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倩
卷首語
回歸藝術民營美術館或將獲得更多精彩
文/張 倩
近年來,隨著民營美術館的發(fā)展,民營美術館已經成為城市生活和藝術文化交流的重要陣地。蓬勃發(fā)展中,民營美術館難免會遇到壓力,資金來源、展品質量、人才隊伍、運營方式等問題長期困擾著運營者。
有專家曾經指出,近年來我國涌現出一大批有實力、有行業(yè)影響力的民營美術館,對藝術的傳播和普及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企業(yè)通過設立美術館變得“高尚”“高雅”,然而民營美術館卻也過度依賴企業(yè)母體的興衰。企業(yè)運營的不確定性,讓許多民營美術館的前途吉兇未卜。
有一組數據顯示,作為中國美術館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營美術館已占中國美術館總數的三分之一之多。有如此多數量的民營美術館,現實情況是,大多數展館的日常狀態(tài)是:觀眾稀少、門庭冷落。中央美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在觀察之中發(fā)現,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這些民營美術館缺乏學術性甚至個性,展覽沒有辨識度,故而難以吸引觀眾。
到目前,中國民營美術館發(fā)展至今已近20年,縱觀整個發(fā)展歷程,隨著美術館的不斷成長與藝術家資源的成熟,在資金周全的情況下,如何讓公眾自愿地走進美術館將是一個重要課題。
在重繪文化藝術新圖景的過程中,有人熱情似火,有人冷言冷語,有人注重功利,也有人專注于理想。如何在困境中突圍,尚需民營美術館以及社會各界在長期的實踐中探索。總體來說,民營美術館應竭盡所能做精做強,才能吸引更多的觀眾。在激流中搏斗,經營不善者退出,有為者各展其才,將最大化地激發(fā)藝術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