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楠
(鄭州大學文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1)
?
?文藝論叢?
論周貽白話劇《李香君》的劇本與演出*
王亞楠
(鄭州大學文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1)
著名學者、戲劇史家周貽白(1900-1977)最早將《桃花扇》改編為話劇《李香君》。周貽白依據各類相關史料,對原劇的情節(jié)細目和相關人物做了不少改動 ,但并不成功,使《李香君》遠不及原劇。此劇于1940年7月17日由中國旅行劇團在上海璇宮劇院首次公演。《李香君》還曾于1942至1945年間在重慶上演過,由著名話劇與電影導演賀孟斧(1911-1945)導演。
周貽白;話??;《李香君》;劇本;演出
孔尚任的《桃花扇》在清代、民國間曾被多次改編為小說和劇本??咨腥卧谑罆r,《桃花扇》即被其友人顧彩改編為《南桃花扇》。清代文人王縈緒因他對《桃花扇》人物角色的個人愛憎,對《桃花扇》進行了改編。此外,《桃花扇》還曾在乾隆年間被改編為章回體小說。《桃花扇》批判奸臣邪黨、反對投降賣國的內容,被谷斯范所關注和重視,在解放戰(zhàn)爭初期的特殊政治情勢中,將之改編為長篇小說?,F代劇壇上最早將《桃花扇》改編為話劇者為著名學者、戲劇史家周貽白(1900-1977)。
周貽白以為《桃花扇》原劇的主旨是“欲以娼優(yōu)下賤之忠義,譏愧當時的士大夫們”,所以他認為劇作的中心人物是李香君[1]3。因為孔尚任原劇“所敘既多,引事較繁”,所以周貽白依據他認定的原劇主旨,“只取李香君本身事跡,襄以周圍諸人,為求闡明時代背景,略及南都舊事”[1]4。所以又將劇名改為《李香君》?!耙蛎婺恳逊恰短一ㄉ取分f,故改名《李香君》,以示不敢蹈襲虛聲,并借使主旨更為明顯?!保?]4周貽白依據各類相關史料 ,對原劇的一些情節(jié)細目和相關人物做了他認為更為符合歷史真實的改動。
第一幕主要敘寫李香君拒絕王將軍饋贈首飾。開場之時,侯方域和李香君已結合多日,王將軍饋贈首飾不是在兩人成親之時,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周貽白如此安排,應是因為侯方域《李姬傳》中載:“大鋮不得已,欲侯生為解之,乃假所善王將軍,日載酒食與侯生游。姬曰:‘王將軍貧,非結客者,公子盍叩之?’侯生三問,將軍乃屏人述大鋮意?!保?]但將饋贈和拒收首飾一事置于日常生活之中,使得戲劇沖突的展開缺乏典型環(huán)境,造成沖突比較平淡,不夠激烈。而且無端饋贈首飾,更易招致懷疑。李香君拒收首飾時的言辭也過于平淡,并不鋒芒畢露,不能充分彰顯她的性情。拒收首飾這一重要情節(jié)所占的篇幅與其重要性不符,在此事之前的情節(jié)和對白都是為了描繪社會背景,有必要,但喧賓奪主。第二幕敘寫在李香君拒收首飾后,阮大鋮惱羞成怒,將李香君召至家中進行辱罵和馬士英親自到阮家商談迎立福王之事。前一情節(jié),史無記載,屬于周貽白虛構。但其他次要情節(jié)也不同程度擠占了這一情節(jié)的篇幅,顯得主次顛倒。第三幕敘寫王將軍奉命逼搶李香君,香君堅決拒絕、強烈抵抗,不惜跳樓撞柱,最后李貞麗代嫁而去。第四幕敘寫弘光帝沉溺聲色,不顧國事,當李香君被召御前、唱曲演戲之時,當面勸說和責備弘光。此一情節(jié),也是周貽白虛構。第五幕敘寫國變之后,李香君依卞玉京棲身蘇州道院,柳敬亭尋至道院,借他之口道出各人歸宿。侯方域被迫應清朝鄉(xiāng)試之后,到道院接香君歸鄉(xiāng),遭到香君的嚴厲斥責,氣急之下,吐血身亡。這一結局的改動,應該是襲自歐陽予倩的京劇本《桃花扇》。
周貽白曾在《連環(huán)計》自序中述說自己創(chuàng)作歷史劇的取材標準和藝術手法:“至于本人寫作劇本之主張,凡取材歷史者,先征之正史;正史不足,始勞及其他記載。而后小說也,雜劇也,傳奇也,擇其可從者從之。但能不背大旨,仍于其中自留回旋余地。所謂死軀殼中注入新生命,原不必以違背史實為能。話劇本為中國戲劇之新型,既以舊有名勝為基礎,則當保留其足供憑吊之處,否則建筑物雖有了生氣,其名勝已蕩然不系人氣矣。此本人對于史劇之主觀,亦即與王獨清根本不同之點。”[3]可見周貽白對于歷史題材的創(chuàng)作,強調以已有的記載為依據,作者可以有虛構創(chuàng)造,但不能“違背史實”。至于如何“于其中自留回旋余地”,“注入新生命”是指虛構部分情節(jié)還是指融入現代思想和現實指向,周貽白并未作明確而詳細的說明。但具體從《李香君》來看,周貽白改易情節(jié)、塑造形象,全不以彰顯劇作主題、表現人物性格為旨歸,而僅僅以是否符合歷史記載為取舍,本末倒置,避重就輕。他既根據相關史料記載據實改編,又仍依循原劇主要的情節(jié)發(fā)展,沒有敢于大刀闊斧地創(chuàng)新,于是甘受束縛,據實改編與依循原劇兩相纏雜,眉目混亂,導致得不償失,事與愿違。
相較于原劇,周貽白最大的改動是將楊龍友替換為了王將軍,這也是《桃花扇》改編作品中為周貽白話劇本所獨有的“創(chuàng)新”。而如此設置,僅僅是因為侯方域《癸未出金陵日與阮光祿書》和《李姬傳》中記載替阮大鋮拉攏侯方域、被李香君識破陰謀的中間人是一位不詳其名的王將軍??咨腥卧凇短一ㄉ?凡例》中說明他在創(chuàng)作中如此處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系:“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確考時地,全無假借。至于兒女鐘情、賓客解嘲,雖稍有點染,亦非烏有子虛之比。”[4]他之所以將原屬王將軍所為的替人拉攏侯方域的事放置于楊龍友身上,將兩者糅合為一,而且把楊龍友處理成一個兩面討好、圓滑世故的人物角色,一是因為王將軍僅見于上述侯方域的兩篇文章,名字不詳,行動單薄,不便利用;二是楊龍友與馬、阮的關系和他的所作所為并非憑空虛構,而是有較明確的歷史記載的。李香君卻奩是侯、李生活經歷中的一件重要事情,侯方域因之離開南京,李香君在此事中表現出聰慧、正直、明大義、識大體的形象和性格,然后為孔尚任所注意,被寫入《桃花扇》,從而流播廣遠、名留青史。對于如此重要的一件事情,孔尚任不會因為事件中一個不詳其名、事跡單薄的王將軍而將其摒棄。為了情節(jié)連貫、人物形象完整,孔尚任選擇將王將軍和楊龍友的事跡捏合為一,使楊龍友成為《桃花扇》中性格復雜、地位突出的一個成功的人物形象。而且,因為《桃花扇》中沒有敘及楊龍友的結局,所以并沒有嚴重違背史實。而周貽白在改編時卻“別出心裁”,嚴守歷史事實,甘心被歷史記載束縛手腳,將原劇中楊文驄的形象和行動一分為二,饋贈首飾、替阮大鋮拉攏侯方域的仍是王將軍,而且把王將軍簡單塑造為馬、阮的一個幫忙幫閑、外強中干的幫兇,性格單一,形象單薄,遠不及原劇中的楊龍友。同時他又不肯舍棄楊龍友這一人物,使其主要在第三幕中出場。楊龍友在王將軍率人逼搶李香君時表示了一定程度的反對和反感,顯露出他的正義感。但在李香君撞柱受傷、李貞麗代嫁而去之后,他卻置暈倒的香君于不顧,趴在地上在扇上點染桃花。在香君蘇醒之后,他又不問傷情如何,而是直接就問:“你看這枝桃花的顏色怎么樣?”[5]118顯得冷酷無情、毫無心肝。時間相隔不久、前后如此懸殊的行動表現,嚴重破壞了楊龍友形象的完整性和可信性,只會使讀者和觀眾對之心生厭惡,背離周貽白設置楊龍友這一人物角色的初衷?;蛘哒f他在設置這一人物角色時并沒有清晰的構想,不曾想過使楊龍友承擔什么角色功能,也沒有想過賦予楊龍友一個怎樣的形象,只是因為楊龍友在原劇中是一個重要形象,如果在改編本中完全刪去,觀眾會無法理解。畏手畏腳、謹小慎微,導致的卻是捉襟見肘,造成王將軍和楊龍友的形象塑造都歸于失敗。而且,因為周貽白的疏忽,楊龍友點染桃花扇的情節(jié)竟至于變得毫無意義。因為前面侯方域并未扇面題詩,結尾侯、李相見,李香君斥責侯方域時,桃花扇也沒有出現,也就更沒有撕扇的情節(jié)。
周貽白為求符合歷史真實,不惜犧牲藝術真實。然而,在《李香君》中卻又有多處不合情理的描寫。第一幕中,王將軍向侯方域道出饋贈首飾的情由時說:“這你還不明白嗎?他是一個被輿論攻擊的人,只要你替他圓轉一下 ,不就得了嗎?”[5]31由于劇本沒有敘寫文廟前責罵、毆打阮大鋮的情節(jié),也沒有對人物背景作介紹,觀眾特別是那些不熟悉本事和原劇劇情的觀眾容易對阮大鋮“被輿論攻擊”不明所以。在商議迎立福王時,楊文驄說:“聽說漕運總督史可法,最不贊成另立新主。馬大人極感憂慮的就是這件事。”[5]74此時 ,崇禎皇帝已死,為安撫民心、為君報仇、統(tǒng)一力量、保衛(wèi)疆土,新君即位,合情合理,史可法不應反對另立新主。如果所謂“新主”是指福王,馬士英此前親赴阮府告知阮大鋮意欲迎立福王時,尚且鬼鬼祟祟、嚴格保密,防備他人知曉,史可法又怎會知道馬士英要迎立福王?第三幕中,侯方域被迫離開南京時,李香君囑咐他:“這不是什么情義的問題,我希望你能夠保持氣節(jié)、不作二臣(按應作“貳臣”)?!保?]92李香君真是“深謀遠慮”,前文并未敘及清軍入關、占領北京、揮師南下,眼前的要緊之事是離開南京、逃出魔掌、躲避奸黨的搜捕,李香君沒有理由作如此長遠的考慮,而且侯方域既未曾在明朝為官,即使后來投降了清朝,也算不得貳臣。緊接著侯方域逃走,王將軍來到媚香樓,在言談中說“侯方域既然畏罪潛逃”。侯方域逃離南京,僅僅是因為聽到了風聲,也并無人來媚香樓搜捕他。王將軍率人到媚香樓是為了逼搶李香君。侯方域剛剛秘密離開,王將軍就得到了消息,不可信。而且侯方域剛剛離開,王將軍既已得到消息,為何不派人追蹤、捉拿侯方域和告訴阮大鋮?第四幕,阮大鋮帶領李香君和鄭妥娘進宮面見弘光帝,預備演戲。阮大鋮說:“現代隨臣在宮門外候旨的只有兩個,一個叫鄭如英,一個叫李香君?!保?]131而第三幕中,李貞麗代嫁遠去,是冒香君之名,王將軍為免受責備,也同意幫助欺瞞馬士英和阮大鋮,為何此時阮大鋮又知道香君的真實身份?前面因為拒收首飾一事,香君觸怒了阮大鋮,令阮大鋮要當眾羞辱她,現在侯方域已經逃走,阮大鋮的怒氣集中于香君一人身上,而且是阮大鋮自己在秦淮妓女中搜羅、選充宮中演戲角色的,既知李香君尚在南京,并且欺瞞自己、未嫁田仰,為何不將香君單獨留下、“擺布”她?原劇第二十四《罵筵》中,馬、阮之所以未對李香君痛下殺手,一則因為他們認李香君為李貞麗,二則因為楊龍友從旁勸解和救護。此處有一條眉批說:“若知貞麗即是香君,難乎免于今之席矣。龍友深心救護?!保?]楊龍友自己也說:“可笑香君才下樓來,偏撞兩個冤對,這場是非免不了的;若無下官遮蓋,香君性命也有些不妥哩。”[7]在第四幕中,自阮大鋮帶李香君和鄭妥娘進宮來到御前,直至落幕,鄭妥娘這一角色在場上沒有一句臺詞、沒有一條動作指示,演員在場上只能呆呆地站著,毫無存在感,這一疏漏嚴重違反了編劇原理。
孔尚任的原劇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精心設計的結構,單就李香君這一角色來說,“卻奩”、“罵筵”都是表現她的性情思想和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重要場次?!疤一ㄉ取奔仁抢钕憔娜烁窈兔\的象征,也是貫串全劇的重要線索和物件。周貽白既改《桃花扇》為《李香君》,以李香君為中心人物,又提煉和集中與她密切相關的情節(jié),相較于原劇來說,更容易組織和結構。但周貽白最終呈現給我們的卻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劇情結構和人物形象塑造都遠遠不及原劇。全劇結構松散無序,情節(jié)進展緩慢,沒有劇情發(fā)展的銜接和高潮,拒收首飾一場的戲劇沖突不夠激烈,最能凸顯李香君人格、形象的“罵筵”這一情節(jié)被直接刪去,結局李香君斥責侯方域投降、自己憤恨而死的情節(jié)完全抄襲自歐陽予倩的改編本。所有人物角色的形象幾乎都是單薄的和平面的,不能給讀者和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對白雖比較流暢,風格類似于“三言”“二拍”等古代通俗白話小說,但是許多都對情節(jié)推進和人物塑造毫無幫助,拖沓累贅,索然寡味。由此造成的效果,便如同有人評價的“周貽白先生的大作,詞兒總是特別多于行動的,在某些地方很能顯出他的長處;說話針鋒相對,因為過于多的原故,反而會把氣氛松懈下來,而感到沉悶”[8]。
此劇于1940年7月17日在上海璇宮劇院首次公演,演出者為唐槐秋創(chuàng)辦和領導的中國旅行劇團。卜萬蒼任導演,唐槐秋的次女唐若青飾李香君,陳玉麟飾侯方域,葛鑫飾王將軍,趙恕飾楊文驄,龔家寶飾柳敬亭,周芻飾馬士英,王獻齋和邵華分飾阮大鋮(AB制),藍青飾李貞麗,劉蓮和狄梵分飾卞玉京(AB制),林納飾鄭妥娘,唐槐秋飾福王,黃河飾陳貞慧。關于卜萬蒼的導演,當時有劇評批評他使得演出“賣弄噱頭,夸張過火,以博取觀眾廉價的彩聲”,而近于上演文明戲。[9]5“人物的刻劃,速度的把握并不使人感到是出于藝術手腕,至于舞臺位置的處理,則頗難找到加強主題意識,幫助劇情發(fā)展的地方?!保?]5特別是舞臺調度和演員站位極其凌亂,而不合常規(guī)舞臺表演原則:“很多場面,導演用了同一手法:演員們由舞臺左右角向‘中下區(qū)’一湊,于是講了些慷慨激昂或令人發(fā)笑的話。第三幕亂兵與王將軍先后上場時,楊文驄始終在臺上亂跑。第四幕福王在講一大段臺詞時,簡直在舞臺上‘’。雖然在‘送夕陽,迎素月’的時候,‘’一番未嘗不是人生一樂,但在舞臺上,究竟不該有太多的閑情逸致。在講到元宵演戲時,福王走下龍座,凸出在臺口,再左右轉身,向立在臺后的馬士英與阮大鋮講話,顯得吃力異常。結尾炮聲火光中,福王甚至駭得在地上爬出去,夸張得不合理。第五幕柳敬亭與卞玉京閑談時,各占舞臺一角,相去數丈,若非演員丹田氣足,閑談是談不成的?!保?]5關于眾位演員對各自所飾演角色的詮釋、表現和塑造,雖然直觀、生動的音像資料沒有留存,但可貴的是我們通過劇評尚能窺測一二:
李香君——唐若青演來頗為賣力。她以行走時宮腰款擺,調情時媚眼亂飛,來刻劃一個妓女,想來不會錯到那里去。而她的穩(wěn)得滿堂彩的“罵”,也罵得淋漓盡致。散場時曾聽得幾位看客的評語:“唐若青哭像哭,笑像笑,咳嗽咳得真像極了?!笨梢娪^眾對她欽服的程度。確實,比較起來,她是最能演戲的一個。美中不足的是她發(fā)音沙啞,線條不細。關于她的動作,我覺得過于平劇化。第三幕強掖侯朝宗出走,她輕移細碎蓮步,螓首微側,驚鴻似地翩然下場;以及諷刺王將軍說:“大大的大好人。”左手拉著右袖,右手由下面翻上一個大拇指來,諸如此類的動作,平劇化已達爐火純青。寫實主義的戲,加上象征派的動作,是不怎么調和的。侯朝宗是明末四名士之一。據說:“是真名士自風流?!标愑聍腚m能稱職,惜乎沒有風流瀟灑的名士味??咨疲凵校萑蔚摹短一ㄉ取?,寫福王是側面的。在這里,福王被作者抹上一鼻白粉,再加上唐槐秋夸張的演出,成了澈頭澈尾的小丑。彩聲是聽到了,可是藝術的真實性卻被丟在冷寞的角落。至于見到妓女,連說話的聲音都充滿“淫欲味”,令人不得不佩服好萊塢性感明星的影響力量。使人滿意是阮大鋮。邵華演來沉著認真,個性的把握,矛盾心理的刻劃,卻(疑應作都)有高度成就。[9]5
周貽白編劇的《李香君》還曾于1942至1945年間在重慶上演過,由著名話劇、電影導演賀孟斧(1911-1945)導演。但劉靜沅說該劇劇情以扇子為中心而發(fā)展,從“題扇”開始,然后“逼嫁”、“畫扇”、“寄扇”,最后為“扯扇”,與周貽白的話劇劇本的內容不合。周貽白的劇本并不以桃花扇為情節(jié)線索,也沒有“題扇”、“扯扇”等情節(jié)。劉靜沅認為賀孟斧為《桃花扇》設計的舞臺布景的風格是“細致的、深刻的、玲瓏而精美的”:“概括地說,‘別致’二字最為恰當”“他把舞臺鏡框裝置成‘扇面形’,左角上空伸出一枝桃花。幕一拉開,‘桃花扇面’即展現在觀眾面前,所有畫面在‘桃花扇’,一幅幅地映出,每個畫面都象唐寅、仇英的‘人物莊園畫’,連接起來活像扇面‘冊頁’,是極為成功的?!保?0]賀孟斧善于利用各種手段巧妙營造戲劇舞臺意境。他的導演風格格調艷麗,意境深遠,能夠融技巧于藝術,了無痕跡,渾然交融。賀孟斧在導演《李香君》時,很好地運用了色彩和燈光來營造舞臺氣氛。舞臺上,一邊是紅色的圓門和布門簾,一邊是藍色的小圓窗。他把紅、藍兩種對比色并列,使之互相加重、互相強調。他更借助燈光,使色彩如劇情一樣生動、活躍,創(chuàng)造出強烈的感情氣氛。在侯方域和李香君成親行禮時,賀孟斧特意讓人拿上來兩盞燈,使舞臺上的藍色減弱,而用燈光強調紅色,以使觀眾看到紅色來感受到熱烈和喜悅的氛圍。當侯方域和李香君在情話呢喃時,賀孟斧又安排減弱舞臺上的紅色,根據劇情的基調,使藍色成為主色調,借冷色的藍色,引導觀眾進入寂靜優(yōu)雅的境界[11]。賀孟斧不僅擔任導演 ,還兼任舞臺設計,甚至于演員的服裝他也都做了周密的考慮。例如當時秦怡飾李香君,身披一件紅里黑面的披風,就是賀孟斧的特別提議。為此,賀孟斧還讓秦怡在排練之余經常練習京劇臺步,以使披風穿著更為飄逸。日后秦怡還經常會想起“第三場李香君與蘇坤[昆]生、侯方域相互告別的戲,整個舞臺是一個大漁網和火燭,臺角點燃一支蠟燭,微風吹動著漁網和蠟燭,火苗搖曳著,月色朦朧,燈光時亮時暗,香君身披披風,一陣風似地從舞臺左側上場,以后當她跪在燭前時,搖曳的燭光照亮了她掛著的淚珠,滿臉憂傷和期盼的深情,與侯公子道別?!保?2]59秦怡認為賀孟斧在導演時“不僅融會了傳統(tǒng)藝術的手法,同時也選擇了某些特寫鏡頭在舞臺上的運用,突出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從形體到內在,內容與形式,都有他獨特的非常細膩的手法,畫面與光的處理不僅與人物的心情相交融 ,并極富于詩意。”[12]59因此 ,她在演出《李香君》時,“感到一種藝術的升華和心靈的陶冶。演多少場都不會因產生一種重復感而疲乏,且得到了表演上的充實感和不斷提高的創(chuàng)作樂趣”。[12]59
中國旅行劇團在1943年曾有一次上演周貽白編劇的《李香君》,對劇本有不少刪改,改動最大的是結尾部分。劇本的原有結尾是因為侯方域失節(jié)應試,李香君憤恨而終。這次上演改為侯方域被逼另娶,李香君病情加重而死亡。這一改動極其庸俗拙劣。原有的結尾設置能夠強烈地彰顯李香君的重視氣節(jié)、反對投降。盡管她和侯方域之間有較深厚的感情,也一直盼望與侯方域重逢,但當發(fā)現侯方域投降變節(jié)后,便毫不猶豫地放棄兒女私情,強調家國大義,以之譴責侯方域,憤慨、痛心而至于殞身。李香君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熠熠生輝。劇作和演出也有一個具有強烈沖擊力的能夠給予讀者和觀眾深刻印象的結尾,這個結尾同時也是全劇的高潮。侯方域和李香君的不同選擇的兩相對比,也使得劇作的矛盾沖突更加復雜和生動。常被認為地位低賤的妓女如此重視氣節(jié)和人格,主張抵抗、反對投降,而作為維持清議、討伐權奸、肩負救國大任的復社士子的侯方域卻軟弱、自私,在威逼之下出而應試。對兩人明確的贊揚或批判,凸顯了劇作的主題,明確了劇作的現實針對性。同時,李香君的死亡也加重了劇作的悲劇意味,使舞臺氣氛變得沉郁悲涼,觀眾容易受到更大的觸動和刺激。改動后的結尾,則成為類似庸俗的才子佳人愛情劇的結局,其中只有兒女私情、感情糾葛。李香君盡管一樣是死亡了,但原因是愛人另娶,自己遭到拋棄,她本來光輝、高大的形象被大大地損害了,而近于一個普通的怨婦。拙劣的改動不僅使得李香君在劇中的形象前后嚴重矛盾,而且她的死亡也不能強調和凸顯劇作的主題。而侯方域成為了一個始亂終棄的普通負心漢的形象,他的形象和性格的典型性大大地降低了,變得蒼白、單薄,對他的批判和譴責也變?yōu)閮H僅停留在男女感情的淺層面上,嚴重背離了劇作的主旨和形象設定的初衷。這一根本失敗的改動應該是為了討好觀眾,迎合部分觀眾的低級、庸俗的欣賞趣味。改編者對之做了錯誤的妥協,也表現了自己庸俗的思想,嚴重損害了原劇的價值意義。
這次演出中,林納飾李香君,陳玉麟飾侯方域,魯巖飾王將軍,趙恕飾福王,湯琦飾柳敬亭。當時有劇評如此評價這次演出的導演和演員的表現:
導演最糟糕的是第一幕的李香君的出場,沒有給觀眾一個深刻的突出的印象,而其后許多人圍坐聽說書《武松打虎》,完全顯出導演不善處理地位,而無可奈何的窘態(tài)。演員也沒有做到令人滿意的地步,林納在前二幕拙于化妝,李香君如一個小丫頭,末一幕病死,倒頗感人。陳玉麟,我始終以為他是一個會說話的雕刻像:念詞沒有感情,面部沒有表情,全身沒有動作,舞臺上的侯方域并不予人以深刻的印象。魯巖的王將軍太要戲作,太火了便不夠洗練,何況,戲路完全承襲了《清宮怨》的李蓮英的定型是每個演員的前途的障礙。趙恕的福王,是模仿唐槐秋的一付昏庸態(tài),頗不討厭。還有湯琦的說書人,究竟資格老,始終很穩(wěn)。但我想光憑經驗,有沒落之險。[13]
林納對于自己飾演李香君的體驗和感受有過一篇自述。根據她的自述可知,相對于周貽白的劇本和中旅以前的《李香君》的演出,這次演出的改動包括新的結尾,是在供演出用的新的劇本中就已經存在的。其中結局的情節(jié)改動之大,使林納大感意外,而改動之壞,使她大為不滿:“豈不是把一位風塵中的奇女子,劃時代的巾幗英雄寫成一個氣量狹小的醋女子了嗎?”[14]169-170“我始終認為把結局寫成李香君因憤侯方域之再娶而嘔血身亡,這種歪曲事實的行為,對于李香君是一個極大的侮辱,我絕對相信李香君決不是一個會因侯方域再娶以至飲恨而終的女子。若果她竟是這樣氣量狹小和見識淺陋,也決不會有‘卻奩’‘拒媒’和‘罵筵’等令人敬佩的行為了?!保?4]169-170林納對改動后的結局的不滿和批評當然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這一方面因為她對李香君的欣賞、肯定和欽佩,一方面來源于她和李香君性別相同而產生的身份認同和情感共鳴。不過她認為結局的改動造成了李香君形象的前后矛盾和完整性的破壞是正確而眼光敏銳的。因為不滿結局的改動,林納最初一度想過拒絕飾演李香君,她不想做一個“侮辱”李香君的“幫兇者”,無奈最后還是選擇飾演。在上演到結局時,內心不認同和演出責任之間的矛盾,使林納極其為難,最后“只有含糊的支付過去”。[14]170本來林納對于孔尚任原劇結尾的“入道”的安排也是批評和反對的,但她認為“與其寫李香君是因憤恨侯方域的薄亻幸而死,還不如采用孔尚任的‘入道’為結束來得好”。[14]170結尾的不適當的改動也導致了觀眾的困惑和不滿。如當時有人發(fā)表劇評說:“只是在最后一幕,李香君在尼庵里和侯方域的一節(jié)談話使我們聽了不知所以,尋不著重心。她對侯方域的痛恨和失望仿佛只是在他結婚的這一點,而對于他的政治節(jié)操就沒有明白的對話。話劇的舞臺上,對話可以代表一個人的性格和思想。對話的內容不同,也表現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的差異。從這里看來,故事終了的李香君和前面的李香君顯然是兩個人物;思想,言談與個性都不一樣。我們因為不能明白,于是便想到也許是劇團方面為著某種原因而把原來的對白刪改了,以致于前后矛盾起來?!保?5]42并且認為由于這一改動,林納在最后一幕中的表演“也遭受了同樣的失敗,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15]42而且,這種意見似乎較為普遍。另有論者指出:“內容方面,侯方域最后是否變節(jié)為可爭執(zhí)之點。有的說方域‘入清不仕’;劇作者似為了要強調香君這個人物,乃以‘應鄉(xiāng)試’為辭,予方域以變節(jié)的罪名。就說劇作者的論點是對的,那末香君在重逢方域時,該厲言正色地責其悖犯大義??墒窃谘莩錾希憔齾s口口聲聲地怪方域背盟結婚,這不是香君重兒女之情,輕社稷之志,而與劇作者原意反見不合嗎?”[16]
[1]周貽白.李香君?自序[M].上海:國民書店,1940.
[2]王樹林校箋.侯方域全集校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3:292.
[3]周貽白.連環(huán)計?自序[M].上海:世界書局,1944:1-2.
[4]孔尚任.桃花扇?凡例[A].王季思等注.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11.
[5]周貽白.李香君[M].上海:國民書店,1940.
[6]作者不詳.《桃花扇》第二十四《罵筵》眉批[M].康熙間介安堂刻本.
[7]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四《罵筵》[A].王季思等注.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163.
[8]鋒芒.評《綠窗紅淚》[J].影劇人,1942,1(10):80.
[9]放翁.《李香君》觀后[J].劇場新聞,1940(2).
[10]劉靜沅 .憶賀孟斧[J].戲劇藝術,1982(2).
[11]北□.《秣陵風雨》的導演[N].大公晚報,1945年2月21 日.
[12]秦怡.跑龍?zhí)祝跰].北京:學林出版社,1997.
[13]作者不詳.劇評五則?《李香君》[J].太平,1943,2(12):31.
[14]林納.我演李香君[J].雜志,1943,12(3).
[15]蘭.李香君[J].女聲,1943,2(8).
[16]諸葛蓉 .半月劇譚[J].天下半月刊,1943,1(3):33-34.
(實習編輯:徐雯婷)
On the Script and Performance of the Modern Drama Li Xiangjun Wrote by Zhou Yibai
WANG Yanan
(School of Literature,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Henan,450001,China)
The eminent scholar Zhou yibai(1900-1977)is the first playwright who adapted Peach Blossom Fan to modern drama named Li Xiangjun.He changed many plots and characters of the original play according to some historical materials,but it wasn’t successful.The play premiered on July 17,1940 at Shanghai Xuangong Theatre by the Travel Drama Troupe of China.It was performed at Chongqing between 1942 and 1945 directed by He Mengfu(1911-1945).
Zhou Yibai;modern drama;Li Xiangjun;script;performance
I207.34
A
1004-342(2016)04-53-07
2016-04-12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全清戲曲》整理編纂及文獻研究”(11&ZD107)階段性成果。
王亞楠(1986-),男 ,鄭州大學文學院講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