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對見義勇為及相關立法的思考

2016-03-24 15:02王忠桂
關鍵詞:受益人義務補償

王忠桂

?

對見義勇為及相關立法的思考

王忠桂

摘要:見義勇為是我們所崇尚的傳統美德,而按照現行的法律規(guī)定,見義勇為者所受損害卻難以獲得相應的補償。在明確見義勇為基本特征的基礎上,法律應該進一步明確見義勇為者向侵害人和受益人求償的方式,國家對見義勇為者負有補償義務。處理見義勇為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應該嚴格執(zhí)行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制度。

關鍵詞:見義勇為;民事制度;受益人;補償;義務

見義勇為是我們中華民族所崇尚之美德。我國古代的立法中已經有相關規(guī)定,鼓勵并要求見義勇為,同時對見義勇為者的權利實行救濟。例如《周禮·地官司徒》記載:“凡殺人而義者,不同國,令勿仇,仇之則死?!币馑际菍τ跉⑷硕狭x理的,就讓殺人者與被殺者之家不要同住在一國,勸令被殺者之家不要報仇,如果報仇就要判死罪?!队阑章墒琛贰百\盜”篇記載:“諸鄰里被強盜及殺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聞而不救助者,減一等。力勢不能赴救者,速告隨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論?!比欢F如今見義勇為卻常常引起民事糾紛,甚至使得“扶不扶”“怎樣扶”成了公眾的熱議話題。見義勇為正在遭遇尷尬。那么,我們的法律對見義勇為是如何規(guī)定的,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

一、有關見義勇為的民事法律規(guī)定

(一)關于見義勇為的基本特點

我國的法律未將見義勇為作為法律概念加以規(guī)定。對于見義勇為的含義理論界也還存在爭議,有的學者強調見義勇為者所面臨的人身危險,將見義勇為界定為行為人在沒有約定義務或法定義務的前提下,不顧個人安危而毅然實施救助的行為,其目的是避免或減少國家、集體、他人的財產和人身遭受損害[1];有的強調的是救助行為的緊迫性,認為見義勇為是指行為人無法定或約定的義務,為保護公共利益或他人的合法權益免受侵害,而實施的與違法犯罪行為或重大險情、災害作斗爭的行為,其中包括搶險救災行為[2]。

綜合學者們的意見,筆者認為,見義勇為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施救者與救助對象之間無特殊關系。這里的“特殊關系”是指可以引起救助義務的關系,包括:(1)特定的身份關系,如父母有義務保護其未成年子女免受不法侵害;(2)合同關系,如醫(yī)生有義務盡力救治其病人;(3)施救者是引起險情發(fā)生的人,如車禍肇事司機有義務救助車禍受害者;(4)施救者已經實施救助行為,在救助過程中則負有不得任意停止救助的義務,但如繼續(xù)施救,本人將面臨嚴重人身危險的除外;(5)法律規(guī)定的救助義務,如船長對于海上人員的救助義務(見《海商法》第174條)。

第二,施救行為的主觀目的具有利他性。這里的“他”,包括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以及他人的合法權益。作為見義勇為的施救者的主觀目的應該是純粹保護他人利益,具有非利己性。既利于他人,又利于自身的救助行為,不構成見義勇為。

第三,救助行為的實施具有緊迫性。實施救助行為時,被救助者的人身或財產正在遭受危險。為了避免救助對象的人身或財產受損,行為人需要立即施以救助,但不以行為人在行為時承受一定的人身或財產危險為限[3]。法律不能要求見義勇為者必須承受一定的人身危險。過高的救助代價只會讓民眾越來越見義不為。行為人不承受危險也可成立見義勇為,并因此受到鼓勵和贊許,則將會有更多民眾主動充當社會的警察、群眾的衛(wèi)兵。

目前,法律沒有明確定義見義勇為,我們也不必對其下定義。對“見義勇為”這一極富道德意味的詞語,即使用冰冷的法言法語給它下個定義,也往往難盡其意。明確了見義勇為的特點,人們應該能夠據此作出正確的判斷?,F實情況往往是復雜的,法律也無法窮盡見義勇為的所有形式。既然如此,不如只設定大概的判斷標準,而不必要求精準規(guī)定見義勇為的概念與類型。

(二)與見義勇為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

我國的《民法通則》第109條規(guī)定:“因防止、制止國家的、集體的財產或者他人的財產、人身遭受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害人承擔賠償責任,受益人也可以給予適當的補償?!睋?,行為人因見義勇為所遭受的損害,應由侵害人對其進行賠償。但是,法律未明確侵害人與受益人之間的責任承擔順序,也未明確受益人適當補償的程度,即在什么范圍內給予補償才算“適當”。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42條指出:“為維護國家、集體或他人合法權益而使自己受到損害,在侵害人無力賠償或者沒有侵害人的情況下,如果受害人提出請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受益人受益的多少及其經濟狀況,責令受益人給予適當補償?!睋耍芤嫒顺袚a償責任的前提是沒有侵害人或者侵害人無力賠償;受益人給予補償的程度,決定于受益人的經濟狀況及受益情況;不保證施救者遭受的損害能夠得到全部賠償,其未受到補償的部分由自己承擔;受益人有限的補償責任也不是絕對的,施救者得提出補償請求,然后由法院責令受益人履行補償責任。

我國的《侵權責任法》第23條對受益人的補償責任也作了規(guī)定,即在“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責任”的情況下,“被侵權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法律明確規(guī)定受益人承擔適當補償責任,可以保證見義勇為者能夠得到一定補償,而不至于使見義勇為者的權益全部落空。

(三)法律相關規(guī)定的不足

我國現行的民事法律制度關于見義勇為的規(guī)定存在3點不足:其一,受益人對于施救者的適當補償義務,難以保證行為人權益得到全部救濟;其二,沒有明確規(guī)定見義勇為者如何行使賠償請求權和補償請求權;其三,缺乏對見義勇為義務的規(guī)定。

救火英雄謝小云為救助他人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其妻女因生活所迫而訴請法院判令受益人給予3萬元經濟補償。實際上,區(qū)區(qū)3萬元根本無法彌補謝小云的死對其家庭所造成的傷害。有許許多多的見義勇為者因為實施救助行為而遭受重大損害甚至死亡,但依據現有法律的規(guī)定,卻得不到與行為人損失相對應的賠償或補償。雖然社會對見義勇為行為會進行褒獎,但法律對于見義勇為者及其家屬的保護還是非常有限的。根據《侵權責任法》第23條的規(guī)定,“給予適當補償”是受益人的一項義務和責任。在沒有侵害人或侵害人無法全部賠償見義勇為者損失時,只要見義勇為者對受益人提出補償請求,受益人就應當支付一定的經濟補償。具體補償數額,則要根據受益人受益多少以及受益人的經濟狀況來定。如果受益人的經濟狀況不好,見義勇為者能夠獲得的補償就會很少。另外,見義勇為者的補償請求權何時行使?在有侵害人的情形下,是否必須先向侵害人索賠,待執(zhí)行不了時才向受益人請求補償?還是可以將侵害人與受益人作為共同被告一同起訴?法律對此應該有明確的規(guī)定。遭受損失的見義勇為者也需要法律的及時救濟。

2005年,詹罛傲的父母訴請法院判處見死不救的柳杰賠償經濟損失3萬元。法院認為,詹罛傲的死亡與被告的作為或不作為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被告無需承擔賠償責任。詹罛傲和其師傅柳杰一起去釣魚,不慎跌進河里溺水而亡。當時柳杰嚇得不知所措,只是眼睜睜地看著詹罛傲在水里苦苦掙扎,未行施救。對此種情形,法律的確沒有規(guī)定柳杰應當承擔對詹罛傲的救助義務,也沒有規(guī)定柳杰需要對其見死不救行為承擔民事責任。法院依法作出駁回原告訴訟請求的判決,是無可非議的。這一合法的判決卻引起筆者關于道德義務的思考,將見死不救歸為犯罪似乎難以實現,但要求見死不救者承擔侵權損害賠償是否可以被法律承認?或者說,法律是不是可以考慮設定自然人應當承擔見義勇為的義務,違反該義務就需要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

二、與見義勇為有關的國外立法

在我國,見義勇為正在遭遇尷尬:一方面,見義勇為是我們所崇尚的傳統美德;另一方面,按照現行法律的規(guī)定,見義勇為者卻難以獲得相應的補償。分析國外相關見義勇為的立法,或許我們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啟發(fā)。

在英美法系中有關見義勇為的規(guī)定較為完備的是美國。美國最初是完全崇尚個人自由主義的,拒絕將救助義務強加給公民。在Pope V. State一案中,法院認為Pope作為旁觀者,看到一位患有精神病的母親正在暴力毆打她的孩子,Pope可能在道義上有義務救助這個孩子,但在法律上沒有義務去這樣做。這是美國公民不負救助義務的典型案例。20世紀60年代佛蒙特州的凱瑟琳·吉諾維斯案①以及80年代明尼蘇達州的酒吧輪奸案②,使得美國政府認識到公民不負救助義務所造成的社會危害,于是逐漸轉變了立法態(tài)度,建立了“好撒瑪利亞人法”(Good Samaritan laws)。該法的立法目的就是保護施救者,美國聯邦和各州的法律中都有相關的法律條款。它的主要內容是豁免見義勇為者在施救過程中對被救者造成傷害的責任,這是各州的通行立法規(guī)定,也稱消極的“好撒瑪利亞人法”。積極的“好撒瑪利亞人法”不僅規(guī)定豁免見義勇為者的責任,還將見義勇為視為公民的法定義務,不履行該義務則可能會構成犯罪。

大陸法系對于見義勇為的立法規(guī)定采取的是“刑民并舉”方式,即以刑法懲罰見危不救,以民法保障見義勇為者合法權益[4]。德國、法國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豁免見義勇為者的責任;見義勇為者因施救造成自身損害的,可以通過無因管理制度向被救者要求賠償或補償。同時,還明確了豁免責任的前提是見義勇為者盡到了合理的注意義務,因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被救者狀態(tài)惡化的,需對擴大損失承擔賠償責任。

美國、德國和法國等國家的相關規(guī)定,均是以保障見義勇為者的權益為立足點。這個立足點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在強調發(fā)揮見義勇為的道德力量時,更要注重保護見義勇為者,以避免出現“英雄流血又流淚”的現象。

三、對完善我國見義勇為法律制度的建議

(一)切實保障見義勇為者的合法權益

法律應該加大對見義勇為者的保護力度。從恢復見義勇為者受損權益的角度看,需要明確見義勇為者告誰、怎么告以及如何獲得全部賠償的問題。

筆者認為,因實施見義勇為行為而遭受損失的行為人,請求相關人員賠償或補償時,在有侵害人的情形下,為保證自身絕對能夠獲得相應賠償或補償,也為了最大限度地節(jié)約司法資源,行為人應當將侵害人和受益人作為共同被告向法院告訴。法院在判決時,應當先明確侵害人的民事賠償責任,由侵害人進行全部賠償,同時補充列明受益人的適當補償義務。如果侵害人進行了全部賠償,行為人不得再要求受益人履行補償義務;如果侵害人無力進行全部賠償,行為人得在其未獲賠償的范圍內要求受益人進行補償。侵害人不能履行全部賠償義務時,行為人只得就自己未獲賠償部分要求補償;同時,受益人只在受益范圍內結合自身經濟狀況支付一定的經濟補償。

因為受益人只承擔適當補償義務,行為人的損失仍然可能得不到完全救濟。因此,建議由國家承擔最后的補償義務。國家應當保護其公民的合法權益免遭侵害。見義勇為者救助他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代替國家履行了保護公民的義務,國家因此受益。國家對行為人的補償,范圍是行為人在要求侵害人和受益人補償后而未獲得補償的部分。國家財產作為行為人權益恢復的最強后盾,可以消除行為人求償不能的顧慮,這將激勵更多人實施見義勇為行為。

(二)見義勇為義務法定化

對那些見死不救的旁觀者,我們要進行嚴厲的道德譴責。同時,我們也應該考慮,法律是否應該將特定情形下的救助義務或者報告義務正當化,要求人們承擔有限的見義勇為義務[5]。國外的一些立法中已有將見義勇為設為自然人的義務。如美國威斯康星州就要求其州內居民承擔救助義務,當然該義務只限于舉報犯罪或者救助被罪犯傷害的受害人,在一定情形下可以免除自然人的救助義務[6]。法國的“好撒瑪利亞人法”則明文規(guī)定,當潛在施救者與受害人之間沒有特殊關系時,該潛在施救者負有一般救助義務。需要擔負一般救助義務的潛在施救者要滿足以下條件:有能力救助受害人;主觀認為受害人處于危險之中;受害人必須在事實上處于危險之中并需要幫助;救助行為不至于使自身遭遇危險[7]。

將見義勇為規(guī)定為自然人的法定義務,并不是要求行為人對于他人任何可能的或正遭受的人身或財產危險承擔救助義務,也不是要求行為人必須以不顧個人安危的方式實施見義勇為。

首先,要明確見義勇為義務的成立條件。自然人已發(fā)現他人的生命正在遭受危險并需要救助,自己有能力去救助,并且實施救助對其自身沒有人身危險,此時該自然人負有見義勇為的義務。面對除生命危險以外的其他普通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害,則不產生見義勇為義務。

其次,履行見義勇為義務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是合理的救助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他人發(fā)生生命危險即可。例如及時向周圍呼救、通過打電話求救等,不要求行為人必須以不顧自身安危的方式去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我們要求見義勇為,同時倡導“見義巧為”。

再次,自然人見義勇為的義務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被免除。自然人實施救助會使其本身陷入危險時,則不需要履行救助他人的義務。自然人的見義勇為義務,還可以因為第三人已開始的救助行為而免除,因為需要救助者已經得到第三人的救助,沒有了緊迫的生命危險。

最后,行為人對因其履行見義勇為義務所引起的對他人和第三人的損害不承擔賠償責任,除非行為人對該損害有故意或重大過失。如果行為人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被侵權人可以依法要求行為人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行為人如果只存在一般過失情形或完全沒有過錯,應當免除行為人的損害賠償責任。法律要鼓勵民眾見義巧為。

(三)防止見義勇為者被訛

筆者認為,處理見義勇為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要嚴格執(zhí)行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制度。被救者聲稱自身損害是由施救者所致而訴求施救者賠償時,法官應當要求被救者對自身存在損害事實、施救者實施侵害行為、侵害行為與損害事實的因果關系以及施救者存在主觀過錯等承擔證明責任。被救者無法證明其中的任何一項或是幾項時,則承擔舉證不能的敗訴責任。

法律應該規(guī)定被救者惡意訴訟時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被救者謊稱見義勇為者為侵害人,要求見義勇為者賠償,致使見義勇為者的名譽、榮譽或其他方面遭受損失,被救者應該承擔相應的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責任,同時應該對見義勇為者的實際損失進行賠償。

注釋:

①該案中,凱瑟琳·吉諾維斯在大街上被接連襲擊3次而死亡,旁觀者既不報警也不進行救助。那些旁觀者因沒有法定救助義務而不違反任何法律。

②該案中,酒吧里的6名顧客強奸了一位22歲的女人。其他顧客只是在一旁觀看,未對該女性施以救助。因為法律沒有相關規(guī)定,檢察官不能起訴這些旁觀者。

參考文獻:

[1]邵黎.論無因管理與見義勇為之關系[J].品牌,2015(4).

[2]譚和平,陳紅國.見義勇為行為的法理透視[J].法學雜志,2009(7).

[3]王雷.見義勇為行為中的民法學問題研究[J].法學家,2012(5).

[4]趙春燕.國內外關于見義勇為行為之比較立法[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2).

[5]蔡唱.論旁觀者的不作為侵權行為:以民事救助義務的確立為視角[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2).

[6] JAIN S. How Many People Does It Take to Save a Drowning Baby:A Good Samaritan Statute in Washington State [J]. Washington Law Review,1999,74(4).

[7] PARDUN J T. Good Samaritan Laws:A Global Perspective [J]. Loyola of Los Angeles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Review,1998(3).

(編輯:米盛)

中圖分類號:D922.1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999(2016)05-0016-04

作者簡介:王忠桂(1991-),女,安徽大學(安徽合肥230601)法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民商法。

收稿日期:2016-03-01

猜你喜歡
受益人義務補償
幸福的人,有一項獨特的義務
第二受益人是受益人嗎
可轉讓信用證下第二受益人面臨的風險及規(guī)避
無功補償電容器的應用
轉讓信用證項下受益人比例剖析
三十載義務普法情
跟蹤導練(一)(4)
解讀補償心理
“良知”的義務
植物補償和超補償作用