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范芬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說文解字篆韻譜》抄本考略
田范芬
《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本系統(tǒng)完備的字典,徐鍇是五代時期研究《說文解字》的大家,有《說文解字系傳》傳世。為了查檢《說文》的方便,他曾據(jù)《切韻》分韻次序?qū)ⅰ墩f文》所收字按韻重編,作《說文解字篆韻譜》(下文簡稱《篆韻譜》)十卷;后其兄徐鉉據(jù)李舟《切韻》修訂其書,改為五卷,故《篆韻譜》有十卷本和五卷本之分。
華南師大古籍部藏有一部《篆韻譜》五卷本抄本,共二冊,每半葉七行,每行十字;抄本字跡清晰、秀美,卷帙完整。卷首有羅振玉所作跋、徐鉉《說文解字篆韻譜序》,卷末有《說文解字篆韻譜后序》及羅振玉之孫羅繼祖《后記》。鈐有“何元錫”“虞東吳氏珍賞”“師孔堂圖書”“羅振玉印”“唐風(fēng)樓”(羅振玉藏書樓)、“君石”“子冕”等印。
此抄本收入《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jīng)部),是華師古籍部藏書中列入此目錄的為數(shù)不多的古籍之一。
羅振玉跋稱“此書乃吳中馮氏所刻,日本影寫宋本為宗摹”?!皡侵旭T氏”指晚清吳縣(今蘇州)文字學(xué)家、書法家馮桂芬,馮氏曾據(jù)“東洋紙影鈔宋本韻譜”縮摹、刊刻了《說文解字均普十卷》,這也是目前唯一能見到的《篆韻譜》十卷本刻本。但此抄本為五卷本,故不可能與馮氏所刻同系列。
下面將抄本與《篆韻譜》其他存世五卷本比較,以考證其所據(jù)底本。所查版本包括:1. 民國十六年(1927)徐乃昌影印元種善堂刊本;2. 日本天理圖書館編印《善本叢書·漢籍之部》(第六卷)所影印《說文解字篆韻譜》,原書注“元刊本”,但小川環(huán)樹《說文解字篆韻譜·解題》引用阿部隆一的觀點,認為此本可能是“明初覆刻本”;3. 湖北圖書館藏明李顯刻本;4.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5. 嘉慶十四年(1809)萬卷樓刻李調(diào)元函海本;6. 叢書集成初編所收小學(xué)匯函本。我們從如下兩個方面來考察抄本與其他版本的關(guān)系:
(一) 改字
明清所刻《篆韻譜》中,有大量匣母字以曉母字“呼”為反切上字,下表將所涉曉匣相混字例(舉小韻首字為例)在各版本中的注音一一列出,以考察抄本在此問題上與各版本之相近與否:
韻部首字元刊本日藏本李顯本抄本四庫本函海本匯函本豪部乎刀反乎刀反呼刀反呼刀反吁刀反乎刀反乎刀反麻部乎加反乎加反呼加反呼加反呼加反乎加反乎加反唐部黃乎光反乎光反呼光反呼光反呼光反呼光反呼光反登部恒乎登反乎登反呼登反呼登反呼登反呼登反呼登反登部弘乎肱反乎肱反呼肱反呼肱反呼肱反乎肱反乎肱反咸部咸乎毚反乎毚反呼毚反呼毚反呼毚反呼毚反呼毚反董部呼孔反呼孔反呼孔反呼孔反呼孔反呼孔反呼孔反海部亥乎改反乎改反呼改反呼改反呼改反呼改反呼改反很部很乎豤反乎豤反呼豤反呼豤反呼豤反呼狠反呼狠反產(chǎn)部限乎簡反乎簡反呼簡反呼簡反呼簡反呼簡反呼簡反銑部乎殄反乎殄反呼殄反呼殄反呼殄反呼殄反呼殄反馬部下乎雅反乎雅反呼雅反呼雅反呼雅反呼雅反呼雅反馬部乎瓦反乎瓦反呼瓦反呼瓦反呼瓦反呼瓦反呼瓦反迥部迥乎炯反乎炯反呼炯反呼炯反呼炯反呼炯反呼炯反厚部厚乎口反乎口反呼口反呼口反呼口反呼口反呼口反暮部護乎誤反乎誤反呼誤反呼誤反呼誤反呼誤反乎誤反霽部系乎計反乎計反呼計反呼計反呼計反呼計反呼繼反霽部慧乎桂反乎桂反呼桂反呼桂反呼桂反呼桂反呼桂反泰部害乎匄反乎匄反呼匄反呼匄反呼匄反呼匄反呼匄反卦部畫乎卦反乎卦反呼卦反呼卦反呼卦反呼卦反呼卦反慁部慁乎困反乎困反呼困反呼困反呼困反呼困反呼困反恨部恨乎艮反乎艮反呼艮反呼艮反呼艮反呼艮反呼艮反換部換乎貫反乎貫反呼貫反呼貫反呼貫反呼貫反呼貫反諫部患乎慣反乎慣反呼慣反呼慣反呼慣反呼慣反呼慣反效部效乎教反乎教反呼教反呼教反呼教反呼教反呼教反號部號乎到反乎到反呼到反呼到反呼到反呼到反呼到反個部賀呼個反呼個反呼個反呼個反呼個反呼個反呼個反過部楇乎臥反乎臥反呼臥反呼臥反呼臥反呼臥反呼臥反祃部暇乎駕反乎駕反呼駕反呼駕反呼駕反呼駕反呼駕反祃部檴乎化反乎化反呼化反呼化反呼化反呼化反呼化反徑部脛乎定反乎定反呼定反呼定反呼定反呼定反呼定反
上表說明:1. 豪:四庫本注“吁刀反”,“吁”當(dāng)為“呼”之誤;2. 暇:明刻本此處有水漬印,上字只能看清“乎”,從“乎”所處位置判斷,原文應(yīng)為“呼”;3. 轄:元刊本缺反切上字。
將“乎”改為“呼”后,李顯本中有的韻部匣母字和曉母字注音完全相同,有的雖然切語不同,但實際讀音相同:
1. 匣母字和曉母字注音完全相同
唐部 黃,呼光反;荒,呼光反 登部 弘,呼肱反;薨,呼肱反
換部 換,呼貫反;奐,呼貫反 效部 效,呼教反;孝,呼教反
號部 號,呼到反;耗,呼到反 過部 楇,呼臥反;貨,呼臥反
陌部 垎,呼格反;赫,呼格反 麥部 獲,呼麥反;劃,呼麥反
狎部 狎,呼甲反;呷,呼甲反
2. 注音雖然不同,但實際讀音相同
祃部 暇,呼駕反;唬,呼訝反 祃部 檴,呼化反;化,呼霸反
候部 候,呼遘反;詬,呼寇反 沃部 鵠,呼沃反;熇,火沃反
據(jù)王勝昌(1963)研究*王勝昌:《說文篆韻譜之源流及其音系之研究》,臺北:臺灣師范大學(xué)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63年。,《篆韻譜》函海本以李顯本為底本,小學(xué)匯函本又以函海本為底本,故明清所刻五卷本《篆韻譜》的以“呼”代“乎”均源自李顯本,而抄本與李顯本在此問題上完全一致。
(二) 錯簡
元刊本日藏本李顯本抄本四庫本函海本匯函本寒部錯簡無無有有無無無豪部錯簡無無有有無無無麻部錯簡無無有有無無無
在改字與錯簡兩個方面,抄本都與李顯本完全一致,所以我們認為,抄本是以李顯本為底本所抄。
關(guān)于抄本的年代,羅振玉跋稱“此舊抄本當(dāng)是國初所傳寫”,《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稱其為“清初抄本”應(yīng)本于此;羅繼祖后記(按:據(jù)王守昱《毛澤東主席關(guān)注羅振玉藏書》(《博覽群書》2005年第十二期),1945年日本投降后,蘇聯(lián)紅軍進駐旅順、大連,強行征用羅氏住宅和藏書樓,羅家藏書和文物遭到破壞、哄搶,后在中共的保護和安排下,從1946至1948年,羅繼祖先后在旅順、大連清點、整理自家藏書,后記當(dāng)是在此過程中所作)稱“丁亥(1947)嘉平七日。孫文玉良(按:孫為羅振玉之學(xué)生)見過此書,絳云之燼余也,即以奉贈”。
絳云樓為明末清初錢謙益的藏書樓,藏書之富,名冠東南,后來失火,所藏圖書毀滅殆盡。抄本是否為“絳云之燼余”,可以從以下方面考察:1. 藏書之印。羅振玉跋稱“卷首有何元錫印及虞東吳氏珍藏(應(yīng)為“賞”)、師孔堂圖書諸印”,何元錫即乾、嘉間藏書家何夢華(1766—1829),“虞東吳氏”可能為海寧新倉吳騫后裔,這些印章揭示了抄本在羅振玉之前的收藏情況,今諸印猶在,未見絳云樓或錢謙益、柳如是之印。2. 書目所載。我們查閱了林夕主編《中國著名藏書家書目匯刊·明清卷》所收兩種《絳云樓書目》及《絳云樓書目補遺》,抄本不見著錄;絳云樓失火后,錢謙益所遺書籍,大多為明末趙琦美脈望館所藏舊本,后盡數(shù)贈給同族曾孫錢曾。我們又查閱了趙、錢二人的藏書目錄,其中《也是園藏書目·字書》登錄有“說文韻譜 五卷”,《錢遵王述古堂藏書目錄·六書》有“徐鍇篆韻五卷一本宋本影抄”,《述古堂藏書目四卷·六書》有“徐鍇篆韻五卷五本宋本影抄”,所載與抄本均不合。故無法證實抄本為“絳云之燼余”。
遍檢全書,亦未發(fā)現(xiàn)抄手相關(guān)信息。關(guān)于抄本年代,我們只能作如下推測:我們曾考證抄本以李顯本為底本,故其上限不可能早于李顯刻書的十六世紀(jì)中期;抄本曾為何夢華所藏,故下限不可能晚于何氏的卒年。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