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潔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意境探源
程玉潔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文章介紹了意境說的內涵,探討了意境說與詩樂結合的過程,認為意境之實踐源頭能從詩樂結合中發(fā)現(xiàn)。
意境;意境說;詩樂
意境說可說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范疇,歷來受人們重視,其源頭的探尋具有一定的價值。“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故欲溯意境之源流,便從明其含義處落筆。
意境的內涵層次明顯地表現(xiàn)在意境的創(chuàng)構過程上?!皩憣崱?、“傳神” 、“妙悟”的3個營構階段首先使得意境具備了3個層次的內涵:第1層意境,作品中的藝術實境,即“境外之境”的第1個“境”,是藝術作品中的整體形象;第2層意境,是藝術作品中隨整體形象而來的一種整體氛圍,即作品中的藝術虛境,“境外之境”的第2個“境”;第3層意境,萌生于作品的誘發(fā)功能或導向性,與作品“宛轉相關”,又深受欣賞者自身的審美趣向影響,是由欣賞者主觀聯(lián)想引起的深層虛境,使作品“落筆便定”后“觸則無窮”。 “經(jīng)過‘寫實’、‘傳神’到‘妙悟’境內”[2]。故意境的營構實際上是一個“藝術家-作品-欣賞者”的多主體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接受的完整實踐過程,包含著3種意識:一是整體意識,二是由有到無,先象后意,以實為虛的意識,3是欣賞者的聯(lián)想意識。
意境說作為一個詩學概念需放到中國文學的背景下探討,中國文學“寄生性”的特點使文學的范疇模糊化,故不能全然地就文論文。中國的詩歌在傳播接受上往往表現(xiàn)出詩樂結合的文化特征,其特征之一就是與音樂密不可分。而音樂與詩歌在實踐中的結合自然就會彼此產生作用。音樂整體式的欣賞方式可作用到詩歌,因此,對意境說的另一實踐之源頭的探求,需要置于這樣的文化語境中,故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意境說與詩樂結合密不可分。
首先,在詩樂舞畫中,音樂是唯一的抽象藝術,它“放棄了外在形狀這個因素以及它的明顯可以眼見的性質”,其審美欣賞本身就具有由虛到虛的特點,即欣賞主體以一種整體氛圍為對象進行整體上的主觀把握。一方面,音樂就具備了意境說形成的意識前提之一——整體意識。另一方面,此“由虛到虛”的第2個“虛”中蘊含了鮮明的主觀傾向,“耳朵更走向內,眼睛更走向外”,其“所聽到的不再是靜止的物質形狀,而是觀念性的心情活動”[3]。不僅西方,中國古人提及“音”、“樂”亦有“凡音,生于人心者也”[5],“樂者,心之動也”[5]的說法,除了可對應到創(chuàng)作,這亦完全可以說明音樂的欣賞——音樂的內涵來源于欣賞者主觀心靈的震顫?!巴ㄟ^音樂來打動的就是最深刻的主體內心生活”,而這種“主體內心生活”就包含著欣賞主體的在進行觀照時種種因素造成的審美趣向。
其次,“音樂是感覺”[6]這種主觀心靈的體會又讓音樂具有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無言性”的特點。正如雨果在《威廉·莎士比亞論》中說:“音樂表達不能言又不能緘默的東西”,這些都揭示音樂的“無言性”并非什么都不說,而是通過這種整體氛圍所引起的心靈的共振,“音樂能說出非語言所能表達的東西”。因此,“音樂不同于其他藝術,它和內心生活中形式的自由關系太密切了,所以多少可以越出現(xiàn)成的內容之外”。故音樂“無言性”的特點能彌補語言中能指到所指的局限,導向了主體欣賞的無限延伸,使得欣賞者獲得一種主觀化的無限審美體驗?!耙魳分?,存在著一條介于我們自己與無限之間的通道”。“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并非音樂的實體仍舊存在,而是音樂帶來的審美體驗經(jīng)久不散。這種無限的審美延伸建立在作品的導向性基礎上,在主觀趣味的影響下,沿著萬千通道中的一條無限延綿。所以,音樂的欣賞會帶來欣賞者的聯(lián)想意識。
而意境說作為一種詩學理論,音樂對其影響是需要通過詩樂結合來實現(xiàn)的,這是切合中國古代的文化背景的。詩樂結合對意境形成的影響于理論上的考量,首先,該從詩樂結合的特性上看?!耙魳泛驮娪凶蠲芮械穆?lián)系”[3],在詩樂結合的過程中,詩形象的語言賦予樂以具象,音樂也就具備了實的因素,具有了空間畫面感,此時身為時間藝術的音樂就空間化了。作為一種氛圍的音樂空間化后又會具有無形的特點,“在谷滿谷,在坑滿坑”[11],賦予落腳于形象的詩以無盡的意味,“流之于無止”[11],可使欣賞者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喚醒了聯(lián)想意識。再者,在欣賞方式上,詩樂結合的傳播方式使得詩樂同時成為欣賞對象,人們欣賞音樂時采用的整體把握的方式會作用到對詩的欣賞上,所以詩和樂才會都是“耳所聞的時間中表現(xiàn)的音調藝術”[4]。同時,欲“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12],就需有創(chuàng)作上的“滋味”,欣賞方式的改變便反作用于創(chuàng)作,提出整體形象到整體氛圍到能引起審美聯(lián)想的要求,這就促進了整體意識的形成。因此,詩樂結合帶來的審美上的影響對意境說的形成于理論上成為了可能。
其次,這種影響是通過實踐來實現(xiàn)的。有了理論上的可能,還需事實上的考辨。故對這支源頭的探索還應落回實踐本身?!耙淮?每與一代之樂相表里”[13],這除了佐證了研究文學問題可從詩樂結合的角度進行探討的觀點,還提示了應將其放入文學史之中,對史的考察,就需要結合文獻。故應通過論述詩樂結合的歷史,依憑文獻來探索意境的實踐源頭。
“最古之詩,乃系一種歌調;最古之樂,乃系藏于詩句之中”[14],先秦時期,是詩樂結合的時代?!渡袝虻洹罚骸霸娧灾?歌永言,聲依永, 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8]表達了在先秦時代,詩樂是作為一門藝術被同時表現(xiàn)的。但是,這一時期的樂,除去藝術本身的意味,往往與“禮”結合,音樂具備更多的還是一種政治色彩,所謂“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樂成為了“觀風俗之盛衰”的工具。并且“止乎禮義”明顯地體現(xiàn)在先秦對欣賞者的要求上——音樂是政治的,是道德的。甚至“發(fā)乎情”在欣賞者這里都被遏制了,季札觀樂中的感嘆,發(fā)乎的情已經(jīng)不是純粹的主觀心靈的情,而是政治抒情。可以說樂的政治反映是建立在“樂不可以為偽”的基礎上的,由統(tǒng)治者沿著治國的思路延伸得來的一種體會,這一方面表明了音樂欣賞具有主觀方向性,但另一方面對政治作用的突出強調,又破壞了這種主觀體驗。因而,詩樂雖結合,但此時與詩結合的樂非可作為意境源頭之樂。至于先秦到秦漢六朝在詩樂仍相合背景下的文人重辭與樂者重樂, “詩家習其義”,“樂家傳其聲”。同時還需看到一方面文學自覺促使詩樂的分離,另一方面仍處在結合背景下的文學上的自覺又促進了樂的政治化色彩的減弱,這就為以后樂的本質屬性對詩產生影響做了鋪墊。
至唐,詩樂再度結合。首先,音樂本身的藝術特性已經(jīng)得到充分的重視。據(jù)《舊唐書·志第八》載,唐太宗就曾言:“夫音聲能感人,自然之道也,故歡者聞之則悅,憂者聽之則悲。悲悅之情,在于人心,非由樂也?!盵16]這一則點明了音樂的藝術特性,二又反映了唐統(tǒng)治者對音樂的深知。音樂作為一門藝術深得統(tǒng)治者的喜愛,從側面暗示了音樂在當時發(fā)展的繁榮。同時,在這種音樂地位提高的背景下,正如白居易在《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后》中所寫:“文場供秀句,樂府待新辭。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詩樂結合表現(xiàn)為樂者與文人的互重?!都愑洝贰ⅰ短撇抛觽鳌?、《碧雞漫志》都記載著王昌齡、高適和王之渙在雪中酒樓上的賭約,這既展現(xiàn)了歌妓以唱名士之詩為榮,而詩人又以歌妓唱己詩為豪的現(xiàn)實風貌。《碧雞漫志》亦佐之“唐史稱,李賀樂府數(shù)十篇,云韶諸工皆合之弦。又稱,李益詩名與賀相垺,每一篇成,樂工爭以賂求之,被聲歌供奉天子。元微之詩,往往播樂府”[19]。這都說明了唐代音樂與詩歌的緊密聯(lián)系,在這種聯(lián)系下前文所述的詩樂之間的互相作用就得以實現(xiàn),實踐與理論就得以契合,意境理論于唐形成完善是有這種背景原因的。至于宋以后,詞取代了詩與樂結合,詩樂徹底分離開來,詩歌創(chuàng)作表現(xiàn)為“以義為用”,故嚴羽推崇唐詩興趣,自是因宋詩意境去唐詩遠矣。其后音樂也確與每代之文學互為表里,宋詞中也別有意境,其后亦有曲、戲?!拔恼轮睿谎砸员沃?,曰:有意境而已矣……古詩詞之佳者,無不如是,元曲亦然?!?/p>
中國的文學批評理論,在一條歷史發(fā)展的線索中,而作為一種歷史除了與文學理論自身的繼承性相關之外,還受文學的歷史實踐的影響,中國古代“文”的概念的模糊化又導致不可就文論文,而應于整個文化背景中論文。這種歷史性、文化性,表達了從文本、文化、文獻的角度,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探討源頭問題的需要,故意境之實踐源頭能從詩樂結合中發(fā)現(xiàn)。
[1] (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2]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 (德)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4] (法)羅貝爾·布烈松.電影書寫札記[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
[5] 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 (法)雅克·馬里坦.藝術與詩中的創(chuàng)造性直覺[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
[7] 老子著,張默生編.老子章句新釋[M].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8.
[8]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一卷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9]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2.
[10] 楊伯峻.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79.
[11] 歐陽景賢,歐陽超.莊子注釋[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12] (梁)鐘嶸著,楊焄譯注.詩品譯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4.
[13] 吳梅著,馮統(tǒng)一點校.中國戲曲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14] 劉堯明.詞與音樂[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
[15] 王國維.觀堂集林[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6] (后晉)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2.
[17] 謝思煒選注.白居易詩選[M].北京:中華書局,2005.
[18] (唐)薛用弱.集異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9] (宋)王灼著,岳珍校正.碧雞漫志校正[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20] 王國維著,周錫山編校.人間詞話匯編 匯校 匯評[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3.
(責任編輯 陳化鋼)
Exploring the source of artistic conception
CHENG Yu-jie
(Liberal Arts College,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nten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heory,and discusses the process that artistic conception theory combines the poetry and music.The work thinks that the practice source of artistic conception can be found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oetry and music.
artistic conception; conception theroy; poetry and music
2016-09-09;
2016-09-25
程玉潔(1995- ),男,安徽黃山人,從事漢語言文學研究。
10.3969/j.issn.1671-6221.2016.04.025
I01
A
1671-6221(2016)04-007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