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進寶
摘要:1978年中國敦煌學復興的重要標志之一是成立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的成立經(jīng)過了長期的醞釀和討論,關于名稱和時間也有過變化。本文追憶了該學會成立耐一些不為公眾聽知的事。
關鍵詞: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學
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的背景
季羨林先生在《紅旗》1986年第3期上發(fā)表的《敦煌吐魯番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精辟地總結(jié)道:“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qū),再沒有第二個?!?/p>
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是中國最重要的敦煌學研究組織。1983年8月成立后,舉辦了多次全國(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組織編輯出版《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研究通訊》《敦煌學大辭典》《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jīng)以外部分)》等等。對推動我國的敦煌吐魯番學研究和國際交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早在1978年,教育部就已深感敦煌學雖已發(fā)展成為一個重要的學科群,但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及學科發(fā)展都需要有所加強和促進。1981年10月,教育部派人到甘肅作了調(diào)查。1982年3月,在國務院召開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會議期間,教育部顧問周林同志邀請到會專家座談了整理敦煌吐魯番文獻的情況及建立學會的設想。同年6月,教育部在南京又邀請了部分學者進行醞釀。許多專家學者一致表示了組織起來促進研究工作的愿望。與此同時,教育部還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物局、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敦煌文物研究所、武漢大學等單位的有關同志進行了聯(lián)系,并得到了他們的支持。在此基礎上,教育部本著促進團結(jié)、促進聯(lián)合、促進科學研究的宗旨進行學會的籌備工作。
1982年7月2~3日,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籌備會議在北京大學召開,由北京大學副校長季羨林教授主持。會議商定:參加籌備會議的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文化部藝術(shù)研究院、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國佛教協(xié)會、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學院、武漢大學、蘭州大學、西北師范學院為發(fā)起單位,由北京大學牽頭,教育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物局為贊助單位。由發(fā)起單位向全國有關單位和研究工作者發(fā)出倡議,并由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北京師范學院歷史系、西北師范學院歷史系指定專人成立秘書組,負責成立大會的籌備工作,具體由蘭州大學、敦煌文物研究所、西北師范學院負責。
1983年5月18~20日,由季羨林教授主持,在北京大學召開了第二次籌備會議,決定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大會和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shù)討論會于1983年8月15~20日在蘭州舉行,以便在8月31日日本召開的第31屆亞洲、北非人文科學大會之前閉幕,有利于我國在國際上的學術(shù)聲譽。
1983年8月15日,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大會及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shù)討論會在蘭州召開,來自全國各地和香港的近200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會議經(jīng)過討論,通過了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章程,并聘請李一氓、周林、姜亮夫、王仲犖、金寶祥等27名著名專家學者和領導同志擔任顧問。在民主協(xié)商的基礎上,與會全體代表用投票的辦法,于8月18日選舉了學會理事。第一屆理事會推選季羨林為會長,唐長孺、段文杰、沙比提、黃文煥、寧可為副會長,由寧可兼任秘書長,張廣達、齊陳駿、穆舜英為副秘書長,金維諾、張錫厚、王永興、沙知為常務理事。
筆者于1983年7月從西北師范學院(今西北師范大學)歷史系畢業(yè)后,留在了學校剛成立的敦煌學研究所。當時正是“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大會和全國敦煌學術(shù)討論會召開前夕,西北師院是學會成立大會的發(fā)起單位之一,“會務籌備工作委托蘭州大學、敦煌文物研究所及西北師院具體負責”,因此學校派筆者全程參加了會務工作,有幸接觸了當時參會的很多大師級學者。30多年過去了,關于敦煌吐魯番學會初創(chuàng)時期的很多事都變得模糊,筆者依據(jù)會議期間的《簡報》和會后所編《會刊》和當年記憶,對有關問題作一回憶記述。
從敦煌學會到敦煌吐魯番學會
“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的成立過程有些曲折。開始計劃成立的是敦煌學會,1982年4月15日教育部高教一司給教育部黨組的報告《關于發(fā)展敦煌學的建議》第五項就是“發(fā)展我國敦煌學的設想”:“中央領導同志對敦煌學頗關心。1981年秋,鄧小平副主席偕王任重同志視察了敦煌文物研究所;方毅副總理曾建議建立敦煌學院……在京的一批學者,還召開座談會,建議成立學術(shù)組織,規(guī)劃研究工作。我們認為,建立我國的敦煌學,時機已經(jīng)成熟?,F(xiàn)對促進敦煌學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議:第一,成立敦煌學會或研究會……”
從最初的設想到教育部的規(guī)劃,要成立的都是敦煌學會,而不是敦煌吐魯番學會。但中間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最終到了1982年7月初在北京大學召開敦煌吐魯番學會籌備會議時,改為要成立敦煌吐魯番學會。籌備會后的7月19日,教育部給中宣部《關于成立敦煌吐魯番學會的請求報告》[(82)教高一字073號]中,也改為敦煌吐魯番學會,但附件還是之前擬定的《關于發(fā)展敦煌學的建議》??梢姼淖兪潜容^匆忙的。
關于會議的時間
1、1982年10月
1982年7月,在北京大學召開的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籌備會議商定,成立大會初步定于當年十月上旬在蘭州召開,參加人數(shù)包括新聞界在內(nèi)約150人,會期一周左右,會后去敦煌考察。在教育部1982年7月19日給中宣部《關于成立敦煌吐魯番學會的請示報告》中也有同樣的表述:“十月初在蘭州開成立大會……為開好會議,教育部擬分頭與甘肅省委及新疆有關部門進一步聯(lián)系,共同協(xié)調(diào)組織?!?/p>
2、1983年9月10日
據(jù)段文杰先生自述,1980年秋季,敦煌文物研究所制定十年規(guī)劃時根據(jù)國內(nèi)外敦煌研究的形勢和研究工作的發(fā)展情況,提出了1983年在敦煌文物研究所舉行國內(nèi)第一次敦煌學術(shù)討論會的設想。1981年8月8日,鄧小平同志視察莫高窟后,段文杰先生認為國內(nèi)第一次敦煌學術(shù)討論會應當抓緊籌備。經(jīng)過召開所務會議研究后,于當年8月18日寫出一個關于在1983年召開“中國第一次全國性的敦煌學會”的報告,呈報甘肅省文化局,并抄報給國家文物局和甘肅省委宣傳部。endprint
敦煌文物研究所把《敦煌研究》創(chuàng)刊和舉辦學術(shù)討論會的時間都定在1983年,是因為那年是敦煌文物研究所(前身敦煌藝術(shù)研究所)實際建所40周年。1943年2月,常書鴻先生帶領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到達莫高窟開展工作(后來把建所時間認定為1944年,為研究所正式得到批準成立的時間)。
1981年11月18日,國家文物局給甘肅省文化局的批文已抄送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原則同意召開這次會議。
接到國家文物局同意召開會議的批示后,敦煌文物研究所即設立了學術(shù)會議籌備組,進行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向國內(nèi)、包括港臺的80多位專家學者發(fā)去了請他們撰寫論文參加學術(shù)會議的邀請函,受邀專家學者很快陸續(xù)回信?!耙恍┲麑W者如季羨林、常任俠、姜亮夫、任繼愈、任二北、李浴等老一輩學者均欣然同意撰寫論文,參加會議……召開首次全國敦煌學術(shù)會議的消息在國內(nèi)學術(shù)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不少人通過寫信、寄論文、找專家推薦等各種方式表示對會議的支持,并要求擴大范圍,增加名額。我們根據(jù)這些情況,征得上級同意,把出席會議的專業(yè)人員名額陸續(xù)增加到120人。加上我所撰寫論文參加會議的專家20余名,共計為140余人”。
就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籌備“國內(nèi)第一次敦煌學術(shù)討論會”的過程中,大約在1982年春,北京教育界的一批專家提出成立“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的倡議。據(jù)段文杰先生自述:“因為有這樣一個機構(gòu)可以把全國各地的研究力量聯(lián)絡起來,有利于敦煌、吐魯番學術(shù)研究的發(fā)展。1982年7月召開了一次籌備會議,我當時正巧在國外考察訪問,未能與會。1983年5月召開的第二次籌備會議我參加了。會議決定了幾件事情。根據(jù)文化部和甘肅省委有關領導同志的建議,一致同意將敦煌文物研究所原定于9月10日召開的全國第一次敦煌學術(shù)討論會與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大會合并舉行……會議時間,決定在8月15日到8月20日之間在蘭州舉行……商定會議名稱為: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大會、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shù)討論會?!睍h同時決定,敦煌學術(shù)討論會已經(jīng)邀請的學者名額不變,原定的開會時間及地點,按新的要求變更,由敦煌文物研究所通知。
3、1983年8月15日
原定的1983年9月10日召開敦煌學術(shù)討論會與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大會合并舉行,但將時間提前的原因主要是,第31屆亞洲北非研究人文科學大會已決定于1983年8月31日在日本東京、京都召開,會議第一次邀請了中國大陸的敦煌吐魯番文書研究領域資深學者——唐長孺和朱雷教授參會,因此,籌備會決定將會期提前,以便在趕在8月31日亞洲、北非人文科學大會之前召開。
最終會議于1983年8月15日在蘭州寧臥莊賓館開幕,17日聘請了李一氓、周林、吳堅、姜亮夫等27位著名專家學者和領導同志擔任顧問,選舉了有季羨林、段文杰、唐長儒、張錫厚、金維諾等60名同志組成的理事會,理事會推選季羨林先生為會長,唐長孺教授為第一副會長。22日下午會議閉幕,由唐長孺先生代表學會常委會致閉幕詞。隨后唐先生就與朱先生一起赴日參加第31屆亞洲、北非人文科學大會,在京都會議期間,唐先生宣讀了《唐西州諸鄉(xiāng)戶口帳試釋》的論文,朱雷先生宣讀了《試論麹氏高昌時期的“作人”》的論文。
會議的名稱
本次會議的正式名稱是“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大會、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shù)討論會”。這個名稱是1983年5月第二次籌備會議上決定將學會成立大會和敦煌文物研究所籌辦的學術(shù)討論會合并舉行時定下來的。從會議名稱看,并沒有使用“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大會暨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shù)討論會”,而是用逗號分列了兩個會議名稱:“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大會、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shù)討論會”。在蘭州的大會主席臺上方所掛的會標以及會議期間所發(fā)簡報均是兩行:
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大會
一九八三年全國敦煌學術(shù)討論會
由于最終召開的會議規(guī)模空前龐大,會務分別設了辦公室、會務處(秘書組、場務組、報道組)、學術(shù)活動處,文宣處、總務處(食宿組、醫(yī)務組、供應組、財務組、工展組)、接待處(交通組、迎送接待組、購票組)等六個部門,工作人員約90人。從有關材料可知,敦煌文物研究所只獨立負責了其中的學術(shù)討論會部分(即學術(shù)活動處,處長李永寧,成員馬德、林家平、寧強、羅華慶、祁鐸),其他會務基本沒有參與,同時其他會議承辦單位如蘭州大學、甘肅省文化廳、西北師院、甘肅省社會科學院的人員也未參加全國敦煌學術(shù)討論會的籌備。學術(shù)討論會一切工作由敦煌文物研究所承辦。而會議期間研究所給代表發(fā)的書刊和紀念品上,均印著“一九八三年全國敦煌學術(shù)討論會紀念”;會后所出版的學術(shù)討論會文集也是《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shù)討論會文集》,并未出現(xiàn)“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大會”的字樣。
除了會議的名稱、時間等外,會議期間及會后22位專家學者給中央領導同志的信,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有些出版物記述22位學者給中央領導的信時,時間上有些出入,這主要是對此信寫作的過程不大清楚所致。實際上,22位學者給中央領導的信有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會議期間起草簽名的,第二個版本是同年10月初,對8月份的信加以修改后送中央領導批示的。關于給中央領導同志的信筆者會專門記述,此不贅述。
(責任編輯:孫秀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