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勇
(北京外國語大學 外國語言研究所,北京 100083)
?
《牛津語言學史手冊》評介
楊志勇
(北京外國語大學 外國語言研究所,北京100083)
《牛津語言學史手冊》由蒙納什大學榮休教授Keith Allan主編,牛津大學出版社2013年出版。這是Allan繼2010年推出《語言學中的西方古典傳統(tǒng)》(第二版)(TheWesternClassicalTraditioninLinguistics)之后又一力作。《語言學中的西方古典傳統(tǒng)》(第二版)(2010)論述了很多題目,但關于有史以來世界范圍內(nèi)的語言研究,更多視角和領域有待呈現(xiàn),非西方傳統(tǒng)同樣值得關注,學界需要跨越不同傳統(tǒng),放眼歷史和世界。這就是《牛津語言學史手冊》存在的價值。
1內(nèi)容簡介
主體部分包括導論和34章。根據(jù)主題,分為6個部分。這里僅述要點。
第一部分介紹人類交際的語言學研究。第1章“語言起源和進化”論述了語言的種系發(fā)生,質疑了現(xiàn)代語言可能的起源時間,評述了語言與思維、大腦、解剖、社會之間的關系。第2章“文字史”探討所有文字系統(tǒng)本質上都是用符號序列反映語句的時間順序;最早的文字用作記憶提示,某種程度上是象形的。第3章“手勢研究史”探討手勢是一種與言語常伴的身體活動,曾被看作“附屬物”;文藝復興時被意識到其價值,18世紀時得到研究,從19世紀到現(xiàn)在被認為是語言的最早形式。第4章“手語語言學史”探討了手語和口語、不同手語間的異同:手語是一種半自治的肢體性媒介,是三維空間里同時進行的多個符號。20世紀后期,手語引起語言學家關注。
第二部分介紹語音學史。第5章“正字法和早期語音學”回顧了語音學在歐洲、中東和亞洲的發(fā)展,對比了印度語音學的先進和文藝復興前歐洲的落后;正字法改革促進關注語音分析;工具語音學創(chuàng)于18世紀末,20世紀有重要發(fā)展。第6章“從國際語音字母表到PRAAT和其他”論述語音學史:1886年創(chuàng)立的國際語音字母表依據(jù)的是Pitman和Ellis設計的字母表;19世紀,語音可以被記錄,還有對印歐語言之間相互關系的研究。第7章“十九世紀音變研究:從拉斯科到索緒爾”探討19世紀語言研究從描寫到解釋得益于威廉·瓊斯的比較法,介紹了拉斯科、格里姆等人的音變研究,新語法學派的觀點。這時期索緒爾提出了現(xiàn)代語言學的原則。第8章“發(fā)現(xiàn)音位”探討世界各語言學傳統(tǒng)除Pānini外,都沒有意識到音位存在??ι綄W派研究了形態(tài)音位學,布拉格學派研究了音位的區(qū)別性特征,雅各布森詳述了區(qū)別性特征理論,生成音位學接受了區(qū)別性特征概念。第9章“語音象征史”介紹了《克拉底魯篇》中克拉底魯?shù)淖匀挥^遭到蘇格拉底否定,音位在語義類中的分布不像赫摩根尼認為是隨意的,每種語言中都有聯(lián)覺音組。洪堡特、葉斯帕森和雅各布森都承認語音象征存在。
第三部分介紹非西方傳統(tǒng)的語言研究。第10章“東亞語言學”介紹了東亞的語言研究,重點是中國的文字史、辭書編撰史和語法史,還簡評了朝鮮和日本的語言研究。第11章“印度語言學”介紹了歷史悠久、成果豐富的古印度語言學,其影響力達致中國和中東地區(qū);18世紀末傳到歐洲。第12章介紹了閃米特語言學和亞非語言學。
第四部分介紹歐美語法學史和形態(tài)學史。第13章“哲學對語法研究的影響: 從柏拉圖到普利西安”探討古希臘語言研究源于哲學,介紹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詞性劃分,斯多葛學派揭示了制約語用的深層規(guī)則;狄奧尼修斯·特拉克斯的《讀寫技巧》是多納圖斯教學語法依據(jù)的典范,是中世紀拉丁語教學的基石。第14章“十八世紀前的教學語法”研究了多納圖斯和普利西安的著述指出,中世紀一個創(chuàng)新就是將理解和構建句子的實用技能融進教學語法。第15章“標準語理論和俗語”探討中世紀的語言學習是同時學拉丁語和標準俗語,再用標準俗語取代拉丁語。15世紀起,更多俗語有了自己的語法,《圣經(jīng)》被陸續(xù)譯成俗語。第16章“基于詞的形態(tài)學”介紹了古希臘和印度兩種語言傳統(tǒng)對詞的分類,亞里士多德和亞得里亞學派關注屈折形態(tài)的系統(tǒng)性,斯多葛學派和瓦羅關注派生形態(tài)的不規(guī)則性。19世紀末新語法學派發(fā)現(xiàn)了形態(tài)詞根,20世紀初提出了語素理論。第17章“普遍語法:從柏拉圖到喬姆斯基”介紹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中世紀認為,所有語言的結構本質相同,摩迪斯泰學派提出為不同詞性確定不同指稱模式。波特·羅瓦亞爾學派和喬姆斯基都認為,語言結構存在于心智中。第18章“美國描寫主義語言學”探討美國描寫語言學強調(diào)共時分析,關注焦點從語言描寫發(fā)展到對方法、技巧和歸納理論的研究。布龍菲爾德率先對語言結構進行分類表征,但不知道意義該置何地,而哈里斯完全排斥意義,將“語法”定義為生成一種語言中所有句子的一套指令。第19章“喬姆斯基對語言學的貢獻”詳述了生成語言學史:他將“語法”定義為從遞歸性角度對一套有限的句子及結構描寫進行詳述;喬姆斯基在最簡方案中提出了一套簡化的語法理論,認為語言是人類心智/大腦的一個組成部分。第20章“索緒爾以來的歐洲語言學”介紹了《普通語言學教程》出版后的歐洲語言研究。索緒爾認為,從結構和語義角度界定一個語言成分應依據(jù)與其他成分的關系。布拉格學派受其影響,但認為語言變化是系統(tǒng)的,每個階段都會呈現(xiàn)較早階段的痕跡;語言的功能可以在語法范圍內(nèi)得到解釋。第21章“功能語法和認知語法”探討功能主義認為交際使語言具有結構。
第五部分介紹意義研究。第22章“辭書編撰史”介紹了詞條確定的過程,詳述了辭書編撰史和編撰法,以及詞典的不同功能。第23章“邏輯-哲學傳統(tǒng)”介紹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命題”概念,以及亞得里亞學派的繼承和發(fā)展。還介紹了弗雷格對Bedeutung與Sinn的區(qū)分、羅素的摹狀詞理論、伯利的“驢子句”理論。第24章“詞匯語義學”講道,歷時性詞匯語義學已從思辨詞源發(fā)展到了歷史比較研究;19世紀時,歐洲對詞和意義的歷史發(fā)展的研究讓位于跟蹤語言發(fā)展的詞典研究。第25章“意義研究的后結構主義路徑和認知路徑”講道:成分分析法是將結構主義分析、形式主義描寫和心智主義意義概念結合后提出的;簡介了自然語義元語言理論、概念語義學理論、生成詞匯學理論、原型語義理論和框架理論。第26章“語用學簡史”追溯了語用學的研究:詭辯學派認為語言是一種行為工具,不只是證實和證偽手段;洪堡特、皮爾士、房德里耶斯和布勒都強調(diào)語言使用;亞里士多德強調(diào)隱含意義的傳達,格賴斯準則是其體現(xiàn)。第27章“語篇和語境中的意義”講道,結構主義關注句級語法和詞匯意義,而現(xiàn)在會話和書面語篇中的意義更受關注,推動因素有維特根斯坦哲學、言語行為理論、功能主義、語境主義等。
第六部分介紹歷史的視角。第28章“十八世紀以來的歷史比較語言學和語言類型學”介紹了培根和萊布尼茲的語言思想、第一部比較詞匯表、瓊斯對印歐系語言親屬關系的論述,以及洪堡特的語言世界觀。拉斯科等研究了音變和語言間的譜系關系。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發(fā)展促進了語言類型學的繁榮。第29章“語言、文化與社會”綜述了社會文化語言學的發(fā)展,特別是洪堡特、惠特尼、索緒爾和威廉·拉波夫等人的理論貢獻。第30章“語言、心智與大腦”介紹了柏拉圖的身心二元論、亞里士多德論語言與認知、現(xiàn)代科技的成果;指出喬姆斯基的“語言器官說”還沒有直接證據(jù),還介紹了心理學和神經(jīng)學關于語言的研究。第31章“語言間的互譯性”講道,翻譯要求譯入語讀者能和譯出語讀者有相同反應;翻譯是可能的,意義是語句與語境間的關系,且人類具有相同的心智、物質關系和適應能力;但很少能精確對等。第32章“計算語言學”講道,計算語言學源自20世紀40年代后期開始的機器翻譯研究;Bar-Hill說不可能有高品質的自動翻譯已成為學界普遍觀點;計算語言學除詞匯意義和框架外,不需要形式句法學和語義學,這樣可以讓對百科知識的復雜表征發(fā)揮更大作用。第33章“語料庫語言學史”指出了語料庫語言學始于19世紀晚期的頻率列表編撰,早期少有口語語料,隨著科技發(fā)展有了巨大變化。喬姆斯基認為,沒有一個語料庫可以完全代表一種語言,但合格的語料庫會包含一個完整的語言樣品,即使本族語者的母語語法性直覺也可能錯。第34章“語言學哲學”討論了亞里士多德三段論,斯多葛學派“為語言研究語言”對瓦羅和阿波羅紐斯的影響。后者認為,語言中的深層結構可轉化為表層結構。還重新評價了歷時語言學。
2簡評
這部單卷本手冊具有以下特點和價值:
第一,范圍廣泛,內(nèi)容豐富,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
《牛津語言學史手冊》緊緊圍繞語言研究,盡可能跳出美歐中心,放眼世界,跨越不同學術傳統(tǒng),內(nèi)容幾乎應有盡有,對自古及今各種代表性理論的根源、學理和脈絡進行了剖析和梳理,較完整展現(xiàn)了世界有史以來的語言研究成果。可以說,這是一部有內(nèi)涵、有深意的語言學百科全書。
第二,科學史認為,每個時代的理論和實踐既是過去歷史的產(chǎn)物,也是未來發(fā)展的起點。每代科學家都不是從零開始,而需要立足和借鑒前人成果。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謙虛謹慎、奮發(fā)有為的精神,減少“無用功”,辨別真?zhèn)?,推陳出新。語言學的發(fā)展同樣如此。此外,學科史的建立和對學科史的重視本質上也反映了學科的成熟,只有著眼于歷史和全局,才能更好地研究當下和未來?!杜=蛘Z言學史手冊》的出版無疑加強了語言學科的歷史沉淀,提醒學界語言學就是語言學,不能分為“漢語語言學”和“外國語言學”,也策應了劉丹青、張伯江(2010),陸劍明、沈陽(2010),楊亦鳴、徐杰(2010),游汝杰(2010)和伍雅清(2012)等中國學者為語言學爭取“一級學科”建制和地位的努力,為中國語言研究界長期存在的“兩層皮”問題的解決(伍雅清,2001;楊自儉,2001)做了準備工作。
第三,本手冊論述范圍極廣,給人的感覺是缺乏學術深度和細度,難以為具體研究做出貢獻,有走馬觀花、浮光掠影之感。事實上,這是由手冊的性質和任務決定的?!杜=蛘Z言學史手冊》不是專著,它的主要價值不是啟迪一時一地的具體研究,而是整理和介紹不同學術傳統(tǒng)及其研究成果,是為了宣傳語言學科,擴大學科影響,是學科建設的一部分。感興趣的專業(yè)學者和一般讀者可從書后長達121頁的參考書目中選擇文獻深入研讀。
參考文獻:
Allan, K. 2010.TheWesternClassicalTraditioninLinguistics[M]. 2nded. London: Equinox.
劉丹青,張伯江.2010. 時勢之必需,學術之大業(yè)——設立語言學一級學科的重要意義和學理基礎[J]. 語言科學 (1):14-18.
陸劍明,沈陽.2010. 關于建立“語言學”一級學科的建議[J]. 語言科學(1):9-14.
伍雅清.2001. 語言研究中的“兩張皮”問題[J]. 外語學刊(3):66-72.
伍雅清.2012. 漢語熱和語言學一級學科的設置問題[J]. 中國外語(2):17-22.
楊亦鳴,徐杰.2010. 語言學應該調(diào)整為一級學科[J]. 語言科學(1):1-9.
楊自儉.2001. 再談“兩張皮”問題[J]. 外語與外語教學(10):29-33.
游汝杰.2010. 語言學的學科地位問題[J]. 語言科學(1):19-21.
責任編校:趙小剛
作者簡介:楊志勇,男,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研究所博士生,主要從事西方語言思想史和普通語言學研究。
收稿日期:2016-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