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秋鵬
我國傳統(tǒng)的古陶瓷鑒定方法,被稱為眼學鑒定。鑒定者在不借助儀器設備的情況下,通過手摸、眼看、聽聲音、聞氣味、掂重量等基本方法,然后根據(jù)自己長期積累的經(jīng)驗,對器物的真?zhèn)?、年代、窯口和價值做出判斷。
這種傳統(tǒng)的眼學鑒定方法,沿襲使用了上千年。從20世紀90年代起,隨著收藏熱的興起,各類有關陶瓷鑒定的專著、圖錄及期刊論文大量涌現(xiàn),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出版高潮。但是,目前所謂的古陶瓷鑒定眼學,發(fā)展并不成熟。多數(shù)人在談及古陶瓷鑒定理論和方法時,大都局限于馮先銘先生在《瓷器鑒定的五大要領》一文中提出的造型、紋飾、胎釉彩制作工藝、款識和支燒方法等方面,鮮有創(chuàng)新之處。
筆者在長期的古陶瓷研究和鑒定實踐中,發(fā)現(xiàn)陶瓷釉面的開片特征可以應用于古陶瓷器物的真?zhèn)舞b定,曾撰文以《開片原理在古陶瓷鑒定中的應用》為題發(fā)表在《收藏界》2009年第2期。在筆者所著的《中國古陶瓷鑒定學》一書中,也將開片鑒定的內容寫入其中(北京出版社,2011年)。在近年的鑒定和教學培訓實踐中,筆者更加確信開片在古陶瓷鑒定中,不僅有用,而且有效,并且準確率還很高。
近日從舊書市場購得一本名為《××博物院征集文物選2009—2012》的圖錄,書中收錄書畫、陶瓷、雜項等藏品100多件。其中有一件宋代“黃釉彩繪魚藻紋托盞”,十分扎眼。粗略看過,用開片鑒定的方法,可以確定是現(xiàn)代仿制品。
此件器物的結構,下部為圈足,上部在大托盤內置一小杯,托盤、小杯和圈足合為一體。通體內外施青黃色釉,圈足露胎,口沿和內腹以褐色、綠色彩料點繪有斑和草葉紋飾。整個器物的胎質、釉色和彩繪裝飾方法,都與唐宋時期的邛窯極為相似,以致國有博物館會將它當作真品購藏(圖1)。
但是觀察這件器物釉面的開片,開片紋路的大小、深淺和力度都基本一致,開片線條無大小交錯感和粗細不同的層次變化,完全符合新仿器物的開片特征(圖2)。而邛窯同類釉色器物的釉面開片,一般片紋較小,分布密集,有明顯的大小、深淺的層次,力度感較強(圖3、圖4)。
除開片特征外,這件托盞還有兩處明顯破綻。一是器物的造型與唐代邛窯托盞的造型明顯不符。這類雙重套杯式托盞,在唐代越窯和四川邛窯中均有發(fā)現(xiàn),但在四川邛窯中的這類托盞,多數(shù)都是邛窯三彩器,托盤為花口式,口沿為侈口,盤中心的杯為直口微侈(圖5、圖6)。從造型風格上看,考古發(fā)掘出土的邛窯托盞與博物館征集的這件托盞,存在明顯差別。二是托盞釉面的綠色彩繪,色澤過于濃艷、鮮亮,與邛窯彩繪中綠彩的色澤沉穩(wěn)淡雅、含蓄的特征不符(圖7、圖8、圖9)。
從開片特征得出鑒定結論后,筆者專程到博物館觀看這件托盞的實物,最終認定這件所謂的宋代邛窯黃釉托盞,是現(xiàn)代仿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