度。不管是弱堿還是弱酸性的水,其中酸堿物質的含量非常低,并不能改變人體的酸堿度。
另外,堿性水、離子水改變酸性體質等說法,也是不成立的。胃酸的pH值是0.9~1.5,酸性極強,即便是喝下所謂弱堿性的水,到胃里也已經徹底酸化了。阮光鋒表示,綜上所述,并沒有科學證據表明純凈水對人體可以形成危害,大家可以放心飲用。
最近一篇長微博——“魚腥草與馬兜鈴腎病”,引起不小的反響。但是,這一說法是真的嗎?李耘表示,馬兜鈴酸被國際癌癥研究中心列為1類致癌物,而馬兜鈴內酰胺是馬兜鈴酸在體內的主要代謝產物,同時也在某些植物中存在,這兩者并不可等同。
李耘認為,質疑“魚腥草具有腎毒性”有一定數據支持,但是直接認定“魚腥草致癌”的邏輯推演不夠嚴謹,結論有失慎重。
李耘舉例說,黃曲霉毒素B1為1類致癌物,而國際組織及發(fā)達國家依然為糧食設定該類物質的限量標準而非完全不得檢出。
李耘介紹說,目前,魚腥草被納入《實施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產品目錄》,《衛(wèi)生部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和《中國藥典》第一部(2015年版)都將魚腥草歸入藥食兩用的名單。
質檢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副局長王洪兵表示,隨著新媒體快速發(fā)展,信息傳播暢通無阻,食品安全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常常成為某些缺少操守者制造恐慌的重災區(qū),給公眾帶來了困擾,給企業(yè)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質檢總局高度重視食品安全謠言的辟謠工作,自2008年以來,已通過質檢總局網站累計公布不合格進口食品信息2.1萬余條。
去年8月,在國家網信辦、食藥監(jiān)總局、國家衛(wèi)計委、質檢總局、農業(yè)部等部委的指導下,“中國食品辟謠聯(lián)盟”發(fā)起成立。截至目前,聯(lián)盟已發(fā)布了第一期食品謠言榜和乳業(yè)謠言榜,所選謠言均經過相關協(xié)會和聯(lián)盟專家團審核,向公眾澄清了謠言,傳遞了食品安全科學真相。據悉,下一步,聯(lián)盟官網擬陸續(xù)推出謠言舉報、網友互動等特色欄目,還將舉辦辟謠宣傳與科普公益線下活動。(何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