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暉
歙縣博物館珍藏有清洪亮吉寄成親王手札稿一冊,長22.7厘米,寬12.3厘米,半頁十行,白口,四周單邊。全文為小楷書寫,字體工整勻稱,端正秀雅(見圖1~圖8)。封面上有行書“洪稚存寄成親王手札稿”字樣,現(xiàn)保存完好,殊為珍貴。
洪亮吉(1746-1809年),清代經(jīng)學家、文學家。初名蓮,又名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晚號更生居士。陽湖(今江蘇常州)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科舉榜眼,授編修。嘉慶四年(1799年),上書軍機王大臣言事,極論時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詔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釋還。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駢體,與孑L廣森并肩,學術(shù)長于輿地。洪亮吉論人口增長過速之害,實為近代人口學說之先驅(qū)。
此手札稿主要講了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皇帝雖效法祖宗的勤奮而未盡法;二,用人行政應改變乾隆時期權(quán)臣當國之弊;三,當前風俗日趨卑下,賞罰仍不嚴明,言路似通而未通,吏治似肅而未肅。直接把未能扭轉(zhuǎn)朝廷弊政的首要原因,歸結(jié)為嘉慶帝本人,同時對乾隆晚期以來的官場習氣做了全面的抨擊和揭露。結(jié)果,龍顏震怒,三天之后,洪亮吉被革職,發(fā)往新疆伊犁戍所。洪亮吉因上言而獲罪,這無疑是對嘉慶帝下詔求言的諷刺,結(jié)果給朝臣以重大心理打擊,此后便很少有直言的。說來也巧,嘉慶帝在處理洪亮吉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嘉慶五年(1800年)四月,京師大旱。嘉慶帝先是求雨,未果;接著清理刑獄,依然無雨;嘉慶帝接著下令讓各省將永遠監(jiān)禁之人從寬釋放,還是沒有下雨。嘉慶皇帝想來想去,可能是自洪亮吉流放后,朝廷中就沒有人敢講話了,犯了天怒。于是立即下詔命洪亮吉返京,時洪亮吉到伊犁剛卸下行李。據(jù)《清史稿·洪亮吉傳》載:“詔下而雨?!奔螒c皇帝喜極而詩,在詩前加序日:“本日親書諭旨,夜子時甘霖大沛。天鑒捷於呼吸,益可感畏。”洪亮吉流放伊犁,無意之中創(chuàng)下了一個中國流放史上的神話,傳為千古美談。
這件手札稿是洪亮吉寫給成親王永理的私人信件。它來源于何處?是否就是初稿本?我們不得而知。所幸的是,此手札稿附有書卡一張,上面注明它來源于歙縣洪坑,作者為洪稚存,版本年代為清同治,給我們留下了相關(guān)信息。除此之外,館內(nèi)沒有任何關(guān)于此手札稿的來源和版本鑒定的詳細檔案。不過,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來進行判定。關(guān)于來源,洪亮吉祖籍安徽歙縣洪坑,三十七世洪璩曾任山西大同知府,其子洪公采為洪亮吉的祖父,入贅于常州趙氏,娶康熙四十八年狀元趙熊詔之女為妻,從此定居常州。現(xiàn)存于洪坑村中的“世科坊”是為明代弘治年間所建,上面記錄了明清兩代中進士的洪姓子孫名單,我們在其中就發(fā)現(xiàn)了洪亮吉的名字,不難看出歙縣洪坑村人是把他作為家鄉(xiāng)名人來看待的。另外,許承堯的《歙事閑譚》也將洪亮吉作為歙縣洪坑村人寫進了書中。故而,此手札稿來源于歙縣洪坑是可信的。關(guān)于版本的年代,首先,我們將它與《極言時政啟》(《清史稿》)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兩者的主要內(nèi)容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結(jié)尾部分。手札稿的結(jié)尾:“……執(zhí)事輿朱石君、尚書劉云房總憲非親信大臣,則有言事之責也,故敢并貢其愚,伏惟睿鑒,探擇不宣?!薄稑O言時政啟》的結(jié)尾:“……且自去春大考陳疏以后,自分當?shù)貌粶y之誅,蒙圣天子知其愚,而寬其罪,則亮吉已受再生之德,又何敢知而不言,負覆載之生成乎?亮吉頓首頓首,死罪死罪?!边@說明當時洪亮吉送給成親王的有兩份奏稿:一份是寫給成親王本人的;另一份是請他代為進呈給嘉慶帝的,而此手札稿就是前者。另外,兩者在文字上也頗有出入,如《極言時政啟》開篇寫的是“日侍三天,追隨匝歲”,而手札稿寫的是“亮吉昨歲在京,追隨匝月”。再如稱謂上,《極言時政啟》中用的是“亮吉”,手札稿上卻用“某”字代替。據(jù)此,可以初步判定這不是他的初稿本,而只能是抄本。進而,我們從稿紙?zhí)攸c和文字氣息上來看,此手札稿的版框內(nèi)為暗紅豎欄線,行格較窄;版框外“天”大“地”小,是典型的清代后期的文稿形制。文字氣息使用上也與同治年間的相符。綜此,我們可以斷定其版本的年代為清同治年間,它是歙縣洪坑洪氏后人的手抄本。
歙縣博物館所藏的這部手札稿至今流傳已有百余年,其中的治國理念至今仍具有借鑒意義。為我們研究清代洪亮吉的治國學說,提供了珍貴的史料依據(jù),因而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獻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