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江漢區(qū)清芬路小學 楊 玲 羅小英
?
構建“幸福德育”體系創(chuàng)新德育工作路徑
■武漢市江漢區(qū)清芬路小學楊玲羅小英
德育乃教育之魂。長期以來德育陷入為德而育、言行兩張皮的低效困境,德育的本質和方法究竟在哪里?
基于清芬路小學的歷史積淀,我們提出了“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幸福德育”的理念。我們認為,幸福是人類教育的終極目標,德育工作應以幸福作為其邏輯起點和歸宿,幸福是德育的必要條件,以幸福觀為切入點建構德育創(chuàng)新路徑。
我們在實踐中,對幸福德育有了自己的解讀,將德育看成是幫助學生完善自身品德、獲得幸福生活的過程,關注學生個體的生活實踐、生命體驗和精神發(fā)展,幫助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幸福感,提升他們感知幸福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幸福的能力,培養(yǎng)能夠創(chuàng)造幸福、享受幸福的人。
通過幸福校園文化的熏陶、幸福德育的實施、德育課程的開發(fā)以及幸福德育評價的開展,探尋適合每一位孩子的教育,讓所有學生在幸福文化的潤澤中,努力成為“健康、聰慧、樂學,友善”,擁有適應未來發(fā)展底氣的一代新人!
清芬路小學幸福德育體系
德育一旦與課程聯(lián)結起來,就使其無論是從時間、空間、人員內容、方式方法等,由不確定、空對空轉向實打實,從而使“德育為首”不再是一句空話,“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不再是一個幻想。我們嘗試構建了“幸福德育課程系統(tǒng)”。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以更好地實現(xiàn)國家課程目標為指向,結合各學科特點和教師實際,整合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式,開發(fā)校本課程,落實德育工作目標。將課程分為基礎型課程和實踐型課程兩大類:基礎型課程主要指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以及語文、數(shù)學等國家課程;實踐型課程主要指基于學生經(jīng)驗,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自主開發(fā)的校本課程,具體包括“四節(jié)”與“四課”。
1.學科促德——做“實”基礎型課程,傳統(tǒng)課程優(yōu)質化
(1)在小學階段,品德與生活課程、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專門的道德課程,是德育的主載體,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必須做實?!督瓭h小主人》、《本色德育教材》是我區(qū)的特色教材,我們以此為重點,對學生進行品德系列教育,讓學生幸福健康成長。
(2)以學生所有的國家課程為依托,瞄準課程中品德教育的滲透點,對學生進行品德的教育。學科教學中,我們著力培養(yǎng)學生五種幸福素養(yǎng)目標要求:語文、英語等學科除利用教材中的顯性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德育外,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體育學科關注和肯定學生的每一點成長,包括體育游戲中的表現(xiàn),促進學生身心素養(yǎng)發(fā)展;音樂和美術學科要注重對學生藝術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數(shù)學、科學等學科要加強對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信息、勞技等學科要滲透對學生實踐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2.活動育德——做“精”實踐型課程,德育活動課程化
活動是兒童的天性,活動“育德”是幸福德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將德育活動納入課程,就能規(guī)范活動的德育內容,完善德育流程,確保德育時間,增強德育實效。多樣化實踐型課程的實施是實現(xiàn)學生個性多元,幸福發(fā)展的主要保證。我們著力打造幸福校本課程“四節(jié)”“四課”,“四節(jié)”即書畫節(jié)、誦讀節(jié)、生態(tài)節(jié)和體育節(jié),“四課”指健康生命課程、繽紛花語課程、翰墨丹青課程、學科拓展課程,以此讓學生在系列活動中體驗幸福,分享幸福。
(1)我的節(jié)日我慶祝
校園節(jié)日課程的開發(fā)與構建,已成為我校幸福德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誦讀節(jié)上,傳統(tǒng)文化浸潤校園,班班書聲瑯瑯,師生、家長齊誦經(jīng)典,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體育節(jié)上,本著“我運動、我健康、我快樂”的活動宗旨,學生、老師、家長共同參與,享受體育盛會的樂趣。書畫節(jié)上翰墨飄香,書法大師進校園、學生書畫作品展使孩子們的校園生活提升了文化品位。生態(tài)節(jié),更是成為每個學期的亮點,作為“湖北省綠色學?!薄皣H生態(tài)學?!?,環(huán)境教育活動是學?;顒又斜夭豢缮俚模汉⒆觽冏灾髟O計、評選生態(tài)徽章;親手給回收的書本登記造冊,進行循環(huán)使用;觀鳥小分隊、環(huán)保小分隊的同學“筆記自然”,感受探索中成長的快樂?!拔业墓?jié)日我慶祝”,繽紛多彩的特色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幸福。
(2)我的課程我做主
“四課”即幸福校本課程,分別為健康生命課程、繽紛花語課程、翰墨丹青課程和學科拓展課程。健康生命課程包含男孩女孩、災害自救、跳花繩、乒乓球、點心制作等;繽紛花語課程主要有絲網(wǎng)花制作、電腦繪畫、藝術欣賞等;翰墨丹青課程則與書法、國畫、經(jīng)典詩文誦讀等傳統(tǒng)文化有關;學科拓展課程內容則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科綜合素養(yǎng)為目的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目前,我校已開發(fā)開設此類課程達20門,所有課程分別在一至六年級開設,供學生選擇。“我的課程我做主”,諸多個性校本課程,引導學生多元發(fā)展,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造,為學生擁有幸福人生提供課程支持。
幸福德育課程,其實是一種走向整合的學校道德教育。它追求知識教學與道德教育的整合,課內課外的融合,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的整合,互相借勢,彼此促進,形成教育合力,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導航。
教育,給了學生很多選擇的機會,讓他們獲得豐富而又有差異的體驗,教育既是客觀存在,也是主動創(chuàng)造——這就是“生命”和“成長”的歷程。
從哲學的角度看,“體驗”伴隨著學生道德認知和踐行的全過程,人的認識過程是經(jīng)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盡的過程,學生的道德認識和踐行,需要通過不斷的體驗來強化。
我們德育中的體驗,要注重的是學生的自主教育、關注實踐的經(jīng)歷感受,讓體驗成為學生學會做人的內在機制,讓我們的德育由表及里,深入有效。
如何將這個體驗活動推向深入,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也有這樣的幾個做法。
(一)尊重學生需求——促進自我發(fā)展
何謂“幸?!?,那是一種主觀愿望,是自我認同,自我實現(xiàn)的主觀感受。學校德育活動就是以學生為本,尊重和適應每個學生的需要,考慮和照顧每個學生的意愿,促進每個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每個孩子都是活動的主角,我們通過情景的創(chuàng)設,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培養(yǎng)自主管理,自我約束的能力。
“校園溫馨提示語”征集活動,是我們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活動的一次縮影,也是一次學生自主體驗活動。該活動共分為發(fā)出倡議、師生共同參與設計、整合采用三個階段。活動征集內容包括節(jié)約水電、文明行為、愛護綠化等.在歷時近兩周的活動中,廣大師生熱情參與,共收到了推薦的55個作品。很多征集來的標語語言生動、極具個性。學校從每班參賽作品中評選出若干優(yōu)秀作品進行了集中展示。這些作品還被署名且長久展示在校園里,成為美麗校園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線。在亮麗的風景背后,是孩子們親歷活動的快樂,他們在活動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并深化了自己的認識——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校園代言。
除了“我的學校我代言”的活動,學校還開展了“我的班級我做主”“我的墻壁我裝扮”的活動。這些活動創(chuàng)設出了良好的情境,在溫馨的氛圍中調動了全校學生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
學校的幸福假期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學校為孩子們準備了豐富的自助“特色文化”大餐。孩子們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選擇了適合自己的班級特色活動。在班主任的精心指導下,孩子們用心去感受、用眼睛去發(fā)現(xiàn)、用智慧去分享——用自己感興趣的方式去表達,給我們呈現(xiàn)出各種精彩的畫面:有的是親子美食圖冊;有的是快樂出游記:孩子們用豐富的照片展現(xiàn)了自己快樂的假期旅行。還有的是體藝訓練營。在訓練營中,孩子們對自己假期提出了體藝訓練要求,他們按照自己的目標,堅持跳繩、踢毽子、吹豎笛等等,孩子們感慨自己有了一定的進步,家長們稱贊這無論是對孩子的技能還是意志品質都有很大的幫助。
學校開展的這些活動關注的是孩子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需求,從興趣入手,引導學生的參與、實踐,進行自主管理和自我釋放。
(二)捕捉道德表現(xiàn)——親歷自我教育
體驗,是引導學生認知的一個過程。如何讓學生不斷產生新的認識、新的經(jīng)驗,這需要我們教師因地制宜的引導、發(fā)現(xiàn),將感性因素融入到實踐中,促進孩子內心智慧與價值的覺醒與發(fā)展。
“今天我就成了你”角色體驗活動,是我們學校打造的一個德育品牌活動。每學期,學校要求班主任、教師、家長積極在家庭生活、社區(qū)生活、學校校生活中多為孩子創(chuàng)設體驗的角色,如開展爭做“一天家庭小主人”、“一天值日班長”、“小交警”、“小公民”、“衛(wèi)生宣傳員”、“圖書管理員”、“小小售貨員”等,角色體驗活動,讓德育不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內心的感悟。今年教師節(jié),“今天我就成了你”的互動體驗活動的體驗主題是“我是小老師”。從幾百個報名的孩子中選擇了幾個體驗語文、數(shù)學、英語、體育這四門課程老師一天的工作。在過程中,有孩子哭了;有孩子半路打了退堂鼓。這就是德育活動中學生真實的表現(xiàn),是德育無形和有形的轉化。于是學校捕捉到了孩子們的德育表現(xiàn),挖掘了孩子們道德表現(xiàn)背后的東西。隨后,學校利用了集會時間,對參與者、被參與者、老師進行互動和采訪。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感受。在大家的真情流露中,既有對老師工作的深入理解,也有對自己昔日行為的反省,更有孩子們對未來生活的思考——平常應該怎樣去尊重老師,珍惜老師的勞動成果。老師通過活動促進自己進一步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角度反思了自己的教學行為,發(fā)現(xiàn)工作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師生活動中真情實感的萌生和發(fā)展,使得該活動真正有效,受到了學生、老師、家長的一致好評,同時也得到了《武漢晨報》和武漢教育電臺等媒體的關注與報道。
我們在德育實踐活動中,重視的就是活動過程,關注學生的內心沖突,挖掘活動的情感體驗,促使學生在自我教育中不斷產生新經(jīng)驗、新認識,從而使我們的德育一表及里,令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三)充實教育內容——融合多彩生活
江漢區(qū)的“本色德育”強調的就是德育的平實、本真。我們的教育內容就充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打破封閉的課堂、校園,走進豐富多彩的生活當中。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老師和身邊的朋友不知給予了他們多少的愛。然而很多孩子已經(jīng)習慣于接受,而不知道付出,默然的不知道回報。為此,我校以學習雷鋒“知恩圖報,回饋他人和社會”的精神為共同活動主題,結合當月婦女和植樹節(jié),開展感恩的系列活動。在大隊部的倡議下,孩子們行動了起來。低年級用“愛的擁抱”感恩行動表達愛意。中年級對父母一天工作情況進行調查,體會父母的艱辛。高年級則用一封家書傳遞親情。學校環(huán)保小隊還以“保護野生動物”為主題展開調查活動。我們感恩的內涵延伸到了回報父母、長輩、老師、自然、社會。充實了教育內容,讓學校活動和家庭活動、社會活動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孩子們從學校走進了豐富多彩生活中。
教育的目的是讓人幸福。2014年4月,學校抓住校園裝修的契機,引導學生去關注幸福校園的每個角落,關注成長的每個瞬間。孩子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用自己的心去體會,用自己的真情去感謝。用圖畫、信、詩歌、文章等形式展現(xiàn)出了在我們的新校園,在我們的身邊,溫馨愉悅的幸福瞬間!在孩子們的帶動下,我們的家長也加入到了尋找幸福的歷程中。我們變枯燥的說教為心靈的溝通和情感的交流,變深奧的教育內容為無形的滲透與正面的激勵。
“誦經(jīng)典、習漢字、練運算”素養(yǎng)提升工程,也為校園注入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除了校內經(jīng)典誦讀比賽,學校將活動和校外緊密聯(lián)系,形成了合力。在校外,學校積極開展“快樂閱讀——我和父母共讀書”活動。低年級和父母共同制作讀書書簽,中年級以表格分享和父母一起讀書的感受!高年級通過讀書筆記和父母交流讀書心得。多樣的形式,不僅讓學生受益,也讓家長懂得重視文化環(huán)境的作用:既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物質和生活環(huán)境,也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熏陶、體驗,不斷規(guī)范和調整自己的行為,從而讓兒童在成長中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同時,我們還在“幸福假期”的活動中,將孩子融入到社區(qū)活動,將傳統(tǒng)文化和“送春聯(lián)”、“為福利院老人誦經(jīng)典”活動有效結合。既拓展了德育內容,也將學生帶到了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去。
我們的體驗活動以學生興趣為主,滲透情感,強調內化。又不斷充實教育內容,實施具有教育價值的活動。促進學生的道德構建,培養(yǎng)孩子感受幸福、創(chuàng)造幸福的能力。
(四)幸福德育評價——記錄成長中的每份努力,共享“幸福約定”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沒有主動性怎么喚醒沉睡的人,沒有生氣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我們深深地知道,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所以我們必須給每個孩子一把評價的尺子,促進他在原有基礎上的發(fā)展。于是,我們構建了“人人爭當幸福少年”的德育評價體系,用多元化的德育評價體系,記錄孩子成長的努力!
1.激勵:你不僅只是現(xiàn)在的你
每學期初,每個學生都會領到一本小冊子——《我和幸福有個約定》學生成長手冊。手冊的使用與學校開展的爭當“幸福少年”評比相結合,作為在小學階段努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項系統(tǒng)工程。我們從學生喜愛的卡通形象中精選七個制成“幸福卡通娃娃”徽章,透過雅行、感恩、健康、勤學、低碳、特長、公益七個評價指標,設立相應的七個幸福少年的評比,讓孩子有明確的努力方向,引領孩子知道——你不僅只是現(xiàn)在的你,當你在學校、家庭、社會生活中表現(xiàn)出了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良好健康的習慣、文明優(yōu)雅的行為,你就能飛向更好的自己。
2.發(fā)現(xiàn):你還可以是這樣的你
“幸福少年”評比活動以學生的生活范圍及他們在其間所擔任的不同角色為前提,從社會、學校、家庭三個維度出發(fā),根據(jù)區(qū)本色德育的育人目標,將其細化成具體的要求?!靶腋Y浹浴币龑W生發(fā)現(xiàn)自我,揚長進取,“幸福約定”倡導知行統(tǒng)一,自律自強。我們以“互促賞評”為主旋律,通過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同伴評價,自我評價等方式,在《我和幸福有個約定》手冊中記錄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進步,每一次嘗試,每一份努力。我們將評價目標與學生的發(fā)展目標緊密結合起來,注重發(fā)揮促進學生發(fā)現(xiàn)自我、發(fā)展自我的作用。讓學生逐漸認識自我,看到自己的進步,不斷認可自己,悅納自己,從而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約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發(fā)展:你應該是這樣的你
什么樣的學生是“好學生”?在清芬路小學沒有統(tǒng)一的答案。這里,每一個孩子都備受關注,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和特長。兩年過去了,“幸福少年”評比的開展,《我和幸福有個約定》學生成長手冊的推廣使用,讓我們感受到了孩子因得到積極評價而發(fā)生的改變。走進清芬,這里的孩子自主,自理自立;自信,健康快樂;謙遜,樂學求知。追根溯源,當學生內在的價值觀和他的外在行為高度一致,他才能認識到“我應該是這樣的自己”。
在每年的兒童節(jié)和元旦,孩子們期盼的“幸福超市”就隆重開業(yè)啦。孩子們把一學期積攢的卡通徽章變成幸福超市的通行證。這些徽章是孩子們在行規(guī)、學習等各方面得到的來自老師、同學、家長等的獎勵。孩子們憑著通行證到“幸福超市”去自由選購獎品,獎品從學習用品到書籍到“免作業(yè)卡”,“社會實踐卡”到送給父母的小生活用品一一俱全。這些獎品既是孩子對自己的獎勵,也成了他們送給父母長輩、同學朋友的禮物。幸福超市不光是激勵孩子的載體,更成為傳遞友情、親情的紐帶。
在幸福德育的探索中,我們收獲了很多,師生們在幸福的沁潤下見證彼此的成長。我們也將秉承幸福理念,從幸福入手,給每個孩子一把評價的尺子;給每個孩子一個發(fā)展的平臺;讓每個孩子擁有參與的權利;讓每個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悅。
責任編輯鄭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