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建 雄
(濱州學院 中文系,山東 濱州 256600)
?
重友傳統(tǒng)的源流、表征及當代意義
武 建 雄
(濱州學院 中文系,山東 濱州 256600)
摘 要:朋友是家庭之外的一種社會關系,中國人對于朋友的認識經(jīng)歷了從“五教”到“五倫”的發(fā)展過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先哲們對交友的目的、原則、方法進行了詳細而全面的思想探索,這些思想在后世人們的交友實踐中表現(xiàn)為真誠守信、相攜互助、心志相通、惺惺相惜的光輝事跡,并被不斷地豐富與發(fā)展,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核心價值中非常重要的一種精神。古人重友的精神對當今時代人們的行為實踐亦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重友;五倫;以友輔仁;朋友有信
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重視交友的民族。中國人對朋友這一人際關系的認識經(jīng)歷了一個從血緣宗親的家庭內(nèi)部到家庭外部位移與擴展的過程。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大師們的經(jīng)典著作中即出現(xiàn)了大量關于交友的論述,涉及到交友目的、擇友標準、處友之道等命題,他們的理論探討強有力地規(guī)范了后世中國人的行為實踐。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踐行儒家交友思想與精神,出現(xiàn)了許多感人至深的光輝事例與楷模,成為傳統(tǒng)文化中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和重要的核心價值之一。
朋友是獨立于家庭之外的一種社會關系,商代以前,中國人對人倫的認識還局限于氏族社會以血緣宗親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家庭內(nèi)部?!蹲髠鳌の墓四辍分姓f,“八愷”“八元”分別是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的后裔,他們始終保持著祖上的美德,從未敗落先人的名聲,舜作為堯帝的大臣,不僅任用八愷,還“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內(nèi)平外成。”[1]其中“兄友”“弟共(恭)”,即要求兄弟之間要以友愛的態(tài)度相互幫助,哥哥愛護弟弟,弟弟尊敬哥哥。這與《爾雅》釋義也是大體一致的。
到了周代,實行土地分封制度,與周王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及功勞大小,被作為分配的重要標準,因而家庭內(nèi)部人倫關系的處理方法也被用于協(xié)調(diào)君臣關系,從而使得過去注重和諧共處的家庭倫理,逐漸過渡到帶有嚴格尊卑等級色彩的政治倫理??鬃雍髞碇v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無疑是對倫理關系這一重要轉(zhuǎn)變的最簡潔的概括。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周代的土地分封制度日益瓦解,宗法等級的觀念深入人心,對血親倫理的觀念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儒家的先哲孟子在早期“五教”的基礎上,提出了更為系統(tǒng)的“五倫”說:“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2](P111)“五倫”說將朋友這一家庭之外的社會關系也吸收進來,并將之與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相并列,視為個人最為重要的社會關系之一。從舜帝的“五教”到孟子的“五倫”的轉(zhuǎn)變,在重友傳統(tǒng)的發(fā)展史上具有標志性的意義。
在完成對于朋友這一社會關系的體認以后,儒家先哲們還對交友目的、擇友之道、處友之方的內(nèi)涵進行了豐富地開拓,具體如下:
一是以友輔仁。孔子認為,“仁”是一個人最高的道德境界,其外在表現(xiàn)為,為君要“敬事而信,節(jié)用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為民要“愛人”(《論語·顏淵》)。而交友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提升個人的道德境界。這就是《論語》中所說的“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對此,宋人朱熹在《論語集注》卷六中是這樣解釋的:“講學以會友,則道益明;取善以輔仁,則德日進?!币馑际钦f,朋友是通過相互學習,相互汲取對方的優(yōu)點與長處,取長補短,相互切磋、討論、觀摩來實現(xiàn)各自的德行提升的??鬃舆€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孔子很清楚地看到了人與人之間在后天修行、學養(yǎng)上的差異,指出了與朋友交往就是要學習對方身上的優(yōu)點,揚長補短,達到“輔仁”、進步的目的。
“以友輔仁”,還體現(xiàn)在責善和互助兩個方面。孟子說“責善,朋友之道也。”(《孟子·離婁下》)在孟子看來,勸誡、勉勵朋友向善,不僅能達到“輔仁”的目的,得到朋友持久的信任與尊重,也是真正的朋友之道?!缎⒔?jīng)·諫諍章》說:“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币馑际钦f,士人有諍友,就會經(jīng)常得到警告、勸誡,不斷進步與成長,從而一生保持良好的聲譽。《春秋谷梁傳·昭公十九年》中也說:“心志既通,而名譽不聞,友之罪也?!迸c此相應,對于在實際生活和物質(zhì)層面的相互幫助,先秦儒家也是非常重視的?!墩撜Z·鄉(xiāng)黨》說:“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迸笥阉劳?,沒有人收斂,孔子義不容辭地說,喪禮由我來料理。孔子身體力行,為人們?nèi)绾螏椭笥炎龀隽吮砺?。這與道德修養(yǎng)上的“以友輔仁”是相互呼應的,二者共同構(gòu)成了中國人朋友之道的主要內(nèi)涵。
二是友德友仁?!睹献印とf章下》中,萬章問孟子關于交友時的選擇標準時,孟子說“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泵献诱J為,不能因為對方富貴,有長處或權勢而決定與之相交,交友最重要的是要看重一個人的道德品行,不應該裹挾其它世俗功利的因素。從這一觀點出發(fā),孟子認為,德行是朋友相交的一個重要標準?!睹献印とf章下》又說:
繆公亟見于子思,曰:“古千乘之國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悅,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豈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悅也,豈不曰:“以位,則子,君也;我,臣也。何敢與君友也?以德,則子事我者也,奚可以與我友?”[2](P233)
從這兩段話可以看出,孟子認為朋友相交的首要標準是德行,而不是地位、身份、財富等等。
在“友也者,友其德也”的基礎上,孔子還提出了“三益三損”的觀點:“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意思是說,一個人結(jié)交正直的、誠信的、見多識廣的朋友,而不是以邪辟的人為朋友,是有益的;以諂媚逢迎的、陽奉陰違的、善于花言巧語的人為朋友,則是有害的。因為正直的人有著剛毅的品行與人格,能處困境而不移、出淤泥而不染,始終如一地堅守道德的準則與修為。而那些諂媚逢迎的人,容易隨客觀環(huán)境和現(xiàn)實情勢的變化而改變志向,很難做到“以友輔仁”??鬃舆€提倡“毋友不如己者”(《論語·子罕》),這與他“三益三損”的觀點可以相互補充。
三是言而有信??鬃拥牡茏釉鴧⒄f:“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孔子的弟子子夏也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保ā墩撜Z·學而》)孔子也用“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來表述他的志向。
孔子和兩個弟子都把“信”作為交友之道的重要內(nèi)涵,“信”即誠信、誠實守信。儒家認為,“信”是做人之根本,是一項事關人格價值的最基本的品質(zhì),是一個人立身行世的根基,一個人如果不講誠信,就會不被社會認可,也得不到朋友的信任與尊重?!叭硕鵁o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從另一個角度強調(diào)了誠信的重要。一個人不僅自己要做到誠實守信,而且跟朋友相處的時候,也要誠實守信,這是朋友相處的最重要的行為準則。
先秦儒家的交友思想,對后世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中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的交友觀,大多都是根據(jù)時代特點,在此基礎上又有所補充和發(fā)揮。
兩漢時期,尤重名節(jié)。才學、志趣、品行都是朋友結(jié)交的重要前提。如《漢書·王吉傳》說:“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言其取舍同也”[3](P2293),是說西漢的王吉與貢禹是以情趣相投而結(jié)交;東漢郭林宗“博通墳籍,善談論,美音制”,“始見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4](P1503),是說李膺因郭太的才學而與之結(jié)交;東漢人劉陶更是“所與交友,必也同志。好尚或殊,富貴不求合;情趣茍同,貧賤不易意”[4](P1243)。這些實例,都從不同側(cè)面反映了漢代人高雅脫俗的交友觀。
唐人將誠信提升到治國之本的高度,特別強調(diào)“信為國本,百姓所歸”“人之所以為貴者,以其有信有禮,國之所以能強者,亦云惟信與義”,并以為“導人之方,先務推以誠信”(《貞觀政要·誠信》)。受這一時代思潮的影響,韓愈、李翱等思想家還將“信”“誠”視為人性之本,對傳統(tǒng)誠信關做了進一步的發(fā)揮。政治和思想領域的這種新思考和新觀點,對交友也有直接的影響。如白居易一生交友80余人,71歲時仍作詩稱好友崔亮、劉禹錫、李建為“執(zhí)友”。
宋代是禮學大發(fā)展的時期。理學家豐富和發(fā)展了儒家“擇善而從”的交友方式。陸九淵主張“親師友,去己之不美。人資質(zhì)有美惡,得師友琢磨,知己之不美而改之?!盵5](P470)對孔子“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的思想做了新的發(fā)展。強調(diào)在以朋友為借鑒,學習其優(yōu)點,改正其不足的同時,同時也要進行自我反省,及時矯正自我,使自己也能成為朋友的鏡子,讓朋友獲得提高。
明末清初,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1552-1610)和衛(wèi)匡國(1614-1661),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用中文分別撰寫了《交友論》和《逑友篇》,融合東西方思想,對傳統(tǒng)的交友觀作了新的闡釋。利瑪竇《交友論》最突出的特點是將天主教與儒家交友思想做了整合。如“各人不能全盡各事,故上帝命之交友,以彼此胥助。若使除其道于世者,人類必散壞也?!薄吧系劢o人雙目、雙耳、雙手、雙足,欲兩友相助,方為事有成矣?!盵6](P109,111)利瑪竇還對中國重友思想做了進一步的發(fā)揮和拓展,如對朋友一倫在五倫中地位的認識,“人之精神,屈于君臣父子夫婦兄弟,而伸于朋友……四倫非朋友不能彌縫?!保惱^儒《交友論小敘》)讓當時的士大夫耳目一新。
衛(wèi)匡國的《逑友篇》把對儒家“五倫”中友情的認識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張安茂在《逑友篇序》中對此總結(jié)說:“所以周全乎君臣、父子與夫婦、昆弟之道者,惟友也。得友而四倫以正,失友而四倫以乖。故五倫之有友,猶星辰之有經(jīng)緯,素質(zhì)之有彩繪。名由之成,事由之立,所系不綦重哉。”[7](P4-5)他認為朋友一倫不僅是其他四倫的基礎,也處于一個極為關鍵的位置。這對中國更重視其他四倫的倫理思想是一種大膽改造。衛(wèi)匡國還在“朋友有信”中融入西方文化中“愛”的觀念,“信生信,愛生愛。欲友吾愛,以我愛將之。欲友吾信,以我信將之。引愛之饋,是以禮致禮。兩愛互生,如火生火?!盵8](P34,55-56)將信與愛融為一體,用來說明真朋友的交往特點,也使儒家傳統(tǒng)重友思想與基督教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融合。
明末清初來華的西方傳教士,因為有著與中國傳統(tǒng)思想完全不同的西學背景,因而對中國重友傳統(tǒng)所做發(fā)展和突破,也更具積極的建設性意義。這是中西文化深度交流的結(jié)果,在中國重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先秦時期的經(jīng)典著述中對于交友的認識與道德探索為后世人們的交友實踐確立了良好的行為準則。從漢代至今天的各個時代,可以明顯看出“朋友有信”“三益三損”“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擇善而從”等交友精神在中國人交友實踐中的生動體現(xiàn)。古人交友的光輝實踐,其特征主要表現(xiàn)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相攜互助。儒家主張“仁者愛人”,就是要“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禮記·中庸》也說:“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比说囊簧枰?jīng)歷很多風雨困苦,朋友之間在人生的道路上應該相攜互助,這樣才會在共同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中國歷史上相攜互助譜寫深情的例子最典型地體現(xiàn)在班氏兄弟與蘇軾兄弟上。
漢代的班固(32-92)與其弟班超(32-102)同為史學家班彪之子。他們接受父親良好的教育,從小便胸懷大志,并以各自非凡的才華,在漢代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班固與班超自幼成長過程中的情誼,今天雖然已無法一一考證,但是有一件事情卻足以讓我們看出弟兄之間篤厚而真誠的手足之情。公元62年,因有人告發(fā),班固以“私修國史”之罪,被逮捕入獄。班家上下聞訊均為他提心吊膽。就在這緊要關頭,班超為了營救哥哥,千里走單騎,穿越華陰,躍過潼關,策馬揚鞭,從扶風安陵老家快馬趕到京城洛陽,向皇帝上書,詳述原委,為哥哥申冤。班超對兄長挺身相救的情誼感動了漢明帝,他親自查明案情,下令釋放班固,并任命他為“蘭臺令史”。
班家二兄弟在人生的危難關頭,能為對方挺身而出,絲毫不計較個人的安危與利益得失,患難與共,同舟共濟,確實是兄弟情深的楷模。而宋代著名文人蘇軾、蘇轍兄弟,也足可與班氏兄弟相媲美。
宋代的蘇軾(1036-1102)與其弟蘇轍(1039-1112)同為“唐宋八大家”之列,雖然兩個生來性格就大不相同,蘇軾熱情奔放,蘇轍沉靜恬淡。但他們患難與共的兄弟情誼卻是老而彌堅、一生未變。蘇轍一直把蘇軾當兄長兼老師看待,說蘇軾是“扶我則兄,誨我則師”(《東坡墓志銘》),蘇軾給好友李常一首詩中說蘇轍“豈獨為吾弟,更是賢友生”(《初別子由》),還常常說自己比不上蘇轍,“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潁州初別子由二首》其一)。史家也稱贊說:“轍與兄軾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保ā端问贰ぬK轍傳》)他們之間贈答往來的詩文,也是文學史上少有的佳話。蘇軾集中僅寫給蘇轍的詩詞就有100多首。
元豐二年(1079),蘇軾遭遇“烏臺詩案”,被誣下獄,而蘇轍則多方奔走營救,并上疏提出愿以自己的官爵,來為蘇軾抵“罪”。蘇軾在獄中寫詩“與君世世為兄弟,再結(jié)來生未了因”(《予以事系御史臺獄,獄吏稍見侵,自度不能堪,死獄中,不得一別子由,故作二詩授獄卒梁成,以遺子由二首》其一),表示來生還希望和蘇轍做兄弟。
二蘇兄弟的手足之情感人至深,他們才華相當,志向相同,能夠互相欣賞,共同進步,一起成長為一代文豪,實在難能可貴。他們的一生,不僅為政為文,能相得益彰,身遭患難或被貶時,能不遺余力傾心相助,更重要的是兄弟二人心靈相通,情趣相合,古今少見。儒家強調(diào)“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以“善兄弟為友”,他們的人生正是儒家交友思想的最好見證。
二是真誠守信。先秦交友觀把“朋友有信”作為最重要的交友原則??鬃诱f:“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也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彼J為朋友之間就要以誠相待,不可虛情假意。這就是說“朋友有信”中還應包括寬容,朋友在有缺點、過失或錯誤的時候,要給予理解與包容。
春秋時期“管鮑之交”和“羊左之交”無疑是最好的例證,此處僅以“羊左之交”為例說明?!把蜃笾弧钡氖论E最早見于漢代劉向《烈士傳》,此書已佚,后人所引較早見于《后漢書·申屠剛傳》李賢注:
羊角哀、左伯桃二人為死友,欲仕于楚,道阻,遇雨雪不得行,饑寒,自度不俱生。伯桃謂角哀曰:“俱死之后,骸骨莫收,內(nèi)手捫心,知不如子。生恐無益而棄子之能,我樂在樹中?!苯前犞?,伯桃入樹中而死。楚平王愛角哀之賢,以上卿之禮葬伯桃。角哀夢伯桃曰:“蒙子之恩而獲厚葬,正苦荊將軍冢相近。今月十五日,當大戰(zhàn)以決勝負?!苯前е疗谌眨惐R詣其冢,作三桐人,自殺,下而從之。 [4](P1015)
這段文字所記載的故事在后世不斷被演繹,尤其是明代小說家馮夢龍的《喻世明言》第七卷的《羊角哀舍命全交》。
左伯桃與羊角哀身為讀書人,左伯桃以犧牲自己性命成全了朋友,羊角哀顯達而不忘友情,以以死相報。二人的行為,可謂驚天地、泣鬼神。羊左之交不是江湖義氣的歃血盟誓,只因左伯桃受羊角哀一飯之恩,又志趣相投,便能與之結(jié)為金蘭,并不惜付出生命以助羊角哀成功。在共同面臨饑餓與寒冷之時,左伯桃可以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毫無保留地為對方著想。他犧牲自我,成全朋友的行為,將友情置于生命之上,遠遠超出了互助扶持的層面。這種對友情的偉大踐行,千百年來震撼著無數(shù)人的心靈。這個故事的真實性雖無從考證,但是其中蘊含的交友的道理卻不能不讓人深省。
三是心志相通。志趣相投、心志相通,能產(chǎn)生靈魂深層共振的朋友,在古人稱之為“知音”。知音相交的感人事例古代屢見不鮮,比如伯牙與鐘子期、蘇軾與黃庭堅?,F(xiàn)以《呂氏春秋·本味》所載的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為例如說明:
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鄙龠x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大意是說,伯牙彈琴,鐘子期對他所表達的髙山、流水之志,都能夠準確地加以領會。鐘子期去世后,伯牙認為再也沒有人能聽懂他的琴聲,所以終身不再彈琴。這個故事一經(jīng)流傳,便引起后世文人廣泛回響,并反復吟詠。如漢代無名氏古詩用“令德唱高言,識曲聽其真。齊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保ā豆旁娛攀住そ袢樟佳鐣罚﹣肀磉_通過美妙的樂曲對同心同志、精神高度契合的“知音”的追尋;陶淵明感嘆知音難覓,發(fā)出“不見相知人,惟見古時丘。路邊兩高枝,伯牙與莊周”(陶淵明《擬古九首》之八)的慨嘆。王勃也說:“楊意不逢,撫凌云而自惜;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王勃《滕王閣序》),意思是說,既然遇到了像鐘子期這樣能聽懂琴音的知音,彈奏一曲《流水》有什么值得愧疚的?清代乾隆五十三年(1788),著名學者畢沅第二次任湖廣總督,在他的主持下,對古琴臺進行了重建,并寫下了絕美的嘆詞。
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在中國流傳之久,影響之深,使得“知音”的含義也早已超出了故事本身,成為國人心靈深處的一種渴盼,千百年來,感動了無數(shù)的后人。
四是惺惺相惜。儒家的交友觀念中,對朋友的才華和品德是很看重的。孔子所講的“以文會友”,以及擇友要“友直、友諒、友多聞”都是指向了交友對象的才華與品德,儒家認為,只有與有才華,且品德好的人交往,才可以實現(xiàn)“以友輔仁”“責善”“名譽聞”的交友目的。古代社會,才華橫溢之人往往惺惺相惜,他們并不互相嫉妒、排斥,一生風雨同行,金蘭相契,生死不棄。比如戰(zhàn)國時期“刎頸之交”的廉頗與藺相如、唐代詩人李白與杜甫就為此作了很好的詮釋。下面以李、杜之交為例說明。
李白與杜甫是盛唐時代最為杰出的天才詩人,他們被喻為那個時代的“雙子星座”,他們同樣享有盛名,文風迥異,但卻惺惺相惜,互相激賞,并且一生情同手足,金蘭相契。李白比杜甫大11歲。在他們相識之前,已經(jīng)各自在文壇樹立了顯赫的聲名,且廣為時人所知。他們不但沒有文人相輕,而且成為那個時代真摯的朋友。
李白與杜甫人生的相遇始于天寶三年(744)的春夏之交的洛陽。當時,李白遭遇讒毀,被從長安賜金放還,時年44歲,杜甫時年33歲。當年秋季,李杜相約漫游河南開封與商丘,當時大詩人高適也參加了他們的行列。其后李杜二人又同游齊魯,期間,二人的友誼達到了高潮。杜甫寫詩《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說:“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笨雌饋砼c李白比兄弟還要親熱。他們分開的時候,便非常思念,杜甫寫詩道:“寂寞空齋里,終朝獨爾思。”他們同游的日子里,不僅趣味相投,而且信仰接近,飲酒賦詩,六博畋獵,也一同尋仙訪道,準備采藥還丹。杜甫現(xiàn)存1440余首中,和李白有關的將近20首,其中專門寄贈或懷念李白的有10首,李白詩中與杜甫有關的有4首。這些詩歌中李白與杜甫各自表達了對對方才華與人格的傾慕,他們同游梁宋與齊魯?shù)膲雅e,成為古代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李白與杜甫作為中國家喻戶曉的大文豪,他們同生于盛唐時代,卻能同游共樂,友好相處,并互相欣賞對方的才華,人生的晚年仍不忘友誼,書箋傳情,共同成就文學史上最燦爛的一段傳奇。這是很難得的。
總之,古人交友實踐中感人至深的事例,彰顯了傳統(tǒng)交友思想的魅力。古人交友的光輝典范,為中華民族歷時彌久而形成的重友傳統(tǒng)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深刻影響與指導著后世人們的交友行為,成為傳統(tǒng)文化中的永遠值得后人珍視的重要遺產(chǎn)。
傳統(tǒng)文化中重視交友的思想,是古人留給我們今天人的一筆至為寶貴的財富,古人對朋友在人際關系中重要作用的重視,對交友對象選擇的審慎,對與友相處過程中誠信的堅守,對個人自身的發(fā)展,以及社會整體人際關系的協(xié)調(diào)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古人在交友實踐中的光輝實踐,也為今人的行為實踐樹立了良好的楷模與典范。所有的這些物質(zhì)與精神財富,都十分值得我們今天的人去珍惜與學習。
重視交友的精神與思想,就是要求我們個人在社會實踐中充分認識到朋友對于自我人生成長所起的積極幫助作用,并且身體力行地、開放地、真心誠意地以“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的眼光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盡可能地結(jié)為朋友,盡可能地多交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廣交朋友不僅對個人的成長發(fā)展作用巨大,對于社會整體人際關系的協(xié)調(diào)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曾經(jīng)在歷史上塑造了中國人幾千年來交往方式與實踐的重友精神,對今天的人們,無疑仍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示意義,具體如下:
首先,儒家交友“朋友有信”的思想有助于挽救當前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今天的中國社會,已經(jīng)脫離了傳統(tǒng)世代同堂的大家庭的社會結(jié)構(gòu),社會單元被剝離成為一個個三口之家的小組織。由于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生產(chǎn)關系的高度復雜化,當今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呈現(xiàn)出異常復雜的局面。尤其是市場經(jīng)濟的沖擊,造成人與人相處以利益為重。傳統(tǒng)儒家維系人際關系的道德規(guī)范越來越喪失了其原有的約束力。道德傳統(tǒng)的淪落,對于目前國家要實現(xiàn)的民族復興大業(yè)造成了嚴重的障礙。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誠信度卻普遍缺失,交友喪失了最根本的環(huán)境。個人或集體誠信品質(zhì)的匱乏,會直接影響到其交友行為實踐,沒有誠信,做人便失去了根基,更沒有人愿與之成為朋友。即使已經(jīng)擁有的友誼,也會因為誠信的缺失而面臨喪失或破裂。當前社會誠信的普遍缺失,使得交友的環(huán)境變得極為惡劣,這實在是很令人為之擔憂的局面。在這樣的局面下,大力弘揚與提倡傳統(tǒng)交友“朋友有信”的精神,對于個人誠信品質(zhì)的自覺塑造和社會交友氛圍的廣泛凈化都會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只有每個人都做到了誠實守信,人與人之間才可能形成相互信任的和諧關系。
其次,儒家“交友以仁”的思想有利于遏制網(wǎng)絡風行時代的人際關系的變異。網(wǎng)絡信息時代的技術發(fā)展,拓展了人們交友的范圍與形式,但是同時加劇了人與人的隔閡,破壞了“交友以仁”的傳統(tǒng)道德,引發(fā)了眾多心理與社會危機。尤其是互聯(lián)網(wǎng)出現(xiàn)以后,大大地改變了人們的交往方式,也拓展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成為信息時代最耀眼的溝通工具。然而任何事物都是把雙刃劍,互聯(lián)網(wǎng)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同樣也為不法分子提供了違法犯罪的便利。當前,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網(wǎng)絡犯罪的概率也在逐年增長。而這其中,相當一部分犯罪行為是通過網(wǎng)絡交友方式而造成的。由于網(wǎng)絡交友能使交友中不再受到身分地位、年齡、貧富的限制,人們可以在虛擬的空間里無拘無束地、平等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必承受當面交流的過程中因語言、表情、肢體動作的不適而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所以這樣的交流具有很大的隱蔽性、神秘性與欺騙性。一些犯罪分子往往善于利用網(wǎng)絡交友的這種特點進行對受害者進行利誘,在獲得對方信任以后,施以錢財、物質(zhì)、感情等方面的詐騙。受騙者多會在不知不覺中掉進對方精心設計的陷阱當中,而當自己遭遇傷害以后,又容易出現(xiàn)自殘、報復等行為,從而引發(fā)一連串的社會不安。面對這樣的現(xiàn)狀,我們應該大力提倡儒家“交友以仁”的思想,教育全社會人員以“仁德”之人為擇友對象,切勿盲從與輕信他人,更不要被網(wǎng)絡的假象所欺騙,提高自己辨識人的品質(zhì)的意識與能力,讓交友對象的選擇在仁的標準下進行嚴格篩選,切實保證自我交際圈的純凈與健康。
再次,儒家“交友以德”的思想有利于弱化當前人們交往中過分重視的物質(zhì)經(jīng)濟利益傾向。改革開放以來經(jīng)濟的高度發(fā)展,致使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日益復雜,對友情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很多時候友情往往跨不過利益的門檻,“交友以德”的傳統(tǒng)遭到破壞。在我們當前利益關系高度復雜的社會,因為利益而致使友誼破裂的例子太多了。比如《當代工人》記載了一個真實的故事:石延英駕車載楊墨、張新英兩位好友出去游玩,旅途中遭遇車禍,張、楊二人受傷,向石延英提出了巨額索賠,最終導致朋友反目成仇。[9]現(xiàn)實生活中諸如此類的事例不勝枚舉,有朋友合伙經(jīng)營生意因為利益分配不公而分道揚鑣者,有農(nóng)村弟兄間因為贍養(yǎng)老人的責任分擔不均而手足相殘者,有同學好友間因為爭獎學金、升學就業(yè)機會而翻臉絕交者。今天的社會,友誼很難經(jīng)得住利益的考驗。一千多年前,歐陽修說“君子以義為朋,小人以利為朋”,就是強調(diào)朋友相交要重道義輕利益。我們今天生活在利益交織的物質(zhì)世界中的人們,常常計算著個人的利益得失,也常常為得不到真正的朋友而嘆惜,前述羊、左之交的事跡應當為我們的自省提供一面很好的鏡子。
綜上所述,由于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科技的進步,當前的中國社會,傳統(tǒng)交友道德已經(jīng)嚴重滑坡,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低下,古人重友的傳統(tǒng)與精神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繼承與發(fā)揚,這對我們將要實現(xiàn)的民族復興大業(yè)造成了嚴重的障礙。重友精神是我們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之一,也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把這個優(yōu)秀傳統(tǒng)繼承好并發(fā)揚廣大,就需要我們及以后的每一代人認真學習古代的文化傳統(tǒng),并身體力行地去踐行,從細微處開始改變,日積月累,持之以恒,這樣未來才會有希望。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5.
[2] 萬麗華,藍旭譯注.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7.
[3] 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
[4] 范曄著,李賢注.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
[5] 陸九淵著,鐘哲點校.陸九淵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0.
[6] 利瑪竇.交友論[A].朱維錚主編.利瑪竇中文著譯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7] 張安茂.逑友篇序[A].吳相湘主編.天主教東傳文獻三編:第1冊[C].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8] 衛(wèi)匡國.逑友篇[M].吳相湘主編.天主教東傳文獻三編:第1冊[C].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9] 青冥.當友誼遇到利益[J].當代工人,2012,(2).
責任編輯:潘文竹
The History, Feature and Contemporary Role of the Friendship Valuing Tradition in Chinese Culture
WU Jian-xiong
( Chinese Department, Binzhou University, Binzhou 256600, China )
Abstract:Friendship is a relationship out of the family. The Chinese have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moving from "five teachings" to "fi ve cardinal relationships". During the Spring-and-Autumn Period, Confucianism Philosophers explored thoroughly the purposes, principles and ways of making friends. These thoughts are embodied as honesty, faithfulness, mutual help, similar interest, and mutual admiration by later generations in theirs' practice, and enriched and developed as a very important though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core value. The ancient thought about friendship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people to make friends nowadays.
Keywords:value friendship; fi ve cardinal relationships; cultivate benevolence through friendship; trust between friends
作者簡介:武建雄(1978-),男,山西河曲人,山東省濱州學院中文系講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收稿日期:2014-11-14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7110(2016)01-0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