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丁云鵬(1547-1628年),字南羽,號圣華居士,安徽休寧人。擅畫人物、佛像、山水,人物得吳道子法,白描似李龍眠,工細取法吳門,寫意近似浙派,與明末陳洪綬、崔子忠成鼎足之勢。曾為制墨名家程君房、方于魯畫墨模,亦能為書籍作插圖,對徽州版畫頗有影響。丁云鵬幼年承家學(xué),他的父親丁瓚,以醫(yī)理明世,亦擅長書畫。黃賓虹說:“云鵬盡得其傳,遂以畫名海內(nèi),人以比李龍眠。尤工佛像,得其片紙者以為珍。”與書畫家詹景鳳同鄉(xiāng),早年曾隨之游歷,并與董其昌相過從,董其昌贊其“三百年間無此作手”,贈以“毫生館”印。
丁云鵬是繼仇英之后明末著名的人物畫家之一。早期畫風(fēng)圓潤秀雅,帶有院體繪畫工麗謹細的特征;后期畫制墨模,受到刻板刀法的啟發(fā),趨于硬挺方折,古拙蒼勁。他最擅長的是佛教題材,佛祖、菩薩、羅漢在他筆下莊嚴肅穆、栩栩如生。方熏在《山靜居畫論》中寫到:“道釋人物,丁南羽有張、吳心印,神姿颯爽,筆力偉然。董思翁巨眼人,嘗謂三百年無此作手。”胡敬的《國朝畫院記》中云:“明丁云鵬道釋像,其法本宋人,與梁唐壁畫之以奇詭善能者流派自別。”許承堯( 1874-1946年,名芚,歙縣人,清末翰林,收藏家)在丁云鵬《渡海羅漢圖》題跋(見圖1):“圣華居士畫佛冠絕一時,《無聲詩史》稱其功力靚深,神采煥發(fā),如人維摩室中與諸佛菩薩對語,眉睫鼻孔皆動,李龍眠、趙松雪未能遠過?!秷D繪寶鑒》稱其初見似拙,展轉(zhuǎn)玩味,乃知境地幽邃,用筆古俊,皆有所本,非庸流自創(chuàng)取奇。阮石巢題其所畫羅漢卷云‘天都山人繪水月西來大意從筆生,蓋在當(dāng)時即極推挹矣。惜真跡甚希,贗鼎百出,此為仁義寺舊藏,真確可信。壬申口之,重裝志喜,芚翁許承堯題?!毕骡j“疑盒”朱文長方印。從題記中可知丁云鵬當(dāng)時已成就斐然,極受世人推崇,董其昌、阮大鋮(1587-1646年,號石巢,萬歷朝進士,南明兵部尚書,明末曲作家、詩人)、方熏等皆為文壇畫苑泰斗,贊其筆墨神采,凸顯藝術(shù)價值。裱外有許承堯題簽:“丁南羽佛像,本仁義寺舊物,十八尊羅漢四幅之一,壬申口此一幅,余三幅不可問矣,芚父記?!?/p>
作品為仁義寺(徽州豐南鎮(zhèn))所藏“水陸畫”四條屏殘件,畫有5尊渡海羅漢,古貌蒼顏,廣袖飄舞,手持禪杖、佛珠、缽盂、芭蕉扇等法器,或立,或坐,或騎乘各種魚龍精怪。面對波濤巨浪,瀟灑白若,姿態(tài)各異,生動地展示出羅漢閑散不羈的氣質(zhì)神韻和渡海神通。此圖色彩濃重,勾線圓渾硬朗,木刻版畫般線條肌理,樸拙自然。羅漢形象生動而又富于變化,須眉毫發(fā)刻畫入微,五官神態(tài)用墨線加以強調(diào)以突出神情,或怒目網(wǎng)睜、豐頰高鼻,或慈眉善目、虔誠敬仰,或神情專注、淡定平和。這種造型借鑒了五代人物畫家貫休奇古夸張、質(zhì)樸率真的風(fēng)格,徐沁在《明畫錄》中評:“善畫佛像,得吳道玄法,其白描羅漢,工于禪月、金水兩家,別具一種風(fēng)格?!必炐荩ㄇ笆裰魍踅ǚ馄錇椤岸U月大師”)曾在歙縣城南披云峰下的太平興國寺畫過壁畫,還有其他畫跡流傳于徽州,黃賓虹說:“面軸自宋迄明,學(xué)者多所摹仿。至丁云鵬、吳廷羽輩起,均以佛像畫顯名當(dāng)代,啟后承先,淵源誠有白焉?!眳峭⒂?,制墨名家,休寧人,畫佛像師從丁云鵬。明末著名畫家陳洪綬也受此影響頗深。
畫中羅漢的面龐先以圓潤而不失方折之筆淡墨勾寫,然后以朱磦色、白粉色分染,間以朱砂點染,多為平涂,勻凈古淡而不失醇厚,近似以明清之際盛行粉彩渲染的“江南畫法”(江南民間容像寫真的技法)。在羅漢的表現(xiàn)上大量使用白粉,與傳統(tǒng)仕女畫的“三白法”(暈染額、鼻、下頦三處受光的凸出部分)不同,丁云鵬在人物其他部位如眉、顴骨以及身體骨骼、肌肉轉(zhuǎn)折處皆有使用,以增加了人物的立體感。羅漢身著各式袈裟,衣紋以中鋒出之,用鐵線描、琴弦描參以折蘆描,或方棱銳利、凝練沉著,或細勁流暢、圓渾樸厚,可能受其從事版面創(chuàng)作的影響,時出棱角,頓挫有致,富裝飾意趣。設(shè)色古妍冷雋,尤其是人物服飾的紅色、藍色、白色與赭色,沉穩(wěn)和諧,時隔數(shù)百年毫無褪色。在魚龍、法器以及衣紋褶皺、轉(zhuǎn)折處已有了類似“波臣派”重墨骨加以渲染以分凸凹的面法,線條與色塊相輔相成,筆墨精工,更具質(zhì)感,生動地表現(xiàn)了羅漢內(nèi)心平靜祥和的性格特點,但面部的刻畫尚不及“波臣派”細膩傳神有立體感。清代張庚《國朝畫征錄》記載:“寫真有二派,一重墨骨,墨骨既成,然后敷彩,以取氣色之老少,其精神早傳于墨骨之中矣。此閩中曾波臣之學(xué)也(明代曾鯨,字波臣)。一略用淡墨,鉤出五官部位之大意,全用粉彩渲染,此江南面家之傳法?!眱芍は癞嬇上嗷ソ梃b、互相影響,從筆墨、色彩的暈染及顏料的使用,人物、器物、神物的造型都顯示出明代中后期的風(fēng)貌。畫中無款,從風(fēng)格看應(yīng)為丁云鵬中晚年以后的手筆。畫角分別鈐有“蕭滁方外”白文方印、“丁云鵬印”朱文方印、“南羽氏”白文方印。
丁云鵬以佛弟子最虔誠的信念深研佛學(xué)之真諦,并自號“圣華居士”,作品題款多以“佛弟子”自稱。曾多次造訪名剎古寺,與明代高僧紫柏、憨山等人交往密切。所以在丁云鵬的佛教題材繪畫中,不僅有嚴謹?shù)墓P法,更賦予真摯的情感與平和的心境。他的筆下不是簡單的造像,莊嚴中不乏親和,法備而又具神韻。
丁云鵬的寫意作品更具神韻,多用李公麟的“鐵線描”及戴進人物畫中的“釘頭鼠尾描”,反映出兼收并蓄的筆墨特征。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所繪《伏虎尊者圖》(見圖2),圖繪尊者手持羽扇,身著長袍,身軀偉岸,神情靜穆。前有黑虎,俯首擺尾,怒目斜視,位于畫面中心位置,突出虎之威猛,襯托出尊者的威儀。小童手持經(jīng)折侍立在側(cè),坦然而虔誠。后有修竹,地有幽蘭、苔草叢生。畫以水墨寫意與白描勾線相結(jié)合,人物面部筆法概括而神情畢現(xiàn),衣紋以中鋒運釘頭鼠尾的方折之筆,轉(zhuǎn)折較為顯露,頓挫跌宕,剛勁銳利,體現(xiàn)出一種刀刻的味道,畫法出自戴進。通過墨色濃淡厚重的干濕變化,來表達衣紋褶皺的明暗效果,穿插有序,洗練遒勁,無一懈筆。衣紋之間飾以各式紋樣,放逸而不草率,精工而不拘謹。
畫面最生動處莫過于黑虎的描繪,存世有關(guān)畫虎題材的作品并不多見,僅在五代以后佛教繪畫盛行,伴隨著伏虎羅漢的出現(xiàn)而產(chǎn)生。故宮博物院藏唐代畫家盧楞伽所繪制的《六尊者像》,其中“第十八納納答密答喇尊者”圖中繪有一虎俯臥于羅漢前,筆法細膩,線條流暢。然伏虎羅漢的出現(xiàn)始于宋代以后,之前羅漢皆以十六位尊者出現(xiàn),此作應(yīng)為宋代以后的作品。五代畫家石恪《二祖調(diào)心圖》中豐干祖師伏于虎背,以簡縱狂逸的潑墨表現(xiàn)馴化臥虎神態(tài),開啟了減筆畫的先河。傳說李公麟畫虎,惜無墨跡傳世。戴進傳有《伏虎羅漢圖》,筆墨蒼勁挺拔,頓挫有力。畫虎畫皮難畫骨,丁云鵬畫虎神形兼?zhèn)?,首先以工兼寫的筆法精準勾勒虎的造型及輪廓,從中可以看出丁云鵬對虎進行過認真的觀察與研究?;⒌拿娌靠坍嬘绕渖鷦蛹毮?,以焦墨勾畫眼、鼻、口的輪廓,高光處留白或以淡墨點戳細短絨毛,面額、胡須實密之處以濃墨中鋒筆筆勾寫,頸部虛筆過度則以淡墨散鋒絲毛,以焦墨點睛,怒目圓睜,琥闞逼人。由虎頭向下順勢施毛,或以中鋒層層交叉寫出,筆力遒勁,毛發(fā)根根豎立,令人毛骨悚然?;⒌陌呒y描繪井井有條,墨色濃淡相宜,虛實相生,明暗深淺變化自然,活靈活現(xiàn),增加了虎的立體感。四爪粗壯,支撐有力,虎尾高高甩起,彰顯威勢,這種兇猛走獸寫意畫法實為罕見,與其早年所作《應(yīng)真云橐圖》(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中伏虎變化很大。而尊者也非傳統(tǒng)羅漢造型,從裝束看應(yīng)為道家賢士,尊者能降龍伏虎,固然是顯示高超的神通,更重要的寓意在于以道教佛法降伏內(nèi)心的貪欲、愚癡和惡念。
畫面背景以墨竹相襯,筆墨細秀挺拔,逐節(jié)分明,構(gòu)成了一個靜謐、清幽的境界。地面以簇筆點苔,山石勾皴較隨意,尖峭折角,墨色蒼潤。全圖素雅清淡,不施色彩,恰當(dāng)?shù)乇磉_了尊者清靜灑脫、潛心修行的心境。作品用筆拙厚銳利,轉(zhuǎn)換自如,較全面地體現(xiàn)了丁云鵬在寫意水墨畫方面的最高成就。畫題“丙辰夏日,佛子丁云鵬敬寫”,下鈐“丁云鵬印”“南羽氏”白文方印,右下角鈐“吉云屋”朱文方印、“海印三味”白文方印。
明代中后期,社會經(jīng)濟繁榮發(fā)展,帶動了民間肖像畫行業(yè)的興起。丁云鵬的作品有著鮮明的個性特征,同時融人了文人畫的審美情趣。其人物造型古拙、氣質(zhì)端莊文雅,既體現(xiàn)了文人畫注重表現(xiàn)個性風(fēng)尚,又表現(xiàn)出明末人物畫出現(xiàn)造型變異、結(jié)體怪誕的藝術(shù)趨向。在明末“波臣派”盛極一時之際,丁云鵬能獨樹一幟,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