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在動態(tài)生成中“裸”出精彩
張敏
裸課應該是裸婚的“仿制品”,但這個“仿制品”含金量卻十足。因為它追求的是課堂教學的真實與出色。一堂真實與出色的課,其價值就在動態(tài)生成中完成教學目標,不打磨、不彩排,在真實的呈現(xiàn)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促進學生精神的生長。
時下的公開課,執(zhí)教者往往課前反復磨課、彩排預演不斷,課上聲光電交相輝映、形色誘人,最后上演的可能是一堂形式精彩紛呈、觀感很好的課。姑且不論它是否是教學的常態(tài)。如果在這樣的課堂上,是通過生成來豐盈和生長學生的思想與精神,我們或許不該非議??墒乾F(xiàn)實中,這樣的課往往展示的是課堂的虛假繁榮。課前精心的預設、反復打磨,課堂上展現(xiàn)的不是學生成長,而是老師較高的個人素質。課堂主體不是學生,而是教師。于是人們不禁會問:課堂的意義在哪里?教學的歸宿在何方?這或許是張祖慶先生呼喚裸課的原因。
那么,以提升學生思想境界,促進學生精神生長,展現(xiàn)學生真實生命狀態(tài)的裸課應該怎么上呢?我想除了拋開課前反復的排演、過分精細的預設、各種多余的道具外,更應該在課堂上動態(tài)生成,引領學生從語言文字出發(fā),用心品味鑒賞,在品味鑒賞中碰撞思想、生長智慧,進一步親近文本,走進作者心靈,融入作品境界。因為,只有通過課堂上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才能檢測到學生思想與精神是否真正得以提升與生長。這樣的課堂才凸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體現(xiàn)教學之真正價值,也只有這樣的課堂真實而自然。
下面是筆者在教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的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過去學習過《論語》中的不少篇章,對于孔子和他的學生想必一定不陌生。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板書:課題)
師:大家先來看題目,請談談你的理解?
生1:題目的意思是四個學生陪長者閑坐。這里的長者就是孔子。
師:也就是四個學生同孔子老師閑坐,你們有過這樣的機會沒有?
眾生(笑):沒有
師:有過同老師的親密接觸嗎?
眾生(大笑):有
師:那是什么樣子?
生2:接受批評或談心,老師坐著,我們站著;老師講著,我們聽著。
師:那么,你們趕快看看孔子是怎么同學生親密接觸的。
眾生默讀約五分鐘。
師: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3:這是一場師生之間的閑坐閑聊。
師:請大家注意這是閑聊嗎?
生4:不是閑聊,是孔子問學生志向,學生言志,老師評志向。(板書:問志—言志—評志)
師:何以見得?
生4:文章的開頭,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日;‘不吾知也?!缁蛑獱?,則何以哉?”接著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分別說出了自己的志向,在子路說完后“夫子哂之”,曾皙說后,“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痹谠牟粩嘧穯栂?,孔子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對眾學生的志向進行了評析。
師:談志向問題,是小問題嗎?
眾生:不是
師:那為什么看似是閑聊呢?
生5:這是因為孔子創(chuàng)設了一種寬松的氛圍。(板書:寬松)
師:何以見得?
生5:標題里有“侍坐”,文中也有“點,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孔子問其他人志向時,曾皙在做自己的事,孔子也沒有責備他,可見孔子尊重學生,沒有對學生設置過多的條條框框,想必孔子老師的課堂上大家較自由。(板書:尊重、自由)
師:能從文字中找依據(jù),思路正確。那么大家看看孔子尊重學生,學生們又是如何表現(xiàn)的呢?
生6:尊重是雙向的,孔子尊重學生,學生也尊重老師。(板書修正為雙向尊重)
師:能否說得清楚些。
生6:從標題就可以看出,四個學生“侍坐”。
師:“侍坐”是什么意思?
生6:“侍坐”是陪侍長者閑坐。
師:是什么樣子。
生6:(抓頭,笑)這個我說不清。
師:我們沒見過“侍坐”,肯定見過“侍女”。
生6:老師,我明白了。那是恭敬地坐,這一種態(tài)度體現(xiàn)了學生對孔子發(fā)自內心的尊重。還有曾皙“舍瑟而作”來回答老師的提問也體現(xiàn)了這一點(眾生略作思考)。
師:尊重是雙向的,只有雙向的尊重才能進行有效的交流。這種尊重在文中還有體現(xiàn)嗎?
生7:孔子問志后,學生積極言志,這本身就是對孔子的尊重。
師:是啊,不像有些時候,我問完問題后大家知道也不說,那可是對我的不尊重喲。(眾生笑)
生8:孔子在學生言志后簡評或不評,在曾皙追問下才重評,這也是一種尊重。而且反復強調“亦各言其志罷了”。
師:那么孔子創(chuàng)設的這一種寬松的氛圍,這一種對學生的尊重是刻意而為之嗎?
生9:不是,非常自然。像我鄰居爺爺同我閑聊。
師:閑聊的不是小問題而是言志,古人非常重視立志??鬃影堰@樣一個重要的問題寓于閑聊中,又說明了什么呢?
生10:孔子高超的教育藝術。(板書:高超的教育藝術)
師:說到點子上了。
生11:老師,我覺得孔子化教育于無痕,這是大智慧化用,“寓褒于貶”可以說是 “寓教于閑聊”。(板書:寓教于閑聊)
師:這的確是“寓教于閑聊”,孔子的教育藝術在其它地方有體現(xiàn)嗎?
生11:開頭一段,孔子鼓勵學生言志,用了“以君一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之,則何哉?”體現(xiàn)其善于啟發(fā)誘導。(板書:啟發(fā)誘導)
生12:孔子在學生言完志后,根據(jù)學生特點進行評價,這里體現(xiàn)了其因材施教的思想。(板書:因材施教)
師:能否具體談?
生12:“子路率爾而對曰”后,夫子哂之,子路這個人較性急,一個“率爾”體現(xiàn)其魯莽,孔子用一個“哂之”,一個耐人尋味的“笑”對其實施教育,想必子路也會因笑而反思內省。
生13:同樣是學生,在曾皙言完志后,孔子馬上表明自己的觀點:“吾與點也”。從文章看,一個“鼓瑟稀,鏗爾,舍琴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的曾皙,應該是一個較內向,又不太爭強好勝的人,對這樣的學生,孔子發(fā)聲直贊,也體現(xiàn)了其育人的人師角色。(板書:人師)
師:生13,這里給孔子戴了一頂“人師”的帽子,人師的職責是什么?
生14:人師的職責就是育人。孔子的育人除了引導學生在成人上的生長之外,本文還特別引導學生立德。(板書:育人、立德)
師:大家能否細談?
生14:這主要體現(xiàn)在孔子對兩個學生志向的評述中??鬃釉u子路用了一個“夫子哂之”,評曾皙則說“吾與點也”。實際上,兩個學生展現(xiàn)的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子路的世界中是戰(zhàn)爭饑荒,曾皙的世界里是安樂祥和。
師:為什么一個“哂之”,一個“與之”。
生15:子路突出的是自我的能力與作用,曾皙向往的是天下和諧安樂,子路境界低些,曾皙境界高些。
生16:還有子路對自己能力過分夸大,沒有正確認識自己,而孔子知道,所以“哂之”。
生17:老師,孔子不是教育家嗎,為什么不像現(xiàn)在的老師一樣立即點評一下冉有和公西華呢?
師:大家說說。
生18:公西華、冉有的志向同子路一樣,都是突出個人在國家事務中的作用,沒有本質區(qū)別,只是程度范圍不同而已。
生17:既然這樣,為什么孔子“與”曾皙,而不是“與”其他人,“治國理政”積極入世不是儒家的主張嗎?況且曾皙好像是道家的主張。
師:這個疑問有點意思,大家怎么看?同學們議一議。
(思考討論后)
生19:我也覺得曾皙有點像老莊,而且他還親自說“異乎三子者之撰”。
生20:我覺得思考這個問題還是要從文本出發(fā),老師先前不是教過我們要知人論世嗎?
師:這個方向正確。既然大家明白要知人論世,不妨從孔子生活的時代談起。
生21:大家知道,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這是一個大變革時期,由奴隸制度向封建制度過渡,這樣一個時期諸侯國一定不太平,為百姓想,孔子想天下安定。
生22:曾皙是一個比孔子小42歲的學生,因此,本文的師生對話應發(fā)生在孔子晚年。晚年的孔子心態(tài)上應有一定改變,青壯年一門心思入世,卻在周游列國中處處碰壁。社會發(fā)展朝周禮方向已無望,因此“喟嘆曰:吾與點也?!币粋€喟嘆也可看出孔子的無奈。
生23:我覺得這一點正是孔子作為大教育家的體現(xiàn),曾皙明確提出不同志向,孔子卻“吾與點也”,他具有包容性,不用一把尺子量學生,這是可貴的。(板書:包容、不用一把尺子量學生)
生24:我覺得其可貴之處還在于,不論學生境界高低仍說“亦各言其志矣?!痹谠淖穯栂?,晚年無奈的孔子仍在評述其它兩位學生時流露出了儒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擔當精神,我想這一點更可貴。(板書:擔當)
師:同學們用心品讀文字,一步步走進了孔子心里,作為教育家和政治家的孔子形象在我們心里逐漸豐富起來。我想在今后的人生征途中,大家一定會深受感染與領悟,帶著孔子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一路前行。下課。
這是高中選修教材上的一篇經(jīng)典文章,對于《論語》中的文章,我常采取的是深文淺教的方法,因為人生的許多智慧,沒有閱歷的青年學生是較難領悟的。因此上這篇文章時,我定位于同學生一起來探討師生關系這一眼下大家較為關注的問題,旨在探討今天我們怎么做老師,如何做學生。
課堂一開始就是很隨意地從文章標題入手,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從品味文字入手快速進入文本,掌握本文行文思路“問志—言志—評志”。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從文字出發(fā)分析孔子形象??鬃訉捤擅裰?、尊重包容、善于啟發(fā)誘導、因材施教的形象,無不是從學生在課堂上對文字的品味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中收獲的。這一動態(tài)生成過程中學生對孔子作為人師的教育家的形象有了直觀而深刻的理解,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精神與思想得以生長和提升。我想,這一節(jié)課算得上裸課。
當然,這一節(jié)裸課也有其明顯的不足,就是教學過程中對文與言的關系未能有效地處理好。整堂課重文輕言,對文本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挖掘較好,但對文中的文字解說不到位,忽略了相關的文化常識,弱化了文言文的韻味與魅力。這或許就是裸課的真實,也是裸課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價值所在。
(作者單位:安徽省宿松縣程集中學)
編輯:蘇雨
責任編輯: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