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林
關(guān)于古典詩詞中的煉字,人們大多談?wù)搫釉~、形容詞、數(shù)量詞,也有人談到虛詞,但是關(guān)于虛詞的在古典詩詞中的運用和作用,還是有許多人語焉不詳。結(jié)合筆者這些年來對虛詞及其作用的理解認(rèn)識,談一談我個人的理解,希望拋磚引玉,引來大家的探討。
古典詩詞的語言講求簡練,能不用虛詞時盡量不用,所以給人以古典詩詞很少用虛詞的虛假印象。其實古典詩詞中的虛詞的運用并不少,其中以副詞最為常見,如:
①楊花榆夾無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飛。(韓愈《晚春》)
②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③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連詞也不少見,如:
①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王涉《登山》)
②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紅燭照紅妝。(蘇軾《海棠》)
③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辛棄疾《摸魚兒》)
語氣詞也偶爾有之,如:
①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浪淘沙》)
②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染啼痕。(秦觀《滿庭芳》)
其實,虛詞的作用很大。呂淑湘、朱德熙二先生認(rèn)為“虛詞的數(shù)目遠(yuǎn)不及實詞多,可是重要性遠(yuǎn)在于它之上”,又說“實詞的作用以它本身為限,虛詞的作用在它本身之外”(《語法修辭講話》)。這是很精辟的見解。我認(rèn)為如果將人身體的骨骼比作語言的話,一塊塊骨頭是實詞,而關(guān)節(jié)是虛詞。正因有了這些關(guān)節(jié),人體才可以活動起來。虛詞的這些作用在名家筆下的古典詩詞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
一、虛詞運用得好,可以有力地推進文章
①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fēng)和雨。(陸游《卜算子·詠梅》)
②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陸游的《卜算子·詠梅》,用副詞“已”,接著用副詞“更”,寫出了梅花的不幸遭遇。白居易的《琵琶行》,先用副詞“始”和“猶”,很好的表現(xiàn)了鄰舟彈琵琶女子在人們千呼萬喚后才從船艙中走出來,而她還用抱著的琵琶半遮到臉的羞怯和不愿拋頭露面的神態(tài)。“猶”在“始”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刻畫了琵琶女這一形象。
二、虛詞運用得好,可以突出文意
①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②此身行作稽山上,猶吊遺蹤一泫然。(陸游《沈園》)
李白用了副詞“更”突出了“愁”,本想借酒消愁,結(jié)果反而使人更加愁了。陸游的《沈園》在“此身行作稽山上”的鋪墊下,后句用上了副詞“猶”突出了詩人對前妻唐婉的深厚感情。
三、虛詞運用得好,可以前后搭配呼應(yīng),更好的表達文意
①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蘇軾《花影》)
②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
蘇軾的《花影》,前句的副詞“剛”與后句的副詞“卻”配合,寫出了花影在白天、夜晚連續(xù)出現(xiàn)的情景。秦觀的《鵲橋仙》,前句的連詞“若是”與后句中的副詞“又”配合,很好的表現(xiàn)了相愛的人堅貞的愛情若是長存,倒是不一定非朝朝暮暮廝守在一起的思想。
四、虛詞運用得好,可以對比鮮明地表達文意
①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蘇軾《贈劉景文》)
②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隴西行》)
蘇軾的《贈劉景文》前句用“已無”,后句用“猶有”,使兩句文意形成鮮明的對比,著力贊美了花朵雖已殘敗但仍存傲霜枝的菊花。陳陶的《隴西行》,后句上用上副詞“猶”,于前句的“可憐無定河邊骨”形成強烈的一體兩面的對比,有力地抒發(fā)了作者極為沉痛的情感。
五、虛詞運用得好,可以使文意形成有力的轉(zhuǎn)折,或者使文意躍進
①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
②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惜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杜甫《贈為八處士》)
辛棄疾的《青玉案》用了副詞“驀然”而使得文意產(chǎn)生了突然的轉(zhuǎn)折,在人群中千百遍得尋“他”都沒有找到,“驀然”一回頭卻使人驚喜的在燈火零落的地方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他”。杜甫《贈為八處士》中用了一個“忽”,使文意產(chǎn)生了突然的躍進,寫出了時間飛速流逝和朋友的巨大變化。
六、虛詞運用得好,可以提挈全篇,突出全文的中心
①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fēng)吹的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題臨安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